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下五
關燈
小
中
大
品。
問供養多種今何故散華。
答供養雖多不出三種。
一敬供養謂香華等二利供養謂衣服等三修行供養謂六度四攝等。
此品多明恭供養修行供養也。
此品文為六段初明十六國王聞法歡喜散華供養。
時諸國王下第二發願。
佛告大王下第三如來述成。
時佛下第四現神力。
佛現神足下第五時衆得益。
谛聽谛聽下第六結。
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所說十萬億偈般若波羅蜜歡喜無量即散百萬億行華于虛空中變為一座十方諸佛共坐一座說般若波羅蜜無量大衆共坐一座持金羅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萬輪華蓋大衆上 就初散華中有四。
初散百萬億行華者地前三十心華。
二複散八萬四千波若波羅蜜華初地已下十地華。
三複散妙覺華佛地華也四諸天人散天華。
就前三十心行華中有四。
初明十六國王聞上說般若歡喜即散百萬億行華。
二華于空中變成一座。
十方佛共坐一座說般若。
三無量大衆共坐一座持金羅華散釋迦上。
四金羅華變成萬輪華蓋大衆也。
問何故一時間諸華變轉自在如此。
答以般若故于一無所得心内作種種名。
不可以相心而求。
若約勸解其事衆多不可具出。
下雲諸華例爾也。
複散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華于虛空中變成白雲台台中光明王佛共無量大衆說般若波羅蜜台中大衆持雷吼華散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衆 第二地上行華文有三。
初明散華變成白雲台。
二明台中光明王佛說般若。
三台中大衆持雷吼華散釋迦及大衆也。
複散妙覺華于虛空中變作金剛城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薩衆論第一義谛時城中菩薩持光明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一華台台中十方諸佛說不二法 第三佛地散妙覺華中文有五。
初明散妙覺華二華于空中變作金剛城。
三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薩論第一義谛。
四時城中菩薩持光明華散釋迦佛成一華台。
五台中十方佛說不二法也。
及諸天人亦散天華于釋迦牟尼佛上虛空中成紫雲蓋覆三千大千世界蓋中天人散恒河沙華如雲而下 第四諸大衆天人散華有三。
初散天華釋迦上。
二華于空中成紫雲蓋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蓋中天人散恒沙華。
此等若就事是敬供養。
若約行即修行供養。
問前後四番散華變成華蓋等。
何故于中有佛說法有不說法者。
答諸佛方便約緣不同不可定準。
第一明散華供養訖。
時諸國王散華供養已願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常說般若波羅蜜願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羅蜜 時諸下品中大段第二發願。
就文有二。
初時諸天國王願三世諸佛常說般若。
二願一切受持者下願四衆所求如意常行無所得般若也。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說般若波羅蜜應說應受是諸佛母諸菩薩母神通生處 佛告下品内大段此第三如來述成。
就文有二。
初述可故雲如是如是。
二如王所說下勸應說應受持歎般若諸聖之本。
有三句是一切諸佛母一切菩薩母一切神通母。
時佛為王現五不思議神變一華入無量華無量華入一華一佛土入無量佛土無量佛土入一佛土無量佛土入一毛吼土。
一毛吼土入無量毛吼土無量須彌無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身入無量衆生身無量衆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風身佛身不可思議衆生身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 時佛為王下品中第四神力。
現五不思議即為五别。
第一華變不思議一華入無量者少能入多。
無量入一者多能入少故皆不思議神力也。
二佛土不思議無量佛土入一佛土能變多土入一土故。
三毛吼不思議少能容多故。
四須彌大不思議多能入芥子故。
五衆生不思議無量衆生入一佛身故。
五種神通稱不思議者無得正觀之異名也。
佛現神足時十方諸天人得佛華三昧十恒河沙菩薩現身成佛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薩道十千女人現身得神通三昧善男子是般若波羅蜜有三世利益過去已說現在今說未來當說 佛現神足下品中大段第五明得益有二。
初别明四種人得益。
二善男子下總舉波若有三世利益。
别明四衆内即為四别。
一十方天人得佛華三昧者。
此是華嚴三昧第十地得之。
二十恒河沙菩薩得成佛身。
三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薩道初地以上。
