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感應傳
關燈
小
中
大
琰法師
梁天監中。
有琰法師。
居長安招提寺。
年十一歲為僧。
忽一日。
同寺中僧侶往占吉兇。
於相師家。
以次占。
至琰。
曰。
可惜聰明壽夭。
至十八歲數亦足矣。
琰聞之不樂。
及歸寺。
發心躬詣藏殿。
焚香躬禮 三寶。
發願修行。
乞賜經一卷。
畢世受持。
禱祈已。
随手於藏函内抽得經一卷。
乃是金剛般若也。
於是專心受持。
不舍晝夜。
忽一日。
夜至更深。
見房中有五色光明。
須臾見一梵僧。
身長丈五許。
語琰曰。
汝壽止十八歲。
必緻夭亡。
今得持念大乘經力。
增延壽數(矣)言訖潛隐。
因得此驗。
愈更精勤。
年踰十九。
一日尋訪。
相師愕然。
謂琰曰。
予昔曾言師壽必夭。
不期今日再會。
師習何善業。
喜得夭相已消。
重添法齡耶。
琰曰。
專心持念金剛般若經。
相師稽首謂曰。
吾輩緣在塵俗之中。
罔知佛法之功德有此殊異。
觀師此去。
壽至九十二矣。
後果應相師之言。
終于招提寺。
(出感應記)。
荀氏 隋時益州新繁縣西王李村。
居士荀氏。
晦迹不顯。
人莫知之。
嘗於村東空地上。
遙望虛空。
手寫 金剛般若經。
遂感諸天龍神覆護。
凡遇雨。
此地不濕。
約有丈許。
如屋覆然。
每雨。
則牧童小兒。
皆避於此。
至唐武德年間。
有僧語村人曰。
此地向來有人書經於此。
緻有諸天設寶蓋於上覆護。
切不可令人作踐。
爾後設欄圍繞。
供養佛像。
每遇齋日。
集遠近善友。
誦經修善。
嘗聞天樂。
聲振一方。
遂為吉祥之地(矣)。
法藏 沙門法藏。
隋時人也。
居鄜州寶室寺。
禀性淳古。
行業精勤。
嘗於開皇中。
在本州洛州縣建造寺宇。
曾将自己衣缽變賣。
起蓋殿屋二處。
又寫經八百餘卷。
至唐武德二年二月中。
偶染一疾。
昏寐中。
忽見金剛神。
手執經一卷。
謂法藏曰。
汝造寺寫經。
有互用之罪。
我今授汝 金剛般若經一卷。
汝若至心能寫此經一卷。
流通讀誦。
互用之罪。
悉皆消滅。
言訖不見。
俄而疾愈。
爾後罄賣衣資。
書寫此經一百卷。
畢世受持。
修諸善行。
不涉世緣。
壽至九十九歲。
其年正月十五日。
延請大衆看念 妙法蓮花經一七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七卷。
升座端坐。
索筆書偈。
與大衆相别。
俄然化去。
一時缁素。
鹹睹 阿彌陀佛化身。
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九品花池托質矣。
頌曰 今年九十九看看無所有更莫問如何虛空打筋鬥。
陸彥通(陸報應記作睦) 隋人陸彥通。
日誦金剛經十卷。
李密盜起。
時彥通宰武牢。
邑人欲殺之。
以應義旗。
城上有賊。
持劍趕殺彥通。
前有一深澗。
賊逼近。
躍入其澗。
空中見金剛神。
以手指令一人接彥通臂。
置石上。
都無損傷。
神人曰。
汝持經有感。
故特來相救。
因得保全還家。
神所接之臂。
異香數日不散。
後位至方伯。
年八十餘。
一日無疾。
索筆書偈。
香湯沐浴。
端坐而逝。
偈曰 八十九年在世随身做些活計今日撒手便行明月清風自在。
陳昭 唐武德年間。
信士陳昭。
江陵人。
日常齋素。
持念金剛般若經。
累積功行。
有大蟒。
時來座側聽經。
畢即退。
每日如是。
有鄰人力昌。
勇悍不信。
