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二
關燈
小
中
大
者王雖聞上說四生同真際等法性。
猶執衆生與佛有異。
若如上解直是護化衆生何關護佛果。
三正難若如上說衆生畢竟空寂。
菩薩為化衆生者王聞佛上說衆生相寂即作空解。
雲無能化所化故生疑也。
大王法性色受想行識常樂我淨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非非色乃至受想行識亦不住非非住 大王下第二答文有五别。
初約悟入以答。
若就諸佛菩薩心本無所化及能化。
二約出用随世谛故有可化衆生耳。
三還結歸悟入。
四明邪正二見皆名為見。
五結若能随俗名字見。
實無所見名正見也。
第一就悟入答者文言法性即色受想行識。
問何故就法性以答衆生無始來著有情深故佛舉性空以答。
法性者第一義空之異名也。
就此文有二初約法明不住。
何以故下釋不住義是正見。
初約五陰四德俱離名言同絕四句顯不住行。
言不住色者知色空不住不但不住色非色亦不住。
亦色亦空亦不住不但不住亦色亦空亦不住非色非空。
言語道斷心行處。
滅故言不住非不住。
又言不住非非色者既言色非色俱不可得住。
豈況非非色當有住也。
何以故非色如非非色如世谛故三假故名見衆生一切生性實故乃至諸佛三乘七賢八聖亦名見六十二見亦名見大王若以名名見一切法乃至諸佛三乘四生者非非見一切法也 何以故下釋上不住義。
非色如者非折色然後始空。
色體本來空故雲非色如。
非非色如者非離色外别有空色則空也。
第二随世俗故衆生可化。
文有二初舉惑本二能化由惑故見世谛所化也。
文言世谛故三假故。
如來依世谛三假故名見一切衆生即有能化也。
第三還結成上悟入衆生不可得義也。
文言一切衆生性實故。
一切衆生即前所明四生也。
性實故一切衆生即體是寂皆性實也。
第四明邪正二見俱是見著。
文言乃至諸佛下此句即通舉凡聖故言乃至。
下更分别邪正。
小乘以六十二見為邪。
計諸陰有即常見執諸陰無即斷見。
因此斷常生六十二見。
然解六十二見不同且依釋論明六十二見。
曆于五陰而明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
神及世間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
神及世間亦常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
神及世間非常非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
色上有四句受想行識上亦各具四句合有二十句。
世界無邊無邊亦曆五陰有二十句。
死後如去不如去曆五陰複二十句合六十句。
身即神身異神複有二句合為六十二見也。
第五結若能随俗名字見。
實無所見是名正見。
文言大王若以名名見一切法者但有名無實也。
乃至三乘諸佛四生亦但有名字。
若能如此見非妄想見名真實見也。
白佛言般若波羅蜜有法非非法摩诃衍雲何照大王摩诃衍見非非法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 白佛言般若波羅蜜下第三明智照。
文問答為二。
問雲波若為是有法為是無法。
若是有法可辨照用。
般若既非有雲何照用。
非非法者應雲非有非無。
但此經簡略故直雲非非法也。
一非非有二非非無摩诃衍既非有無雲何辨照。
此即舉體以難用。
摩诃衍即般若也。
故下文雲能運載名摩诃衍。
即滅為金剛論其照用名般若。
取其運載即是乘義。
故大智論會此二名同為一也。
大王下第二答。
文有六第一約悟入以明法空。
第二從但法集故有下約出用随俗以答。
第三從善男子見法衆生下舉非顯是。
第四從大王是經名味句下挌量顯勝。
第五從大王見境見智下結上舉非顯是。
第六從善男子若有修習下勸信受持答上問護佛果義。
就第一悟入中即為二别。
初略答二從法性下别曆諸科廣答。
初略文雲摩诃衍見非非法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
非非法者非有非無也。
法若是有可如有而知法若是無可如無而照。
以法非有非無故聖照一切如虛空矣。
今言見者乃是無見之見非是定性之見。
法若非非法舉法體空寂去離有無名為中道。
