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法界圖
關燈
小
中
大
義在三乘。
亦通一乘。
何以故。
一乘所目故。
若約别教一乘。
略說十門。
所謂因緣有分次第故。
一心所攝故。
自業成故。
不相舍離故。
三道不斷故。
觀前後際故。
三苦集故。
因緣生故。
因緣生滅縛故。
随順有盡觀故。
如是十二因緣。
一乘義攝。
何故十番數說。
欲顯無量故。
問。
十番因緣。
為當前後。
為當一時耶。
答。
即前後即無前後。
何以得知。
門不同故即前後。
六相成故前後。
其義雲何。
十番雖别。
而同成無我。
故璎珞經十番因緣。
三乘義攝。
何以故。
唯教差别不同。
廣如地論說。
如十二因緣說。
餘緣生諸法。
準例可解。
二陀羅尼法者。
如下說。
三即事攝法者。
顯因陀及微細陀故。
廣義如經。
四所謂九世者。
過去過去。
過去現在。
過去未來。
現在過去。
現在現在現在未來。
未來過去。
未來現在。
未來未來。
三世相即及與相入。
成其一念。
總别合名故十世。
一念者。
約事念說也。
五約位者。
以六相方便。
随義消息。
即可解也。
六相者。
如上說。
問。
緣起一言中。
諸法無二。
即顯了何須多門。
答。
體解即是。
不須遠求。
是故經言。
淫癡性即是菩提。
如是等迷極遠。
是故佛教七種苦谛以外。
别有菩提。
三無數劫。
如說修行。
乃可得度。
為迷之者須多門說。
問。
若如是者。
法門無數。
何故唯六門說耶。
答。
以六門說諸法。
準例應可解故。
略如是說。
其實如言。
六冥然無分别者。
緣起法法如是故。
準上可思。
二就利他行中。
印者約喻得名。
何者。
是大海極深。
明淨徹底。
天帝共阿修羅鬥诤時。
一切兵衆。
一切兵具。
于中現了了分明。
如印顯文字。
故名海印。
能入。
三昧亦複如是。
窮證法性。
無有源底。
以究竟清淨。
湛然明白。
三種世間于中顯現。
名曰海印。
繁者熾盛義故。
出者湧出無盡故。
如意者從喻得名。
如意寶王無心而雨寶益生。
随緣無窮。
釋迦如來善巧方便。
亦複如是。
一音所暢。
應衆生界。
滅惡生善。
利益衆生。
随何用處。
無不如意。
故名如意。
三約修行方便者。
此中有二。
一明修行方便。
二辨得利益。
初門行者。
謂見聞一乘普法已去。
未滿證普法已還。
是此約别教一乘說也。
若約方便一乘說。
五乘總是入一乘攝。
何以故。
以一乘所流一乘所目一乘方便故。
若約此義。
總攝五乘。
一乘修行者亦得所流所目者。
約緣起道理語。
方便者。
約智語。
何以故。
進趣不住。
名曰方便。
不回心者。
不名方便故。
亦可約聖者意說。
何以故。
以善方便。
引接衆生故。
如五乘說人法因果。
解理事教義等一切諸法。
準例如是。
問。
所謂五乘等法。
為是能诠教法耶。
為是所诠義耶。
答。
能诠所诠一切諸法。
皆在言中。
其義如所诠之法相皆絕。
諸佛世尊。
以大慈悲本願力故。
諸佛家法。
法如是故。
施設言教。
為衆生說。
以是義故。
教網所攝一切諸法。
皆悉在言。
是故經言一切諸法但有名字。
即其義也。
問。
證分之法。
言相不及。
言教之法。
在于事中者。
證教兩法。
常在二邊過為。
答。
若約情說。
證教兩法。
常在二邊。
若約證教兩法。
舊來中道。
一無分别。
所以得知遍計無相。
依他無生。
真實無性。
三種自性常在中道。
三法以外。
更無證教。
是故當知。
一無分别。
是故至人得此理故。
名相不及。
為生說故。
言在事中。
故經偈雲。
一切諸如來。
無有說佛法。
随其所應化。
而為演說法。
即其義也。
是故聖者随遍計故建立三性。
且安窮心。
漸漸已後現三無性。
覺悟夢人。
此即聖者大善巧也。
問。
如攝論雲。
遍計所執凡夫境界。
依他真實聖智境界。
何故聖者随遍計耶。
答。
遍計諸法。
颠倒故有。
