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感應傳

關燈
金剛經中半偈。

    雲。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衆皆愕然起敬。

    賊首悔過。

    因得放焉。

     周伯玉 唐大曆十一年。

    衛州别駕周伯玉。

    日常持念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公私不易其心。

    以為功課。

    一日忽見梵僧來前。

    伯玉問曰。

    是何尊者。

    答曰。

    吾是般若會上須菩提也。

    為汝誦經數年。

    惜乎不斷肉食。

    汝若志心求佛道者。

    必須長齋斷肉。

    伯玉自此斷肉蔬食。

    轉加精進。

    誦持 般若尊經。

    寒暑不辍。

    (出證驗賦)。

     王待制 了禅師應驗序曰。

    昔唐時。

    有王待制。

    船至漢江。

    阻風。

    波濤洶湧。

    四面昏黑。

    樯颀楫摧。

    危險之甚。

    滿船驚惶。

    性命莫保。

    待制亦懼。

    不得已。

    遂将平日持誦 金剛般若經一卷。

    抛棄江中。

    遂得風浪平靜。

    待制惟日深憶此經。

    受持年遠。

    郁郁不樂。

    經涉兩月。

    方到鎮江。

    見舟尾百步許。

    有一物似球之狀。

    出沒無時。

    衆疑其異。

    待制差人喚漁人取之。

    乃螺蛳。

    輥成一團。

    割之。

    外濕内乾。

    待制用手分開。

    視之。

    乃是向日所抛之經。

    毫發無損。

    待制驚喜拜而受之。

    且歎曰。

    漢水會于九江。

    至南徐。

    動數千裡。

    舟船往來。

    不可數計。

    然未聞所持之經。

    自彼之此。

    螺蛳一見而不舍。

    其為名耶。

    利耶。

    财耶。

    色耶。

    将必求脫輪回生死者也。

    嗚呼。

    萬物之中。

    唯人最靈。

    有畢世不聞是經。

    有聞而不見。

    見而不信。

    信而為名利财色。

    役其心不能受持者。

    尚螺蛳之不若也。

    謂之最靈。

    孰與之哉。

    時宋紹熙七年。

    歲在丁亥。

    仲秋念五日。

    歇叟消子述。

     虔思 唐乾元年中。

    廣州僧虔惠。

    自幼受持 金剛經。

    寒暑不易。

    因與缁俗數十人。

    泛海往南安都護府。

    忽值風濤大作。

    打壞船隻。

    滿船人俱沒海中。

    唯虔惠在浪中偶遇一叢蓬蒿。

    自身漸至蓬蒿之上。

    随浪三日三夜。

    方得濟岸。

    子細視其蒿中。

    乃見金剛經一卷。

    并無淹濕。

    虔惠拜受此經。

    精誠供養。

    日夜受持。

    年至百三十歲。

    端坐告終。

    其經本自出。

    香煙漸成五色雲氣。

    徐徐上升天界。

    大德僧衆與大守官僚。

    遠近缁白。

    鹹駐此處。

    俟經來下。

    至一日一夜。

    莫知所之矣。

     窦公主人 唐陳國窦公主人。

    盧氏苪公寬之妹也。

    平日好善。

    信罪福。

    嘗誦金剛般若經。

    卷将終。

    有兩三分。

    忽頭疼大作。

    自念傥死不得終卷。

    力疾索燭。

    要續圓滿。

    而火悉滅。

    婢使空回。

    夫人歎息不已。

    忽見燈炬。

    漸次升堂。

    直入卧處。

    去地三尺計。

    又無人執侍。

    光明若晝。

    夫人驚喜。

    急取經看之。

    有頃。

    家人鑽燧得火。

    燭光即滅。

    自此病亦痊。

    日誦五卷。

    一日苪公将死。

    夫人往省視。

    公謂夫人曰。

    吾妹誦經精恪。

    冥司注記姓名。