見蛇往來。
疑是妖怪。
潛伺打殺。
其蛇[口*(銜-金+缶)]冤。
訴于閻摩天子。
勅使者追力昌魂至冥司。
令蛇纏身噬齧。
苦痛難忍。
力昌遂托夢告妻曰。
我在生打殺一蛇。
其本要聽經百卷。
可以升騰。
隻欠七卷。
我不合打殺。
今彼蛇苦楚不可勝言。
可與我請僧寫得 金剛經七卷。
躬就佛前忏悔。
以救倒懸之厄。
妻覺而憶其夢。
欲依寫經。
奈何口食不給。
倍增悲苦。
有男名僧護。
方年五歲。
問母何事悲哭。
母說其由。
僧護即答母曰。
何不将兒賣卻。
以救其父。
於是哽噎抱兒出市。
賣與蜀客。
得錢兩貫。
與子分離。
五内痛割。
遂請僧寫經七卷。
對三寶前苦心禱祝。
一願夫力昌承經功德。
解釋冤尤。
二願母子再得相見。
自别之後憶子目盲。
但每日誦念金剛經。
求乞於市。
其子随客往蜀。
一去三十年。
繼父母俱亡。
忽念親母。
賣我寫經薦父。
至今不知存亡。
遂收拾家資。
複回江陵尋母。
未即之見。
買宅暫居。
忽遇節臘祭祖。
就齋求乞老妪數人。
來則誦金剛經一卷。
乞意回向。
僧護雲。
我幼年喪父。
我母将兒賣身薦父。
今得回鄉。
尋母不見。
願得父母同獲超升。
數中一婆婆便叫。
郎君。
我是汝母。
汝年五歲。
賣你寫經薦父。
見有賣券在我住處籃兒内。
僧護索券讀之。
悲喜交集。
焚香拜告 三寶天地神祇。
今得母子相見。
緣母目盲。
不能見子。
遂取水漱口。
躬對天地之前。
與母舐其目。
左右皆明。
遂得母子團圓。
以應向年之所禱也。
觀者無不感歎。
任五娘 唐龍朔元年。
洛川景德寺比丘尼房。
有女使任五娘。
死已。
乞靈座供養。
經月餘。
其弟妹每夜聽得靈座有呻吟之聲。
初甚恐。
因焚香問之。
靈即答曰。
我在生不合犯五重罪。
一不合在房非為。
二好食牛肉。
三作踐五谷。
四澆潑羹湯。
五殺害衆生。
又将活魚作鲙。
凡被殺衆生。
盡在陰司。
要我逐一償報。
今準炎摩天子。
勑令我受刀林劍樹地獄。
一日一夜。
萬死萬生。
痛不可忍。
即今身上有刀七枚。
痛入骨髓。
我目告冥司鬼吏。
有何因緣。
能免此苦。
鬼吏答曰。
汝生前所造惡業深重。
受此地獄。
若要脫離。
必得陽間孝順子孫。
為寫得金剛經七卷圓成。
可免此苦。
答曰。
别無子孫。
祇有親弟妹在家。
求暫停苦。
願放圍求救。
蒙許而歸。
望弟妹以骨肉之情。
将我生前遺下衣資。
變賣得錢。
舍入淨土寺。
求寶獻大師為我寫經一七卷。
躬對佛前。
忏悔殺生種種無邊重罪。
願我早離地獄辛酸之苦。
於是弟妹遂依所囑。
即為出賣遺物。
命僧寫金剛經。
才得一卷。
冥司獄吏奉天子勑。
即與任五娘身上抽出一刀。
寫經七卷圓滿。
其刀盡皆抽訖。
承此大乘經典功德。
凡此索報生靈。
悉得解脫。
若生善道。
其任五娘業障氷消。
出離地獄。
得人天。
一日複來。
拜謝弟妹。
方欲詳問。
遂亦不見矣。
(出報應記)。
白仁哲 唐龍朔中。
白仁哲為虢州朱陽縣尉。
蒙差運米遼東。
過海。
忽遇惡風。
四望昏黑。
仁哲與合船人從八十二人。
盡皆憂懼。
仁哲平昔持念 金剛般若經。
志誠有感。
當時整理身心。
焚香看誦 金剛經。
未終卷。
忽如夢寐。
見空中有一梵僧。
身放五色光明。
謂仁哲曰。
汝等八十餘人。
宿有惡業因緣。
今日俱當沒溺海中。
即目海内鬼神羅剎等衆。
鹹伺求其便。
數内隻緣仁哲平日持經功德。
今蒙玉帝有勑。
徧告龍王水府神祇。
庶得免此撗逆之禍。
吾特來報汝。
勿緻憂疑。
須臾風恬浪靜。
八十餘人俱得濟岸矣。
