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中四
關燈
小
中
大
今明人化也。
幻師見幻法者下半明真谛。
諸佛菩薩譬幻師三界虛妄是幻法。
谛實則皆無者迷故見有。
變迷實照則知皆無。
對有說無有息無消緣觀俱寂也。
名為諸佛觀下第四半偈舉觀結屬人。
初句就果人知于二谛故雲名為諸佛觀。
第二句就因人知于二谛故雲菩薩觀亦然也。
大王菩薩摩诃薩于第一義中常照二谛化衆生佛及衆生一而無二何以故以衆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衆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無相二谛虛空般若空于無明乃至薩婆若無自相無他相故 大王下第三正釋其所難明二谛不二。
于中有三初舉果對因以明二谛不二。
第二五眼下偏就果以釋不二。
第三菩薩未成佛下雙結因果以釋不二。
就初舉果對因中有二。
初約菩薩能化見不二照凡夫二乘所見二谛。
佛及下廣明所化衆生及法悉空不二。
初能化文雲菩薩于第一義中常照二谛化衆生者。
于中道一實谛内常照空有二谛化衆生。
所言常照二谛者即大悲般若化衆生以波若。
故在生死而不著則異于凡夫。
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異于二乘。
不舍生死異于二乘。
不舍涅槃異于凡夫。
故言常照二谛化衆生。
舊雲第一義不說俗是何言哉。
佛及下二廣明所化衆生及法悉空不二。
就中有二初明生空後辨法空。
生空文言佛及衆生一而無二者。
佛及衆生本來寂滅同無所得故雲一而無二。
虛妄分别見衆生為因地佛為果地。
達觀之上體知佛及衆生本來寂滅。
故雲一而無二。
此無二者是因緣假名對破二見言一二息一消。
一藥病俱遣亦是遣無遣有。
何以故下釋以衆生空故得置菩提空衆生與菩提同無所得。
衆生如與菩薩如無異故言置。
非是兩物相置也。
次明法空文言以一切法空故空空。
一切法空者總标諸法空也。
法門無量不可具出。
今總标一切攝無盡故雲一切法空故。
為衆生無始已來滞有情深今借空智以遣有。
複滞于空今以空治空故名空空。
故智論十八空中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竟。
次明空空以空治前三種空。
故雲空空。
又解一空空于智一空空二谛法也。
何以故下釋二空。
文言般若無相者釋其智空。
以智無生相名之為空。
文言二谛虛空者釋其二谛法空。
以一切畢竟清淨故言虛空。
文言波若空于無明者。
因緣之法本性自空不須智推然後明空。
但衆生虛妄不知故複假智照得空。
故涅槃雲諸法雖空要因菩薩修空見空也。
乃至薩波若無自相無他相者。
内盡于觀名為無自。
外清諸緣名為無他也。
五眼成就時見無所見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義而不二故諸佛如來乃至一切法如故 五眼下第二偏就果地以明能見所見不二。
文言見無所見者此見是無見之見。
言無所見者諸法本來清淨何所見耶。
而言見者随俗故無過。
法華明佛眼見六道衆生。
大品明五眼不見衆生。
法華即無見之見大品即見之無見。
此經舉所見之非無以顯能見非有。
行亦不受者大品無受三昧具有五句。
此中正有四句。
若将乃至一切亦不受即是第五句。
行亦不受者大智論雲行亦不受者治其有見。
不行亦不受者除其無見。
說無為治有非謂有此無。
說有以除無非謂有此有。
談無未曾無說有未曾有。
對治因緣故有此說。
欲使兩見之徒俱詣正觀夷有無均生滅亡道俗泯二際故雲行不行等皆不受。
亦不受有亦不同無無二過故。
非行非不行者有因尚不得何況無因。
一切法亦不受者依大智論即是不受亦不受也。
菩薩未成佛下第三雙結因果不二。
文言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者。
譬如結巾為[少/兔]解者見巾妄者見[少/兔]。
亦如病者食甜為苦病差以向苦為甜。
更無别異法由妄故見不生死為生死。
煩惱亦爾。
迷故菩提即是煩惱。
悟之煩惱即是菩提迷故。
則四方易位悟也則廓爾無遺。
何以故下釋上煩惱即菩提。
于第一義而不二者煩惱與菩提同無所有雲不二。
諸佛乃至一切法皆絕心行故稱為如。
第一問答竟。
白佛言雲何十方諸如來一切菩薩不離文字而行諸法相大王法輪者法本如重誦如受記如不誦偈如無問而自說如戒經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廣如未曾有如論義如是名味句音聲果文字記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二白佛言下第二問答明說法不二。
有二。
初問後答。
就初問中有二意。
初問意言。
雲何上說菩薩于第一義谛中。
常照二谛化衆生。
第一義谛中。
有何所化而言佛菩薩常說十二部經化衆生。
