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報記輯書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唐隴西李義琰
貞觀年中為華州縣尉。
此縣忽失一人莫知所在。
其父兄疑一雠怨家所害。
詣縣陳請。
義琰案之不能得決。
夜中執燭委細窮問。
至乙夜義琰據案俛首不覺。
死人即至。
猶帶被傷之狀雲。
某被傷姓名。
被打殺置於某所井中。
公可早檢。
不然恐被移向他處。
不可覓得。
義琰即親往覓。
果如所陳。
尋而雠家雲始具伏。
當時聞見者。
莫不驚歎。
唐西京清禅寺先有純金像一軀。
長一尺四寸。
重八十兩。
隋文帝之所造也。
貞觀十四年。
有賊孫德信。
僞造玺書。
将一閹豎子詐稱勑遣取像。
寺僧聞奉勑索不敢拒付之。
經宿事發。
像身已被鑄破唯頭不銷。
太宗大怒處以極刑。
德信未死之間。
身已爛壞徧體瘡潰。
寺僧更加金如法鑄成。
唐隴西李思一 今居相州之淦陽縣。
貞觀二十年正月已死經日而蘇。
語在冥報記。
至永徽三年五月又死。
經一宿而蘇。
說雲以年命未盡。
蒙王放歸。
於王前見相州淦陽縣法觀寺僧辯珪。
又見會福寺僧弘亮及慧寶三人。
并在王前。
辯答見冥官雲。
慧寶死時未至宜修功德。
辯珪弘亮今歲必死。
辯珪等是年果相繼卒。
後寺僧令一巫者就弘亮等舊房召二僧問之。
辯珪曰。
我為破齋今受大苦。
兼語諸弟子等曰。
為我作齋救披苦難。
弟子輩即為營齋。
巫者又雲。
辯珪已得免罪。
弘亮雲。
我為破齋兼妄持人長短。
今被拔舌痛苦。
不能多言。
相州智力寺僧慧永等說之。
唐曹州離狐人仕智揩 少好釋典不仕。
不妻娶。
被僧衣服隐居泰山。
以讀誦為事。
貞觀二十一年。
於山中遇患垂死。
以袈裟覆體昏然如夢。
見老母及美女數十人屢來相擾。
智揩端然不動。
群女漸相逼斥。
并雲。
輿将擲置北澗裡。
遂總近前同時執捉。
有攬着袈裟者。
遂齊聲念佛。
卻後忏悔請為造阿彌陀佛。
并誦觀音菩薩三十餘徧。
少間遂覺體上大汗。
便即瘳愈。
唐魏州武強人齊士望 貞觀二十一年死。
經七日而蘇。
自雲。
初死之後被引見王。
即付曹司别遣勘當。
經四五日勘簿雲。
與合死者同姓字。
然未合即死。
刑官語士望曰。
汝生平好燒雞子。
宜受罪而歸。
即命人送其出門。
去曹司一二裡。
即見一城。
聞城中有鼓吹之聲。
士望欣然趨走而入。
既入之後城門已閉。
其中更無屋宇。
徧地皆是熱灰。
士望周章不知所計。
燒灼其足殊常痛苦。
士望四顧城門并開。
及走向門其扉既掩。
凡經一日。
有人命門者曰。
開門放昨曰罪人出。
既出。
即命人送歸。
使者辭以路遙。
遷延不送之。
始求以錢絹。
士望許諾。
遂經曆川塗踐履荊棘。
行至一處。
有如環堵。
其中有坑深黑。
士望懼之。
使者推之。
遂入坑内。
不覺漸蘇。
尋乃造紙錢等待焉。
使者依期還到。
士望妻亦同見之。
唐汾州隰城人劉善經 少小孤母所撫育。
其母平生常習讀内典。
精勤苦行。
以貞觀二十一年亡。
善經哀毀遇禮。
哭聲不辍。
至明年善經怳惚之間見其母曰。
我為生時修福得受男身。
今生於此縣南石趙村宋家。
汝欲相見可即至彼也。
言終不見。
善經如言而往不移時而至彼。
於是日宋家生男。
善經因奉衣物具言由委。
此男見在。
