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直約一道朱印而論。
即無差别故是别教。
若約屈曲而言。
是差别故即同教中逐機之義也。
是故逐機屈曲之朱印故雲如意教也。
是故前雲依理據教者。
約第三重則無住理無住教也。
約第四重則無住理如意教也。
約此第四重四句更以五重海印分配。
則初二句如次配初二海印。
次十句第三海印。
次一句後二海印也。
謂下文釋此海印雲。
究竟清淨湛然明白三種世間于中現現等故。
和尚之意此中海印非唯一向當第四重。
是以此中更分配也。
初句影離海印。
次句影現海印。
故雲繁出如意等。
次句第三重。
能化之佛雨十普法之寶。
益普賢機也。
後句于第四重。
如意教之朱印稱機屈曲。
故雲衆生随器也。
于第五重。
起言說法令機信解行證。
故雲得利益也。
然以第四重正義釋者。
能人者能化佛也。
海印者淨藏定也。
繁出如意者如意教之朱印應機現現也。
雨寶益生滿虛空者。
雨十普法于正為中全全而應。
謂一道朱印圓滿現現也。
衆生随器得利益者。
于兼轉引遠為之中分分而應。
謂随彼機宜各令得益。
如大角則大曲。
小角則小曲。
随字而屈曲也。
觀釋中釋經猶如明淨鏡随其面像現内外無所有業性亦如是之文雲。
鏡有三種。
謂如來藏鏡。
錠光頗梨鏡。
海印鏡也。
如來藏鏡與所現像是一體故不可分也。
若取去像鏡亦随破。
是故吾身即如來藏。
不可别取故。
若知業果是如來藏鏡中之像。
則六道因果即不生也。
然若得鏡時所現之像如冰泯也。
以熟教之中本末無二。
如水與波無别。
然而波是能依。
水是所依故。
得水之時波息水現故也。
海印鏡中所現像者。
吾五尺身具三世間無别住處。
故雲無住。
即此無住亦雲不動。
既不動無側之吾身故。
從何處轉何處耶。
此所現像正即鏡體故。
得鏡之時像不泯也。
心輪鈔雲。
問始成正覺佛心何故名海印耶。
答以一海字印三世間離分别三合為一。
佛明白之心名曰海印。
于中無普賢文殊等九會助化亦無九會處所。
故經偈雲。
一切諸如來無有說佛法也。
欲向機緣說自所證之法(雲雲)。
故經偈雲。
随其所應化而為演說法。
然說法有五。
佛說。
菩薩說。
刹說。
衆生說。
三世一切說。
是故行者(至)得資糧。
法記雲。
行者則凡諸信向普法之人也。
本際則内證海印也。
叵息妄想必不得者。
以二我執為妄想也。
如上内證海印之際無我之人乃能得至。
若存我則必不得至故也。
如海邊井有海水故不得令渴。
如是意識人法二我由彼末那及黎耶海藏而還起。
何者。
黎耶本識是我之根。
其末那識是我之莖。
六及前五皆是二我出入之門故也。
比如有人欲上須彌。
幹八海竟依陸而行得上須彌。
如是行者若欲返本。
漸息八識妄想海已而得至者。
三乘義也。
一乘之中若履初海即履諸海踐須彌頂。
故不移一步得還本際也。
無緣善巧等者。
問何故息妄想次有此句耶。
答欲還本際要息妄想。
欲息妄想。
要須無緣故也。
問無緣者何。
答五識緣于五塵境時。
意識同緣。
其末那則向内執我。
黎耶本識緣三類境。
是以不能捉如意也。
以無緣故得聖者意名為善捉如意也。
歸家者。
歸法性家也。
得資糧者。
行者加行方便也。
真記雲。
息妄想者。
約寄位雲。
初智求斷不可得斷。
以中後智求斷亦爾。
故論雲。
非初非中後。
然以不可得斷而為斷故。
斷義得成。
故論雲。
前中後取也。
若直約一乘則舉其障體量等法界舉智亦爾。
故至相雲。
如緣起性如是斷也。
若以别障之智欲斷别智之障者。
以不息妄想故必不得也。
持戒亦爾。
若别取善以為能防。
取其不善以為所防。
如是持者猶名破戒人也。
無緣善巧等者無分别也。
如意者教也。
歸家者還真源也。
資糧者二千道品等也。
觀釋雲。
小乘中戒有受有舍。
大乘中戒有受無舍。
一乘中戒無受無舍。