若能知有無性離中何所中。
是名非非法空者正明能觀所觀空。
故生法師雲。
非無有宗宗之者無相。
聖智非無有照照之者無心。
故以無心之智照無相之宗也。
境智俱寂也。
法性空色受想行識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空十二緣空 法性下第二别曆諸科以明空顯護佛果之般若也。
文有二初約法明空顯成實智義。
二内空下更舉十二空結上空義。
初約法明空有二。
初就色釋空次從刹那下約心辨空。
所言法性者明一切法本性清淨。
即大乘般若體。
色受想行識空者明五陰果報空。
十二入是受用空十八界是性别空。
大智度論雲。
以對病不同說斯三種。
為疑心數衆生說于五陰。
為疑色衆生說十二入。
為疑色心等衆生說十八界。
六大名遍到空故阿含經雲。
六王各诤其大。
地雲我能勝載一切萬物故稱為大。
水雲我能澍潤一切。
火雲我能燒照一切。
風雲我能生動一切。
空雲我能容受一切。
識雲若無我者色則敗壞雖複各稱我大識為主也。
故雲四大圍空識居其中。
五大就有法以辨空第六空大就無法以辨空。
今言有無者是其相待之名也。
四谛者是境空。
十二因緣是義空。
生住滅是三世法空。
十二因緣義空者還分折苦集之境。
故過去二因現在三因此五是集。
現在五果未來二果此七是苦谛。
故雲十二因緣其義甚深。
又十二因緣者明十二因緣本來寂滅非二乘所知故也。
是法即生即住即滅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滅 是法即生者牒上色等諸法集起故生。
即住者有為暫時迳停名住。
即滅者不起即滅也。
即有即空者集起故即有自體空故即空。
故淨名經雲亦生亦老亦滅此中應廣明三相。
複須悉破今不具說。
刹那亦如是下就心辨空。
法生法住法滅者釋心法亦具三相也。
何以故九十刹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經九百生滅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 何以故下釋上色心空故也。
九十刹那為一念(乃至)一切法亦如是。
上廣辨其色略
猶執衆生與佛有異。
若如上解直是護化衆生何關護佛果。
三正難若如上說衆生畢竟空寂。
菩薩為化衆生者王聞佛上說衆生相寂即作空解。
雲無能化所化故生疑也。
大王法性色受想行識常樂我淨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非非色乃至受想行識亦不住非非住 大王下第二答文有五别。
初約悟入以答。
若就諸佛菩薩心本無所化及能化。
二約出用随世谛故有可化衆生耳。
三還結歸悟入。
四明邪正二見皆名為見。
五結若能随俗名字見。
實無所見名正見也。
第一就悟入答者文言法性即色受想行識。
問何故就法性以答衆生無始來著有情深故佛舉性空以答。
法性者第一義空之異名也。
就此文有二初約法明不住。
何以故下釋不住義是正見。
初約五陰四德俱離名言同絕四句顯不住行。
言不住色者知色空不住不但不住色非色亦不住。
亦色亦空亦不住不但不住亦色亦空亦不住非色非空。
言語道斷心行處。
滅故言不住非不住。
又言不住非非色者既言色非色俱不可得住。
豈況非非色當有住也。
何以故非色如非非色如世谛故三假故名見衆生一切生性實故乃至諸佛三乘七賢八聖亦名見六十二見亦名見大王若以名名見一切法乃至諸佛三乘四生者非非見一切法也 何以故下釋上不住義。
非色如者非折色然後始空。
色體本來空故雲非色如。
非非色如者非離色外别有空色則空也。
第二随世俗故衆生可化。
文有二初舉惑本二能化由惑故見世谛所化也。
文言世谛故三假故。
如來依世谛三假故名見一切衆生即有能化也。
第三還結成上悟入衆生不可得義也。
文言一切衆生性實故。
一切衆生即前所明四生也。
性實故一切衆生即體是寂皆性實也。
第四明邪正二見俱是見著。
文言乃至諸佛下此句即通舉凡聖故言乃至。
下更分别邪正。
小乘以六十二見為邪。
計諸陰有即常見執諸陰無即斷見。
因此斷常生六十二見。
然解六十二見不同且依釋論明六十二見。
曆于五陰而明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
神及世間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
