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感應傳

關燈


    三。

    普施應驗湯藥。

    救人疾苦。

    四。

    施棺木。

    周急無力津送之家。

    五。

    有女使不中使喚。

    不計身錢。

    量給衣資。

    從便改嫁。

    六。

    旬處於世。

    專一戒殺。

    救護衆生。

    遇有飛走物命。

    買贖放生。

    七。

    每遇荒歉之年。

    其糧食貴籴賤粜。

    赈濟貧民。

    八。

    應有寺觀崩損者。

    為修理之。

    聖像年深剝落者。

    為裝飾之。

    或橋梁道路溝渠不通者。

    鹹為治焉。

    九。

    有遠鄉士夫。

    客旅流落者。

    斟量遠近。

    以助裹糧。

    而周令還鄉。

    十。

    旬忝居推司。

    凡遇死囚。

    貸以複生。

    常推己及物。

    濟人之急。

    救人之危。

    感動穹蒼。

    賜旬男今日奪天下都魁。

    皆因旬平昔奉公行善之所緻也。

    豈敢舍公門退職而自求安逸耶。

    有詩二首。

    以呈史君 詩曰。

     夔郡楊椿作狀元為文司權四拾年推情貸活人無數累積陰功感上天。

     人道公門不可入我道公門好修行若使曲直無颠倒腳踏蓮花步步生。

     何轸女 何轸妻劉氏。

    年二十六歲。

    生一男得兩周。

    一女方周滿。

    忽夜夢入冥司。

    判決劉氏來春三月命終。

    覺後思之。

    憂惶涕泣不已。

    其夫與親屬鹹問哭泣之因。

    答曰。

    嘗夢入冥司。

    判我隻有半年在世。

    至期果死無憾。

    但愧兒女無依。

    忽一日自省。

    遂命畫士繪畫 佛菩薩像一軸。

    恭敬供養。

    斷除葷酒。

    晝夜躬對 佛前。

    精處持念金剛般若經。

    回向發願雲。

    惟願我 佛慈悲。

    增延世壽。

    若滿四十五歲。

    兒女皆有娶嫁之期。

    死入黃泉。

    亦自瞑目。

    每日專心持念。

    至三十八歲。

    兒得娶婦。

    及四十三歲。

    女得嫁人。

    以滿所願。

    至太和四年冬。

    恰滿四十五歲。

    悉舍衣資。

    莊嚴 佛像。

    為善俱畢。

    一日徧告骨肉親緣曰。

    吾死期已至。

    何轸以為鬼魅所纏。

    不信有此。

    至歲除日。

    劉氏自請大德沙門。

    祗對 三寶之前。

    授以八關齋戒。

    沐浴更衣。

    獨處一室。

    跏趺而坐。

    高聲誦念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誦畢寂然無聲。

    兒女親屬俱入室看視。

    端然而坐。

    已化去矣。

    凜然如生。

    唯頂上熱而灼手。

    凡四衆士庶見者聞者。

    無不歸敬 三寶。

    贊歎希有。

    其夫何轸。

    一依亡僧之禮。

    營塔安葬於荊之北郭。

    (出酉陽雜爼)。

     軍校 唐乾符年間。

    兖州都督使崔尚書。

    法令甚嚴。

    有一軍校。

    衙參不到。

    崔公大怒。

    令左右斬之。

    其軍校就戮。

    顔色全然不變。

    衆或異之。

    當時斬訖。

    至三更。

    軍校睡覺。

    祇見身體卧在街上。

    遂走歸家。

    妻兒皆驚駭。

    恐是鬼魂。

    謂妻子曰。

    我非鬼也。

    初被斬時。

    如醉夢中。

    罔知所以。

    今忽睡覺歸來。

    舉家歡喜。

    明旦至帳前拜謝。

    崔公驚愕。

    謂曰。

    汝有何術。

    今敢複來。

    軍校答曰。

    素無他術。

    自幼至今。

    每日持念 金剛經三卷。

    昨朝失曉。

    誦經過期。

    有犯軍律。