不離文字而得解脫。
文字即寂。
若為行諸法相雲何第一義中化衆生。
二遠取上問前空品明護佛果護十地第一義中無能護所護。
雲何護佛果護十地化衆生也。
第二答中有四初明所說十二部經如。
第二大王如如下明三種佛性。
若菩薩下第三出修之方法。
大王若菩薩護佛下第四結。
就初有二前約十二部經明二谛教如。
是名味句下次勸依文字取如莫取名字。
十二部經者法輪即法本如。
西土名修多羅此名法本。
謂诠理之本亦可與十二部經為本。
言法本如者明諸法本來是如。
如者不一不二之異名。
非但真谛是如隻世谛亦如。
今文正爾。
以随俗方便故名世谛。
即此世谛體本來不可得名之為如。
餘十一部例然。
不同舊說法本是世谛如是真谛。
此是真俗二見耳豈是約二谛以明如。
重誦如者此間語梵本名祇夜。
以偈重誦前長行中義。
受記如者此間語外國名和伽羅那。
以記說未來世得佛果故。
成實論明解義經以其問答解釋明因得果故。
不頌偈如者此間語梵本名伽陀。
以泛爾偈說不頌長行故。
無問而自說如者此間語西土名優陀那。
以不待請說故。
戒經如者此間語梵本名尼陀那。
此是因緣經以因事制戒故。
譬喻如者外國名阿波陀那以藉事說法故。
法界如者西土名伊帝曰多伽。
此間應雲本事。
佛說法界畔亦雲以說過去十八界事故。
本事如者外國名阇陀伽此間名本生經。
以說自身本生事故。
前本事經說自他十八界故。
方廣如者外國名毗佛略。
以說法空方廣理故。
未曾有如者外國名阿浮陀達摩。
以說神通變化事故。
論議如者外國名憂婆提舍以問答辨理故。
是名味句下大段第二明依文字取如不取名字也。
就中有五一名味句是應說。
二音聲是正說。
音聲者一胸二喉三咽四舌根五齒六唇七鼻八頂。
由此動方有音聲說也。
三果報是能說。
四一切如即是所說依此說實無法可說。
故金剛波若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五若取文字者舉失顯得。
以執文字作解不達文字性離故名不行空也。
大王如如文字修諸佛智母一切衆生性根本智母即為薩婆若體諸佛未成佛以當佛為智母未得為性已得薩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一切衆生以此為覺性故 大王如如文字下答問中第二明三種佛性。
初現常佛性二當常佛性三了因佛性。
佛性非當現而約緣當現不同。
故有三種之說。
若無依無得随緣說者無過。
若執當現是定實者即成诤論。
初現常文言如如文字修諸佛智母一切衆
幻師見幻法者下半明真谛。
諸佛菩薩譬幻師三界虛妄是幻法。
谛實則皆無者迷故見有。
變迷實照則知皆無。
對有說無有息無消緣觀俱寂也。
名為諸佛觀下第四半偈舉觀結屬人。
初句就果人知于二谛故雲名為諸佛觀。
第二句就因人知于二谛故雲菩薩觀亦然也。
大王菩薩摩诃薩于第一義中常照二谛化衆生佛及衆生一而無二何以故以衆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衆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無相二谛虛空般若空于無明乃至薩婆若無自相無他相故 大王下第三正釋其所難明二谛不二。
于中有三初舉果對因以明二谛不二。
第二五眼下偏就果以釋不二。
第三菩薩未成佛下雙結因果以釋不二。
就初舉果對因中有二。
初約菩薩能化見不二照凡夫二乘所見二谛。
佛及下廣明所化衆生及法悉空不二。
初能化文雲菩薩于第一義中常照二谛化衆生者。
于中道一實谛内常照空有二谛化衆生。
所言常照二谛者即大悲般若化衆生以波若。
故在生死而不著則異于凡夫。
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異于二乘。
不舍生死異于二乘。
不舍涅槃異于凡夫。
故言常照二谛化衆生。
舊雲第一義不說俗是何言哉。
佛及下二廣明所化衆生及法悉空不二。
就中有二初明生空後辨法空。
生空文言佛及衆生一而無二者。
佛及衆生本來寂滅同無所得故雲一而無二。
虛妄分别見衆生為因地佛為果地。
達觀之上體知佛及衆生本來寂滅。
故雲一而無二。
此無二者是因緣假名對破二見言一二息一消。
一藥病俱遣亦是遣無遣有。
何以故下釋以衆生空故得置菩提空衆生與菩提同無所得。
衆生如與菩薩如無異故言置。
非是兩物相置也。
次明法空文言以一切法空故空空。
一切法空者總标諸法空也。
法門無量不可具出。
今總标一切攝無盡故雲一切法空故。
為衆生無始已來滞有情深今借空智以遣有。
複滞于空今以空治空故名空空。
故智論十八空中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竟。
次明空空以空治前三種空。
故雲空空。
又解一空空于智一空空二谛法也。
何以故下釋二空。
文言般若無相者釋其智空。
以智無生相名之為空。
文言二谛虛空者釋其二谛法空。
以一切畢竟清淨故言虛空。
文言波若空于無明者。
