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

關燈
法之時。

    大雲法師君白言。

    緣起分說法如是。

    證分說法雲何。

    林德默然有頃雲。

    答之已了也。

    雲法師君未會。

    林德雲。

    君之起此問時。

    所坐之床及一切法界諸法同時發問者是耳。

    但君問而餘一切法不起問者非也。

    法師君白六。

    法界咽喉無盡舌端同時發問者緣起分之問乎。

    林德雲。

    三世間法同時發問者證分之問。

    稱于默然不動者證分之說。

    三世間法各住自位本來不動者證分之聞也。

     真性其深至随緣成。

    法記雲。

    上證分中指其身心直示法性由無名相機難得入故。

    以法性轉名真性令其習也。

    比如盲人欲學織錦。

    匠者教雲。

    當集具來。

    而彼盲人執草繩來。

    如是證分絕一切故。

    唯證所知。

    然以八識妄心而欲證入故。

    于此人不能直指證分之處。

    乃下一步假作真性之名以示之也。

    甚深者。

    入真性之門。

    謂花藏世界之甚深與彌勒樓閣之甚深也。

    花藏世界甚深者。

    以一一塵中見法界故。

    是故約一微塵求其内外并不可得。

    彌勒樓閣甚深者。

    謂彌勒彈指開樓閣門。

    善财入已頓見三世自身及法與諸善友故也。

    極微妙者中道也。

    非謂離二邊故以為中道。

    即約諸邊雲中道也。

    不守自性等者。

    由自無性。

    以他為性。

    由他無性。

    以自為性。

    故雲不守自性随緣成也。

     真記雲。

    問真性與上法性何别。

    答有雲别也。

    謂法性則通真妄取圓融。

    又通情非情也。

    此則唯是真而又唯是有情門。

    以下釋真性段約衆生十二支故也。

    然而今約實雲。

    真性即是法性也。

    所謂真性之體甚深微妙者。

    但以不存自性攬諸緣成故也。

    若約三乘論者。

    自性清淨心随無明之風緣成差别萬法也。

    若自一乘義。

    則以緣前無法故。

    非先有真性而随緣成。

    且吾今日或為水用或為石用。

    緣中法界諸法無遺頓起故也。

    如是法中而有水名水相。

    石名石相等。

    故不無名相。

    而此名相即無名相。

    是故且約衆生一無明支。

    曆十番觀。

    則不動無明名相即甚深法無所取舍。

    故雲微妙。

    是故不動名相即成無側名相。

    若約普賢證。

    則不動無側名相即正離名絕相。

    若約十佛證。

    則初初不見名相等也。

    如無明支既爾。

    乃至老死支皆亦如是。

    是故經雲。

    一切諸如來無有說佛法。

    随其所應化而為演說法。

    無有說者證分說則教分。

     道身章雲。

    若定自古則緣起有性不得自在。

    所謂緣起者無性。

    無性者無住。

    無住者不偏于一。

    不偏于一者無所不當。

    問如是等理豈不自古。

    答三乘中先置一法此法随緣。

    一乘不爾。

    緣即是法。

    緣外無随緣之法。

    既雲自古。

    即知是今緣起故爾。

    若定住古又定住今非緣起。

    故可雲緣起法以無性為真性矣。

     大記雲。

    訓德意則真者無住本法也。

    性者本分種也。

    本分種者。

    若指文處初會果地玉海也。

    以此五海為本識體。

    約此本識。

    後諸會中或雲種性。

    或雲行業。

    或雲願善決定等也。

    謂若上根人直依證分得自身心正即法性。

    然此證處絕名相。

    故中下之人未能信得。

    故說五海是汝本識之源。

    由是前機得自身心即是法性。

    是故依此真性方始建立本識義。

    故于諸教中或說具分賴耶。

    或說一分生滅賴耶等。

    唯普賢機得自本識是五海之源。

    故雲十佛普賢大人境。

    問真性既如是甚深微妙。

    于何義中分二十二位耶。

    答以不守自性故。

