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二

關燈
吉藏法師撰 爾時諸大衆俱共佥然生疑各相謂言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爾時諸大衆俱共佥然下。

    說經時節中第五疑問分。

    就文有四别。

    初大衆同疑。

    各相謂言下第二發言論辨。

    前已為我等下第三序其疑事。

    時十六大國王下第四明如來事不可知。

    初文雲佥然者鹹皆然也。

    第二論辨各相謂言者互相咨門也。

    四無畏者欲出其疑情先舉佛德故明四無畏也。

    一一切智二漏盡三盡苦道四說障道。

    通名無畏者十住毗婆娑雲不懼外難故雲無畏。

    十八不共者。

    一身無失。

    二口無失。

    三念無失。

    四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心。

    七大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十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身業随智慧行。

    十四口業随智慧行。

    十五意業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五眼法身大覺世尊前已為我等大衆二十九年說摩诃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光贊般若波羅蜜今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五眼者如來一眼即究竟諸道何須此五将境即智故有此五。

    肉眼者照金剛已還一切諸法皆盡。

    天眼者照如來果第一義谛名為障外。

    慧眼者照常無常等一切法空。

    法眼者照一切有為法因果理事。

    佛眼者即究竟諸道也。

    法身者真法為體妙解為軀故雲法身也。

    大覺者覺中之極名大覺也。

    世尊者外國雲路伽那伽此雲世尊路伽名世那伽名尊。

    前已為我等下第三序疑事。

    二十九年已說四般若今複三十年初月八日放光明與前何異。

    于王舍城耆阇崛山說大品至舍衛國說金剛般若天王問般若。

    後還王舍城耆阇崛山說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具出光贊般若。

    今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正出疑情不決辭也。

    依金剛仙論明八部般若。

    此經明五部也。

     時十六大國王中舍衛國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德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壞淨行摩诃衍化 時十六大國下第四明如來事不可知文有二初出波斯匿王名。

    德行下歎德。

    初釋名者且明二因緣。

    若依父母立名曰勝軍。

    與如來同日而生。

    後人大雄略能破強敵。

    凡所鬥處恒勝父母立字名曰勝軍。

    二月光者世人所号也。

    佛如日光波斯匿王助佛猶如月光故名月光也。

    德行十地下次明歎德。

    所言十地者如上說。

    六度者一檀舍财為能。

    二屍羅防非為義。

    三忍以息嗔為功。

    四精進以策勤為用。

    五禅攝心為德。

    六般若觀達無義。

    具智度論釋。

    三十七品者三四二五單七隻八。

    名雖三十七以十法為根本。

    謂信戒念定慧精進思惟除喜舍。

    十中開六合四為三十七。

    開六者分信為二信根信力。

    戒分為三正語.正業.正命。

    念分為四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也。

    精進有八四正勤.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

    開定為八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開慧為八者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也。

    四不壞淨者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不壞也。

    行摩诃衍化者月光所弘大乘也。

     次第問居士寶蓋法淨名等八百人複問須菩提舍利弗等五千人複問彌勒師子吼等十千人無能答者 次第問者請決所疑也。

    居士寶蓋乃至師子吼等十千人無能答者。

    如來放光不知欲說何等法。

    非下位所知。

    如來出定會當自說。

    所以不答也。

     時波斯匿王即以神力作八萬種音樂。

    十八梵六欲諸天亦作八萬種音樂。

    聲動三千乃至十方恒河沙佛土有緣斯現。

    彼他方佛國中。

    南方法戈菩薩共五百萬億大衆俱來入此大會。

    東方寶柱菩薩共九百萬億大衆俱來入此大會。

    北方虛空性菩薩共百千萬億大衆俱來入此大會。

    西方善住菩薩共十恒河沙大衆俱來入此大會。

    六方亦複如是。

    作樂亦然。

    亦複共作無量音樂覺悟如來 時波斯匿王下說經時序中。

    第六明月光及諸天等作樂歎佛召集十方衆來聞經。

    就中有三。

    初月光作八萬種音樂。

    二十八梵下諸天作樂歎佛。

    三彼他方下明十方菩薩雲集作無量音樂覺悟如來。

    南方法戈菩薩者各以一德彰其号也。

    入二禅尚無為聲判所動。

    今言覺悟如來者此明有機感佛耳。

     佛即知時得衆生根即從定起方坐蓮華師子座上如金剛山王大衆歡喜各各現無量神通地及虛空大衆而住 佛即知時下說經時序中。

    第七明如來起三昧分。

    知時者大乘法可說之時。

    得衆生根者知物機熟也。

    即從定起者明如來善深達緣起善識物機欲現大用故所以起也。

    如來三業益物上明放光雨華。

    是身業益物也。

    空品已下吐音陳教明口業益物也。

    身口不孤必兼于意業。

    意業冥加動地等是意業益物也。

    将欲現口業所以出定也。

    方坐蓮華師子座者。

    蓮華是濡膬欲現奇特相也。

    師子座者如釋論雲。

    非是實師子亦非木石師子。

    以如來是人中師子所坐之處若座若床皆名師子也。

    如金剛山王者。

    譬如須彌山安處大海不為四風所動。

    表明如來智慧安處法性虛空不為四種邪師所動。

    故言金剛山王也。

    大衆歡喜各各現無量神通者。

    上見如來入定廣現神力情疑不決故所以不喜。

    今見出定坐師子座将欲說法。

    決我等疑生我等解。

    慶利之深故名喜也。

    地乃虛空大衆而住者。

    有神通者在空中停。

    無神通者在地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觀空品第二 上來至此明序分。

    自此下明正說分。

    序義既周。

    正宗宜顯所以明正說也。

    就正宗文中品雖有六義約為四。

    第一前之三品明能護波若亦名内護。

    第二護國一品明所護之國亦名外護。

    第三散華一品示物供物儀令人供養。

    第四受持一品明弘經人德行相貌。

    勸将來依憑學經。

    就前三品即為三别。

    觀空一品明護果。

    教化一品明護十地因教物起行。

    二谛一品論辨二谛不二。

    護果内非無因為成護果護。

    因中非無果為明其因。

    無分别中因果本來清淨。

    為因緣故作一途說耳。

    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