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中四
關燈
小
中
大
生性根本智母即為薩婆若體者。
以前聞十二部經如故知文字即是如。
如即是波若。
波若為佛母。
故雲智母。
言一切衆生性根本智母者知衆生性不可得即如。
故雲即為薩婆若體。
達解衆生與薩婆若不一不二。
何當何現破當故說現耳。
諸佛未成佛下第二明當果佛性。
何以得知。
文雲諸佛未成佛當佛以為智母未得為性。
故知當有非現有。
現有者有隐性當無者無當性。
故知顯故名當隐故名現。
論其實性體絕諸非當非現現以因緣故說當說現耳。
已得下第三明了因佛性。
明三乘波若了出不生不滅。
以得波若正觀體知生者不生滅者不滅。
故雲自性常住。
一切衆生虛妄因緣輪回六趣。
體知虛妄無從即是不生不滅。
故雲以此自性常住為覺性也。
若菩薩無受無文字離文字非非文字修無修為修文字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羅蜜大王若菩薩護佛護化衆生護十地行為若此 若菩薩下答問中第三出修之方法有二。
初出修方法文言無受無文字離文字非非文字修。
無修為修文字者者。
以知文字性離心無所依。
文理并[穴/俱]修不修俱寂。
故雲非非文字修文字也。
二為修文字者下明體知上修之方法。
體知波若修故得名性波若。
以無得為得實無所得也。
大王若菩薩護佛果下答問中第四結上護化衆生護十地行能護所護亦同修之方法也。
護佛者護果。
護十地行者護因。
護化衆生者利他行也。
白佛言無量品衆生根亦無量行亦無量法門為一為二為無最耶大王一切法觀門非一非二乃至無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無相若菩薩見衆生見一見二即不見一不見二一二者第一義谛也 白佛言無量品衆生下第三問答明法門不二。
就中有二初問次答。
初月光舉所化衆生。
無量品明其人别。
根亦無量明其根别。
行亦無量明其行别。
此三既異未知能化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也。
大王一切法觀門下第二佛答中有三。
第一正答法門不二。
大王七佛說下第二歎教勸修明經功德。
大王此經下第三定經名字勸令受持。
就初正答法門不二中有四。
初正答前問明法門不二。
從若菩薩下二舉非顯是以釋前問。
從大王若有若無下第三明諸谛教門攝一切法皆歸于空。
從衆生品品下第四結酬前問。
初正答問中文雲大王一切法觀門下答前三句。
非一答初問。
非二答前第二問。
乃至無量答第三問。
應雲非無量而言乃至無量者。
欲顯非無量之無量。
一二義既非無量亦爾互文現意耳。
一切法亦非有相下重舉絕四句釋前一切法觀門。
經家存略直标破有無二句餘句可知。
亦非有相者破有相。
非非無相者即是第四句。
破非無相故言非非無相。
有人言非非者是誤。
應雲非無相此是不識經耳。
第二若菩薩下舉非顯。
是先舉非文雲若菩薩見衆生者即著我人也。
見一見二者即同僧佉衛世師一異之見也。
次明顯是文雲一二者第一義谛也。
以知正因緣之一二畢竟清淨無依無得。
知此一二相寂滅故雲第一義谛也。
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攝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說一切法不出三谛我人知見五受陰空乃至一切法空衆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門 第三大王下明諸谛空中有三。
初明世谛次明三谛攝法三明世谛終歸空也。
初世谛文雲若有若無者。
此意明凡夫定執有無故名世谛也。
次明三谛攝法文雲一切法空谛者。
三藏師雲諸法本性為空谛也。
凡夫色粗顯據色為端名為色谛。
三乘人修道無漏心名為心谛。
若義論生死涅槃各有三谛。
生死三者天人四大色是色谛。
八識心是心谛。
于生死上無涅槃是空谛。
涅槃三者天人真實色是色谛。
二真實心名心谛。
無生死四颠倒名空谛也。
教雖說三理非三也。
我人知見下第三明世谛還歸于空。
衆生品品下第四總結酬上問。
衆生品品者酬前無量品衆生。
根者酬上根亦無量。
行者酬上行亦無量。
非一非二法門者酬上能化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
大王七佛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我今說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别汝等大衆受持讀誦解說是經功德有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衆生一一衆生皆得成佛是佛複教化無量不可說衆生皆得成佛 大王七佛下答中第二段歎教勸修明經功德。
文有六别。
初明諸佛道同。
汝等下第二勸持。
有無量下第三别列三番佛。
是上三佛下第四總牒上三佛明說波若分教多少。
況複下第五校量時諸下第六聞法獲益。
第一諸佛道同文雲七佛所說我今說波若無二無别者通釋釋迦為七佛。
明已所說同于六佛顯法真正。
同無所得故無二無别。
第二勸持文雲汝等大衆受持。
大智論解受持雲。
