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二

關燈
有所得心定執也。

    所言觀空者。

    諸佛菩薩以無相妙慧照無相妙境。

    内外并冥緣觀俱寂故言觀空也。

    故下文雲見境見智非聖見也。

    又言觀者無得正觀也。

    空者諸法實相法性本際異名也。

    非二乘所見空也。

    就此品分為三段。

    第一明申告大衆。

    第二從爾時大王下三問答月光咨請明護果之義。

    第三從佛說法時下明時會得益。

    就第一申告中有四子句。

    初知十六國王意二吾今下許說三谛聽下敕聽四時波斯匿王下散華供養。

     爾時佛告大衆知十六大國王意欲問護國土因緣吾今先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因緣護十地行因緣 爾時佛告大衆者将欲為說所以聖命也。

    十六大國王意欲問護國土因緣者。

    王者本欲令七難不起妖災消滅。

    境土清夷萬民安樂此王者本意。

    此則生下外護經文即護國品也。

    吾今先為下二明許說。

    夫欲衛其内外先立其内行。

    内行若成外護得備。

    所以先明内護也。

    護佛果者即生此品護果經文。

    護十地行者生下教化品護因經文。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時波斯匿王言善大事因緣故即散百億種色華變成百億寶帳蓋諸大衆 谛聽下三明敕聽許說。

    将欲為說先誡約時衆谛聽者即聞慧也。

    善思念之即思慧也。

    如法修行即修慧也。

    時波斯匿王下四散華供養。

    王言善者述成如來所說也。

    順理益物名之為善。

    大事因緣者明說波若言窮理寂。

    即法華明一大事因緣也。

    散華者欲明虔敬于法散華供養也。

    變成寶帳者表明于佛田内行因雖小感果乃大。

    喻若小華成寶帳也。

    蓋諸大衆者表慈悲普覆也。

     爾時大王複起作禮白佛言世尊一切菩薩雲何護佛果雲何護十地行因緣 爾時大王複起作禮下品中大段。

    第二月光咨問護果義。

    就中有三問答即為三别。

    初一問答明生法二空本來寂滅與佛果無二。

    第二問衆生不可得雲何可化。

    答因緣尚寂何況衆生。

    第三問智空。

    智若是有可辨照用。

    智既虛寂雲何可辨照。

    答法尚體空何況于智。

    初問答中初問後答。

    就問中二句。

    初月光二一切菩薩下出所請之事。

    初請中。

    大王複起作禮者。

    月光既為扣玄之主。

    将欲興問先表虔敬也。

    第二所請事中初句請護佛果。

    後句請護十地行。

     佛言菩薩化四生不觀色如受想行識如衆生我人常樂我淨如知見壽者如菩薩如六度四攝一切行如二谛如 佛言雲下第二佛答中二。

    初總标化四生二從不觀色如下别約諸科。

    釋生法二空不可得。

    同于如義與佛果無二無别。

    問月光既稱問護佛果因緣。

    佛應答佛果事何故雲化四生耶。

    答諸師雲雲不能具出。

    今雲欲示因果不二明衆生畢竟空與佛無别。

    故淨名經雲。

    衆生如彌勒如一如無二。

    例如涅槃雲我者即如來藏義。

    此經所辨四生等一切法悉皆是如與佛無異。

    若知四生與佛一無二即是護佛果。

    如此問答豈是世人所解。

    自非久種善根多值諸佛了悟一切法空隻可與此文相應耶。

    所言四生者從母胎生故名胎生。

    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名為卵生。

    如庵羅波利淫女名為濕生。

    劫初人皆化生也。

    二不觀色如下别約諸科。

    明生法二空有二。

    初廣明空是故一切下第二總結。

    初明空中四句初明法空。

    二衆生下明生空。

    三六度者明行空。

    四二谛下明二谛境教亦寂。

    初文言不觀色如者諸解非一。

    不能具出。

    今依大智論解。

    從緣生法體性自無不假智推方無也。

    此欲明緣觀俱寂也。

    故大品雲。

    色尚不可得何況非色。

    如體經意應具明四句。

    今為存略故但雲不觀色耳。

    受想行識例爾。

    三藏師雲若遣色歸如應雲觀色如。

    而文雲不觀色如者。

    若遣色存如則觀心未淨。

    今圓觀不觀色不觀如不見空有不見境智也。

    下去諸句例皆爾也。

    衆生下第二明生空七句。

    五陰中生故名衆生空。

    我者計五陰為我。

    人者假名行人。

    常樂我淨者明衆生體空也。

    衆生颠倒橫計于苦無常無我無淨中計常樂我淨。

    故言生死空也。

    今謂衆生我人名颠倒法。

    常樂我淨四德是清淨法。

    若能體知此二畢竟空。

    故雲為如。

    此中欲明生死涅槃不二。

    如者佛性法性正道不二之異名也。

    知見壽者意識名知眼識名見色心不斷名為壽者。

    菩薩者大道心名為菩薩。

    今謂前明衆生所化今辨菩薩能化。

    能所皆淨故雲如也。

    第三明行空有三句。

    一六度二四攝三總一切諸行法。

    明此等一切菩薩行法皆如故有也。

    第四明二谛如者。

    以空有為世谛有空為第一義谛。

    故涅槃雲第一義谛如即世谛如。

    佛言如是如是至後二谛品自當别釋。

     是故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無二無别如虛空是故陰入界無我無所有相是為菩薩行化十地般若波羅蜜 是故下第二總結答上問護果護因。

    文有二。

    初結上生法二空同法性等真際無二無别。

    明四生如與佛如無異即明護果義。

    是為菩薩行化。

    十地下結答護十地行因緣義明菩薩觀解即護因義。

    初結上生法二空。

    文言一切法性者實相之異名也。

    真實空者非二乘所解空也來無所從名不來去無所至名不去。

    然法性雖無去來。

    而宛然去來。

    不生不滅者法本不生有何滅乎。

    同真際者同于諸法實際也。

    等法性者釋論雲。

    法名涅槃性名本分種。

    等者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

    安樂性者即涅槃之異名也。

    無二無别者有人言。

    無人在法外名無二。

    無法在人外名無别。

    今謂不然。

    明四生與常樂四德無二無别也。

    如虛空者總喻無人法也。

    是故陰入界無我結上人無我。

    無所有相結法無我。

    是為菩薩下明菩薩觀解。

    即結答上護因問以悟無所得故能證十地波若也。

    故金剛般若雲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見自他皆無為即以無為為菩薩體也。

     白佛言若諸法爾者菩薩護化衆生為化衆生耶 白佛言下第二問答。

    月光重請前義衆生尚不可得。

    雲何可化就。

    文有二初問次答。

    問中有三初領上義。

    若諸法爾者牒前也。

    二舉疑事。

    菩薩護化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