    随我所須地獄乃至佛果等緣成二十二位也。

    如是二十二位以普字印。

    印則皆普賢自體故。

    第三重海印正是普賢大人之境也。

     崇業師觀釋中。

    釋明難品心性是一之文雲。

    藏師約寄位釋故立遮救重難。

    俨師直約一乘種種心濕過海義釋。

    故雲心以無分别為一性。

    雲何能成種種事耶。

    此問意者。

    前光明覺品中佛之智光稱周法界現隻一佛智也。

    所以其中列六道因果及小乘因果乃至圓教因果等普賢二十二位者。

    以一乘中普賢為教分之軌。

    十佛為證分之軌故也。

    是故欲示教分之軌故列之耳。

    欲得佛智。

    若除一物必不得全法界之智。

    是故要以六道因果小乘因果等為普賢阿含位。

    融煉其心得成一佛智。

    故以佛智為普賢證也。

    因此問雲。

    佛智是一。

    雲何能生六道乃至佛等種種身心果報等耶。

    故經答雲。

    諸法不自在求實不可得。

    是故一切法二俱不相知。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

    因此轉衆苦。

    而實無所轉。

    法性無所轉示現故。

    于彼無示現示現無所有。

    釋曰諸法者通于一性及種種果也。

    謂一無自故以種種為一。

    種種無自故以一為種種也。

    是故善惡趣中種種身心皆不相知自位不動。

    故雲不自在也。

    是故俨師雲。

    無分别不住故。

    能成衆事也(已上)。

    不自在者不住義。

    不住義者不動義。

    疏雲。

    作無主故者。

    若其身心有主宰而造諸業者。

    受種種果。

    若身心無主而造業者。

    如虛空動作故不受種種果也。

    然而從虛空之因生虛空之果故。

    因果之義亦不礙也。

    疏雲。

    文雲不相知者。

    非謂情知。

    今言知者。

    力性作也。

    者力則塵數緣力是中門也。

    性則無住法性是即門也。

    作者不思議作是中即門之果也。

    一切諸法要具中即方有所作也。

    非是有自性法去來之義。

    故雲中門者虛空建立門。

    即門者虛空動作門也。

    故俨師雲。

    緣者無側義。

    無側者力性作也。

    昔林德雲。

    明難一心海者過于濕。

    起信一心海者留于濕也。

    若立在濕留海中答者。

    義有所礙。

    若立在濕過海中答者。

    義無所礙也。

    質應大德在大白山智悟師薮結夏之次。

    得大經中法性無所轉文。

    及孔目中性種性本有習種性修生者非佛法所樂。

    乃至雲法性外有修生起者緣起可增失等文。

    呈于林德雲。

    此是濕過海之證耶。

    林德曰。

    是也。

    解雲。

    緣起可增失者。

    若謂所證之理從古而有。

    能證之智今适始起者。

    則以智證理之際望其未證之時。

    有增勝義。

    故雲緣起可增之失也。

    智是緣起也。

    此中約眼耳等為法性也。

    問何故上雲由眼耳等故衆苦轉也。

    而次複雲是法性故無所轉耶。

    答不知一切法是普賢身故。

    此眼耳等對善惡境起諸業果轉衆苦也。

    今知一切是普賢身。

    故眼耳等物正即法性無所轉也。

    若眼耳等非法性者。

    緣起可增失也。

    問何知是普賢身耶。

    答經中普賢雲。

    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淨法身。

    複得清淨無上色身。

    則何有一物非普賢耶。

    問此普賢身如何見耶。

    答經雲。

    普賢身相如虛空。

    依真而住。

    非國土。

    如是見也。

    又何者吾身虛空是也。

    何者虛空。

    吾身是也。

    以無側故。

    又六道即是虛空。

    虛空即是六道也。

    頌曰。

    虛空法界為身心。

    行住坐卧念相續。

    所見諸物亦身心。

    念念相續無絕已。

    空三印文雲。

    心性者三種世間為濕過海心。