謂熟教中教其背本逐末之人知自本覺如來藏故。
有其所受。
得本覺已恒自覺故。
無所舍也。
一乘之戒本無受舍離能所防。
以第二地佛□□為一乘戒。
而一乘中無諸凡小及與菩薩。
唯有滿足之佛故也。
于十善中初三是名号品身業所行。
次四是四谛品口業所行。
次三是光明覺品意業所行。
如是三業示現法界一切諸法皆是佛之三業。
今此吾身是佛十善之所感得。
是故本無迷時更無受法。
竟三世際恒自不動亦無舍法。
身外無境。
境外無身。
離能所防。
大記雲。
問前第四重内得益之機如何見耶。
答普賢有二義。
若約八會助化之義不雲機也。
于第三重方為機也。
若約第四重。
則威光善财皆是淨藏定中得益之機也。
但是定内所得之益于定外說示耳。
約是義故雲得利益也。
于此第五重内以所流所目之機方為所化也。
問若威光善财正是定内得益之機。
則唯初後二會是定内耶。
答若約第四重。
則八會之法皆是定内。
然且舉威光善财雲耳。
謂法界品抄雲。
一乘求知識唯是定内。
故知以定内事示之耳。
問何故第三重内不以威光善财等為機耶。
答彼第三重則是不共别教故。
但以普賢方為機也。
于第四重具同别教故。
以威光善财而為機也。
故法界品抄雲。
若依三乘科文者有五相等。
是以見聞解行等三生依三乘位現一乘耳。
此三生位于第四重内無淺深。
于第五重有淺深也。
言行者者。
約第五重則所流所目機也。
若第四重則威光善财也。
然約實則□諸體□□嚴之人皆是此中行者。
而威光善财修行□□故偏舉□此行者等知自身心舍那體。
故雲還本際也。
問于第四重内以何為本際耶。
答威光善财所得花藏世界果及塵數法門等是也。
言妄想者通所流所目等也。
謂下教之人守自教迹執為究竟故。
約此迷執總為妄想。
若斷此執要須用六相刃也。
且熟教中于三祇劫覺四相夢計有真如。
謂為究竟。
守迹而住故。
以六相中異相印印之。
則其所斷竟前二十夢各位不動而曆然差别也。
是故若入一乘要息三乘。
謂斷妄想之心若不息。
其謂斷妄想之妄想。
則以不息妄想故必不得入也。
然則斷妄想之心斷除不起。
是名此中息妄想也。
又雲。
所謂妄想者。
凡自身心之外希佛求法之心總為妄想也。
一雲。
以别教義釋此文者。
應雲不息妄想。
若息妄想必不得故也。
然而下句既雲随分得資糧故。
約同教釋者宜也。
以此是其因緣觀故。
問下文釋行者雲。
行者者見聞一乘普法已去。
乃至此約别教一乘說也。
何故此雲同教耶。
答此約所目别教雲耳。
非是不共先住别教。
所雲見聞一乘普法者。
立在第五重海印。
約定外見聞雲耳。
言善巧捉如意等者。
比如盲人由其盲故迷自寶所。
長年貧困遠乞他鄉。
有具眼人心生哀憫。
為持一索系彼寶所。
以其一末授盲人手而指誨雲。
汝若不失尋索而行。
則返汝寶所。
盲人聞已不失尋行得至寶所。
其寶所中亦有靈藥。
以藥氣力眼得開明。
所有衆寶自在取用。
行者亦爾。
智眼盲故迷自内證法性寶所。
無始時來窮乞于他。
有大聖者起大悲願。
垂一中一切多中一等陀羅尼索授于行者信心之手。
以真性甚深之一末系彼證分寶所。
而教誡雲。
汝若不失勤行精進則必直返汝法性寶宅。
行者信受得聖者意捉如意教。
初發心時便開十眼。
不動一步直入内證法性寶所。
受用無盡自家珍寶。
是故行人若欲還歸法性家者。
要須善捉陀羅尼索持而勿失為資糧也。
道身雲。
問修與不修别。
何得以佛言皆覺乎。
答佛無量劫修意非為古無新得。
亦非有所斷煩惱故欲斷。
知煩惱本無所斷名為斷耳。
又法之實者三世間照矚為一大緣起。
舊來如是無量劫修證得法者。
豈但我覺簡除他人及與不石乎。
若爾是增減邊大邪見非正道。
又道身雲。
有文雲。
一斷一切斷。
有文雲實無所斷。
彼是則此非。
此是則彼非。
雲何會通。
答以德言之。
從始無障。
以惑望之。
覆無盡德。
若實無所斷者。
何故迷人未得。
若有所斷者。
所斷者何。
