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中四
關燈
小
中
大
謂道種性四善覺忍謂初地五離達忍謂二地六明慧忍謂三地七炎慧忍謂四地八勝慧忍謂五地九法現忍謂六地十遠達忍謂七地十一等覺忍謂八地十二慧光忍謂九地十三灌頂忍謂第十地十四圓覺忍謂佛地如來萬德。
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恒河沙生生苦難。
入此法門現身得報。
時諸衆中有十億同名虛空藏海菩薩。
歡喜法樂各各散華于虛空中。
變成無量華台。
上有無量大衆說十四正行。
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寶華各坐虛空台上說十四正行。
受持讀誦解其義理。
無量諸鬼神現身修行般若波羅蜜 是人超過下第二明歎經功能第二歎益勸修訖。
第三時諸下大衆聞法獲益散華供養文有三。
初菩薩歡喜供養十四忍名十四正行。
二十八梵天歡喜供養。
三無量諸鬼神下明鬼神供養。
略不明餘衆供養。
言十八梵者初禅有三謂一梵衆二梵輔三大梵。
二禅有三一小光二無量光三光音。
三禅有三一小淨二遍淨三無量淨。
第四禅有九一福生二福愛三廣果此三天凡聖共住四無想天唯外道凡夫住。
五無煩六無熱七善現八善可見九色究竟。
此五唯那含等聖人住。
唯第四禅有色地故雲十八梵不說無色界。
言鬼神現身修行者以其過去修敬故令得修行波若。
以其毀戒故堕鬼中答第二問明利他行相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雲何衆生相可化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衆生衆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 第三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答前所化衆生問文有三。
第一欲答故牒其問故雲何衆生相可化。
第二若以幻化下正答。
第三時衆下明得益。
就正答中有二。
初就悟入以答亦名略答。
亦名為無所得以答。
文雲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衆生者知身相本自不生。
為化衆生故名幻化身。
衆生本來不有而今言化者以不有而有故雲見幻化也。
知能化所化本來清淨故雲真行化衆生也。
衆生識初一念下第二廣答。
亦雲約出用答亦雲約俗谛幻有答。
文有五。
初定是善惡心異木石。
第二色名色蓋下出五陰名。
第三蓋者下釋名廣解。
第四大王下簡凡聖色粗細不同。
第五衆生者下明一切法結屬世谛。
初雲衆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乃至金剛菩薩者解者不同不能具出。
今且依經以釋。
涅槃經雲如雪山藥如是一味随其流處有種種味。
其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
合譬雲一味者譬佛性。
以煩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獄畜生等。
今謂一味者即是無所得不二之真性也。
複雲如是一味随其流處有種種味異者。
依無所得真性起有所得妄想。
即成無明煩惱起業成六道報也。
又大品雲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有。
如無所有。
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實相與無明住地本來無前後。
但衆生于無所有中橫起憶想分别長流六道。
變迷得解知煩惱本來是涅槃有何初後。
故此經雲初一念識支本識解性故異木石耳。
文雲生得善生得惡者緣善境界起于識善。
此識善則從自性真實善正因所生。
複緣善事而起此識則善也。
若緣惡境界起于識惡此識惡則從無明熏習生因所生。
複緣惡事而起此識則名惡也。
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者。
此初一念善惡之識熏習之功各生無量善惡習果也。
初一念金剛終一念于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成衆生色心是衆生根本色名色蓋心名識蓋想蓋受蓋行蓋蓋者陰覆為用身名積聚 初一念金剛終一念于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
此意于生死内既無明緣念念起生滅心也。
故雲不可說識此明成衆生因也。
成衆生色心者辨果。
文雲衆生根本者結初一念識是成衆生本。
又解初一念者此明相續之始。
此乃無始為始。
金剛終一念者若小乘分段終大乘變易終也。
色名色蓋下第二略出五陰名。
蓋者下第三釋名廣解。
蓋者陰覆為用身名積聚假名之身為五陰所成故雲積聚。
大王此一色法生無量色眼所得為色耳所得為聲鼻所得為香舌所得為味身所得為觸堅持名地水名潤火名熱輕動名風生五識處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議色心 此一色法生無量色者依成實十四種色為色陰。
陰蓋衆生不能得出離生死。
初明五塵色次明四大色次明五根色。
文相甚顯。
如是一色下總結色心有不可思議色心。
大王凡夫六識粗故得假名青黃方圓等無量假色法聖人六識淨故得實法色香味觸一切實色法衆生者世谛之名也若有若無但生衆生憶念名為世谛 大王凡夫六識下第四簡凡聖色粗細分别。
