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法界圖

關燈


    言無非義。

    以言為義故。

    義無非言。

    義無非言故。

    義即非義。

    言無非義故。

    言即不言。

    言即非義故。

    二俱不可得。

    是故一切法。

    本來在中道。

    中道者通言非言。

    何以故。

    諸法實相。

    不在言中。

    離名性故。

    言說法不在真性。

    在機益故名無真性。

    離名性故名而無名。

    名而無名故。

    以名求實。

    實不可得。

    名無真性故。

    名而無名。

    性不可得。

    以此義故。

    二俱不可得。

    唯證所知。

    非餘境界。

    是故經雲。

    一切諸法。

    唯佛所知。

    非我境界。

     問。

    前後兩義何别。

    答。

    前義。

    以本末相即相融顯中道。

    後義以名義互為客顯無我義。

    所顯道理不理。

    能诠方便别。

    此即本末相資。

    名義互客。

    開道衆生。

    令緻自無名真源。

    能化所化宗要在此。

    問。

    此義義當頓教宗。

    何故此間說。

    答。

    如上說。

    說與不說等無差别。

    何以故。

    總是實德故。

    無有妨難。

    且護分别故。

    順三乘說。

    蓋是智者勝妙能也。

    如上證分及緣起分義。

    當論中義大教大也。

    背反分别。

    得無分别。

    名曰無緣。

    順理不住。

    故名善巧。

    如說終行得聖者意。

    故名為捉。

    如意如前。

    歸家者。

    證本性故。

    家者何義。

    陰覆義。

    住處義故。

    所謂法性真空。

    覺者所住。

    故名為宅。

    大悲善巧蔭覆衆生。

    名曰為舍。

    此義在三乘。

    一乘方究竟。

    何以故。

    應法界故。

    所謂法界陀羅尼家。

    及因陀羅家。

    微細家等。

    此是聖者所依住故。

    名曰為家。

    随分者。

    未滿義故。

    資糧者。

    助菩提分故。

    如下經離世間品中二千答等是也。

    二明得益。

    謂陀羅尼者。

    總持故。

    如下數十錢法中說。

    實際者。

    窮法性故。

    中道者。

    融二邊故。

    坐床者。

    攝一切故。

    安在法界十種涅槃廣大寶床。

    攝一切故。

    名曰坐床。

    寶者可貴故。

    床者即攝攝義故。

    十種涅槃者。

    如下經離世間品說。

    舊來不動者。

    舊來佛義故。

    所謂十佛如華嚴經。

    一無著佛。

    安住世間。

    成正覺故。

    二願佛。

    出生故。

    三業報佛。

    信故。

    四持佛随順故。

    五化佛。

    永度故。

    六法界佛。

    無處不至故。

    七心佛。

    安住故。

    八三昧佛。

    無量無著故。

    九性佛。

    決定故。

    十如意佛。

    普覆故。

    何故十數說。

    欲顯多佛故。

    此義諸法之真源。

    究竟之玄宗。

    甚深難解。

    宜可深思。

     問。

    具縛有情斷未成福智。

    以何義故。

    舊來成佛也。

    答。

    菩薩未斷。

    不名成佛菩薩斷盡。

    福智成竟。

    自此已去。

    名為舊來成佛。

     問。

    斷惑雲何。

    答。

    如地論說。

    非初非中後。

    前中後取故。

    雲何斷。

    如虛空。

    如是斷故。

    未斷已還。

    不名為斷。

    現斷已去。

    名為舊來斷也。

    猶如覺夢睡悟不同。

    故建立成不成斷不斷等。

    其實道理諸法實相。

    不增不減。

    本來不動。

    是故經言。

    菩薩法中。

    不見一法減。

    清淨法中。

    不見一法增。

    是其事也。

    有人說言。

    如是等經文。

    約即理說。

    非即事說。

    若約三乘方便教門。

    合有此義。

    若依一乘如實教門。

    不盡其理。

    理事[穴/具]然。

    一無分别。

    體用圓融。

    常在中道。

    自事以外。

    何處得理。

     問。

    三乘教中。

    亦有寂而常用。

    用而常寂。

    如是等義。

    何故上言偏即理門。

    不即事中不自在也。

    答。

    理事相即故。

    有如是義。

    非謂事事相即。

    何以故。

    三乘教中。

    欲治分别病。

    會事入理為宗故。

    若依别教一乘。

    理理相即。

    亦得事事相即。

    亦得理事相即。

    亦得各各不相即。

    亦得相即。

    何以故。

    中即不同故。

    亦有具足理因陀羅尼。

    及事因陀羅尼等法門故。

    十佛普賢法界宅中。

    有如是等無障礙法界法門。

    極自在故。

    其餘逆順主半相成等法門。

    準例相攝。

    随義消息。

    若欲觀緣起實相陀羅尼法者。

    先應覺數十錢法。

    所謂一錢乃至十錢。

    所以說十者。

    欲顯無量故。

    此中有二。

    一者。

    一十。

    十中一。

    二者。

    一即十。

    十即一。

    初門中有二。

    一者向上來。

    二者向下去。

    言向上來中。

    有十門不同。

    一者一。

    何以故。

    緣成故。

    即是本數。

    乃至十者一中十。

    何以故。

    若無一十即不成。

    仍十非一故。

    餘門亦如是。

    準例可知。

    言向下去中。

    亦有十門。

    一者十。

    何以故。

    緣成故。

    乃至十者十中一。

    何以故。

    若無十。

    一即不成。

    仍一非十故。

    餘亦如是。

    生變如是。

    勘當即知。

    一一錢中。

    具足十門。

    如本末兩錢中具足十門。

    餘八錢中。

    準例可解。

     問。

    現言一者。

    何得一中名為十也。

    答。

    大緣起陀羅尼法若無一。

    一切即不成。

    定知如是其相。

    如所言一者。

    非自性一緣成故一。

    乃至十者。

    非自性十。

    緣成故十。

    一切緣生法。

    無有一法定相有性。

    無自性故即不自在者。

    即生不生生。

    不生生者。

    即是不住義。

    不住義者。

    即是中道。

    義者。

    即通生不生。

    故龍樹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說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

    即其義也。

    中道義者。

    是無分别義。

    無分别法不守自性故。

    随緣無盡。

    亦是不住。

    是故當知。

    一中十。

    十中一。

    相容無礙。

    仍不相是。

    現一門中具足十門。

    故明中智。

    一門中有無盡義。

    如一門。

    餘亦如是。

     問。

    一門中攝十盡不。

    答。

    盡不盡。

    所以者何。

    須盡即盡。

    須不盡即不盡故。

    其義雲何。

    以一事辨一多故即盡。

    以異事辨一多故即不盡。

    一事中一多義不相是。

    即是多一。

    事故即多。

    是一四句。

    護過失非。

    離德準之可解。

    異事亦準同。

     問。

    須何義。

    答。

    須者緣成義。

    何以故。

    因緣法一不差故。

    别别諸事門中。

    準例如是。

    緣起妙理。

    應如是可知故。

    第一門訖。

     第二門。

    此中二門。

    一者向上去之。

    二者向下來。

    初門中十門不同。

    一者一。

    何以故。

    緣成故。

    乃至十者一即十。

    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