文雲。
非初非中後。
前中後取故。
三時之中不得斷相。
而覺以去三時無障。
道理不在斷不斷中。
随機言斷。
又無所斷。
欲為機者。
尋教證入。
斷與無斷無礙實相如是設耳。
相和尚曰。
惑者但用無體智具體用。
問無體何得有用。
答體是無住實相。
迷用為惑迷用息耳。
無體可斷。
問一斷一切斷者。
既無體。
約何為一及一切耶。
答可約所障法門故。
雲一與一切。
以障一即一切法門故。
古記雲。
大海非是毒藥所壞。
大空非是利劍所傷。
緣起三毒亘三際。
直得無分别耳。
非更息滅方為斷也。
以陀羅尼至名為佛。
法記雲。
陀羅尼者。
法界法之無盡義也。
問衆多法故雲無盡耶。
但約一法亦雲無盡耶。
答二義皆得。
實寶殿者。
約證分則法性處也。
約緣起分則花藏世界離染真性也。
問若以陀羅尼莊嚴法性實寶殿者。
證分之處可許。
重重中即微細等義耶。
答以彼證分不可說故。
不說如是義耳。
然法無遺鈌滿足一切故。
因陀羅等究竟之極乃證分也。
問花藏世界離染真性是何。
答佛外向門是也。
花藏淨土三乘共學處故。
随三乘機分界離海。
若約自宗。
唯一海耳。
無三品也。
窮坐者。
十世相應應稱法界故也。
中道者。
以三世間為自身心。
無有一物非身心者故也。
舊來者。
上證分中本來寂也。
不動者。
上證分中諸法不動也。
比如有人在床入睡。
夢中回行三十餘驿。
覺後方知不動在床。
此中亦爾。
從本法性經三十句還至法性隻一不動故。
雲舊來不動也。
問此義與熟教中迷于一心流轉六道悟複一心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熟教中泯二十夢方歸一心。
此宗之中不動夢念即法性故。
無所棄舍。
無别所歸。
故迥異也。
真記雲。
陀羅尼者。
總持也。
實寶殿者。
世界海也。
窮坐實際中道床者。
徹到一乘究竟真源也。
舊來不動名為佛者。
問何故具縛有情舊來成佛耶。
答如其未起修緣之時不得名為舊來成佛。
何者。
今日發心緣中法界諸法方頓起故。
須智緣中煩惱等□為成智之緣而起。
須煩惱緣中亦如是也。
是故要待今日發心之緣無側起時方舊來成耳。
緣以前無一法故。
不雲舊來也。
若三乘則有所尊定本故。
唯取始覺即同本覺之義論也。
一乘不爾。
無所尊定本本末不定故。
随須皆得一。
大記雲。
實寶殿者。
或雲國土海。
或雲性起果與三德差别果也。
然三德非究竟故。
正是性起果也。
窮坐實際中道床者。
因位學窮至于果位故也。
舊來不動名為佛者。
初起法字終至佛字。
初起終至是一處故也。
是以和尚所雲行行本處至至發處蓋此意也。
古記雲。
一乘之中舊來成佛有二義也。
一不修衆生已成佛義。
二已成諸佛本不修義。
若須六相可得此旨。
謂佛為總相。
衆生為别相。
一切衆生是佛義齊。
以為同相。
一切衆生各不相。
是以為異相。
一切衆生緣起究竟正即是佛。
以為成相。
一切衆生各住自位舊來不動以為壞相也。
大記雲。
此印大意以其白紙表器世間。
謂如白紙本不染色。
點墨即黑點朱即赤。
器界亦爾。
不局淨穢。
衆生處則染穢。
賢聖處則清淨。
故以其黑字表衆生世間。
謂如黑字一等皆黑個個不同。
衆生亦爾。
煩惱無明皆自暗覆種種差别。
故以其朱畫表智正覺世間。
謂如朱畫一道不斷始終連環貫諸字中光色分明。
佛智亦爾。
平等廣大遍衆生心。
十世相應圓明照矚故。
是故此印具三世間。
若約觀釋即有四義。
一若取白紙則黑字朱畫皆去。
故字與朱畫不離于紙。
如是若離器界無佛衆生。
故于器中具生及佛也。
是故經雲。
于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人天阿修羅各各受業報。
于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數億諸佛于中而說法。