    依海起波。

    二波波皆三世間。

    故是濕過海心。

    依海起波則海因波果。

    依波起海則波因海果。

    同時互為因果也。

    此是大緣起□俗谛大法。

     一中一切(至)多即一。

    法記雲。

    問何故不守自性随緣成之次明此句耶。

    答凡緣起法二無别自性。

    互相以他而為自性。

    方能随緣無側而起。

    故不守自性之次明一中一切等義也。

    問若緣起法随起無側者。

    唯是緣前無法之義耶。

    答就緣論之。

    緣前無法。

    就性論之。

    緣前有法。

    何者。

    就緣論時。

    現于今日緣中之五尺是緣起本法無側而立。

    故緣以前無一法也。

    就性論時。

    本有性起法體也。

     真記雲。

    一中一切等二句重現緣起體之随緣成義令明了也。

    初一句因果道理門。

    謂得一而定得十。

    得十定得一。

    得因而即得果。

    得果即得因也。

    十緣是因。

    所成之一是果。

    此因果者即一時中二位不動。

    故雲因果道理門。

    次一句德用自在門。

    謂此即彼彼即此。

    無礙無側。

    故雲德用自在門及位動門也。

    問前是中門故有力無力門。

    此是即門故有體無體門何雲用耶。

    答此則因緣當體即因即果之義名為用耳。

    非力用之用。

    問一中一切者。

    十緣是因。

    所成之一是果。

    然則合能所成為十一耶。

    答于一緣中約望他之義為能成因。

    絕待之義為所成果。

    然此二義無二故非十一也。

     大記雲。

    一中一切下欲現大緣起中因果道理及德用自在之義。

    故有此二句也。

    崇業師雲。

    三乘亦有此義也。

    謂若初教賴耶識中三性種子與本識體同無記性故也。

    解雲。

    本識體中薰成之義是體門。

    又德用自在義也。

    三性種子随能薰别者是力門。

    因果道理義也。

    若熟教中如來藏體是德用自在之義。

    若生若滅者以是用故因果道理之義也。

    若一乘中随法辨因故。

    十普法中随舉一法具體具用。

    體則德用自在。

    用則因果道理也。

     道身章雲。

    問西風波非東風波。

    東風波非西風波。

    但約二波之水體不二義得言即門。

    則約二波不得即門。

    若爾但約此事彼事理體無二得言即門。

    何得二事不除論相即門耶。

    答若放二風水無二波。

    既無二波。

    以何即何乎。

    既以此即彼。

    故可知不除二波論相即耳。

    非約理體論相即矣。

    此中此波之水與彼波之水□體是一。

    故波雖無盡體言即一者三乘義耳。

    若非此波即無彼波。

    若非彼波即無此波。

    是中門。

    此波非自性故在于彼波。

    彼波非自性故在于此波。

    是即門者一乘也。

     古記雲。

    入即之中諸家立名非一。

    謂或雲中門即門。

    或雲相入相即。

    或雲相在相是。

    或雲相資相攝。

    或雲互相依持力無力義。

    互相形奪體無體義。

    又古人雲。

    中門如燈光相入。

    故但諸燈用相入耳。

    即門如波水相收。

    故波體水體無一相即耳。

     一微塵中(至)亦如是。

    法記雲。

    微塵者。

    初教雲。

    極微塵。

    熟教雲。

    空鄰塵。

    一乘雲。

    總相塵。

    此總相塵者。

    須小即小。

    須大即大。

    故塵中頓現十方也。

    問下教有方分之塵者與一乘塵何别。

    答一乘塵須方分即有方分。

    須無方分即無方分。

    随須自在故别也。

    問無方分之塵非更碎耶。

    答亦須碎盡。

    何者。

    若其情謂所計之無方分則要須用六相分析也。

     真記雲。

    一微塵中含十方者。

    攝十方界成一塵故雲含十方耶。

    攬十方界成一塵已新新更含十方耶。

    答二義俱得。

    問成一塵時攝十方盡更無有餘。