聞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
故雲受持。
讀誦解義可解。
第三舉三番佛化衆生。
從無量不可說諸佛是第一。
二從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衆生一一衆生皆得成佛已來為第二番佛。
從是佛複教化無量不可說衆生下第三番佛也。
是上三佛說般若波羅蜜經八百萬億偈。
于一偈中複分為千分。
于一分中說一分句義不可窮盡。
況複于此經中起一念信。
是諸衆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
何況受持讀誦解說者功德即十方諸佛等無有異。
當知是人即是如來。
得佛不久。
時諸大衆聞說是經。
十億人得三空忍。
百萬億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第四是上三佛下總牒上三種多佛。
一一佛各說八百萬億偈。
顯所說既廣今分教少多有三句。
初分經作八百萬億偈。
二于一偈中分為千分。
三于一分中說一分句義不可窮盡。
第五況複下況信校量。
文言一念信超十地者。
一念無所得波若信。
勝有所得百千劫修行十地功德也。
文雲諸佛等無有異當知是人即是如來得佛不久者。
佛非當非現破當故雲即是如來。
破現故雲得佛不久。
豈可執當現等當以為诤論耶。
第六時諸大衆下聞法獲益。
文雲十億人得三空忍者。
謂空無相無作也。
言大空忍者在十地内本智證如名大空忍。
亦雲無所得空故雲大空忍。
言十地性者在初地已上聖種性也。
大王此經名為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汝等受持般若波羅蜜經是經複有無量功德名為護國土功德亦名一切國王法藥服行無不大用護舍宅功德亦護一切衆生身即此般若波羅蜜是護國土如城塹牆壁刀劍鉾楯汝應受持般若波羅蜜亦複如是 大王下答問内第三段定經名字勸持文有三。
初總列經名勸人受持。
複有無量下第二顯經功能。
從汝應下第三結勸受持。
第一列名内雲此經名仁王問波若者。
此經有二名若從能請人為名名為仁王問經。
二從功能立目名護國經。
道理通護一切衰惱等事。
但護國為宗故偏名護國也。
第二顯經功能令人樂持。
雲複有無量功德者總顯功德廣多。
下别顯功能有四。
初護國亦護王身二明護舍亦護人身。
三即此下結波若是護國四如城下喻顯護國。
城塹如戒城高顯譬大乘。
塹在城下外而複小譬小乘。
皆有防非止惡義。
牆壁如定安身之用。
牆廣譬大乘壁小譬小乘。
刀劍如智慧鉾楯如戒定。
第三汝應下結勸受持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中四終
以前聞十二部經如故知文字即是如。
如即是波若。
波若為佛母。
故雲智母。
言一切衆生性根本智母者知衆生性不可得即如。
故雲即為薩婆若體。
達解衆生與薩婆若不一不二。
何當何現破當故說現耳。
諸佛未成佛下第二明當果佛性。
何以得知。
文雲諸佛未成佛當佛以為智母未得為性。
故知當有非現有。
現有者有隐性當無者無當性。
故知顯故名當隐故名現。
論其實性體絕諸非當非現現以因緣故說當說現耳。
已得下第三明了因佛性。
明三乘波若了出不生不滅。
以得波若正觀體知生者不生滅者不滅。
故雲自性常住。
一切衆生虛妄因緣輪回六趣。
體知虛妄無從即是不生不滅。
故雲以此自性常住為覺性也。
若菩薩無受無文字離文字非非文字修無修為修文字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羅蜜大王若菩薩護佛護化衆生護十地行為若此 若菩薩下答問中第三出修之方法有二。
初出修方法文言無受無文字離文字非非文字修。
無修為修文字者者。
以知文字性離心無所依。
文理并[穴/俱]修不修俱寂。
故雲非非文字修文字也。
二為修文字者下明體知上修之方法。
體知波若修故得名性波若。
以無得為得實無所得也。
大王若菩薩護佛果下答問中第四結上護化衆生護十地行能護所護亦同修之方法也。
護佛者護果。
護十地行者護因。
護化衆生者利他行也。
白佛言無量品衆生根亦無量行亦無量法門為一為二為無最耶大王一切法觀門非一非二乃至無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無相若菩薩見衆生見一見二即不見一不見二一二者第一義谛也 白佛言無量品衆生下第三問答明法門不二。
就中有二初問次答。
初月光舉所化衆生。
無量品明其人别。
根亦無量明其根别。
行亦無量明其行别。
此三既異未知能化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也。
大王一切法觀門下第二佛答中有三。
第一正答法門不二。
大王七佛說下第二歎教勸修明經功德。
大王此經下第三定經名字勸令受持。
就初正答法門不二中有四。
初正答前問明法門不二。
從若菩薩下二舉非顯是以釋前問。
從大王若有若無下第三明諸谛教門攝一切法皆歸于空。
從衆生品品下第四結酬前問。
初正答問中文雲大王一切法觀門下答前三句。
非一答初問。
非二答前第二問。
乃至無量答第三問。
應雲非無量而言乃至無量者。
欲顯非無量之無量。
一二義既非無量亦爾互文現意耳。
一切法亦非有相下重舉絕四句釋前一切法觀門。
經家存略直标破有無二句餘句可知。
亦非有相者破有相。
非非無相者即是第四句。