一塵中有塵數刹。
二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又雲。
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佛事。
二約黑字亦爾。
故于生中具器及佛也。
是故經雲。
于一毛孔中普見十方刹。
彼刹妙莊嚴諸佛菩薩會。
一一毛孔中億刹不思議種種相莊嚴。
未曾有迫隘。
一切刹土及諸佛在我身内無所礙。
我于一切毛孔中現佛境界谛觀察。
又雲。
菩薩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乃至雲。
如自心一切衆生心亦複如是。
悉有如來成等正覺。
三約朱畫亦爾。
故于佛中具器及生也。
是故經雲。
三世一切劫佛刹及諸法諸根心心法一切虛妄法。
于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現。
普盡十方諸刹海所有一切衆生海。
佛智平等如虛空悉能現現毛孔中。
又雲。
一切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無量無數清淨衆生。
四白紙黑字朱畫皆全相收不可别取。
而三物各異。
如是三種世間融通相攝混為一團而為門各别曆然不動也。
故此一印若以器門觀則是器海印。
是故經雲。
花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
普光現佛如雲集。
此是如來刹自在。
以衆生門取則是衆生海印。
以佛門取則是佛海印。
是故疏雲。
衆生心中佛為佛心内衆生說法。
佛心内衆生聽衆生心中佛說法也。
問若爾何但局雲能人海印耶。
答約實如是非局于佛。
且從妄盡心澄之義。
假名能人海印耳。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
即無差别故是别教。
若約屈曲而言。
是差别故即同教中逐機之義也。
是故逐機屈曲之朱印故雲如意教也。
是故前雲依理據教者。
約第三重則無住理無住教也。
約第四重則無住理如意教也。
約此第四重四句更以五重海印分配。
則初二句如次配初二海印。
次十句第三海印。
次一句後二海印也。
謂下文釋此海印雲。
究竟清淨湛然明白三種世間于中現現等故。
和尚之意此中海印非唯一向當第四重。
是以此中更分配也。
初句影離海印。
次句影現海印。
故雲繁出如意等。
次句第三重。
能化之佛雨十普法之寶。
益普賢機也。
後句于第四重。
如意教之朱印稱機屈曲。
故雲衆生随器也。
于第五重。
起言說法令機信解行證。
故雲得利益也。
然以第四重正義釋者。
能人者能化佛也。
海印者淨藏定也。
繁出如意者如意教之朱印應機現現也。
雨寶益生滿虛空者。
雨十普法于正為中全全而應。
謂一道朱印圓滿現現也。
衆生随器得利益者。
于兼轉引遠為之中分分而應。
謂随彼機宜各令得益。
如大角則大曲。
小角則小曲。
随字而屈曲也。
觀釋中釋經猶如明淨鏡随其面像現内外無所有業性亦如是之文雲。
鏡有三種。
謂如來藏鏡。
錠光頗梨鏡。
海印鏡也。
如來藏鏡與所現像是一體故不可分也。
若取去像鏡亦随破。
是故吾身即如來藏。
不可别取故。
若知業果是如來藏鏡中之像。
則六道因果即不生也。
然若得鏡時所現之像如冰泯也。
以熟教之中本末無二。
如水與波無别。
然而波是能依。
水是所依故。
得水之時波息水現故也。
海印鏡中所現像者。
吾五尺身具三世間無别住處。
故雲無住。
即此無住亦雲不動。
既不動無側之吾身故。
從何處轉何處耶。
此所現像正即鏡體故。
得鏡之時像不泯也。
心輪鈔雲。
問始成正覺佛心何故名海印耶。