    崔再問曰。

    汝知斬時否。

    答曰。

    初押出戟門外。

    隻覺身如醉夢中。

    都不記憶。

    又問曰。

    汝所誦之經在何處。

    答曰。

    在家中佛廚函内。

    崔急令取來。

    及開函。

    隻見五色毫光。

    取經看時。

    已作兩段矣。

    崔大驚異。

    亦自悔過。

    撫慰軍校曰。

    我與汝币帛。

    可買銀箔。

    債寫此經一百卷。

    就延壽寺。

    命僧看念忏悔。

    一時俱散施。

    留經十卷。

    恭就本寺 佛殿供養。

    仍令圖畫就戮之處。

    并斬經之像。

    以彰靈迹。

    (出報應記)。

     孫翁 唐政和中。

    真州石匠孫翁。

    每日持念 金剛經三卷。

    一日同三十餘人入山鑿石。

    忽山崩。

    盡喪其中。

    唯孫公在石罅處得活。

    經一十二年。

    因子孫鑿石。

    穿透。

    見翁端坐。

    容貌如故。

    子孫驚拜。

    問翁何以得生。

    翁曰。

    常持金剛經。

    又問饑否。

    曰。

    始初因吃一個酥餅。

    至今不饑。

    翁問曰。

    我昔所看之經在否。

    子孫答曰。

    有。

    遂還家。

    遙取經看經。

    上有一圓孔。

    恰如酥餅大。

    凡見聞者。

    無不贊歎此經有不可思議功德。

    能救護孫翁饑渴垂死之患難也。

    (出報應記)。

     劉縣令 昔毗山劉縣令。

    為官清廉。

    家法甚嚴。

    日誦 金剛經三卷。

    寒暑不辍。

    前任運司幕官。

    同妻難月。

    夢見一僧從空而來。

    雲。

    有事冒于尊聽。

    貧道修行六十餘年。

    蓋因世緣未了。

    再令出世。

    念合下善根成熟。

    特來依投。

    願收錄。

    劉曰。

    既蒙不棄。

    無吝見教。

    其僧便入卧房。

    劉怒而覺。

    次日。

    其妻分娩得生一女。

    聰惠過人。

    年七歲。

    不曾從師。

    經書盡皆通曉。

    随父日誦金剛經。

    未及月餘。

    便能暗誦。

    父母甚喜。

    年登十九。

    吟詠成章。

    女因患方愈。

    值夏月。

    忽作蚊蚋詩雲。

    昨日曾未與君期今朝擅自入羅帏玉體任君餐一飽猶作嬌聲殢阿誰其父聽得大怒。

    喚出廳前。

    深責情意。

    欲置之死地。

    母急來救。

    詢問其由。

    女曰。

    昨夜蚊蟲叮我。

    今朝作詩。

    别無他事。

    母即去白父。

    說其因由。

    父曰。

    汝既在室。

    安得有此等語。

    句句有情。

    女告父曰。

    不然請題。

    奴别作四句。

    父将剪子為題。

    女随口便答曰。

    有情兩股合無情兩股開快從腰裡取長短任君裁父微笑不語。

    女便入房。

    索浴更衣。

    出廳白父。

    念奴适來。

    幾乎不得其死。

    不如及早拜辭父母去矣。

    因成頌曰。

    十九年來作客清淨。

    無花無逸了了分明。

    歸去一任東西南北。

    生也了死也了。

    不論年多年少。

    今日撥轉遇真空。

    一輪明月清皎皎。

    描也難描畫也難畫。

    滿頭插花盤膝坐化。

     宋承信 宋紹興二年。

    有宋承信。

    居秀州華亭縣。

    因患翻胃之疾。

    數年百藥不能治療。

    忽一夜。

    夢見有一梵僧。

    謂承信曰。

    汝乃宿世冤愆。

    遂緻今生受諸病苦。

    汝知否。

    應有世間男子婦人。

    或風癱。

    或勞跛。

    或盲聾喑痖。

    或病纏身。

    經年累月。

    枕卧床席。

    将死不能。

    氣絕者。

    其魂靈攝在陰司。

    考校前生今世所作罪惡。