    又添遐算。

    異日必有好果報也。

    夫人壽至九十。

    無疾索浴。

    端坐而終矣。

     三刀和尚 唐朝崔昭。

    為壽州刺史。

    有一徤兒。

    犯極刑。

    處決之際。

    差官吏押往市曹處斬。

    連施三刀。

    其刀自折。

    刺吏問徤兒曰。

    汝有何術。

    答曰。

    無他術。

    平昔專心持誦 金剛般若經。

    遂差人取經來看。

    及開函視之。

    乃見經本已作三段。

    痕迹分明。

    刺史見之。

    合掌歡喜。

    贊歎曰。

    嘗聞此經有不可思議功德。

    今果若是。

    遂免其罪。

    徤兒求出家為僧。

    刺史即施度牒。

    号曰三刀和尚。

     幵行立 唐幵行立。

    陝州人。

    不識一字。

    長慶初。

    常随善友口授金剛般若經。

    得一年。

    自能背誦。

    時或為(脫一字)凡身到處。

    即奉經本。

    焚香持誦。

    一卷一日。

    偶販疋帛三百餘貫。

    往他州貨賣。

    經過峻嶺。

    撞見強賊數人。

    各持刀仗。

    來趕行立。

    箱箧約重五十斤。

    急棄之。

    竟投嶺下深澗側避。

    忽見空中有一金剛神。

    以手指行立。

    隻覺身在水面上。

    如行平地。

    衆賊見箱袱。

    遂即取之。

    及舉甚重。

    不能起。

    賊皆驚異。

    卻在嶺上招手。

    喚行立曰。

    你上嶺來。

    我若殺你。

    如殺我等父母。

    行立即上來。

    賊再三扣問。

    汝有何幻術。

    答曰。

    非有幻術。

    恐是平日專心持誦 金剛般若經。

    為佛神力感應。

    故有斯靈異。

    賊遂令行立開箱視之。

    乃見五色光明。

    現於其上。

    衆賊皆合掌悔過。

    遂舍壹佰貫文與行立 經前去受持。

    衆仍發願。

    棄槍刀。

    更不作賊。

    俱改惡從善矣。

    (出感應傳)。

     靈幽 釋靈幽。

    在京大興善寺出家。

    長慶二年暴亡。

    已經七日。

    體質微暖。

    而未殡之。

    自見二使。

    引見閻摩天子。

    勅問幽。

    在世習何行業。

    幽對曰。

    貧僧一生常持 金剛般若經。

    天子合掌。

    賜座命幽朗誦一遍。

    地獄煎[火*敖]捶楚之苦。

    一時停息。

    誦經畢。

    天子再問幽曰。

    念此經中而少一章。

    師壽合終。

    今加汝壽十年。

    歸世勸人。

    受持此經。

    真本在濠州锺離寺。

    在碑上。

    幽既還魂。

    具錄表奏唐天子。

    奉勑差中使往濠州碑上看此章。

    在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後增爾時惠命須菩提到如來說非衆生。

    是名衆生是也。

     釋明浚 唐永徽元年。

    釋明浚暴死。

    蘇雲見二青衣引至冥王。

    問。

    一生何業。

    浚答。

    但誦金剛經。

    王曰。

    善哉。

    若誦滿十萬遍。

    明年必生淨土。

    弟子不見師也。

    乃放還。

    浚自此愈加精進。

    至二年三月卒。

    寺衆鹹聞異香。

    (出本傳)。

     蘇仁欽 唐武德年間。

    長安蘇仁欽。

    有父。

    前生嘗於陰府借過受生錢。

    得托生處。

    世享富貴福。

    因循不曾答還。

    自死之後。

    堕廁中擔負沙石。

    臭穢沒身。

    受無量苦。

    又仁欽在生。

    恃其豪富。

    不知慚愧。

    恣意宰殺豬羊。

    烹炮物命。

    蓋因被殺衆生。

    各經陰府陳訴。

    又複幽顯靈祇。

    注記罪惡。

    緻蒙陰司追錄。

    仁欽魂識收系在獄。

