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

關燈
雲十世也。

    謂總别合舉故。

    問總相一世取現在一念者。

    别相之世唯是八耶。

    答約現在一念。

    望現在之過未。

    則前後相對而立别相之中。

    故别相之世是九非八。

    不望前後統包絕待。

    則為總相第十世也。

     大記雲。

    九世即入成十世耶。

    為約十世更論即入耶。

    答二義并得。

    故康藏雲。

    然此九世疊相即入故成一總句。

    總别合成十世也。

    此十世具足别異同時現現成緣起故得相入也。

    解雲。

    初釋九世即入成十世也。

    後釋約十世令相即入也。

     旨歸圓通鈔雲。

    三乘中立法孤單故時隔于法。

    法既流轉故時流轉也。

    一乘中立法圓滿故時隔于法。

    法不流轉故時不流轉也。

    故纓絡經雲。

    佛告梵摩達王說。

    汝前卧狗是汝過去身。

    捋我是汝未來佛(雲雲)。

    又羅國僧智通乃相和尚十聖弟子之一也。

    居大白山彌理嵓穴修花嚴觀。

    忽一日見大豬過穴門。

    及通依常禮木刻尊像盡具誠懇。

    像語通曰。

    過穴之豬是汝過去之身。

    我即是汝當果之佛也。

    通聞此語即悟三世一際之旨。

    後詣相和尚叙之。

    和尚知其成器。

    遂以法界圖印授之也(已上)。

    則與梵摩達王事。

    雖時有正像之異處亦中邊之殊。

    然其因緣亦相類也(雲雲)。

    三乘中過去唯狗位。

    現在唯人位。

    未來唯佛位。

    故從過去狗至現在人。

    從現在人至未來佛。

    故雲三乘中立法孤單故以時隔法。

    法是無常。

    時亦無常。

    一乘中過去狗中具人佛。

    現在人中具狗佛。

    未來佛中具狗人。

    故不從過去狗遷到現在人。

    不從現在人轉至未來佛也。

    故雲一乘中立法交徹故以時隔法。

    法是常住故時亦常住也。

    問法雖是一。

    互望而成九世耶。

    如九世别法亦别耶。

    答如後義。

    謂且約吾身。

    于一年中約月。

    則一年十二月故吾身亦十二也。

    一月三十日故身亦三十也。

    一日十二時故身亦十二也。

    一時八刻故身亦八也。

    如是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百刻故身亦三萬六千也。

    故如九世别法亦别也。

    問約五位論九世者。

    昨昨日是過去過去故唯一也。

    昨日者約當體則過去現在。

    望今日則現在過去。

    故具二也。

    今日者望昨日則過去未來。

    約當體則現在現在。

    望明日則未來過去。

    故具三也。

    明日者望今日則現在未來。

    約當體則未來現在。

    故具二也。

    明明日是未來未來故唯一也。

    是故唯是五位互望論故成九世。

    則法唯是一。

    互望論故亦成九世法也。

    何故雲如九世别法亦别耶。

    答康藏雲。

    以時與法不相離故故知爾也。

    三乘中色心等是法。

    約此法上前後遷流之義立為時。

    故時即假也。

    是故不論此義。

    一乘中以時與法不相離故。

    時亦是實也。

    是故如時之别法亦别也。

     道身章雲。

    如一夜中夢。

    已過父及未生子各三有九。

    覺時見之。

    但在一念心中。

    非此心中片分為父。

    片分為我。

    片分為子。

    總在一心。

    随舉即攝。

    九人無所相知。

    而非絕無九人之别。

    又非一念之外立三為有。

    立六為無。

    有無同處一念而非有無之别(已上)。

    是故但其無我報心。

    全為父全為我全為子故。

    如九世别法亦别也。

    問現在一念簡餘八世之别義與于九世中無偏當之總義何别。

    答俨尊者以喻示相和尚雲。

    如人夢見父及祖父登上蓋屋。

    子與孫子在下輸瓦。

    自處中間傳次而授也。

    祖父是過去。