因緣之法本性自空不須智推然後明空。
但衆生虛妄不知故複假智照得空。
故涅槃雲諸法雖空要因菩薩修空見空也。
乃至薩波若無自相無他相者。
内盡于觀名為無自。
外清諸緣名為無他也。
五眼成就時見無所見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義而不二故諸佛如來乃至一切法如故 五眼下第二偏就果地以明能見所見不二。
文言見無所見者此見是無見之見。
言無所見者諸法本來清淨何所見耶。
而言見者随俗故無過。
法華明佛眼見六道衆生。
大品明五眼不見衆生。
法華即無見之見大品即見之無見。
此經舉所見之非無以顯能見非有。
行亦不受者大品無受三昧具有五句。
此中正有四句。
若将乃至一切亦不受即是第五句。
行亦不受者大智論雲行亦不受者治其有見。
不行亦不受者除其無見。
說無為治有非謂有此無。
說有以除無非謂有此有。
談無未曾無說有未曾有。
對治因緣故有此說。
欲使兩見之徒俱詣正觀夷有無均生滅亡道俗泯二際故雲行不行等皆不受。
亦不受有亦不同無無二過故。
非行非不行者有因尚不得何況無因。
一切法亦不受者依大智論即是不受亦不受也。
菩薩未成佛下第三雙結因果不二。
文言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者。
譬如結巾為[少/兔]解者見巾妄者見[少/兔]。
亦如病者食甜為苦病差以向苦為甜。
更無别異法由妄故見不生死為生死。
煩惱亦爾。
迷故菩提即是煩惱。
悟之煩惱即是菩提迷故。
則四方易位悟也則廓爾無遺。
何以故下釋上煩惱即菩提。
于第一義而不二者煩惱與菩提同無所有雲不二。
諸佛乃至一切法皆絕心行故稱為如。
第一問答竟。
白佛言雲何十方諸如來一切菩薩不離文字而行諸法相大王法輪者法本如重誦如受記如不誦偈如無問而自說如戒經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廣如未曾有如論義如是名味句音聲果文字記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二白佛言下第二問答明說法不二。
有二。
初問後答。
就初問中有二意。
初問意言。
雲何上說菩薩于第一義谛中。
常照二谛化衆生。
第一義谛中。
有何所化而言佛菩薩常說十二部經化衆生。
不離文字而得解脫。
文字即寂。
若為行諸法相雲何第一義中化衆生。
二遠取上問前空品明護佛果護十地第一義中無能護所護。
雲何護佛果護十地化衆生也。
第二答中有四初明所說十二部經如。
第二大王如如下明三種佛性。
若菩薩下第三出修之方法。
大王若菩薩護佛下第四結。
就初有二前約十二部經明二谛教如。
是名味句下次勸依文字取如莫取名字。
十二部經者法輪即法本如。
西土名修多羅此名法本。
謂诠理之本亦可與十二部經為本。
言法本如者明諸法本來是如。
如者不一不二之異名。
非但真谛是如隻世谛亦如。
今文正爾。
以随俗方便故名世谛。
即此世谛體本來不可得名之為如。
餘十一部例然。
不同舊說法本是世谛如是真谛。
此是真俗二見耳豈是約二谛以明如。
重誦如者此間語梵本名祇夜。
以偈重誦前長行中義。
受記如者此間語外國名和伽羅那。
以記說未來世得佛果故。
成實論明解義經以其問答解釋明因得果故。
不頌偈如者此間語梵本名伽陀。
以泛爾偈說不頌長行故。
無問而自說如者此間語西土名優陀那。
以不待請說故。
戒經如者此間語梵本名尼陀那。
此是因緣經以因事制戒故。
譬喻如者外國名阿波陀那以藉事說法故。
法界如者西土名伊帝曰多伽。
此間應雲本事。
佛說法界畔亦雲以說過去十八界事故。
本事如者外國名阇陀伽此間名本生經。
以說自身本生事故。
前本事經說自他十八界故。
方廣如者外國名毗佛略。
以說法空方廣理故。
未曾有如者外國名阿浮陀達摩。
以說神通變化事故。
論議如者外國名憂婆提舍以問答辨理故。
是名味句下大段第二明依文字取如不取名字也。
就中有五一名味句是應說。
二音聲是正說。
音聲者一胸二喉三咽四舌根五齒六唇七鼻八頂。
由此動方有音聲說也。
三果報是能說。
四一切如即是所說依此說實無法可說。
故金剛波若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五若取文字者舉失顯得。
以執文字作解不達文字性離故名不行空也。
大王如如文字修諸佛智母一切衆生性根本智母即為薩婆若體諸佛未成佛以當佛為智母未得為性已得薩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一切衆生以此為覺性故 大王如如文字下答問中第二明三種佛性。
初現常佛性二當常佛性三了因佛性。
佛性非當現而約緣當現不同。
故有三種之說。
若無依無得随緣說者無過。
若執當現是定實者即成诤論。
初現常文言如如文字修諸佛智母一切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