答以一海字印三世間離分别三合為一。
佛明白之心名曰海印。
于中無普賢文殊等九會助化亦無九會處所。
故經偈雲。
一切諸如來無有說佛法也。
欲向機緣說自所證之法(雲雲)。
故經偈雲。
随其所應化而為演說法。
然說法有五。
佛說。
菩薩說。
刹說。
衆生說。
三世一切說。
是故行者(至)得資糧。
法記雲。
行者則凡諸信向普法之人也。
本際則内證海印也。
叵息妄想必不得者。
以二我執為妄想也。
如上内證海印之際無我之人乃能得至。
若存我則必不得至故也。
如海邊井有海水故不得令渴。
如是意識人法二我由彼末那及黎耶海藏而還起。
何者。
黎耶本識是我之根。
其末那識是我之莖。
六及前五皆是二我出入之門故也。
比如有人欲上須彌。
幹八海竟依陸而行得上須彌。
如是行者若欲返本。
漸息八識妄想海已而得至者。
三乘義也。
一乘之中若履初海即履諸海踐須彌頂。
故不移一步得還本際也。
無緣善巧等者。
問何故息妄想次有此句耶。
答欲還本際要息妄想。
欲息妄想。
要須無緣故也。
問無緣者何。
答五識緣于五塵境時。
意識同緣。
其末那則向内執我。
黎耶本識緣三類境。
是以不能捉如意也。
以無緣故得聖者意名為善捉如意也。
歸家者。
歸法性家也。
得資糧者。
行者加行方便也。
真記雲。
息妄想者。
約寄位雲。
初智求斷不可得斷。
以中後智求斷亦爾。
故論雲。
非初非中後。
然以不可得斷而為斷故。
斷義得成。
故論雲。
前中後取也。
若直約一乘則舉其障體量等法界舉智亦爾。
故至相雲。
如緣起性如是斷也。
若以别障之智欲斷别智之障者。
以不息妄想故必不得也。
持戒亦爾。
若别取善以為能防。
取其不善以為所防。
如是持者猶名破戒人也。
無緣善巧等者無分别也。
如意者教也。
歸家者還真源也。
資糧者二千道品等也。
觀釋雲。
小乘中戒有受有舍。
大乘中戒有受無舍。
一乘中戒無受無舍。
謂熟教中教其背本逐末之人知自本覺如來藏故。
有其所受。
得本覺已恒自覺故。
無所舍也。
一乘之戒本無受舍離能所防。
以第二地佛□□為一乘戒。
而一乘中無諸凡小及與菩薩。
唯有滿足之佛故也。
于十善中初三是名号品身業所行。
次四是四谛品口業所行。
次三是光明覺品意業所行。
如是三業示現法界一切諸法皆是佛之三業。
今此吾身是佛十善之所感得。
是故本無迷時更無受法。
竟三世際恒自不動亦無舍法。
身外無境。
境外無身。
離能所防。
大記雲。
問前第四重内得益之機如何見耶。
答普賢有二義。
若約八會助化之義不雲機也。
于第三重方為機也。
若約第四重。
則威光善财皆是淨藏定中得益之機也。
但是定内所得之益于定外說示耳。
約是義故雲得利益也。
于此第五重内以所流所目之機方為所化也。
問若威光善财正是定内得益之機。
則唯初後二會是定内耶。
答若約第四重。
則八會之法皆是定内。
然且舉威光善财雲耳。
謂法界品抄雲。
一乘求知識唯是定内。
故知以定内事示之耳。
問何故第三重内不以威光善财等為機耶。
答彼第三重則是不共别教故。
但以普賢方為機也。
于第四重具同别教故。
以威光善财而為機也。
故法界品抄雲。
若依三乘科文者有五相等。
是以見聞解行等三生依三乘位現一乘耳。
此三生位于第四重内無淺深。
于第五重有淺深也。
言行者者。
約第五重則所流所目機也。
若第四重則威光善财也。
然約實則□諸體□□嚴之人皆是此中行者。
而威光善财修行□□故偏舉□此行者等知自身心舍那體。
故雲還本際也。
問于第四重内以何為本際耶。
答威光善财所得花藏世界果及塵數法門等是也。
言妄想者通所流所目等也。
謂下教之人守自教迹執為究竟故。
約此迷執總為妄想。
若斷此執要須用六相刃也。
且熟教中于三祇劫覺四相夢計有真如。
謂為究竟。
守迹而住故。
以六相中異相印印之。
則其所斷竟前二十夢各位不動而曆然差别也。
是故若入一乘要息三乘。