是故論雲。
凡夫境界。
畢竟空故。
無所可對。
是故論中非聖境界。
非謂智空非聖境界。
是故聖者慈悲方便。
随眼病故。
言說空華。
有何妨難。
在于此。
依他起相。
從因緣生。
無有自性。
離二邊過。
與無我同。
圓成實性。
平等法。
圓融彼此。
不可分别。
舊來一味。
以此義故。
分别不及。
是故論言聖智境界。
别意如是。
若約實說。
三種自性皆是凡夫境界。
何以故。
随說事安。
三自性即聖智境界。
何以故。
随智顯理。
非安立故。
是故經中亦有處三性以外。
不立三無性。
亦有處三性以外。
别立三無性。
所以者何。
随情安立。
約解門故。
别立三無性。
随智顯理。
約行門故。
以外不立三無性。
尚二以外無有真實。
何況三性以外别有三無性。
所以得知無相等智現前。
畢竟無法可對。
唯在中道故。
是故須解教立所由。
問。
如上所言。
證分之法。
及緣起分法。
有何差别。
答。
别不别。
其義雲何。
證分之法約實相說。
唯證故。
緣起分法為從衆緣生。
無有自性。
與本不異。
是故不别。
問。
若如是者。
以自所證。
為衆生說。
與末不異。
尋常差别耶。
答。
得其義若為所證在言。
與末不異。
言說在證。
與本不異。
與本不異故。
用而常寂。
說而不說。
與末不異故。
寂而常用。
不說而說。
不說而說故。
不說即非不說。
說而不說故。
說即非說。
說即非說故。
說即不可得。
不說即非不說故。
不說即不可得。
二俱不可得故。
二俱不相妨。
以是義故。
說與不說。
等無差别。
生與不生。
等無差别。
動與不動。
等無差别。
一切差别相對法門。
準例如是。
故經雲。
有為無為一切諸法。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無有變異。
是其義也。
亦可正說法中。
言說以外。
更無别義。
以言為義。
正義法中。
正義以外。
更無别言。
以義為言。
以義為言故
亦通一乘。
何以故。
一乘所目故。
若約别教一乘。
略說十門。
所謂因緣有分次第故。
一心所攝故。
自業成故。
不相舍離故。
三道不斷故。
觀前後際故。
三苦集故。
因緣生故。
因緣生滅縛故。
随順有盡觀故。
如是十二因緣。
一乘義攝。
何故十番數說。
欲顯無量故。
問。
十番因緣。
為當前後。
為當一時耶。
答。
即前後即無前後。
何以得知。
門不同故即前後。
六相成故前後。
其義雲何。
十番雖别。
而同成無我。
故璎珞經十番因緣。
三乘義攝。
何以故。
唯教差别不同。
廣如地論說。
如十二因緣說。
餘緣生諸法。
準例可解。
二陀羅尼法者。
如下說。
三即事攝法者。
顯因陀及微細陀故。
廣義如經。
四所謂九世者。
過去過去。
過去現在。
過去未來。
現在過去。
現在現在現在未來。
未來過去。
未來現在。
未來未來。
三世相即及與相入。
成其一念。
總别合名故十世。
一念者。
約事念說也。
五約位者。
以六相方便。
随義消息。
即可解也。
六相者。
如上說。
問。
緣起一言中。
諸法無二。
即顯了何須多門。
答。
體解即是。
不須遠求。
是故經言。
淫癡性即是菩提。
如是等迷極遠。
是故佛教七種苦谛以外。
别有菩提。
三無數劫。
如說修行。
乃可得度。
為迷之者須多門說。
問。
若如是者。
法門無數。
何故唯六門說耶。
答。
以六門說諸法。
準例應可解故。
略如是說。
其實如言。
六冥然無分别者。
緣起法法如是故。
準上可思。
二就利他行中。
印者約喻得名。
何者。
是大海極深。
明淨徹底。
天帝共阿修羅鬥诤時。
一切兵衆。
一切兵具。
于中現了了分明。
如印顯文字。
故名海印。
能入。
三昧亦複如是。
窮證法性。
無有源底。
以究竟清淨。
湛然明白。
三種世間于中顯現。
名曰海印。
繁者熾盛義故。
出者湧出無盡故。
如意者從喻得名。
如意寶王無心而雨寶益生。
