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中四
關燈
小
中
大
吉藏法師撰
佛告諸得道果實天衆善男子是月光王已于過去十千劫中龍光王佛法中為四住開士我為八住菩薩今于我前大師子吼如是如是 佛告諸得道果實天衆下第四佛述贊月光久供多佛。
文有五段第一發月光本迹。
如是如是下第二略述第三從善男子下訖有心得無心得廣述。
第四從是以波若功德下訖不可思議。
歎波若忘言離著如風空中行。
第五從善男子此功德藏訖功德。
狹量月光所說與十三法師所說勝劣。
第一發迹中有二初告天上得道賢聖衆。
二善男子下發月光迹。
四住者十地明義即第四炎地八住即第八不動地。
師子吼者歎教是了義決定之說。
如是下第二略述中二句初述月光所說。
第二引佛證誠如是如是者述可之言。
如汝所解得真義說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唯佛與佛乃知斯事善男子其所說十四般若波羅蜜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議 如汝所解者稱其義也。
不可思議者無得正觀異名也。
不可度量者非二乘下位之境界也。
唯佛與佛者第二引佛證誠月光所說。
善男子下第三廣述文有四。
初略述十四忍二何以故下廣述十四忍功能。
三一切衆生下舉空釋成四結無心得。
初略述十四忍中所說十四波若者總牒前所說十四忍名十四波若名異體同。
下别明十四。
言三忍者伏忍中三忍一信二止三堅忍。
言地地上中下為三十忍者釋有二義。
一就十地各有上中下為三十忍。
二就伏忍中習種為下性種名中道種名上。
三位各十故成三十忍。
前解為正。
一切行藏者即是名因藏。
一切佛藏是名果藏辨佛果地功德蘊積名藏。
即是佛圓覺忍通前十三為十四波若。
因果俱證無所得名不可思議。
何以故一切諸佛是中生是中滅是中化而無生無滅無化無自無他第一無二非化非不化非相非無相無來無去如虛空故 何以故下第二廣述十四忍功能文有二。
初約出用次約悟入。
初約出用者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滅。
以因緣故于無分别中為衆生說有生滅。
文雲一切諸佛是中生者依忍化現成佛名生。
是中滅者滅惑化隐名滅。
是中化者依忍化衆生也。
次約悟入明無生滅等。
文雲無生無滅無化者上來為緣出用說生滅化等諸事。
若知生等即無生滅故不假言。
恐衆生随名著相故還點向所說生者名無生。
無滅無化等例然。
亦得用無生破前生無滅故破前滅無化破前化生也。
無自無他者自心不生名不自不見前境故雲無他。
亦雲不見自名滅我不見他名滅我所。
第一無二者境智俱寂故雲第一無二也。
非化非不化者無得正觀居心有時說化為不化有時說不化為化。
故雲非化非不化豈得以常人定執消文也。
非無相者恐衆生聞悟入之言謂皆無所有故雲非無相。
如大品雲無所得得如是得無所得義耳。
無來無去者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乃至)無依無得故雲如虛空。
一切衆生無生滅無縛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煩惱我人知見受者我所者一切苦受行空故一切法集幻化五陰無含無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法境界空空無相不轉不颠倒不順幻化 一切衆生下第三舉空釋成就中有五子段。
一明衆生空從一切苦受下二明法空。
從法境界空下三明境空從無三寶下四明凡聖空波若無知下五明知空。
初明生空文雲衆生無生滅。
衆生本無所得離苦故雲無生無滅。
離集故無縛無解無集故非因無苦故非果。
以因緣随俗非不因果衆生假名非無佛性因非無涅槃果。
衆生生死名煩惱五陰中生名我。
假名行者名人意識名知者。
眼識為見者命根不斷名壽者。
文雲受者即領違順名受者。
于五陰中見我所者明生空竟。
第二明法空文雲一切苦受行空故者觀五陰内一切苦皆空。
五陰和合名法集以無其實名幻化。
五陰本來清淨故雲無含無散。
體知五陰即是真如故雲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第三明境空文雲法境界空能觀之心既淨所觀之境亦空故雲境界空。
實相門中無相不相故雲空無相。
相不能動故雲不轉離惑故以名不颠倒。
離解故名不順知諸法空故名幻化。
無三寶無聖人無六道如虛空故般若無知無見不行不緣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虛空故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無心得 第四段明凡聖空。
無三寶無聖人名聖空無六道名凡空。
第五段明智空。
文雲波若無知波若名智慧。
今言無知者絕于知相故言無知。
不可定智慧審波若下諸句例然。
無知無見忘于見知也。
緣觀并寂故雲不行不緣不受波若名故雲不因不受。
内證真如故雲不得一切照相。
諸法無所有故雲斯行道相如虛空故。
亦雲無分别故同虛空。
第四結法相如是。
盡皆空者何可有心得無心得也。
又雲以離有相故不可有心得。