謂斷妄想之心若不息。
其謂斷妄想之妄想。
則以不息妄想故必不得入也。
然則斷妄想之心斷除不起。
是名此中息妄想也。
又雲。
所謂妄想者。
凡自身心之外希佛求法之心總為妄想也。
一雲。
以别教義釋此文者。
應雲不息妄想。
若息妄想必不得故也。
然而下句既雲随分得資糧故。
約同教釋者宜也。
以此是其因緣觀故。
問下文釋行者雲。
行者者見聞一乘普法已去。
乃至此約别教一乘說也。
何故此雲同教耶。
答此約所目别教雲耳。
非是不共先住别教。
所雲見聞一乘普法者。
立在第五重海印。
約定外見聞雲耳。
言善巧捉如意等者。
比如盲人由其盲故迷自寶所。
長年貧困遠乞他鄉。
有具眼人心生哀憫。
為持一索系彼寶所。
以其一末授盲人手而指誨雲。
汝若不失尋索而行。
則返汝寶所。
盲人聞已不失尋行得至寶所。
其寶所中亦有靈藥。
以藥氣力眼得開明。
所有衆寶自在取用。
行者亦爾。
智眼盲故迷自内證法性寶所。
無始時來窮乞于他。
有大聖者起大悲願。
垂一中一切多中一等陀羅尼索授于行者信心之手。
以真性甚深之一末系彼證分寶所。
而教誡雲。
汝若不失勤行精進則必直返汝法性寶宅。
行者信受得聖者意捉如意教。
初發心時便開十眼。
不動一步直入内證法性寶所。
受用無盡自家珍寶。
是故行人若欲還歸法性家者。
要須善捉陀羅尼索持而勿失為資糧也。
道身雲。
問修與不修别。
何得以佛言皆覺乎。
答佛無量劫修意非為古無新得。
亦非有所斷煩惱故欲斷。
知煩惱本無所斷名為斷耳。
又法之實者三世間照矚為一大緣起。
舊來如是無量劫修證得法者。
豈但我覺簡除他人及與不石乎。
若爾是增減邊大邪見非正道。
又道身雲。
有文雲。
一斷一切斷。
有文雲實無所斷。
彼是則此非。
此是則彼非。
雲何會通。
答以德言之。
從始無障。
以惑望之。
覆無盡德。
若實無所斷者。
何故迷人未得。
若有所斷者。
所斷者何。
文雲。
非初非中後。
前中後取故。
三時之中不得斷相。
而覺以去三時無障。
道理不在斷不斷中。
随機言斷。
又無所斷。
欲為機者。
尋教證入。
斷與無斷無礙實相如是設耳。
相和尚曰。
惑者但用無體智具體用。
問無體何得有用。
答體是無住實相。
迷用為惑迷用息耳。
無體可斷。
問一斷一切斷者。
既無體。
約何為一及一切耶。
答可約所障法門故。
雲一與一切。
以障一即一切法門故。
古記雲。
大海非是毒藥所壞。
大空非是利劍所傷。
緣起三毒亘三際。
直得無分别耳。
非更息滅方為斷也。
以陀羅尼至名為佛。
法記雲。
陀羅尼者。
法界法之無盡義也。
問衆多法故雲無盡耶。
但約一法亦雲無盡耶。
答二義皆得。
實寶殿者。
約證分則法性處也。
約緣起分則花藏世界離染真性也。
問若以陀羅尼莊嚴法性實寶殿者。
證分之處可許。
重重中即微細等義耶。
答以彼證分不可說故。
不說如是義耳。
然法無遺鈌滿足一切故。
因陀羅等究竟之極乃證分也。
問花藏世界離染真性是何。
答佛外向門是也。
花藏淨土三乘共學處故。
随三乘機分界離海。
若約自宗。
唯一海耳。
無三品也。
窮坐者。
十世相應應稱法界故也。
中道者。
以三世間為自身心。
無有一物非身心者故也。
舊來者。
上證分中本來寂也。
不動者。
上證分中諸法不動也。
比如有人在床入睡。
夢中回行三十餘驿。
覺後方知不動在床。
此中亦爾。
從本法性經三十句還至法性隻一不動故。
雲舊來不動也。
問此義與熟教中迷于一心流轉六道悟複一心之義有何異乎。
答彼熟教中泯二十夢方歸一心。
此宗之中不動夢念即法性故。
無所棄舍。
無别所歸。
故迥異也。
真記雲。
陀羅尼者。
總持也。
實寶殿者。
世界海也。
窮坐實際中道床者。
徹到一乘究竟真源也。
舊來不動名為佛者。
問何故具縛有情舊來成佛耶。
答如其未起修緣之時不得名為舊來成佛。
何者。
今日發心緣中法界諸法方頓起故。