四十千女人現身得神通謂五神通也。
善男子下總舉般若明三世利益。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谛聽谛聽下品中大段第六勸依三慧結勸修行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受持品第七 此品明十三法師。
開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
因以題名故言受持品。
正說六品為四。
今是第四明弘經人德行相貌勸将來依憑學經。
就文有二。
初月光疑問從大牟尼下第二答。
初問中有二。
初月光從前品生疑。
白佛言下第二正問末代持法人。
就前疑問中初睹瑞疑念。
次即發言咨請。
爾時月光心念口言見釋迦牟尼佛現無量神力亦見千華台上寶滿佛是一切佛化身主複見千華葉世界上佛其中諸佛各各說般若波羅蜜 所言月光者性月名波斯匿。
而言月光者當是受法已後更立光字故雲月光也。
次發言者見釋迦神力複見寶滿如來化身佛主複見千葉上佛各各說般若。
此三處佛為一為異。
白佛言如是無量般若波羅蜜不可說不可解不可以識識雲何諸善男子于是經中明了覺解如法為一切衆生開空法道 白佛下正問。
就中有二。
初正問所說般若甚深無量。
次雲何下結問意。
就前正問中有三句歎般若甚深。
一過言說故雲不可說言語道斷故。
二過相心境界故言不可解深而無盡故。
三過覺觀故雲不可以識識非思慮境界非緣慮之所達也。
雲何下次結問意法相如是絕緣忘觀。
雲何解了令一切衆生得入空道。
開空法道者達有本空故名開空。
即空能通名道故雲開空法道也。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為大法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建立。
汝等大衆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應持百萬億天華天香而以奉上 大牟尼下第二佛答有三。
初正答問。
佛告月光我滅度後下第二勸持。
時諸大衆及阿須輪王下第三明時衆得益。
就前正答中有三。
初略答。
善男子其法師下第二廣答。
善男子如是如是下第三總結十三法師功能。
就前略答中有二。
初佛答勸修觀門略歎其德。
文雲十三觀門者謂三賢十聖為十三。
前四忍各有三品以為十二。
寂滅下忍為十三。
從習忍已下第二辨位。
習忍者即習種性。
至金剛頂者即第十地标初舉後中間十一略具列。
依持建立者明十三種合可依止。
汝等下第三勸大衆如法供養。
文雲應如佛供養者教其重敬供養也。
故二谛品雲一念信般若當知是人即是如來。
況十三法師不應如佛供養也。
問供養多種今何故散華。
答供養雖多不出三種。
一敬供養謂香華等二利供養謂衣服等三修行供養謂六度四攝等。
此品多明恭供養修行供養也。
此品文為六段初明十六國王聞法歡喜散華供養。
時諸國王下第二發願。
佛告大王下第三如來述成。
時佛下第四現神力。
佛現神足下第五時衆得益。
谛聽谛聽下第六結。
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所說十萬億偈般若波羅蜜歡喜無量即散百萬億行華于虛空中變為一座十方諸佛共坐一座說般若波羅蜜無量大衆共坐一座持金羅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萬輪華蓋大衆上 就初散華中有四。
初散百萬億行華者地前三十心華。
二複散八萬四千波若波羅蜜華初地已下十地華。
三複散妙覺華佛地華也四諸天人散天華。
就前三十心行華中有四。
初明十六國王聞上說般若歡喜即散百萬億行華。
二華于空中變成一座。
十方佛共坐一座說般若。
三無量大衆共坐一座持金羅華散釋迦上。
四金羅華變成萬輪華蓋大衆也。
問何故一時間諸華變轉自在如此。
答以般若故于一無所得心内作種種名。
不可以相心而求。
若約勸解其事衆多不可具出。
下雲諸華例爾也。
複散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華于虛空中變成白雲台台中光明王佛共無量大衆說般若波羅蜜台中大衆持雷吼華散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衆 第二地上行華文有三。
初明散華變成白雲台。
二明台中光明王佛說般若。
三台中大衆持雷吼華散釋迦及大衆也。
複散妙覺華于虛空中變作金剛城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薩衆論第一義谛時城中菩薩持光明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一華台台中十方諸佛說不二法 第三佛地散妙覺華中文有五。
初明散妙覺華二華于空中變作金剛城。
三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薩論第一義谛。
四時城中菩薩持光明華散釋迦佛成一華台。
五台中十方佛說不二法也。
及諸天人亦散天華于釋迦牟尼佛上虛空中成紫雲蓋覆三千大千世界蓋中天人散恒河沙華如雲而下 第四諸大衆天人散華有三。
初散天華釋迦上。
二華于空中成紫雲蓋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蓋中天人散恒沙華。