    因緣果報。

    毫發無差。

    若有奉施金剛經。

    或自他書寫。

    或畢世受持。

    才舉心動念。

    遂惑陰府官曹。

    撿察善功。

    先放魂魄附體。

    次遇良醫。

    其病即愈。

    睡覺省悟。

    明旦令妻焚香。

    躬對諸佛菩薩之前。

    發願甘許奉施 金剛般若經一千卷。

    兼自盡形受持。

    爾後又複夢見有一金剛神。

    賜藥一丸。

    令承信吞之。

    次日其病即瘥。

    将養月餘。

    身輕體徤。

    容貌精神俱獲複舊。

    凡見聞者合掌稱歎。

    此經有起死還生之功。

    可不戒且敬哉。

     唐珍 宋唐珍。

    乃紹興府會稽縣押獄。

    日常持誦 金剛經三卷。

    寒暑不易。

    紹興八年。

    同楮旬諸茂偷據官錢。

    事覺。

    由縣申解本府。

    趙相公判送司理院再勘。

    唐珍等至。

    夜夢一金剛神。

    語珍曰。

    汝得平日持念 金剛經有感。

    汝但放心。

    臨斷之際。

    吾當助相公神筆。

    先判楮旬諸茂。

    各決脊杖。

    配鄰州。

    汝決杖一百。

    回監。

    俟贓足日呈放還家。

    睡覺。

    再三思量。

    我既為首。

    所犯刑名。

    其罪是一。

    安有輕重哉殊。

    不可曉。

    以至臨決斷之時。

    逐一果應其夢。

    毫發無差。

    所見所聞之者。

    鹹疑其異。

    方知 金剛般若之功。

    有不可思議者也。

    遂感 金剛神力。

    冥助趙相公之筆。

    複何疑哉。

    爾後發願印施金剛般若經三百卷。

    盡世專精受持。

    壽至八十五歲。

    無疾而終。

    (出雜爼記)。

     王氏 宋紹興九年。

    明州王氏。

    日常持 金剛經。

    因夫帶往岐州任所。

    身懷六甲二十八個月。

    不能分娩。

    又以多病。

    形骸羸瘦。

    深慮生産之時。

    子母難全。

    憂惶不已。

    一日倚門而立。

    偶見一異僧。

    教化曰。

    同增福利。

    王氏将錢舍施已。

    僧雲。

    娘子有善根。

    何不印施金剛經。

    若發心印施得一千卷。

    見世增延福壽。

    父母子孫團圓。

    所願皆遂。

    福及七祖。

    先亡一切眷屬。

    鹹獲超升。

    王氏猛省。

    依僧所囑。

    遂印施 金剛經一千卷。

    齋僧一千員。

    就念經一千卷。

    躬就天甯寺。

    對三寶前忏悔。

    求願保佑生産之日。

    子母雙全。

    早祈感格。

    齋罷還家。

    至夜三更。

    得夢。

    自見一金剛神。

    以杵指王氏腹。

    其疼不可忍。

    及覺。

    已生二男子在床。

    相貌圓滿。

    令人愛樂。

    仰藉般若之功。

    天神衛護。

    報應之速。

    王氏既得母子雙全。

    不勝忻幸。

    爾後專心齊素。

    誦經不辍。

    年至六十一歲。

    無疾忽爾身亡。

    自見二使者引見閻摩天子。

    勅問。

    汝在生作何善業。

    王氏答曰。

    自幼持念 金剛般若經。

    至今每日不缺。

    天子賜金床與王氏。

    就殿側坐。

    朗誦一遍。

    地獄辛酸之苦。

    一時停息。

    諸受地獄之人。

    普沾恩利。

    天子再問王氏。

    何不誦咒。

    答。

    世間無本。

    勑令鬼吏於藏中取咒本付王氏。

    囑曰。

    汝歸陽間。

    展轉流通。

    切勿遺墜。

    天子又曰。

    王氏向後壽終。

    徑生極樂世界。

    不複再來此處矣。

     補阙真言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