須智緣中煩惱等□為成智之緣而起。
須煩惱緣中亦如是也。
是故要待今日發心之緣無側起時方舊來成耳。
緣以前無一法故。
不雲舊來也。
若三乘則有所尊定本故。
唯取始覺即同本覺之義論也。
一乘不爾。
無所尊定本本末不定故。
随須皆得一。
大記雲。
實寶殿者。
或雲國土海。
或雲性起果與三德差别果也。
然三德非究竟故。
正是性起果也。
窮坐實際中道床者。
因位學窮至于果位故也。
舊來不動名為佛者。
初起法字終至佛字。
初起終至是一處故也。
是以和尚所雲行行本處至至發處蓋此意也。
古記雲。
一乘之中舊來成佛有二義也。
一不修衆生已成佛義。
二已成諸佛本不修義。
若須六相可得此旨。
謂佛為總相。
衆生為别相。
一切衆生是佛義齊。
以為同相。
一切衆生各不相。
是以為異相。
一切衆生緣起究竟正即是佛。
以為成相。
一切衆生各住自位舊來不動以為壞相也。
大記雲。
此印大意以其白紙表器世間。
謂如白紙本不染色。
點墨即黑點朱即赤。
器界亦爾。
不局淨穢。
衆生處則染穢。
賢聖處則清淨。
故以其黑字表衆生世間。
謂如黑字一等皆黑個個不同。
衆生亦爾。
煩惱無明皆自暗覆種種差别。
故以其朱畫表智正覺世間。
謂如朱畫一道不斷始終連環貫諸字中光色分明。
佛智亦爾。
平等廣大遍衆生心。
十世相應圓明照矚故。
是故此印具三世間。
若約觀釋即有四義。
一若取白紙則黑字朱畫皆去。
故字與朱畫不離于紙。
如是若離器界無佛衆生。
故于器中具生及佛也。
是故經雲。
于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人天阿修羅各各受業報。
于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數億諸佛于中而說法。
一塵中有塵數刹。
二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又雲。
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佛事。
二約黑字亦爾。
故于生中具器及佛也。
是故經雲。
于一毛孔中普見十方刹。
彼刹妙莊嚴諸佛菩薩會。
一一毛孔中億刹不思議種種相莊嚴。
未曾有迫隘。
一切刹土及諸佛在我身内無所礙。
我于一切毛孔中現佛境界谛觀察。
又雲。
菩薩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乃至雲。
如自心一切衆生心亦複如是。
悉有如來成等正覺。
三約朱畫亦爾。
故于佛中具器及生也。
是故經雲。
三世一切劫佛刹及諸法諸根心心法一切虛妄法。
于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現。
普盡十方諸刹海所有一切衆生海。
佛智平等如虛空悉能現現毛孔中。
又雲。
一切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現無量世界無量無數清淨衆生。
四白紙黑字朱畫皆全相收不可别取。
而三物各異。
如是三種世間融通相攝混為一團而為門各别曆然不動也。
故此一印若以器門觀則是器海印。
是故經雲。
花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
普光現佛如雲集。
此是如來刹自在。
以衆生門取則是衆生海印。
以佛門取則是佛海印。
是故疏雲。
衆生心中佛為佛心内衆生說法。
佛心内衆生聽衆生心中佛說法也。
問若爾何但局雲能人海印耶。
答約實如是非局于佛。
且從妄盡心澄之義。
假名能人海印耳。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