以離無相故不可無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衆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陰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是故般若不可思議而一切諸佛菩薩于中行故亦不可思議一切諸如來于幻化無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議 是以波若下大段第四明波若忘言離著就中有二。
初依空起行第二歎說。
就起行中有四句。
初明不可得衆生中行而行以生空無所有故。
二不可得五陰中行而行以法空無所有故。
三不可得境中行而行以境空無所有故。
四不可得解中行以而行以知空無所有故。
第二歎說中有三。
第一是故波若不可思議歎十四波若。
二出生三世諸佛不可思議。
三知俗虛幻而能化益。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無量恒河沙第十三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如王所說如海一渧我今略述分義功德有大利益一切衆生亦為過去來今無量諸如來之所述可三賢十聖贊歎無量是月光王分義功德 善男子下大段第五狹量說中有二。
一正狹量第二我今下歎說利益。
初就狹量中歎月光所說功德如大海水。
十地菩薩說如海一滴。
又解不然月光所說如海一滴十地菩薩說如大海水。
以是勝故經言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王所說如海一滴。
不及十地菩薩說如大海。
第二利益中有三。
初我今下約釋迦所說以明月光說真能益衆生。
二去來今下約三世佛述印可。
三三賢下約四十賢聖歎月光分義功德挍量竟。
善男子。
是十四法門三世一切衆生一切三乘一切諸佛之所修習。
未來諸佛亦複如是。
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此門得薩婆若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
一切諸佛及菩薩無異路故。
是故一切諸善男子若有人聞諸忍法門。
信忍.止忍.堅忍.善覺忍.離達忍.明慧忍.炎慧忍.勝慧忍.法現忍.遠達忍.等覺忍.慧光忍.灌頂忍.圓覺忍者 善男子是十四法門下大段第五。
牒上所說結勸修學就中有三。
第一明三世同修顯行要勝。
第二若有人聞下歎益勸修。
第三時諸衆中有十億下明聞說獲益。
就初顯行要勝中文有三。
初正明三世同修同說。
二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下明上同修同說所以。
三何以故下傳釋上同修意以無異道故。
若有人聞下第二歎益勸修。
就中有二。
初更列十四忍名二是人超過下歎經功能初列十四忍名。
一信忍謂習種性二止忍謂性種性三堅忍
文有五段第一發月光本迹。
如是如是下第二略述第三從善男子下訖有心得無心得廣述。
第四從是以波若功德下訖不可思議。
歎波若忘言離著如風空中行。
第五從善男子此功德藏訖功德。
狹量月光所說與十三法師所說勝劣。
第一發迹中有二初告天上得道賢聖衆。
二善男子下發月光迹。
四住者十地明義即第四炎地八住即第八不動地。
師子吼者歎教是了義決定之說。
如是下第二略述中二句初述月光所說。
第二引佛證誠如是如是者述可之言。
如汝所解得真義說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唯佛與佛乃知斯事善男子其所說十四般若波羅蜜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議 如汝所解者稱其義也。
不可思議者無得正觀異名也。
不可度量者非二乘下位之境界也。
唯佛與佛者第二引佛證誠月光所說。
善男子下第三廣述文有四。
初略述十四忍二何以故下廣述十四忍功能。
三一切衆生下舉空釋成四結無心得。
初略述十四忍中所說十四波若者總牒前所說十四忍名十四波若名異體同。
下别明十四。
言三忍者伏忍中三忍一信二止三堅忍。
言地地上中下為三十忍者釋有二義。
一就十地各有上中下為三十忍。
二就伏忍中習種為下性種名中道種名上。
三位各十故成三十忍。
前解為正。
一切行藏者即是名因藏。
一切佛藏是名果藏辨佛果地功德蘊積名藏。
即是佛圓覺忍通前十三為十四波若。
因果俱證無所得名不可思議。
何以故一切諸佛是中生是中滅是中化而無生無滅無化無自無他第一無二非化非不化非相非無相無來無去如虛空故 何以故下第二廣述十四忍功能文有二。
初約出用次約悟入。
初約出用者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滅。
以因緣故于無分别中為衆生說有生滅。
文雲一切諸佛是中生者依忍化現成佛名生。
是中滅者滅惑化隐名滅。
是中化者依忍化衆生也。
次約悟入明無生滅等。
文雲無生無滅無化者上來為緣出用說生滅化等諸事。
若知生等即無生滅故不假言。
恐衆生随名著相故還點向所說生者名無生。
無滅無化等例然。
亦得用無生破前生無滅故破前滅無化破前化生也。
無自無他者自心不生名不自不見前境故雲無他。
亦雲不見自名滅我不見他名滅我所。
第一無二者境智俱寂故雲第一無二也。
非化非不化者無得正觀居心有時說化為不化有時說不化為化。
故雲非化非不化豈得以常人定執消文也。
非無相者恐衆生聞悟入之言謂皆無所有故雲非無相。
如大品雲無所得得如是得無所得義耳。
