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法界圖

關燈
故。

    若無一。

    十即不成故。

    緣成故。

    第二門中亦有十門。

    一者十。

    何以故。

    緣成故。

    乃至十者。

    十即一。

    若無十。

    一即不成故。

    餘者準例。

    以此義故。

    當知一一錢中。

    具足十門。

     問。

    如上多門一時俱圓耶。

    前後不同耶。

    答。

    即圓即前後不同。

    何故如是。

    須圓即圓。

    須前後即前後。

    何以故。

    法性家内德用。

    自在無障礙故。

    由緣成故。

    皆得如是問。

    如上所說來去義。

    其相雲何。

    答。

    自位不動。

    而恒來去。

    何以故。

    來去者随緣義。

    即是因緣義。

    不動者向本義。

    即是緣起義。

     問。

    因緣與緣起何别。

    答。

    亦别亦同。

    所謂别義者。

    因緣者随随俗義别。

    即是因緣相望。

    顯無自性義。

    正俗谛體也。

    緣起者随性無分别。

    即是相即相融。

    顯平等義。

    正随第一義體也。

    俗谛無自性故。

    順第一義。

    是故經雲。

    随順觀世谛。

    即入第一義谛。

    即也。

    别義如是。

    同義如前龍樹釋。

    就一一錢中。

    于同時具足等一門。

    以回轉者。

    準之可解。

    十門如上說。

    如錢中第一。

    乃至第十不同。

    而相即相入無礙相。

    雖因果理事人法解行教義主伴等衆多門别。

    而随說一門。

    盡攝一切。

    餘義準之。

    上來數錢法者。

    且依遍計事錢。

    顯示依他因緣緣起錢也。

    亦可依指示顯生一切諸法。

    終不可得。

    執遍計物。

    迷緣起法。

    顯法逗留全别。

    經雲。

    初發心菩薩一念功德不可盡者。

    如第一錢。

    何以故。

    約一門顯無盡故。

    何況無量無邊諸地功德者。

    如第二錢已去。

    何以故。

    約異門說故。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

    如一錢即十故。

    何以故。

    約行體說故。

     問。

    初發心菩薩者。

    信地菩薩。

    即是弟子位。

    成正覺者佛地。

    即是大師位。

    高下不同。

    位地今一别。

    何以故。

    同處并頭腳耶。

    答。

    三乘方便法。

    與圓教一乘法。

    法用逗留。

    各别不得雜用。

    其義雲何。

    三乘法頭腳各别兒子年月不同。

    何故如是。

    約相說故。

    生信心故。

    圓教一乘法者。

    頭腳總一。

    阿耶兒子年月皆同。

    何以故。

    由緣成故。

    約道理說故。

     問。

    一者何義。

    答。

    一者一無分别義。

    又問。

    同者何義。

    答。

    同者同不住義。

    無分别不住故。

    始終同處。

    師弟子并頭。

     問。

    同處并頭者何義。

    答。

    同處并頭者。

    不相知義。

    何以故。

    無分别故。

    又問。

    無分别者何義。

    答。

    無分别者。

    緣生義。

    即是始終等是無二别。

    何故如是。

    一切緣生法無有作者。

    無有成者。

    無有知者。

    寂用一相。

    高下一味。

    猶如虛空。

    諸法法爾。

    舊來如是。

    是故經雲。

    觀一切法無生無滅。

    因緣而有。

    如是等文即其義也。

     問。

    所以得知信位菩薩。

    乃至佛同處并頭。

    如下經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亦如地論釋。

    信地菩薩乃至佛。

    六相成故。

    明知有如是義。

    六相如上。

    此語欲入法性家要門。

    開陀羅尼藏。

    好故。

    上來所明者。

    唯顯示一乘陀羅尼大緣起法。

    亦可論一乘無礙。

    辨大體。

    非三乘分齊。

     問。

    初教已去。

    一切諸法。

    即空即如。

    一無分别。

    何故上言頭腳各别耶。

    答。

    非無此義。

    未滿故。

    從下為言。

     問。

    所以得知自三乘以外。

    别有圓教一乘分齊。

    如下經言。

    一切世界群生類。

    鮮有欲求聲聞道。

    求緣覺者轉複少。

    求大乘者甚希有。

    求大乘者猶為易。

    能信是法甚為難。

    若衆生下劣。

    其心厭沒者。

    示以聲聞道。

    令出于衆苦。

    若複有衆生。

    諸根小明利。

    樂于因緣法。

    為說辟支佛。

    若有根明利。

    有大慈悲心。

    益于衆生。

    為說菩薩道。

    若有無上心。

    決定樂大事。

    為示于佛身。

    說無盡佛法。

    聖言如常明珠。

    不須驚怪。

     問。

    一乘三乘分齊别義。

    因何得知。

    答。

    且依十門。

    即知也。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于中有十相。

    謂人法理事教義解行因果。

    此等十門相應。

    無有前後。

    二因陀羅網境界門。

    此中具前十門俱義。

    從喻異耳。

    餘可準之。

    三秘密隐顯俱成門。

    此亦具前十門俱義。

    從緣異耳。

    四微細相容安立門。

    此亦具前十門俱義。

    從緣相異耳。

    五十世隔法異成門。

    此亦具前十門俱義。

    從世異耳。

    六諸藏純雜具德門。

    此亦具前十門俱義。

    從事異耳。

    七一多相容不同門。

    此亦具前十門俱義。

    從理異耳。

    八諸法相即自在門。

    此亦具前十門俱義。

    從用異耳。

    亦可依性。

    九随心回轉善成門。

    此亦具前十門俱義。

    從心異耳。

    十托事顯法生解門。

    此亦具俱義。

    從智異耳。

    餘可準之。

    上十玄門。

    并皆别異。

    若教義分齊。

    與此相應者。

    即是一乘圓教。

    及頓教攝。

    若諸教義分。

    與此相應。

    而不具足者。

    即是三乘漸教。

    如是知也。

    如是十門具足圓者。

    如華嚴經說。

    餘廣義者。

    如經論疏抄孔目問答等分别也。

    一乘法界圖。

    合詩一印。

    依華嚴經及十地論。

    表圓教宗要。

    總章元年七月十五日記問。

    何故不看集者名字。

    答。

    表緣生諸法無有主者故。

    又問。

    何故在年月名。

    答。

    示一切諸法依緣生故。

    又問。

    緣從何處來。

    答。

    從颠倒心中來。

    颠倒心從何處來。

    從無始無明來。

    無始無明從何處來。

    從如如來。

    如如在何處。

    如如在自法性。

    法性以何為相。

    以無分别為相。

    是故一切尋常在中道。

    無非無分别。

    以此義故。

    文首詩。

    法性圓融無二相。

    乃至舊來不動名為佛。

    意在于此。

    所以依詩即虛顯實。

    故誓願。

    見聞修集一乘普法名字及義。

    以斯善根回施一切衆生。

    普修盡衆生界。

    一時成佛。

    法界圖章。

     一乘法界圖(終) 華嚴宗香象大師末葉非人釋題頭法師之執筆也。

     建曆二年三月三日子始許于高山以法勝寺同本一校賢穴八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