(出報應記)。
司馬喬卿 唐永徽元年。
司馬喬卿為大理司。
直丁母憂。
哀毀骨立。
刺血寫金剛經一卷。
才畢。
忽墓上生芝草三莖。
長一尺八寸。
綠莖朱蓋。
取而複生。
(出金剛感應傳)。
吳逵 唐天寶年中。
常州宜興縣人吳逵。
每日五更。
躬就佛前。
誦金剛般若經一七卷。
兼禮拜念佛。
逵有詩曰。
五更鐘動莫貪眠抖擻精神向佛前一拜一聲彌陀佛花池已種一枝蓮每日修行。
年至九十二。
忽别兒女。
無疾告終。
自見二使者。
引見閻摩天子。
問逵。
在生作何善業。
對曰。
自幼至今。
專念金剛經。
天子合掌。
命逵坐。
朗誦一卷。
方念至在舍衛國。
口中即出妙香。
見佛顯現。
王不勝欣喜。
謂逵曰。
君有般若之功。
吾勑送汝生舍衛國中。
承品宦之後。
受其爵祿。
享富貴福。
子孫榮顯。
使者奉命送逵。
目過舊舍。
就空中報兒女曰。
吾得念經之力。
閻王勑令吾生舍衛國中。
特來相别。
汝等宜受持金剛經及法華經。
陰府深敬此二經。
若不能受持。
以諸花香。
恭敬供養。
得福無量。
仍不得殺生。
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買命放生。
得長壽報。
兒女聞之悲哭。
曰。
不用傷感。
人生世間。
有一善可憑。
命盡如夜眠天曉。
還見日月。
一向在惡。
必入黑暗勉之。
言訖不見。
(出雜爼記)。
偷馬賊 唐大曆中。
太原偷馬賊誣一孝廉同情。
拷掠旬日。
不勝苦楚。
并無招詞。
推吏疑其為冤。
未成文案。
孝廉專持 金剛經。
其聲哀切。
晝夜不息。
忽一日。
有竹一段。
兩頭有節。
堕於地上。
不知從何處來。
衆囚皆争奪看。
轉至獄卒之前。
疑是藏刀在内。
對衆劈開。
視之。
乃有
有琰法師。
居長安招提寺。
年十一歲為僧。
忽一日。
同寺中僧侶往占吉兇。
於相師家。
以次占。
至琰。
曰。
可惜聰明壽夭。
至十八歲數亦足矣。
琰聞之不樂。
及歸寺。
發心躬詣藏殿。
焚香躬禮 三寶。
發願修行。
乞賜經一卷。
畢世受持。
禱祈已。
随手於藏函内抽得經一卷。
乃是金剛般若也。
於是專心受持。
不舍晝夜。
忽一日。
夜至更深。
見房中有五色光明。
須臾見一梵僧。
身長丈五許。
語琰曰。
汝壽止十八歲。
必緻夭亡。
今得持念大乘經力。
增延壽數(矣)言訖潛隐。
因得此驗。
愈更精勤。
年踰十九。
一日尋訪。
相師愕然。
謂琰曰。
予昔曾言師壽必夭。
不期今日再會。
師習何善業。
喜得夭相已消。
重添法齡耶。
琰曰。
專心持念金剛般若經。
相師稽首謂曰。
吾輩緣在塵俗之中。
罔知佛法之功德有此殊異。
觀師此去。
壽至九十二矣。
後果應相師之言。
終于招提寺。
(出感應記)。
荀氏 隋時益州新繁縣西王李村。
居士荀氏。
晦迹不顯。
人莫知之。
嘗於村東空地上。
遙望虛空。
手寫 金剛般若經。
遂感諸天龍神覆護。
凡遇雨。
此地不濕。
約有丈許。
如屋覆然。
每雨。
則牧童小兒。
皆避於此。
至唐武德年間。
有僧語村人曰。
此地向來有人書經於此。
緻有諸天設寶蓋於上覆護。
切不可令人作踐。
爾後設欄圍繞。
供養佛像。
每遇齋日。
集遠近善友。
誦經修善。
嘗聞天樂。
聲振一方。
遂為吉祥之地(矣)。
法藏 沙門法藏。
隋時人也。
居鄜州寶室寺。
禀性淳古。
行業精勤。
嘗於開皇中。
在本州洛州縣建造寺宇。
曾将自己衣缽變賣。
起蓋殿屋二處。
又寫經八百餘卷。
至唐武德二年二月中。