無來無去者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乃至)無依無得故雲如虛空。
一切衆生無生滅無縛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煩惱我人知見受者我所者一切苦受行空故一切法集幻化五陰無含無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法境界空空無相不轉不颠倒不順幻化 一切衆生下第三舉空釋成就中有五子段。
一明衆生空從一切苦受下二明法空。
從法境界空下三明境空從無三寶下四明凡聖空波若無知下五明知空。
初明生空文雲衆生無生滅。
衆生本無所得離苦故雲無生無滅。
離集故無縛無解無集故非因無苦故非果。
以因緣随俗非不因果衆生假名非無佛性因非無涅槃果。
衆生生死名煩惱五陰中生名我。
假名行者名人意識名知者。
眼識為見者命根不斷名壽者。
文雲受者即領違順名受者。
于五陰中見我所者明生空竟。
第二明法空文雲一切苦受行空故者觀五陰内一切苦皆空。
五陰和合名法集以無其實名幻化。
五陰本來清淨故雲無含無散。
體知五陰即是真如故雲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第三明境空文雲法境界空能觀之心既淨所觀之境亦空故雲境界空。
實相門中無相不相故雲空無相。
相不能動故雲不轉離惑故以名不颠倒。
離解故名不順知諸法空故名幻化。
無三寶無聖人無六道如虛空故般若無知無見不行不緣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虛空故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無心得 第四段明凡聖空。
無三寶無聖人名聖空無六道名凡空。
第五段明智空。
文雲波若無知波若名智慧。
今言無知者絕于知相故言無知。
不可定智慧審波若下諸句例然。
無知無見忘于見知也。
緣觀并寂故雲不行不緣不受波若名故雲不因不受。
内證真如故雲不得一切照相。
諸法無所有故雲斯行道相如虛空故。
亦雲無分别故同虛空。
第四結法相如是。
盡皆空者何可有心得無心得也。
又雲以離有相故不可有心得。
以離無相故不可無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衆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陰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是故般若不可思議而一切諸佛菩薩于中行故亦不可思議一切諸如來于幻化無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議 是以波若下大段第四明波若忘言離著就中有二。
初依空起行第二歎說。
就起行中有四句。
初明不可得衆生中行而行以生空無所有故。
二不可得五陰中行而行以法空無所有故。
三不可得境中行而行以境空無所有故。
四不可得解中行以而行以知空無所有故。
第二歎說中有三。
第一是故波若不可思議歎十四波若。
二出生三世諸佛不可思議。
三知俗虛幻而能化益。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無量恒河沙第十三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如王所說如海一渧我今略述分義功德有大利益一切衆生亦為過去來今無量諸如來之所述可三賢十聖贊歎無量是月光王分義功德 善男子下大段第五狹量說中有二。
一正狹量第二我今下歎說利益。
初就狹量中歎月光所說功德如大海水。
十地菩薩說如海一滴。
又解不然月光所說如海一滴十地菩薩說如大海水。
以是勝故經言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王所說如海一滴。
不及十地菩薩說如大海。
第二利益中有三。
初我今下約釋迦所說以明月光說真能益衆生。
二去來今下約三世佛述印可。
三三賢下約四十賢聖歎月光分義功德挍量竟。
善男子。
是十四法門三世一切衆生一切三乘一切諸佛之所修習。
未來諸佛亦複如是。
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此門得薩婆若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
一切諸佛及菩薩無異路故。
是故一切諸善男子若有人聞諸忍法門。
信忍.止忍.堅忍.善覺忍.離達忍.明慧忍.炎慧忍.勝慧忍.法現忍.遠達忍.等覺忍.慧光忍.灌頂忍.圓覺忍者 善男子是十四法門下大段第五。
牒上所說結勸修學就中有三。
第一明三世同修顯行要勝。
第二若有人聞下歎益勸修。
第三時諸衆中有十億下明聞說獲益。
就初顯行要勝中文有三。
初正明三世同修同說。
二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下明上同修同說所以。
三何以故下傳釋上同修意以無異道故。
若有人聞下第二歎益勸修。
就中有二。
初更列十四忍名二是人超過下歎經功能初列十四忍名。
一信忍謂習種性二止忍謂性種性三堅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