神及世間亦常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
神及世間非常非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
色上有四句受想行識上亦各具四句合有二十句。
世界無邊無邊亦曆五陰有二十句。
死後如去不如去曆五陰複二十句合六十句。
身即神身異神複有二句合為六十二見也。
第五結若能随俗名字見。
實無所見是名正見。
文言大王若以名名見一切法者但有名無實也。
乃至三乘諸佛四生亦但有名字。
若能如此見非妄想見名真實見也。
白佛言般若波羅蜜有法非非法摩诃衍雲何照大王摩诃衍見非非法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 白佛言般若波羅蜜下第三明智照。
文問答為二。
問雲波若為是有法為是無法。
若是有法可辨照用。
般若既非有雲何照用。
非非法者應雲非有非無。
但此經簡略故直雲非非法也。
一非非有二非非無摩诃衍既非有無雲何辨照。
此即舉體以難用。
摩诃衍即般若也。
故下文雲能運載名摩诃衍。
即滅為金剛論其照用名般若。
取其運載即是乘義。
故大智論會此二名同為一也。
大王下第二答。
文有六第一約悟入以明法空。
第二從但法集故有下約出用随俗以答。
第三從善男子見法衆生下舉非顯是。
第四從大王是經名味句下挌量顯勝。
第五從大王見境見智下結上舉非顯是。
第六從善男子若有修習下勸信受持答上問護佛果義。
就第一悟入中即為二别。
初略答二從法性下别曆諸科廣答。
初略文雲摩诃衍見非非法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
非非法者非有非無也。
法若是有可如有而知法若是無可如無而照。
以法非有非無故聖照一切如虛空矣。
今言見者乃是無見之見非是定性之見。
法若非非法舉法體空寂去離有無名為中道。
若能知有無性離中何所中。
是名非非法空者正明能觀所觀空。
故生法師雲。
非無有宗宗之者無相。
聖智非無有照照之者無心。
故以無心之智照無相之宗也。
境智俱寂也。
法性空色受想行識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空十二緣空 法性下第二别曆諸科以明空顯護佛果之般若也。
文有二初約法明空顯成實智義。
二内空下更舉十二空結上空義。
初約法明空有二。
初就色釋空次從刹那下約心辨空。
所言法性者明一切法本性清淨。
即大乘般若體。
色受想行識空者明五陰果報空。
十二入是受用空十八界是性别空。
大智度論雲。
以對病不同說斯三種。
為疑心數衆生說于五陰。
為疑色衆生說十二入。
為疑色心等衆生說十八界。
六大名遍到空故阿含經雲。
六王各诤其大。
地雲我能勝載一切萬物故稱為大。
水雲我能澍潤一切。
火雲我能燒照一切。
風雲我能生動一切。
空雲我能容受一切。
識雲若無我者色則敗壞雖複各稱我大識為主也。
故雲四大圍空識居其中。
五大就有法以辨空第六空大就無法以辨空。
今言有無者是其相待之名也。
四谛者是境空。
十二因緣是義空。
生住滅是三世法空。
十二因緣義空者還分折苦集之境。
故過去二因現在三因此五是集。
現在五果未來二果此七是苦谛。
故雲十二因緣其義甚深。
又十二因緣者明十二因緣本來寂滅非二乘所知故也。
是法即生即住即滅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滅 是法即生者牒上色等諸法集起故生。
即住者有為暫時迳停名住。
即滅者不起即滅也。
即有即空者集起故即有自體空故即空。
故淨名經雲亦生亦老亦滅此中應廣明三相。
複須悉破今不具說。
刹那亦如是下就心辨空。
法生法住法滅者釋心法亦具三相也。
何以故九十刹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經九百生滅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 何以故下釋上色心空故也。
九十刹那為一念(乃至)一切法亦如是。
上廣辨其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