凡夫六識總相聚法故言得假名上青黃。
聖人分别四微等故言得實。
又雲聖人緣法界六識得真實法也。
衆生者世谛之名下第五明衆生一切法屬世谛。
文有三初總标一切屬世谛。
第二相續假下明三假屬世谛。
第三大王下明諸佛賢聖稱境而知皆如幻有結屬世谛。
前總中有二。
初明一切法皆如空花悉屬世谛。
二無佛出世前下明立因緣名字。
就前有二。
初明衆生若有若無皆如幻化名為因。
世谛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幻化衆生見幻化幻化見幻化婆羅門刹利毗舍首陀神我等色心名為幻谛幻谛法無佛出世前無名字無義名幻法幻化無名字無體相無三界名字無善惡果報六道名字 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亦如幻化名為無果。
以衆生虛妄憶想為假诳所成故有人天六道之名。
若達此妄本來不有故雲幻化見幻化也。
二婆羅門下明貴賤皆如幻化悉入世谛。
又解前明凡夫取假色為實。
次幻化見幻化下明聖人知假色是虛。
此文應言幻師見幻而言衆生者此是佛衆生也。
第二立因緣名字中有二初明無佛出世無一切因緣名字。
大王是故諸佛出現于世為衆生故說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無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相續假法非一非異一亦不續異亦不續非一非異故名續谛 二大王下明佛出世為衆生立一切世界六道無量種種色心等名字。
可知第二明三假屬世谛。
一相續假者與成實師異。
若見諸法是一是常見。
若見諸法念念異是斷見。
離此二見知前法生後後法。
法次第生法此明因緣續義。
故文雲一亦不續異亦不續。
絕于前後故故不相續也。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無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緣成假成衆生俱時因果異時因果三世善惡一切幻化是幻谛衆生 相待假者有二。
亦名别待亦名通待。
如長短老少好惡名為别待。
如長待不長一切萬物皆不定。
不長外随待一物故雲不定亦名通待。
緣成假者即因成假四塵成四大。
四大成五根五根成衆生故緣成。
文雲五色者雲五根為五色。
亦雲青黃赤白雜色為五色。
文雲俱時因果現在五果三因名俱時因果異時因果者過去二因望現在五果名異時。
又雲俱時因是緣因異時因是生因。
若約外法梁椽成舍名俱時。
十二時成日名異時因果。
大王若菩薩如上所見衆生幻化皆以假诳如空中華十住菩薩諸佛五眼如幻谛而見菩薩化衆生為若此時諸有無量天子及諸大衆得伏忍者得空無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思議德行 第三大王下
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恒河沙生生苦難。
入此法門現身得報。
時諸衆中有十億同名虛空藏海菩薩。
歡喜法樂各各散華于虛空中。
變成無量華台。
上有無量大衆說十四正行。
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寶華各坐虛空台上說十四正行。
受持讀誦解其義理。
無量諸鬼神現身修行般若波羅蜜 是人超過下第二明歎經功能第二歎益勸修訖。
第三時諸下大衆聞法獲益散華供養文有三。
初菩薩歡喜供養十四忍名十四正行。
二十八梵天歡喜供養。
三無量諸鬼神下明鬼神供養。
略不明餘衆供養。
言十八梵者初禅有三謂一梵衆二梵輔三大梵。
二禅有三一小光二無量光三光音。
三禅有三一小淨二遍淨三無量淨。
第四禅有九一福生二福愛三廣果此三天凡聖共住四無想天唯外道凡夫住。
五無煩六無熱七善現八善可見九色究竟。
此五唯那含等聖人住。
唯第四禅有色地故雲十八梵不說無色界。
言鬼神現身修行者以其過去修敬故令得修行波若。
以其毀戒故堕鬼中答第二問明利他行相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雲何衆生相可化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衆生衆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 第三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答前所化衆生問文有三。
第一欲答故牒其問故雲何衆生相可化。
第二若以幻化下正答。
第三時衆下明得益。
就正答中有二。
初就悟入以答亦名略答。
亦名為無所得以答。
文雲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衆生者知身相本自不生。
為化衆生故名幻化身。
衆生本來不有而今言化者以不有而有故雲見幻化也。
知能化所化本來清淨故雲真行化衆生也。
衆生識初一念下第二廣答。
亦雲約出用答亦雲約俗谛幻有答。
文有五。
初定是善惡心異木石。
第二色名色蓋下出五陰名。
第三蓋者下釋名廣解。
第四大王下簡凡聖色粗細不同。
第五衆生者下明一切法結屬世谛。
初雲衆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乃至金剛菩薩者解者不同不能具出。
今且依經以釋。
涅槃經雲如雪山藥如是一味随其流處有種種味。
