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二

關燈
土(乃至)不如于此經中起一念信者此正舉校量。

    初明财施三千後皆得七賢四果下明法施四果。

    不如于此經中起一念信者。

    無所得般若信勝前有所得财法二施也。

    何況解一句者信心尚過。

    何況解句義也。

    言句非句者句無句相故也。

    亦無非句相故非非句。

    又雲句非句者文字性離也。

    非非句者非前二句也。

    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者。

    般若是智句是文。

    文智皆無所有故雲般若非句句非般若也。

    般若亦非菩薩者人法殊别也。

    此是無别之别也。

     何以故十地三十生空故始生住生終生不可得地地中三生空故亦非薩婆若非摩诃衍空故 何以故下釋上人法皆空。

    十地三十生空故者分波若為十分即十地也。

    一地有三生合為三十生也。

    十地既空所以般若即空也。

    亦非薩波若非摩诃衍空故者。

    非薩波若者因時非果也。

    非摩诃衍者照非運義也。

    亦者般若但直非非菩薩。

    亦非果智及乘義也。

    空故者如上釋也。

     大王若菩薩見境見智見說見受者非聖見也倒想見法凡夫人也見三界者衆生果報之名也 大王菩薩見境見智下。

    答中第五結上舉非顯是。

    就文有二。

    初舉非從六識下明顯是。

    舉非中見境見智者上明境智俱空。

    今菩薩若有見境智之别者非聖見也。

    見境者是其塵執。

    見智者是識執。

    言見說見受者是其人執。

    此等不見人法二空故名非聖見也。

    妄執人法惑心翻境名為倒想見法。

    違理背聖名曰凡夫也。

    見三界者衆生果報之名也。

    此三界者器世間。

    三界報者衆生受用住處名為果報也。

     六識起無量欲無窮名為欲界藏空惑色所起業果名為色界藏空惑心所起業果名為無色界藏空 二從六識起無量下結顯是明空義。

    就文有二。

    初明染法空二薩波若下明淨法空。

    前中初明分段生死明三界藏空。

    根本無明下明變易生死體空。

    初明分段空者六識起無量欲者從五欲生遍起煩惱。

    依欲而生故名為藏也。

    空者即體自無也。

    惑色所起下明色界藏空。

    若論煩惱即色愛住地。

    從色而生。

    色界之中具有五陰。

    色最強故言色也。

    若論其業不動行也。

    若論果報猶屬分段。

    惑心所起業果名為無色界藏空者。

    無色界唯有四衆阙無色界故雲心也。

    若論煩惱有愛住地若論其業不動行。

    若論果報猶屬分段。

    若論依報欲色二界辨有宮殿住處。

    無色界唯心寂漠無宮殿也。

     三界空三界根本無明藏亦空三地九生滅前三界中餘無明習果報空 三界空者總結上三界皆空也。

    三界根本無明藏亦空者。

    明變易生死體空有二。

    先明因空次明果空。

    根本無明藏是因空。

    無明猶如大地能生煩惱故名根本也。

    若論其業即生漏業。

    若論果報即變易三界。

    三地九生滅下次明果空。

    言三地九生滅釋有二義。

    一者八九十地皆有三心。

    合九生滅也。

    第二義者變易三界中各有三種意生身名三地九生滅。

    初地至五地名三昧樂行意生身。

    六七二地名覺法自性意生身。

    八地已上名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

    三藏師雲一見地在初地。

    二修地在二地已去。

    三究竟地在十地。

    此三地中各有初生。

    次住終滿為九生滅也。

    言前三界中餘無明習果報空者上來明五住正使。

    此言無明習氣也。

     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故惑果生滅空有果空因空故空薩婆若亦空滅果空 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者十地菩薩照窮因盡故雲理盡也。

    惑果生滅空者微習故雲惑。

    惑者一切煩惱。

    果者是三界與界外一切果也。

    生滅空者是無礙道空。

    故璎珞經雲等覺菩薩與妙覺佛生滅為異。

    此明法身帶于生滅也。

    有果空者苦谛無相名有果空。

    集谛無生名因空自上來明染法空竟。

    薩婆若亦空明淨法空。

    薩婆若空明智德空。

    滅果空者明斷德空。

    德行雖衆不出此二也。

    又薩婆若亦空者明菩提空滅果空者明涅槃空。

     惑前已空故佛得三無為果智緣滅非智緣滅虛空薩婆若果空也 惑前已空故者如來已出衆惑之外。

    故雲惑前已空又解未斷煩惱時本來寂滅。

    故雲惑前已空。

    佛得三無為果者總舉三德也。

    智緣滅者名數緣滅無為。

    非智緣滅者非數緣滅無為。

    虛空者法性虛空無為。

    薩婆若果空者明佛果體空。

     善男子若有修習聽說無聽無說如虛空法同法性聽同說同一切法皆如也 善男子若有修習聽說下。

    答中第六勸行信受持。

    護佛果義。

    就文有二初正勸信明聽說同如虛空。

    次大王下總結答前問。

    初文雲聽說同如虛空故。

    大品雲聽如幻人聽說如幻人說故。

    無說無聽答上問也故。

    淨名經雲夫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也。

    如虛空法同法性聽同說同一切法皆如也。

    如虛空者況上聽說如虛空也。

    法同法性者淨名雲法同法性入諸法故也。

    論其空理絕于聽說故雲一切法皆如也。

     大王菩薩修護佛果為若此護般若波羅蜜者為護薩婆若十力十八不共法五眼五分法身四無量心一切功德果為若此 大王菩薩修護佛果為若此者總結。

    答上護果義也。

    護般若波羅蜜者為護薩婆若者廣舉其因為成其果。

    欲明因無别因由果故因。

    果無别果由因故果。

    是故護因即為護果。

    十八不共法(乃至)五分法身者廣舉果德由因得也。

     佛說法時無量人衆皆得法眼淨性地信地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薩大行 佛說法時無量人下。

    品中第三大段明諸人悟道。

    法眼淨者小乘見道。

    初證四谛明白。

    故雲法眼淨也。

    今說大乘。

    何以得小果者。

    說是其一但受悟不同所得果異。

    如淨名雲。

    但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又釋雲如來布慈悲雲雨實相雨。

    大根大莖受其大潤小根小莖受其小潤。

    悟在物根不在法也。

    又雲始證初地名見道亦名法眼淨。

    性地者即十解已上。

    信地即十信已下。

    皆得大空者初地已上二空增長心[宿-百+旲]大寂名大空也。

    大行者初地已上八萬四千諸度行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