偶染一疾。
昏寐中。
忽見金剛神。
手執經一卷。
謂法藏曰。
汝造寺寫經。
有互用之罪。
我今授汝 金剛般若經一卷。
汝若至心能寫此經一卷。
流通讀誦。
互用之罪。
悉皆消滅。
言訖不見。
俄而疾愈。
爾後罄賣衣資。
書寫此經一百卷。
畢世受持。
修諸善行。
不涉世緣。
壽至九十九歲。
其年正月十五日。
延請大衆看念 妙法蓮花經一七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七卷。
升座端坐。
索筆書偈。
與大衆相别。
俄然化去。
一時缁素。
鹹睹 阿彌陀佛化身。
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九品花池托質矣。
頌曰 今年九十九看看無所有更莫問如何虛空打筋鬥。
陸彥通(陸報應記作睦) 隋人陸彥通。
日誦金剛經十卷。
李密盜起。
時彥通宰武牢。
邑人欲殺之。
以應義旗。
城上有賊。
持劍趕殺彥通。
前有一深澗。
賊逼近。
躍入其澗。
空中見金剛神。
以手指令一人接彥通臂。
置石上。
都無損傷。
神人曰。
汝持經有感。
故特來相救。
因得保全還家。
神所接之臂。
異香數日不散。
後位至方伯。
年八十餘。
一日無疾。
索筆書偈。
香湯沐浴。
端坐而逝。
偈曰 八十九年在世随身做些活計今日撒手便行明月清風自在。
陳昭 唐武德年間。
信士陳昭。
江陵人。
日常齋素。
持念金剛般若經。
累積功行。
有大蟒。
時來座側聽經。
畢即退。
每日如是。
有鄰人力昌。
勇悍不信。
見蛇往來。
疑是妖怪。
潛伺打殺。
其蛇[口*(銜-金+缶)]冤。
訴于閻摩天子。
勅使者追力昌魂至冥司。
令蛇纏身噬齧。
苦痛難忍。
力昌遂托夢告妻曰。
我在生打殺一蛇。
其本要聽經百卷。
可以升騰。
隻欠七卷。
我不合打殺。
今彼蛇苦楚不可勝言。
可與我請僧寫得 金剛經七卷。
躬就佛前忏悔。
以救倒懸之厄。
妻覺而憶其夢。
欲依寫經。
奈何口食不給。
倍增悲苦。
有男名僧護。
方年五歲。
問母何事悲哭。
母說其由。
僧護即答母曰。
何不将兒賣卻。
以救其父。
於是哽噎抱兒出市。
賣與蜀客。
得錢兩貫。
與子分離。
五内痛割。
遂請僧寫經七卷。
對三寶前苦心禱祝。
一願夫力昌承經功德。
解釋冤尤。
二願母子再得相見。
自别之後憶子目盲。
但每日誦念金剛經。
求乞於市。
其子随客往蜀。
一去三十年。
繼父母俱亡。
忽念親母。
賣我寫經薦父。
至今不知存亡。
遂收拾家資。
複回江陵尋母。
未即之見。
買宅暫居。
忽遇節臘祭祖。
就齋求乞老妪數人。
來則誦金剛經一卷。
乞意回向。
僧護雲。
我幼年喪父。
我母将兒賣身薦父。
今得回鄉。
尋母不見。
願得父母同獲超升。
數中一婆婆便叫。
郎君。
我是汝母。
汝年五歲。
賣你寫經薦父。
見有賣券在我住處籃兒内。
僧護索券讀之。
悲喜交集。
焚香拜告 三寶天地神祇。
今得母子相見。
緣母目盲。
不能見子。
遂取水漱口。
躬對天地之前。
與母舐其目。
左右皆明。
遂得母子團圓。
以應向年之所禱也。
觀者無不感歎。
任五娘 唐龍朔元年。
洛川景德寺比丘尼房。
有女使任五娘。
死已。
乞靈座供養。
經月餘。
其弟妹每夜聽得靈座有呻吟之聲。
初甚恐。
因焚香問之。
靈即答曰。
我在生不合犯五重罪。
一不合在房非為。
二好食牛肉。
三作踐五谷。
四澆潑羹湯。
五殺害衆生。
又将活魚作鲙。
凡被殺衆生。
盡在陰司。