    遂使陽間受諸重病。

    枕卧床廗。

    經年不瘥。

    以是殺生惡業。

    減算夭亡。

    見二使者。

    押見閻摩天子。

    勑曰。

    緣汝前生修善。

    以緻今生富饒。

    汝今恣意享福。

    不識因果。

    殺害衆生。

    遂使減算絕祿。

    令獄卒驅至刀山劍樹之上。

    償諸惡報。

    於是慞惶恐怖。

    仰告王曰。

    念仁欽生前雖不曾看經作善。

    嘗施财請贖 金剛經一卷。

    舍與安國寺僧神敬受持。

    此僧遷化已。

    豈無報應。

    須臾有異香芬馥。

    見僧神敬手執 金剛經。

    直至天子殿前。

    言。

    貧僧久與仁欽受持此經。

    緻有般若之功。

    於是特來告王。

    願賜慈悲。

    再放仁欽還魂。

    改惡從善。

    王即合掌。

    判仁欽加五十年壽。

    複歸陽間。

    因得還魂。

    鄉鄰遠近見聞者。

    無不驚歎。

    各戒殺生。

    回心向善。

    仁欽得活。

    發心印施法華經一百部 金剛經一千卷。

    齋僧一百員。

    修設水陸大齋。

    作諸功德。

    忽夜夢亡父。

    言。

    我受地獄苦無量。

    謝汝修行佛法。

    功德之力。

    我已得生天界。

    汝若為我将田百畝。

    舍入寺供佛齋僧。

    此功德不可思議。

    功超七祖。

    福及子孫。

    仁欽遂依亡父所囑。

    以滿心願。

    (出雜爼記)。

     楊旬 唐大曆中。

    夔州推司楊旬。

    常持 金剛般若。

    處心正直。

    積累陰功。

    感動 穹旻。

    有子年二十三歲。

    習科舉業。

    一日禀父。

    欲入試場。

    父雲。

    汝學未充。

    不可。

    其父當夜夢一金剛神。

    謂旬曰。

    汝念經陰骘有感。

    吾特來報。

    汝子将來必貴。

    若應科舉。

    須改作楊椿名納試奏。

    吾場屋中助子筆也。

    旬既得夢。

    次日令子作楊椿名納卷。

    果得第六名。

    次年赴省試。

    椿自夢見一金剛神。

    語椿曰。

    今年省題。

    乃是行王道而王。

    汝可預留心意。

    切勿漏洩。

    正試之日。

    果如其夢。

    試中第九十六名。

    及殿試畢。

    試官納三名卷子禦榻上。

    擇日拆号唱名。

    椿再再夢神語曰。

    汝策甚好。

    卻不中主文意。

    打在第五甲。

    吾今将汝卷於 禦榻上換了第一名卷。

    後日唱名。

    汝應奪天下都魁矣。

    緣汝父子平昔念經行善之報。

    至斯。

    果應其夢。

    史岩聞推司楊旬子。

    中天下都魁。

    請旬賜坐。

    令旬解職。

    旬告史君曰。

    念旬平日仰托二天之庇。

    奉公四十年。

    家無資産。

    唯積陰德。

    留得三個悭囊。

    乞台旨取來。

    當廳開看。

    第一個有三十九文當三錢。

    第二個有四千餘文折二錢。

    第三個計萬數小錢。

    史君不知所以。

    旬曰。

    每年承鞠勘公事。

    遇有死囚。

    詳其情理。

    可逭定為流罪。

    即投一當三錢。

    有犯流罪者。

    定為徒罪。

    投一拆二錢。

    有犯杖罪者。

    量輕或釋放之。

    便投一小錢。

    又每效周箎。

    行 太上感應篇十種利益。

    一。

    收街市遺棄嬰孩。

    倩人看養。

    俟年舍伍願識認者。

    還父母團栾。

    二。

    每年冬十一月初三為始。

    收六十已上。

    十五已下乞丐貧人。

    入本家養濟院。

    每日給米一升。

    錢十五文。

    至二月初三日。

    已滿一季。

    令其自便求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