    過去故唯一位。

    父是過去現在。

    現在過去故具二位。

    中間身則是過去未來現在現在未來過去故具三位。

    子是現在未來未來現在故具二位。

    孫子是未來故唯一位也。

    其在中間傳瓦之人約當體則簡餘八世。

    故現在現在也。

    通夢五人則于九世中無偏當也。

    故此人上具有二義。

    是故以總别時隔法也。

     道身章雲。

    俨師遷神十個日前。

    學徒進所問訊。

    師問大衆曰。

    經中一微塵中含十方世界與無量劫即一念等言。

    汝等作何物看。

    衆人白雲。

    緣起法無自性小不住小大不住大短不住短長不住長故爾耶。

    師曰。

    然之然矣。

    而猶生白雲何謂師曰。

    莫須多道。

    隻言一故。

     初發心時(至)常共和。

    法記雲。

    問何故九世十世相即之次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義耶。

    答證分之法不可得故。

    或有行人于此無分故。

    為此人以證分之法性轉示之雲。

    一無自性以一切為性。

    一塵無自性以十方為性。

    無量劫無自性以一念為性。

    一念無自性以無量劫為性。

    如是名為甚深真性也。

    行人意謂。

    已知真性如何得證。

    故複誨雲。

    要當以此真性為心而發。

    于是行人如是而發。

    故發心即滿果也。

    是故住涅槃時常遊生死。

    遊生死時常住涅槃。

    故雲生死涅槃常共和也。

     所诠章佛種性文雲。

    第三約一乘有二說。

    一攝前諸教所明種性。

    并皆具足主伴成宗。

    以同教故。

    攝方便故。

    二據别教種性。

    甚深因果無二。

    通依及正。

    盡三世間。

    該收一切。

    理事解行諸法門本來滿足已成熟訖故。

    大經雲。

    菩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虛空等。

    此之謂也。

     真記雲。

    初發心時便正覺者。

    約同教雲。

    三賢十地中十解初發心住成滿。

    佛複治地住等成滿。

    佛此無明昧之殊然寄現也。

    若自别教。

    即吾身心名正覺耳。

    無寄十解位也。

    生死涅槃常共和者。

    若寄位雲。

    寂滅涅槃之體從緣成生死。

    成生死時即性淨涅槃之體故也。

    約一乘。

    則生死涅槃非本自有在。

    吾須緣。

    何者。

    須生死緣中即具涅槃。

    須涅槃緣中即具生死故也。

    問何者生死。

    何者涅槃。

    答生死即汝身。

    涅槃即汝身。

     探玄釋經中初發心菩薩即是佛之文雲。

    或雲因中說果。

    或雲解同佛境。

    或雲約理平等。

    若約三乘教亦得。

    如上說。

    今尋上下文。

    約一乘圓教始終相攝圓融無礙。

    得始即得終。

    窮終方原始。

    一由陀羅尼門緣起相攝故。

    二由普賢菩提心遍該六位故。

    即因是果也。

    三由法性無始終故。

    發心入始即正是終故。

    是故上文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具足惠身不由他悟也。

     妙理圓成觀雲。

    今辨此義略分四别。

    一唯因門。

    從無始時盡未來際。

    恒是菩薩修萬行故。

    或純或雜無有休息。

    何以故。

    于一一行無究竟故。

    衆生界不可盡故。

    經雲。

    我常于十方國土中行菩薩行。

    謂虛空不可盡衆生不可盡故無成也。

    如文殊為諸佛師。

    摩耶為諸佛母。

    此并住因門攝化也。

    二唯果門。

    盡前後際恒是佛故。

    何以故。

    德相全真不堕時數無盡極故。

    三亦因亦果門。

    謂有發心及成正覺于一切時念念發心念念成佛故。

    罪因非果門。

    謂無心可發。

    無佛可成故。

    真法界中無二性故。