其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
合譬雲一味者譬佛性。
以煩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獄畜生等。
今謂一味者即是無所得不二之真性也。
複雲如是一味随其流處有種種味異者。
依無所得真性起有所得妄想。
即成無明煩惱起業成六道報也。
又大品雲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有。
如無所有。
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實相與無明住地本來無前後。
但衆生于無所有中橫起憶想分别長流六道。
變迷得解知煩惱本來是涅槃有何初後。
故此經雲初一念識支本識解性故異木石耳。
文雲生得善生得惡者緣善境界起于識善。
此識善則從自性真實善正因所生。
複緣善事而起此識則善也。
若緣惡境界起于識惡此識惡則從無明熏習生因所生。
複緣惡事而起此識則名惡也。
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者。
此初一念善惡之識熏習之功各生無量善惡習果也。
初一念金剛終一念于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成衆生色心是衆生根本色名色蓋心名識蓋想蓋受蓋行蓋蓋者陰覆為用身名積聚 初一念金剛終一念于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
此意于生死内既無明緣念念起生滅心也。
故雲不可說識此明成衆生因也。
成衆生色心者辨果。
文雲衆生根本者結初一念識是成衆生本。
又解初一念者此明相續之始。
此乃無始為始。
金剛終一念者若小乘分段終大乘變易終也。
色名色蓋下第二略出五陰名。
蓋者下第三釋名廣解。
蓋者陰覆為用身名積聚假名之身為五陰所成故雲積聚。
大王此一色法生無量色眼所得為色耳所得為聲鼻所得為香舌所得為味身所得為觸堅持名地水名潤火名熱輕動名風生五識處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議色心 此一色法生無量色者依成實十四種色為色陰。
陰蓋衆生不能得出離生死。
初明五塵色次明四大色次明五根色。
文相甚顯。
如是一色下總結色心有不可思議色心。
大王凡夫六識粗故得假名青黃方圓等無量假色法聖人六識淨故得實法色香味觸一切實色法衆生者世谛之名也若有若無但生衆生憶念名為世谛 大王凡夫六識下第四簡凡聖色粗細分别。
凡夫六識總相聚法故言得假名上青黃。
聖人分别四微等故言得實。
又雲聖人緣法界六識得真實法也。
衆生者世谛之名下第五明衆生一切法屬世谛。
文有三初總标一切屬世谛。
第二相續假下明三假屬世谛。
第三大王下明諸佛賢聖稱境而知皆如幻有結屬世谛。
前總中有二。
初明一切法皆如空花悉屬世谛。
二無佛出世前下明立因緣名字。
就前有二。
初明衆生若有若無皆如幻化名為因。
世谛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幻化衆生見幻化幻化見幻化婆羅門刹利毗舍首陀神我等色心名為幻谛幻谛法無佛出世前無名字無義名幻法幻化無名字無體相無三界名字無善惡果報六道名字 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亦如幻化名為無果。
以衆生虛妄憶想為假诳所成故有人天六道之名。
若達此妄本來不有故雲幻化見幻化也。
二婆羅門下明貴賤皆如幻化悉入世谛。
又解前明凡夫取假色為實。
次幻化見幻化下明聖人知假色是虛。
此文應言幻師見幻而言衆生者此是佛衆生也。
第二立因緣名字中有二初明無佛出世無一切因緣名字。
大王是故諸佛出現于世為衆生故說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無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相續假法非一非異一亦不續異亦不續非一非異故名續谛 二大王下明佛出世為衆生立一切世界六道無量種種色心等名字。
可知第二明三假屬世谛。
一相續假者與成實師異。
若見諸法是一是常見。
若見諸法念念異是斷見。
離此二見知前法生後後法。
法次第生法此明因緣續義。
故文雲一亦不續異亦不續。
絕于前後故故不相續也。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無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緣成假成衆生俱時因果異時因果三世善惡一切幻化是幻谛衆生 相待假者有二。
亦名别待亦名通待。
如長短老少好惡名為别待。
如長待不長一切萬物皆不定。
不長外随待一物故雲不定亦名通待。
緣成假者即因成假四塵成四大。
四大成五根五根成衆生故緣成。
文雲五色者雲五根為五色。
亦雲青黃赤白雜色為五色。
文雲俱時因果現在五果三因名俱時因果異時因果者過去二因望現在五果名異時。
又雲俱時因是緣因異時因是生因。
若約外法梁椽成舍名俱時。
十二時成日名異時因果。
大王若菩薩如上所見衆生幻化皆以假诳如空中華十住菩薩諸佛五眼如幻谛而見菩薩化衆生為若此時諸有無量天子及諸大衆得伏忍者得空無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思議德行 第三大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