    何得新新含耶。

    答是須處須故。

    成一塵時。

    須十方盡須新新含時。

    亦不礙後後起也。

     大記雲。

    一微塵者。

    佛刹塵數劫中勤修所煉故。

    方能含受十方世界無礙自在。

    此是事法最細之初位。

    真定德雲。

    事融現理門者。

    約塵含十方之道理雲耳。

    非謂一塵泯融同理也。

     道身章雲。

    相和尚曰。

    一微塵中含十方世界者。

    同是無住故爾。

    元師問雲。

    微塵無住小。

    十方世界無住大耶。

    答一量也。

    問若爾何言塵小十方世界大耶。

    答微塵與十方世界各無自性唯無住耳。

    所言塵小世界大者。

    是須處須耳。

    非是小故雲小大故雲大。

    所謂不知塵小世界大機中令知塵小世界大故。

    且說塵小世界大耳。

    非是一向塵小自性世界大自性矣。

    亦得雲塵大世界小。

    道理齊一無住實相也。

     古記雲。

    有彌碎彌小之塵。

    有彌碎彌大之塵。

    有彌碎如本之塵也。

    俱舍頌曰。

    極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塵。

    虮虱麥指節。

    後後增七倍(已上)。

    隙塵者。

    遊于窗隙日光之塵人眼所見也。

    折此至七分之一分者天眼所見也。

    此上二塵窗隙塵也。

    析此天眼所見至七分之一分者鐵塵。

    初果所見。

    析此至七之一銅塵。

    第二果所見。

    析此至七之一銀塵。

    第三果所見。

    析此至七之一金塵。

    第四果所見。

    析此至七之一水塵。

    大獨覺所見。

    析此至七之一微塵。

    三十四念斷結得菩提之佛所見。

    解雲。

    此上并是遍計分所攝。

    析此至七之一極微塵。

    初教菩薩所見。

    析此至七之一似塵。

    自受用佛所見。

    解雲。

    此上依他分所攝。

    析此至七之一法塵。

    終教佛所見。

    析此至七之一空塵。

    頓教佛所見。

    解雲。

    終教以後圓成分所攝。

    此中色心二法皆是真如所成也。

    此終教法塵者意識所緣也。

    初教亦說意識所緣。

    然終教中立一意識。

    故約第一義一心眼所見為法塵也。

    析此至七之一總相塵。

    普賢眼所見。

    此普眼所見之塵則三乘五眼終不能得見也。

    故此經中欲示不共别教之義。

    約微塵虛空為初位也。

    問此一乘之塵與三乘理何别。

    答約三乘雲則是理也。

    約普眼所見則是最細事法也。

    此上所說初雖引俱舍。

    實非彼論義。

    此是林德授融秀之義。

    約觀心體聖教而說也。

     又記雲。

    七微者。

    窗遊塵。

    羊毛塵。

    兔毛塵。

    牛毛塵。

    金塵。

    水塵。

    極微塵也。

    解雲。

    窗遊塵者。

    遊于窗隙日光也。

    羊毛塵者。

    析窗遊塵為七分故。

    唯止羊毛末也。

    兔毛塵者。

    析羊毛塵為七故。

    不止羊毛唯止兔毛末也。

    牛毛塵者。

    析兔毛塵為七故。

    唯止牛腹下毛末也。

    析此為七者透金而出金不礙也。

    析此為七者透過于水水不能潤也。

    析此為七者是極微也。

    此一一塵皆生子故名七母塵也。

    此極微塵于初教中三無數劫分而析之。

    約此初教之塵。

    于終教中不可計劫分而析之。

    至一乘中二佛世界塵數劫中分而析之。

    至最細際方為一乘極微塵也。

     無量遠劫(至)隔别成法。

    記雲。

    無量遠劫即一念者。

    豎析一發為十分乃至百分千分。

    以其一分置玉闆上。

    舉利刃斷。

    約其利刃至闆之時為一念也。

     真記雲。

    十世者。

    一雲第十世也。

    謂總相念故。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