善經常以母禮事之。
隰州沙門善撫與善經舊知。
見善經及鄉人所說。
為餘令言之。
此縣忽失一人莫知所在。
其父兄疑一雠怨家所害。
詣縣陳請。
義琰案之不能得決。
夜中執燭委細窮問。
至乙夜義琰據案俛首不覺。
死人即至。
猶帶被傷之狀雲。
某被傷姓名。
被打殺置於某所井中。
公可早檢。
不然恐被移向他處。
不可覓得。
義琰即親往覓。
果如所陳。
尋而雠家雲始具伏。
當時聞見者。
莫不驚歎。
唐西京清禅寺先有純金像一軀。
長一尺四寸。
重八十兩。
隋文帝之所造也。
貞觀十四年。
有賊孫德信。
僞造玺書。
将一閹豎子詐稱勑遣取像。
寺僧聞奉勑索不敢拒付之。
經宿事發。
像身已被鑄破唯頭不銷。
太宗大怒處以極刑。
德信未死之間。
身已爛壞徧體瘡潰。
寺僧更加金如法鑄成。
唐隴西李思一 今居相州之淦陽縣。
貞觀二十年正月已死經日而蘇。
語在冥報記。
至永徽三年五月又死。
經一宿而蘇。
說雲以年命未盡。
蒙王放歸。
於王前見相州淦陽縣法觀寺僧辯珪。
又見會福寺僧弘亮及慧寶三人。
并在王前。
辯答見冥官雲。
慧寶死時未至宜修功德。
辯珪弘亮今歲必死。
辯珪等是年果相繼卒。
後寺僧令一巫者就弘亮等舊房召二僧問之。
辯珪曰。
我為破齋今受大苦。
兼語諸弟子等曰。
為我作齋救披苦難。
弟子輩即為營齋。
巫者又雲。
辯珪已得免罪。
弘亮雲。
我為破齋兼妄持人長短。
今被拔舌痛苦。
不能多言。
相州智力寺僧慧永等說之。
唐曹州離狐人仕智揩 少好釋典不仕。
不妻娶。
被僧衣服隐居泰山。
以讀誦為事。
貞觀二十一年。
於山中遇患垂死。
以袈裟覆體昏然如夢。
見老母及美女數十人屢來相擾。
智揩端然不動。
群女漸相逼斥。
并雲。
輿将擲置北澗裡。
遂總近前同時執捉。
有攬着袈裟者。
遂齊聲念佛。
卻後忏悔請為造阿彌陀佛。
并誦觀音菩薩三十餘徧。
少間遂覺體上大汗。
便即瘳愈。
唐魏州武強人齊士望 貞觀二十一年死。
經七日而蘇。
自雲。
初死之後被引見王。
即付曹司别遣勘當。
經四五日勘簿雲。
與合死者同姓字。
然未合即死。
刑官語士望曰。
汝生平好燒雞子。
宜受罪而歸。
即命人送其出門。
去曹司一二裡。
即見一城。
聞城中有鼓吹之聲。
士望欣然趨走而入。
既入之後城門已閉。
其中更無屋宇。
徧地皆是熱灰。
士望周章不知所計。
燒灼其足殊常痛苦。
士望四顧城門并開。
及走向門其扉既掩。
凡經一日。
有人命門者曰。
開門放昨曰罪人出。
既出。
即命人送歸。
使者辭以路遙。
遷延不送之。
始求以錢絹。
士望許諾。
遂經曆川塗踐履荊棘。
行至一處。
有如環堵。
其中有坑深黑。
士望懼之。
使者推之。
遂入坑内。
不覺漸蘇。
尋乃造紙錢等待焉。
使者依期還到。
士望妻亦同見之。
唐汾州隰城人劉善經 少小孤母所撫育。
其母平生常習讀内典。
精勤苦行。
以貞觀二十一年亡。
善經哀毀遇禮。
哭聲不辍。
至明年善經怳惚之間見其母曰。
我為生時修福得受男身。
今生於此縣南石趙村宋家。
汝欲相見可即至彼也。
言終不見。
善經如言而往不移時而至彼。
於是日宋家生男。
善經因奉衣物具言由委。
此男見在。
善經常以母禮事之。
隰州沙門善撫與善經舊知。
見善經及鄉人所說。
為餘令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