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

關燈
吉藏法師撰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序品第一 所集不同随流各異不能具出。

    天台智者于衆經中闊明五義。

    今于此部例亦五門分别(第一釋經名第二出經體第三明經宗第四辨經用第五論經相)。

    标其名字示其名下之體明其綱宗辨其功用論其教相。

    此則一經大意略盡委釋具如法華經初今略明之。

     第一釋名者但諸經受名不同。

    自有單法立名或單譬受稱或單人立名或法譬雙說或人法雙彰。

    所言單法者如大涅槃等從果法立名。

    大品般若十地漸備從因受稱。

    單譬者枯樹七車譬喻等經直引譬事得名也。

    單人者如七女老女等經也。

    法譬通說者如華嚴法華金剛般若等經也。

    人法雙彰者如維摩勝鬘四天王問般若仁王般若等經也。

    所言佛說者自覺覺他故名為佛聖言宣暢故名說。

    仁王仁者施恩布德故名為仁。

    統化自在故名為王。

    護國者仁王是能護國土是所護由仁王如法治道。

    萬民适樂國土安穩若仁王望般若。

    般若是能護由持般若故仁王安穩由人柄法。

    仁王是能護般若是所護。

    今仁王般若皆是能護國土是所護。

    般若者大智論有二釋。

    第四十三卷解。

    般若秦言智慧開善藏師并用此翻。

    佛國土語般若此翻智慧。

    又第七十卷解般若不可稱。

    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

    是故不可稱。

    莊嚴旻師以此文雲般若名含五義智慧。

    止是一條非正翻譯。

    二師各執即成論皆不得般若意。

    問。

    論既有二文今雲何通釋。

    答且依論解般若有二種。

    一方便門二實相門。

    所言翻者約方便門翻為智慧。

    言不可翻者般若非愚非智故雲不可翻也。

    但解智慧經論不同。

    淨名經雲。

    分二字解雲知一切衆生心念如應說法起于智業。

    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于慧業。

    舊釋此文智是有解慧是空解。

    今則不爾。

    衆生心念何必是有。

    入實相門何必是空。

    謂善得此意也。

    成實論合解智慧二字。

    文雲真慧名智。

    此意言慧即是智。

    又雲慧義經中說解智是慧義故名智慧合釋也。

    問經論何故語言或出或沒或開或合不分明一途示人耶。

    答聖人非不能一途分明示人而今出沒之言者此有深意。

    以衆生本來執著難動以是因緣系屬于魔。

    生死不絕苦輪常轉不悟正道。

    今若複作一途定說更增其住著所以不定出沒。

    動其生死根栽令得迥悟正法故不定之說為益厚矣。

    若學者定執經論一文以成一家之義為謬甚矣。

    問五部八部内何者攝也。

    答五部如此經說八部者大品小品光贊放光文殊問金剛般若道行天王問般若。

    此仁王問般若是天王問般若攝。

    人王亦是天王也。

    故知天王問般若所攝也。

     次釋波羅蜜者名彼岸到。

    波羅名彼岸蜜名為到。

    舍相會實名到彼岸。

    又因能達果名到彼岸。

    應言到彼岸而存胡本名波羅蜜。

    經者名修多羅此翻為法本。

    理不自發藉教以顯教為理本。

    教不自起由理故生理為教本。

    教理相由并說為本。

    今正取文為理本。

    小乘論有五義一出生出生諸義故二湧泉義味無盡故三顯示顯示諸義故四繩墨除邪得正故五結缦貫穿諸義故俗訓為本。

    經者綖也文經義緯織成行者之心故名經也。

    言序品第一者發起由藉名之為序。

    義類相從稱之為品。

    八内居初名第一也略簡仁王波若位地。

    名字不同仁王者依璎珞經雲有十四王一粟散王十善下品。

    二習種菩薩銅輪王。

    三性種菩薩銀輪王。

    四道種菩薩金輪王亦名轉輪王。

    五初地菩薩四天王。

    六二地菩薩忉利天王。

    七三地菩薩焰魔天王。

    八四地菩薩兜率天王。

    九五地菩薩化樂天王。

    十六地菩薩他化自在天王。

    十一七地菩薩初禅王。

    十二八地菩薩二禅王。

    十三九地菩薩三禅王。

    十四十地菩薩四禅王。

    今言仁王者即是十善下品粟散王。

    十四王内最下品也。

     第二出經體以五忍十地為體。

    故下文雲五忍是菩薩法具列五忍竟。

    下結文雲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

    故知因修般若得證五忍。

    一切佛菩薩無不由此五忍而成聖。

    故知五忍十地為體。

    五忍義下文委釋也。

     第三明經宗。

    夫欲講讀經前須識大旨。

    此經以無生正觀為宗。

    離有無二見假言中道。

    故下文雲波若無知無見不行不受不生不滅。

    以般若不可思議故。

    不生不滅者是中道之異名。

    不思議寂滅之别稱亦名佛性即十方佛母。

    一大事者即其事也。

    問宗體有何差别。

    答諸法本來寂滅何宗何體。

    今欲為緣顯示。

    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分為異也。

    若就通門宗亦是體體亦是宗。

    今約别門輪辋喻宗内空喻體。

    宗如綱領體如毛目。

    意雲振裘持領舉網提綱裘網之體毛目自張宗體之異其義如是。

     第四辨經用此經以外内二護為用。

    内護者下文雲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因緣護十地行因緣。

    所言外護者下文雲吾今為汝說護國土因緣。

    令國土獲安七難不起災害不生萬民安樂名外護也。

     第五明教相。

    夫欲弘宣正法須識教之偏圓。

    方得了悟所禀之教。

    若具明教相諸經不同備如法華玄義釋。

    今略明之。

    若江東諸師三種分教。

    一者頓教謂佛初出世頓說深理也。

    二者漸教謂從淺至深也。

    三者無方不定教謂深淺無定也。

    但就漸教中有二說。

    一雲漸有四時此經是第二時說是大乘。

    二雲漸有五時此經是第二時說三乘通教也。

    二師并說般若是第二時說。

    故大品雲見第二法輪轉。

    今謂不爾。

    若以大品對初教雲是第二時者。

    法華譬喻品雲昔于波羅捺今複轉最妙。

    且對初教明亦應是第二時教。

    涅槃亦雲昔于波羅捺今于拘屍那城說大涅槃。

    亦對初教應是第二時。

    後學宜自研尋不可妄依舊說也。

    又十地論師四宗五宗分佛教。

    今不複繁文闊說。

    今依菩提流支直作半滿分教。

    若小乘教名半字名聲聞藏。

    大乘名滿字名菩薩藏。

    今尋諸經論斯言當矣。

    所言小乘半教者若明其至理。

    但人法二空語。

    其因果但說有作四谛。

    斯乃教不盡宗語不極義。

    說稱小根進成小行有所缺德。

    名之為半故雲小乘名聲聞藏。

    大乘滿字教者若明其理至極。

    平等無得正觀不二為宗。

    語其因果即說無作四谛。

    斯乃教稱大乘宗語極圓旨。

    說稱大根進成大行具足無缺。

    名之為滿故雲大乘名菩薩藏也。

    今此經者二藏之中是大乘滿字菩薩藏攝。

    是故經言行獨大乘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居淨土。

    故雲大乘滿教謂菩薩藏也。

     次入經文。

    然諸佛說經本無章段。

    始自道安法師分經以為三段。

    第一序說第二正說第三流通說。

    序說者由序義說經之由序也。

    正說者不偏義一教之宗旨也。

    流通者流者宣布義通者不擁義。

    欲使法音遠布無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