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報記輯書卷第一

關燈
之。

    鬼曰。

    我自有糧不得進此食也。

    含曰。

    鬼多知我生。

    何來何因作道人。

    答曰。

    人中來。

    出家因緣本誓願也。

    問諸存亡生死所趣。

    略皆答對。

    具有靈驗。

    條次繁多。

    故不曲載。

    含曰。

    人鬼道殊。

    汝既不求食何為久留。

    鬼曰。

    此間有一女子應在收捕。

    而奉戒精勤。

    故難可得。

    比日稽留用此故也。

    藉亂主人有愧不少。

    自此已後不甚見形。

    後往視者但聞語耳。

    時元嘉十年也。

    至三月二十八日語文宣雲。

    暫來寄住。

    而汝傾家營福。

    見畏如此那得久留。

    孝祖雲。

    聽汝寄住。

    何故據人先亡靈筵耶。

    答曰。

    汝家亡者。

    各有所屬。

    此座空設。

    故權寄耳。

    於是辭去。

     宋王胡者 長安人也。

    叔死數載。

    元嘉二十三年忽見形。

    還家責胡。

    以修謹有阙家事不理。

    罰胡五杖。

    傍人及鄰裡并聞其語及杖聲。

    又見杖瘢迹。

    而不睹其形。

    唯胡猶得親接。

    叔謂胡曰。

    吾不應死。

    神道須吾算諸鬼錄。

    今大從吏兵。

    恐驚損墟裡。

    故不将進耳。

    胡亦大見衆鬼紛鬧若村外。

    俄然叔辭去曰。

    吾來年七月七日當複暫還。

    欲将汝行遊曆幽途使知罪福之報也。

    不須費設。

    若意不已止可荼來耳。

    至斯果還。

    語胡家人雲。

    吾今将胡遊觀畢。

    當使還不足憂也。

    胡即頓卧床上泯然如盡。

    叔於是将胡。

    徧觀群山。

    備睹鬼怪。

    未至嵩高山。

    諸鬼過胡。

    并有馔設。

    餘施味不異世中。

    唯姜甚脆美。

    胡欲懷将還。

    左右人笑胡雲。

    止可此食。

    不得将還也。

    胡末見一處。

    屋宇華曠帳筵精整。

    有二少僧居焉。

    胡造之。

    二僧為設雜果槟榔等。

    胡遊曆久之。

    備見罪福苦樂之報。

    乃辭歸。

    叔謂胡曰。

    汝既已知善之可修。

    何宜在家。

    白足阿練。

    戒行精高可師事也。

    長安道人足白。

    故時人謂為白足阿練也。

    甚為魏虜所敬。

    虜主事為師。

    胡既奉此練。

    於其寺中。

    遂見嵩山上年少僧者遊學衆中。

    胡大驚與叙乖闊。

    問何時來。

    二僧答雲。

    貧道本住此寺。

    往日不憶與君相識。

    胡複說嵩高之遇。

    此僧雲。

    君謬耳。

    豈有此耶。

    至明日二僧無何而去。

    胡乃具告諸沙門叙說往日嵩山所見。

    衆鹹驚怪。

    即追求二僧不知所在。

    乃悟其神人焉。

    元嘉末。

    有長安僧釋昙爽。

    來遊江南。

    具說如此也。

     宋李旦 字世則。

    廣陵人也。

    以孝謹質素。

    着稱鄉裡。

    元嘉三年正月十四日暴死。

    心下不冷。

    七日而蘇。

    唅以飲粥。

    宿昔複常雲。

    有一人。

    持信幡來至床頭稱。

    府君教喚。

    旦便随去。

    直北向行。

    道甚平淨。

    既至城閣高麗似今宮阙。

    遣傳教慰勞問呼。

    旦可前至。

    大廳事上見有三十人。

    單衣青帻列坐森然。

    一人東坐披袍隐機。

    左右侍衛可有百餘。

    視旦而語坐人雲。

    當示以諸獄令世知也。

    且聞言已。

    舉頭四視。

    都失向處。

    乃是地獄中。

    見群罪人受諸苦報。

    呻吟号呼不可忍視。

    尋有傳教稱。

    府君信君可還去。

    當更相迎。

    因此而還。

    至六年正月複死。

    七日又活。

    述所見事較略如先。

    或有罪囚寄語報家道。

    生時犯罪使為作福。

    稍說姓字親識鄉伍。

    旦依言尋求皆得之。

    又雲。

    甲申年當行疾疠殺諸惡人。

    佛家弟子作八關齋。

    戒修心善行可得免也。

    旦本作道家祭酒。

    即欲棄錄本法。

    道民谏制。

    故遂兩事。

    而常勸化作八關齋。

     宋尚書仆射荥陽鄭鮮之 元嘉四年從大駕巡京。

    至都夕暴亡。

    乃靈語着人曰。

    吾壽命久盡早應過世。

    賴比歲來敬信佛法放生布施。

    以此功德延駐數年耳。

    夫幽顯報應有若影響。

    宜放落俗務崇心大教。

    于時勝貴多皆聞雲。

     隋鄜州寶室寺沙門法藏 戒行清淳為性質直。

    至隋開皇十三年。

    於洛交縣韋川城造寺一所。

    佛殿精妙僧房華麗。

    靈像幡華并皆修滿。

    至大業五年。

    奉勑融并寺塔送州大寺。

    有破壞者。

    藏師并更修補造堂安置。

    兼造一切經。

    已寫八百卷。

    恐本州無好手紙筆。

    故就京城舊月愛寺寫。

    至武德二年閏二月。

    内身患二十餘日。

    乃見一人身着青衣好服在高閣上。

    手把經卷告法藏雲。

    汝立身已來雖大造功德悉皆精妙。

    唯有少分互用三寶物。

    得罪無量。

    我今把者即是金剛般若。

    汝能自造一卷。

    令汝所用三寶之物得罪悉滅。

    藏師于時應聲即答言。

    造藏師雖寫餘經未寫金剛般若。

    但願病差不敢違命。

    既能覺悟。

    弟子更無餘物。

    唯有三衣瓶缽偏袒祇支等。

    皆悉舍付大德及諸弟子。

    并造般若。

    得一百卷。

    未經三五日。

    臨欲舍命具見阿彌陀佛來迎。

    由經威力得生西方不入三塗。

     隋東川釋慧雲 範陽人。

    十二出家。

    遊聽為務。

    年至十八。

    乘驢止于叔家。

    叔睹其驢快。

    将規害之。

    适持刀往。

    見東牆下有黃衣人。

    揚拳逆叱曰。

    此道人方為通法大上。

    何忍欲害。

    叔懼告婦。

    婦曰。

    君心無剛。

    眼華所緻耳。

    聞已複往。

    又見西牆下黃衣人雲。

    勿殺道人。

    若殺大禍交及。

    叔悑乃止。

    明旦辭往姊家。

    叔又持刀送之。

    告雲曰。

    此路幽險故送師度難。

    雲在前行。

    正在深阻。

    叔在其後揮刃欲斫。

    忽見姊夫在傍。

    遂得免害。

    雲都不知。

    雲後學問名德高遠。

    至開皇年中。

    領徒五百來過叔家。

    見闡化深慚昔釁。

    乃奉絹十疋。

    夫妻發露。

    雲始知之。

    乃為說法永斷毒心。

    常以此事每誡門人曰。

    吾昔不乘好物何事累人。

    自預學徒聞皆儉素。

    大有聲譽。

    不測終年。

     冥報記輯書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