     道身章雲。

    問三世間為佛身心者。

    佛身大寬故衆生等在佛身心耶。

    衆生業果即是佛耶。

    答二義共得。

    舍那品雲。

    佛一毛孔中無量衆生住。

    各自受苦樂而不知去來等。

    又亦得衆生業果等即正是佛。

    問衆生業果即是佛者。

    從古即佛。

    何言初發心時方成佛耶。

    答從古是佛。

    而發心時方知是佛耳。

    如夢走馳。

    自夢即寂。

    而悟朝方知走即卧耳。

     大記雲。

    初發心時等者。

    二十二位之中随何一位起善惡心。

    為初發心即是便正覺也。

    問以起善心為發心正覺者可也。

    何以起惡心為初發心亦正覺耶。

    答約無住别教。

    則二十二位皆是無住之位故。

    始起惡心之時乃至攝于後際佛果故也。

    問若爾無住别教中亦有如是發心正覺之義耶。

    答随于何位起善惡心便正覺者。

    非謂先迷後覺。

    但本來覺故雲正覺耳。

    生死涅槃等者。

    二十二位中三途五乘等所有分段變易。

    及圓教中分段變易。

    合取為生死邊。

    其中所有二四涅槃及十涅槃。

    合取為涅槃邊。

    此二互不相知一無分别故。

    雲常共和也。

     問然财生死非所厭。

    何故至相雲六道因果依厭求脫耶。

    答望二乘等諸有情故作是說耳。

    若約普賢門雲。

    皆實自德更無異事也。

    問若爾三途之因十惡等業為所修耶。

    答約實則爾。

    是故滿足王知識事等是實法門也。

    問若爾者。

    何故雲如幻法門等耶。

    答但随三乘相如是雲耳。

    又言罪福者。

    約我人實執位雲耳。

    若離此執。

    一切罪福如幻如空。

    如是法中有何罪福。

    故雲幻也。

     觀師釋滿足王法門雲。

    此教所說一切皆實。

    何以言化。

    答自力攝生一切皆實。

    逆行苦事須雲權化得。

    此中意化亦是實。

    實體遍故。

    實亦化故也。

     道身雲。

    一乘緣者。

    随舉一法總攝餘法無餘。

    為此一法之緣耳。

    四緣等諸緣之實皆消于一乘。

    問若以此門亦得雲。

    作十惡生天。

    修十善堕獄。

    答至得此意得雲。

    此義末得。

    此意非粗。

    所傳俨師恒道了。

    問淺深方須。

    答義雲雲。

    問一乘殺彼生時。

    能殺亦死亦有罪耶。

    答解行以上自在位中逆順并修。

    見聞以下劣凡夫者不能見機。

    漫殺物命于物無益亦自堕獄。

    如彼鼠子效師子跳堕火坑等(雲雲)。

    問三世間皆是佛者。

    草木取用則害佛身得罪耶。

    答以佛言雖皆是佛。

    以衆生雲都非是佛。

    斷有何罪(雲雲)。

    衆生與草木是須處所須雖同我。

    内衆生者殺而有罪之所須也。

    草木者斷取無罪之所須矣。

     理事冥然(至)大人境。

    法記雲。

    此中理事者。

    生死無性以涅槃為性。

    涅槃無性以生死為性。

    則生死涅槃之無性為理。

    無性之生死涅槃為事。

    故古人雲。

    緣起無性無性緣起也。

    緣起無性是理。

    無性緣起是事也。

    理亦真性之理。

    事亦真性之事。

    故雲冥然無分别此是十佛普賢境也。

     真記雲。

    理事冥然等者。

    總明上意。

    上來所現雖有多法。

    而不出理事故也。

    十佛普賢境者。

    問緣起分唯普賢境。

    何雲十佛耶。

    答佛外向心與普賢心冥合不分故。

    正取普賢而不分。

    義中并舉十佛耳。

     大記雲。

    理事冥然等者。

    通結證教二分大意耶。

    唯教分耶。

    答一雲通結也。

    謂下句雲十佛普賢大人境故。

    一雲唯結教分。

    謂證分結雲證智所知非餘境故。

    問初意中何理何事耶。

    答證分理。

    緣起分事也。

    則證教無分别也。

    故下文雲。

    證教兩法舊來中道一無分别也。

    又約證分以佛證心為理。