破非無相故言非非無相。
有人言非非者是誤。
應雲非無相此是不識經耳。
第二若菩薩下舉非顯。
是先舉非文雲若菩薩見衆生者即著我人也。
見一見二者即同僧佉衛世師一異之見也。
次明顯是文雲一二者第一義谛也。
以知正因緣之一二畢竟清淨無依無得。
知此一二相寂滅故雲第一義谛也。
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攝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說一切法不出三谛我人知見五受陰空乃至一切法空衆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門 第三大王下明諸谛空中有三。
初明世谛次明三谛攝法三明世谛終歸空也。
初世谛文雲若有若無者。
此意明凡夫定執有無故名世谛也。
次明三谛攝法文雲一切法空谛者。
三藏師雲諸法本性為空谛也。
凡夫色粗顯據色為端名為色谛。
三乘人修道無漏心名為心谛。
若義論生死涅槃各有三谛。
生死三者天人四大色是色谛。
八識心是心谛。
于生死上無涅槃是空谛。
涅槃三者天人真實色是色谛。
二真實心名心谛。
無生死四颠倒名空谛也。
教雖說三理非三也。
我人知見下第三明世谛還歸于空。
衆生品品下第四總結酬上問。
衆生品品者酬前無量品衆生。
根者酬上根亦無量。
行者酬上行亦無量。
非一非二法門者酬上能化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
大王七佛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我今說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别汝等大衆受持讀誦解說是經功德有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衆生一一衆生皆得成佛是佛複教化無量不可說衆生皆得成佛 大王七佛下答中第二段歎教勸修明經功德。
文有六别。
初明諸佛道同。
汝等下第二勸持。
有無量下第三别列三番佛。
是上三佛下第四總牒上三佛明說波若分教多少。
況複下第五校量時諸下第六聞法獲益。
第一諸佛道同文雲七佛所說我今說波若無二無别者通釋釋迦為七佛。
明已所說同于六佛顯法真正。
同無所得故無二無别。
第二勸持文雲汝等大衆受持。
大智論解受持雲。
聞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
故雲受持。
讀誦解義可解。
第三舉三番佛化衆生。
從無量不可說諸佛是第一。
二從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衆生一一衆生皆得成佛已來為第二番佛。
從是佛複教化無量不可說衆生下第三番佛也。
是上三佛說般若波羅蜜經八百萬億偈。
于一偈中複分為千分。
于一分中說一分句義不可窮盡。
況複于此經中起一念信。
是諸衆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
何況受持讀誦解說者功德即十方諸佛等無有異。
當知是人即是如來。
得佛不久。
時諸大衆聞說是經。
十億人得三空忍。
百萬億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第四是上三佛下總牒上三種多佛。
一一佛各說八百萬億偈。
顯所說既廣今分教少多有三句。
初分經作八百萬億偈。
二于一偈中分為千分。
三于一分中說一分句義不可窮盡。
第五況複下況信校量。
文言一念信超十地者。
一念無所得波若信。
勝有所得百千劫修行十地功德也。
文雲諸佛等無有異當知是人即是如來得佛不久者。
佛非當非現破當故雲即是如來。
破現故雲得佛不久。
豈可執當現等當以為诤論耶。
第六時諸大衆下聞法獲益。
文雲十億人得三空忍者。
謂空無相無作也。
言大空忍者在十地内本智證如名大空忍。
亦雲無所得空故雲大空忍。
言十地性者在初地已上聖種性也。
大王此經名為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汝等受持般若波羅蜜經是經複有無量功德名為護國土功德亦名一切國王法藥服行無不大用護舍宅功德亦護一切衆生身即此般若波羅蜜是護國土如城塹牆壁刀劍鉾楯汝應受持般若波羅蜜亦複如是 大王下答問内第三段定經名字勸持文有三。
初總列經名勸人受持。
複有無量下第二顯經功能。
從汝應下第三結勸受持。
第一列名内雲此經名仁王問波若者。
此經有二名若從能請人為名名為仁王問經。
二從功能立目名護國經。
道理通護一切衰惱等事。
但護國為宗故偏名護國也。
第二顯經功能令人樂持。
雲複有無量功德者總顯功德廣多。
下别顯功能有四。
初護國亦護王身二明護舍亦護人身。
三即此下結波若是護國四如城下喻顯護國。
城塹如戒城高顯譬大乘。
塹在城下外而複小譬小乘。
皆有防非止惡義。
牆壁如定安身之用。
牆廣譬大乘壁小譬小乘。
刀劍如智慧鉾楯如戒定。
第三汝應下結勸受持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中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