要我逐一償報。
今準炎摩天子。
勑令我受刀林劍樹地獄。
一日一夜。
萬死萬生。
痛不可忍。
即今身上有刀七枚。
痛入骨髓。
我目告冥司鬼吏。
有何因緣。
能免此苦。
鬼吏答曰。
汝生前所造惡業深重。
受此地獄。
若要脫離。
必得陽間孝順子孫。
為寫得金剛經七卷圓成。
可免此苦。
答曰。
别無子孫。
祇有親弟妹在家。
求暫停苦。
願放圍求救。
蒙許而歸。
望弟妹以骨肉之情。
将我生前遺下衣資。
變賣得錢。
舍入淨土寺。
求寶獻大師為我寫經一七卷。
躬對佛前。
忏悔殺生種種無邊重罪。
願我早離地獄辛酸之苦。
於是弟妹遂依所囑。
即為出賣遺物。
命僧寫金剛經。
才得一卷。
冥司獄吏奉天子勑。
即與任五娘身上抽出一刀。
寫經七卷圓滿。
其刀盡皆抽訖。
承此大乘經典功德。
凡此索報生靈。
悉得解脫。
若生善道。
其任五娘業障氷消。
出離地獄。
得人天。
一日複來。
拜謝弟妹。
方欲詳問。
遂亦不見矣。
(出報應記)。
白仁哲 唐龍朔中。
白仁哲為虢州朱陽縣尉。
蒙差運米遼東。
過海。
忽遇惡風。
四望昏黑。
仁哲與合船人從八十二人。
盡皆憂懼。
仁哲平昔持念 金剛般若經。
志誠有感。
當時整理身心。
焚香看誦 金剛經。
未終卷。
忽如夢寐。
見空中有一梵僧。
身放五色光明。
謂仁哲曰。
汝等八十餘人。
宿有惡業因緣。
今日俱當沒溺海中。
即目海内鬼神羅剎等衆。
鹹伺求其便。
數内隻緣仁哲平日持經功德。
今蒙玉帝有勑。
徧告龍王水府神祇。
庶得免此撗逆之禍。
吾特來報汝。
勿緻憂疑。
須臾風恬浪靜。
八十餘人俱得濟岸矣。
(出報應記)。
司馬喬卿 唐永徽元年。
司馬喬卿為大理司。
直丁母憂。
哀毀骨立。
刺血寫金剛經一卷。
才畢。
忽墓上生芝草三莖。
長一尺八寸。
綠莖朱蓋。
取而複生。
(出金剛感應傳)。
吳逵 唐天寶年中。
常州宜興縣人吳逵。
每日五更。
躬就佛前。
誦金剛般若經一七卷。
兼禮拜念佛。
逵有詩曰。
五更鐘動莫貪眠抖擻精神向佛前一拜一聲彌陀佛花池已種一枝蓮每日修行。
年至九十二。
忽别兒女。
無疾告終。
自見二使者。
引見閻摩天子。
問逵。
在生作何善業。
對曰。
自幼至今。
專念金剛經。
天子合掌。
命逵坐。
朗誦一卷。
方念至在舍衛國。
口中即出妙香。
見佛顯現。
王不勝欣喜。
謂逵曰。
君有般若之功。
吾勑送汝生舍衛國中。
承品宦之後。
受其爵祿。
享富貴福。
子孫榮顯。
使者奉命送逵。
目過舊舍。
就空中報兒女曰。
吾得念經之力。
閻王勑令吾生舍衛國中。
特來相别。
汝等宜受持金剛經及法華經。
陰府深敬此二經。
若不能受持。
以諸花香。
恭敬供養。
得福無量。
仍不得殺生。
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買命放生。
得長壽報。
兒女聞之悲哭。
曰。
不用傷感。
人生世間。
有一善可憑。
命盡如夜眠天曉。
還見日月。
一向在惡。
必入黑暗勉之。
言訖不見。
(出雜爼記)。
偷馬賊 唐大曆中。
太原偷馬賊誣一孝廉同情。
拷掠旬日。
不勝苦楚。
并無招詞。
推吏疑其為冤。
未成文案。
孝廉專持 金剛經。
其聲哀切。
晝夜不息。
忽一日。
有竹一段。
兩頭有節。
堕於地上。
不知從何處來。
衆囚皆争奪看。
轉至獄卒之前。
疑是藏刀在内。
對衆劈開。
視之。
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