随緣無窮。
釋迦如來善巧方便。
亦複如是。
一音所暢。
應衆生界。
滅惡生善。
利益衆生。
随何用處。
無不如意。
故名如意。
三約修行方便者。
此中有二。
一明修行方便。
二辨得利益。
初門行者。
謂見聞一乘普法已去。
未滿證普法已還。
是此約别教一乘說也。
若約方便一乘說。
五乘總是入一乘攝。
何以故。
以一乘所流一乘所目一乘方便故。
若約此義。
總攝五乘。
一乘修行者亦得所流所目者。
約緣起道理語。
方便者。
約智語。
何以故。
進趣不住。
名曰方便。
不回心者。
不名方便故。
亦可約聖者意說。
何以故。
以善方便。
引接衆生故。
如五乘說人法因果。
解理事教義等一切諸法。
準例如是。
問。
所謂五乘等法。
為是能诠教法耶。
為是所诠義耶。
答。
能诠所诠一切諸法。
皆在言中。
其義如所诠之法相皆絕。
諸佛世尊。
以大慈悲本願力故。
諸佛家法。
法如是故。
施設言教。
為衆生說。
以是義故。
教網所攝一切諸法。
皆悉在言。
是故經言一切諸法但有名字。
即其義也。
問。
證分之法。
言相不及。
言教之法。
在于事中者。
證教兩法。
常在二邊過為。
答。
若約情說。
證教兩法。
常在二邊。
若約證教兩法。
舊來中道。
一無分别。
所以得知遍計無相。
依他無生。
真實無性。
三種自性常在中道。
三法以外。
更無證教。
是故當知。
一無分别。
是故至人得此理故。
名相不及。
為生說故。
言在事中。
故經偈雲。
一切諸如來。
無有說佛法。
随其所應化。
而為演說法。
即其義也。
是故聖者随遍計故建立三性。
且安窮心。
漸漸已後現三無性。
覺悟夢人。
此即聖者大善巧也。
問。
如攝論雲。
遍計所執凡夫境界。
依他真實聖智境界。
何故聖者随遍計耶。
答。
遍計諸法。
颠倒故有。
是故論雲。
凡夫境界。
畢竟空故。
無所可對。
是故論中非聖境界。
非謂智空非聖境界。
是故聖者慈悲方便。
随眼病故。
言說空華。
有何妨難。
在于此。
依他起相。
從因緣生。
無有自性。
離二邊過。
與無我同。
圓成實性。
平等法。
圓融彼此。
不可分别。
舊來一味。
以此義故。
分别不及。
是故論言聖智境界。
别意如是。
若約實說。
三種自性皆是凡夫境界。
何以故。
随說事安。
三自性即聖智境界。
何以故。
随智顯理。
非安立故。
是故經中亦有處三性以外。
不立三無性。
亦有處三性以外。
别立三無性。
所以者何。
随情安立。
約解門故。
别立三無性。
随智顯理。
約行門故。
以外不立三無性。
尚二以外無有真實。
何況三性以外别有三無性。
所以得知無相等智現前。
畢竟無法可對。
唯在中道故。
是故須解教立所由。
問。
如上所言。
證分之法。
及緣起分法。
有何差别。
答。
别不别。
其義雲何。
證分之法約實相說。
唯證故。
緣起分法為從衆緣生。
無有自性。
與本不異。
是故不别。
問。
若如是者。
以自所證。
為衆生說。
與末不異。
尋常差别耶。
答。
得其義若為所證在言。
與末不異。
言說在證。
與本不異。
與本不異故。
用而常寂。
說而不說。
與末不異故。
寂而常用。
不說而說。
不說而說故。
不說即非不說。
說而不說故。
說即非說。
說即非說故。
說即不可得。
不說即非不說故。
不說即不可得。
二俱不可得故。
二俱不相妨。
以是義故。
說與不說。
等無差别。
生與不生。
等無差别。
動與不動。
等無差别。
一切差别相對法門。
準例如是。
故經雲。
有為無為一切諸法。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無有變異。
是其義也。
亦可正說法中。
言說以外。
更無别義。
以言為義。
正義法中。
正義以外。
更無别言。
以義為言。
以義為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