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下五

關燈
因為頂生王來上天上欲滅其國時帝釋天王即如七佛法用敷百高座請百法師講說般若波羅蜜頂生即退如滅罪經中說 大王昔日下第二大段引昔類今。

    就中有二。

    初引帝釋王證成波若能護國土。

    如涅槃經引出其事也。

    二從天羅國下引普明證波若能護身命。

    如十王經中說五千國王集。

    引此為證也。

    就初引天王中有四。

    一舉頂生王領奪天國二明帝釋護國行法。

    三頂生即退下明頂生退散四如滅罪經下引經證成。

    此應名涅槃經為滅罪經阇王中說也。

     大王。

    昔有天羅國王。

    有一太子欲登王位。

    一名斑足太子。

    為外道羅陀師受教。

    應取千王頭以祭冢神。

    自登其位。

    已得九百九十九王。

    少一王。

    即北行萬裡。

    即得一王名曰普明王。

    其普明王白斑足王言。

    願聽一日飯食沙門。

    頂禮三寶。

    其斑足王許之一日。

    時普明王即依過去七佛法請百法師敷百高座。

    一日二時講說般若波羅蜜八千億偈竟。

    其第一法師為普明王而說偈言 大王昔有天羅下第二引普明王為證。

    文有三一明難事。

    二從普明王白斑足下明依經修福明護國行法。

    三爾時法師下聞法悟解。

    第一難事者斑足欲破諸國取千王頭祭冢神文相顯可解。

    第二明行法中文别有三。

    初明普明乞一日暇斑足即許。

    二時普明下請法師說法。

    三其第一法師下就彼一人明說四非常偈。

    前二分文相顯可知。

    就說偈中有八偈為四。

    初兩偈說無常次兩偈說苦。

    次兩偈說空次兩偈說無我。

     劫燒終訖乾坤洞燃須彌巨海都為灰揚天龍福盡于中雕喪二儀尚殒國有何常 乾坤洞然者如造天地。

    本起經說天地壽二百萬劫壽盡為劫火燒盡。

    七日凝住過七日天下洞然。

    劫火去上至欲界第六天一劫火盡。

    他方大龍王雨水滅火上至第十梵天盡色界。

    複有一劫旋藍風從他方來吹此天雨水。

    波蕩至上無色界。

    複有劫水盡吹水波即作山川。

    天地初成未有日月星宿。

    諸天飛來日月國土始有也。

    就初兩偈中初二句就天地。

    次兩句約山海次兩句就天龍次一句就陰陽。

    二儀者一陰二陽此之二種能生能成名為二儀。

    言尚殒者明此陰陽雖複生長而念念雕喪故是無常。

    下一句結無常。

    無常多種今略出五種。

    一滅無常舍現報二壞無常和合破散。

    三轉變無常色等變為異四集相無常無實生滅也。

    五自性無常有為之法平等不住也。

    次兩偈明苦即明八苦。

     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為害欲深禍重瘡疣無外三界皆苦國有何賴 生等者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輪轉無際者輪回即是行苦。

    事與願違者即是求不得苦亦名愛别離苦。

    憂悲即是壞苦。

    欲深禍重者論雲如大海水無邊亦無底。

    能召重苦故雲禍重也。

    瘡疣無外者貪欲内心生故。

    瘡疣即身自有故雲無外。

    三界皆苦者明苦實樂虛。

    國有何賴者明依報皆苦也。

    苦位有四一欲界不淨故苦二色界退堕故苦。

    三無色界不安故苦四二乘不一向寂靜故苦。

    次兩偈明空。

     有本自無因緣成諸盛者必衰實者必虛衆生蠢蠢都如幻居聲響俱空國土亦如 文雲有本自無者明自性本來空也。

    因緣成諸者明因緣空也。

    因緣之法由若空華。

    但有假名而無其實也。

    正觀雲因緣生法即是空也。

    盛者必衰者此是始終空也。

    衆生虛妄橫計為有。

    谛實而觀始終皆不可得也。

    實者必虛者衆生計我為實。

    實相刀切身無常即壞。

    即是實者必虛也。

    衆生蠢蠢都如幻居者明生空也。

    聲響俱空者明相空。

    響但有相貌無實故雲相空。

    聞響者是耳根壞颠倒聽。

    例如空華旋火輪等。

    次兩偈明無我初句就心明無我。

    心非形相故言無形也。

     識神無形假乘四蛇無眼保養以為樂車形無常主神無常家形神尚離豈有國耶 假乘四蛇者約色明無我四蛇譬四大也。

    無眼保養以為樂車者此二句約情明無我。

    以凡夫無慧眼保玩此身以為樂車。

    如似無目之象但求食味。

    樂五陰之車也。

    不達無我保養四大謂為有我。

    不知此身假合而有似衆木成車。

    橫計輕苦謂之為樂名為樂車。

    形者四大也。

    神者識神也。

    形神尚離正明無我。

    豈有國耶者舉類顯國空也。

     爾時法師說此偈已時普明王眷屬得法眼空王自證得虛空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斑足王所 第三聞法悟解有二。

    初明自行次明化他。

    自行有二一眷族得解二普明自證虛空等定。

    次明化他有五。

     衆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

    就命時到。

    人人皆應誦過去七佛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中偈句。

    時斑足王問諸王言。

    皆誦何法。

    時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

    王聞是法。

    得空三昧。

    九百九十九王亦聞法已。

    皆證三空門定。

    時斑足王極大歡喜。

    告諸王言。

    我為外道邪師所誤。

    非君等過。

    汝可還本國。

    各各請法師講說般若波羅蜜名味句。

    時斑足王以國付弟。

    出家為道證無生法忍。

    如十王地中說。

    五千國王常誦是經。

    現世生報 即告九百下一明化餘王。

    時斑足問諸王下二明斑足與諸王同聞法獲益。

    即告諸王下三明悉放諸王各還本國皆弘此經。

    以國付弟下四明斑足出家進行得無生忍。

    五千下第五明五千王得益第二引證訖。

     大王十六大國王修護國之法法應如是汝當受持天上人中六道衆生皆應受持七佛名味句未來世中複有無量小國王欲護國土亦複爾者應請法師說般若波羅蜜經名味句 大王十六大國下品中大段。

    第三勸持有三。

    初勸十六國王受持。

    二天上人中下勸六道衆生受持。

    三無量小國王下勸諸小國王受持第三勸持訖。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此般若波羅蜜時。

    衆中五百億人得入初地。

    複有六欲諸天子八十萬人得性空地。

    複有十八梵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樂忍。

    複有先已學菩薩者證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

    複有八部阿須輪王得十三昧門得二三昧門。

    得轉鬼身天上正受。

    在此曾者皆得自性信。

    乃至無量空信。

    吾今略說天等功德不可具盡 爾時釋迦牟尼下品中大段第四。

    明得益有六種得益不同。

    初五百億人得初地。

    二六欲天八十萬人得性空地在四地已上。

    三十八梵天得無生忍及法樂忍在七地以上。

    四複有先已學菩薩明初地乃至十地。

    五八部神王得十三昧者十一切入也。

    得二三昧者八勝處八背舍也。

    或雲一空二無相也。

    又轉鬼神身得天身。

    六現在衆在此會者得自性信者四不壞信也。

    又得空信者入初地也。

    又十信名自性信種性已上名空信也。

    吾今下品中大段第五總結略說如此廣說不可窮盡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散華品第六 正說六品為四。

    上三品明能護般若第二護國一品明所護國土已竟。

    今此品是第三示物供儀令人供養。

    十六國王聞上說般若得益衆多。

    内心慶喜散華供養因以題名。

    故雲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