    所現三世間注為事。

    又緣起分中無住本法為理。

    二十二位為事。

    是故證分理事無分别者十佛大人境。

    教分理事無分别者普賢大人境也。

    此意則證分唯是十佛之境。

    教分之中不言十佛也。

    謂内向則十佛。

    外向則普賢故。

    今通結内外之時如是言耳。

    後意則問。

    既雲十佛大人境也。

    何雲唯結教分耶。

    答緣起分中亦有十佛。

    以此教分亦是十佛外向門故也。

    此約佛與普賢相續各别之義。

     簡義章雲。

    八尺柱相為事。

    柱之無生為理者。

    三乘之義。

    若一乘中即此八尺柱相為理。

    柱之無生為事。

    又理平等則事亦平等。

    事差别則理亦差别也。

    若體解大道則自事以外何處得理。

    故至相雲。

    沖宗不遺于玄想。

    圓道莫簡于始門。

    蓋在此矣。

    三乘說平等一心。

    一乘說種種心。

    則亦得言三乘理平等一乘理差别。

    問隻其名異。

    所诠則應無别耶。

    答須理即理。

    須事即事。

    所須緣别理事有殊。

    然以一柱随須立。

    故全體無二。

    問理事平等差别四句雲何。

    答立在同教應作四句。

    此别教中不作四句。

    以法深言淺故。

    但一柱言下須理即理。

    須事即事。

    平等差别随須皆得。

    是故須而即圓。

    道而即是無側無陰。

    據而中道。

    約而滿宗。

    非前非後。

    一乘幽緻厥爾。

    請虛襟而取焉。

     能人海印(至)得利益。

    法記雲。

    海印中真自利利他。

    謂攝入三世間法是自利。

    現現三世間法是利他。

    然一乘中無利他也。

    何者。

    所化衆生是自内證五海之中衆生故。

    應機而起能被之。

    教從自海印定中所起故也。

    繁出如意者。

    從海印定所起之教為如意也。

    此有二義。

    一稱于佛意故。

    二稱于衆生之意故。

    名為如意。

    比如輪王所有如意。

    在王藏内不雨衆寶。

    若轉輪王以此如意出置幢上。

    為貧窮人請雨。

    衆寶随其所須雨種種物。

    無不如意。

    然此物等本不在于如意珠内及輪王身。

    而虛空中但以衆生之感及王勢力。

    此如意珠雨寶無盡也。

    如是以佛誓願及衆生感。

    海印之教應衆生也。

    在藏内時喻佛内證。

    出置幢上雨寶之時喻佛外化也。

    不思議者。

    從不思議内證而起。

    應不可說。

    衆生數起故也。

    雨寶益生滿虛空者。

    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

    于此無邊衆生。

    如是之教無所不被故也。

    衆生随器得利益者。

    此如意教于三乘五乘無量乘等一切衆生中各各稱根令得利益故也。

    問若爾于此花嚴得三乘别果耶。

    答無也。

    謂此大經中具無量乘故。

    乃于此經所具無量乘中。

    大品經等得别果耳。

     真記雲。

    海印三昧者。

    自證離言。

    何故利他之初明耶。

    答表利他緣起無别自體。

    但依十佛内證海印所起故也。

    若不爾者。

    道有私隐故。

    繁出等者。

    于念念中起如意教盡未來際無休息故。

    又但一念全攝法界無側故也。

    是故雲不思議也。

    雨寶者。

    約教雲寶也。

    又是衆生受用種種寶物也。

    滿虛空者。

    衆生蒙不思議教。

    則知其不動凡心與法性虛空隻是一物本自圓滿故也。

    随器得利者。

    山王普機得總相教。

    差别小機得差别教。

    各自成益故也。

    大記雲。

    海印者。

    通證教二分故明于教分耳。

    又此四句是第四重海印故也。

    問第四重海印是定内故利他相隐。

    何故以配利他耶。

    答第四重内具同别二教故。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