此等若就事是敬供養。
若約行即修行供養。
問前後四番散華變成華蓋等。
何故于中有佛說法有不說法者。
答諸佛方便約緣不同不可定準。
第一明散華供養訖。
時諸國王散華供養已願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常說般若波羅蜜願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羅蜜 時諸下品中大段第二發願。
就文有二。
初時諸天國王願三世諸佛常說般若。
二願一切受持者下願四衆所求如意常行無所得般若也。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說般若波羅蜜應說應受是諸佛母諸菩薩母神通生處 佛告下品内大段此第三如來述成。
就文有二。
初述可故雲如是如是。
二如王所說下勸應說應受持歎般若諸聖之本。
有三句是一切諸佛母一切菩薩母一切神通母。
時佛為王現五不思議神變一華入無量華無量華入一華一佛土入無量佛土無量佛土入一佛土無量佛土入一毛吼土。
一毛吼土入無量毛吼土無量須彌無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身入無量衆生身無量衆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風身佛身不可思議衆生身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 時佛為王下品中第四神力。
現五不思議即為五别。
第一華變不思議一華入無量者少能入多。
無量入一者多能入少故皆不思議神力也。
二佛土不思議無量佛土入一佛土能變多土入一土故。
三毛吼不思議少能容多故。
四須彌大不思議多能入芥子故。
五衆生不思議無量衆生入一佛身故。
五種神通稱不思議者無得正觀之異名也。
佛現神足時十方諸天人得佛華三昧十恒河沙菩薩現身成佛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薩道十千女人現身得神通三昧善男子是般若波羅蜜有三世利益過去已說現在今說未來當說 佛現神足下品中大段第五明得益有二。
初别明四種人得益。
二善男子下總舉波若有三世利益。
别明四衆内即為四别。
一十方天人得佛華三昧者。
此是華嚴三昧第十地得之。
二十恒河沙菩薩得成佛身。
三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薩道初地以上。
四十千女人現身得神通謂五神通也。
善男子下總舉般若明三世利益。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谛聽谛聽下品中大段第六勸依三慧結勸修行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受持品第七 此品明十三法師。
開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
因以題名故言受持品。
正說六品為四。
今是第四明弘經人德行相貌勸将來依憑學經。
就文有二。
初月光疑問從大牟尼下第二答。
初問中有二。
初月光從前品生疑。
白佛言下第二正問末代持法人。
就前疑問中初睹瑞疑念。
次即發言咨請。
爾時月光心念口言見釋迦牟尼佛現無量神力亦見千華台上寶滿佛是一切佛化身主複見千華葉世界上佛其中諸佛各各說般若波羅蜜 所言月光者性月名波斯匿。
而言月光者當是受法已後更立光字故雲月光也。
次發言者見釋迦神力複見寶滿如來化身佛主複見千葉上佛各各說般若。
此三處佛為一為異。
白佛言如是無量般若波羅蜜不可說不可解不可以識識雲何諸善男子于是經中明了覺解如法為一切衆生開空法道 白佛下正問。
就中有二。
初正問所說般若甚深無量。
次雲何下結問意。
就前正問中有三句歎般若甚深。
一過言說故雲不可說言語道斷故。
二過相心境界故言不可解深而無盡故。
三過覺觀故雲不可以識識非思慮境界非緣慮之所達也。
雲何下次結問意法相如是絕緣忘觀。
雲何解了令一切衆生得入空道。
開空法道者達有本空故名開空。
即空能通名道故雲開空法道也。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為大法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建立。
汝等大衆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應持百萬億天華天香而以奉上 大牟尼下第二佛答有三。
初正答問。
佛告月光我滅度後下第二勸持。
時諸大衆及阿須輪王下第三明時衆得益。
就前正答中有三。
初略答。
善男子其法師下第二廣答。
善男子如是如是下第三總結十三法師功能。
就前略答中有二。
初佛答勸修觀門略歎其德。
文雲十三觀門者謂三賢十聖為十三。
前四忍各有三品以為十二。
寂滅下忍為十三。
從習忍已下第二辨位。
習忍者即習種性。
至金剛頂者即第十地标初舉後中間十一略具列。
依持建立者明十三種合可依止。
汝等下第三勸大衆如法供養。
文雲應如佛供養者教其重敬供養也。
故二谛品雲一念信般若當知是人即是如來。
況十三法師不應如佛供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