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

關燈


    所以有三說者欲明勝人緻教必有因緣。

    先明序說開漸既彰。

    正經宜辨故複正說。

    聖人大悲無限衆生受化無窮。

    非止複益當時乃欲遠傳後世故有第三流通也。

    然此三非是三故三乃是一三耳。

    序即是正乃至流通即序。

    例如三寶一三三一也。

    文處者此經有八品分為三段。

    第一序品即為序分。

    第二觀空品下六品為正說分。

    第三以囑累一品名流通分。

    若依文判者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付屬。

    但前品明付囑辨不起七難。

    後品明付囑辨經分齊。

    故言付屬品名流通也。

     就序品中為二。

    初明證信序。

    第二明發起序。

    諸師因此二序雖複種種不同。

    今以四雙往收義無不盡。

    第一證信對發起。

    第二對通序明别序。

    第三對如來序明阿難序。

    第四對經前序明經後序。

    阿難親承音旨名證信序。

    發起正經故雲發起序。

    衆經同有名通序。

    發起各異故名别序。

    佛口自說名如來序。

    阿難證信名阿難序。

    佛所說者名經前序。

    阿難後結集證信名經後序。

    諸師雖複種種穿鑿煩而無當今置而不論。

    今且依經前經後一雙以釋二序。

    二序即為二别。

    從初至大衆佥然而坐名為經後序。

    佛在世時未有此序。

    佛臨欲涅槃時敕阿難雲。

    我滅後結集法藏時當安如是等事。

    故雲佛滅後序。

    第二從爾時十号下明說經時序。

    當說經時以事開發故雲說經時序。

    今前明佛滅後序。

    若依大智論直依文帖釋不辨子段多少。

    後諸師說亦無定或五或六。

    今依金剛仙論作六句分别。

    一如是表信相。

    二我聞明阿難承旨證述而不作。

    三一時明聞經時節。

    四明佛化主。

    五明住處明說聽有方。

    六辨同聞證不虛謬。

    然此六事不可一向屬阿難。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得一向屬阿難。

    一時已下義有兩兼。

    若阿難結集法藏遺旨令安屬經後。

    當說經時非可無時處徒衆。

    以此而望即屬經前也。

    此是無名相中一時假名分别。

    不可以定執以為诤論也。

    然釋如是有二。

    初釋置如是因緣二釋如是名義。

    置如是因緣者出處不同今依龍樹釋。

    何以一切經初安如是者大智論第二卷雲。

    佛将滅度阿難心沒憂海阿泥盧豆是其從兄。

    雲。

    汝為傳法藏人不應同于凡夫。

    若有所疑須及時問。

    阿難猶抱感。

    阿泥盧豆教為四問。

    佛滅度後我等雲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雲何共住佛經初作何等語。

    阿難騰此問佛。

    佛答初問雲。

    依自法修四念處。

    答第二問雲解脫戒經是大師。

    答第三問雲車匿應梵法治。

    答第四問雲我三僧祇劫集法藏初應安如是等語。

    三世諸佛悉如是說也。

    第二釋如是名義如是者信順之辭。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言如是者乃為信也。

    是故有信之人言是事如是是其信相。

    不信之人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

    故經首稱如是也。

    故肇師雲。

    夫如是者蓋是信順之辭信則所言之理順。

    順則師資之道成。

    經無豐約非信不傳其如是者正是信也。

    又如是者不差異義。

    今明此法無依無得無戲論。

    畢竟清淨真實可信故稱如是也。

    我聞者佛敕阿難出法藏時。

    當言我從佛邊聞恐人不信阿難以人廢道也。

    我與無我性無有二為世俗故說我耳。

    聞亦如是耳根聲塵及以耳識。

    三處無間和合亦不聞。

    今言聞者不聞聞也。

    問阿難是佛得道夜半生年二十五始來事佛。

    佛自成道所說甚多其人并不在坐。

    而悉稱我聞者其義如何。

    答報恩經第六卷具述阿難乞諸願。

    所未聞經願佛重說。

    故皆是親承也。

    釋論第二阿難自說偈雲。

    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聞佛在波羅捺佛為五比丘初開甘露門說四真谛法。

    此謂佛重說名展轉聞也。

    菩薩處胎經雲佛在雙林已入金棺起授金手問阿難。

    自我前來為諸菩薩說大乘方等經汝悉知不。

    對曰唯佛乃知。

    又問我昔升忉利天為母說法汝知不。

    答曰不知。

    又問我處在龍宮為諸龍說法汝知不。

    答曰不知。

    又問我昔處胎轉妙法輪汝知不。

    答曰不知。

    如是問竟佛告阿難汝今谛聽我當為汝一一解脫。

    如來口密一時并授阿難得佛覺三昧。

    一時并領阿難得佛覺三昧。

    出舍利弗問經。

    阿難修悟不忘禅宿習總持得佛覺三昧也。

    若依金剛仙論明三種阿難。

    一大乘阿難即阿難海持大乘法藏。

    二中乘阿難即阿難陀婆羅持中乘法藏。

    三小乘阿難即名阿難賢持小乘法藏。

    今此經理玄相寂因圓果滿。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故雲阿難海稱我聞也。

    問大智論雲諸法皆無雲何稱我。

    答雖知諸法皆無随俗故。

    世流布語假名為我故無過也。

     一時佛住王舍城 一時者即說經之時如說涅槃二月十五日。

    此經三十年正月八日為時。

    時有三種一三摩耶時即長時。

    二迦羅時是短時。

    三佉樓時是不長不短時。

    今言時者三摩耶時。

    而衆師雖複穿鑿終成無當。

    若存龍樹之風須破破一時說三摩耶也。

    佛者佛國語雲佛陀。

    此雲覺者。

    既自覺悟又能覺他故名為佛。

    智度論雲。

    佛陀外國語此雲智者。

    知三世衆生數非衆生數也。

    住王舍城者有三。

    初明住二明王舍三耆阇崛山。

    住者天住梵住聖住六欲天名天住。

    初禅以上名梵住。

    三乘人名聖住。

    此三住中佛多住聖住。

    又有八住一者天住住四禅。

    二梵住住四無量心。

    三者威儀住住四威儀也。

    四者聖住住三空。

    五者壽命住住五分法身。

    六者依止住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也。

    七者教化住住十六大國。

    八者佛住住第一義谛所言住暫時名在。

    久居名住亦可經停名住也。

    王舍城者外國雲摩诃悅隻伽羅。

    摩诃言大悅隻此言王舍伽羅此雲城。

    摩伽陀國有十二城。

    摩诃陀者名持甘露處。

    凡有十二城者一區隻尼大城二富樓那跋檀大城三阿監車多羅大城四弗迦羅婆大城五王舍大城六舍婆提大城七婆羅捺大城八迦毗羅婆大城九瞻婆城十婆翅多城十一呴晱彌城十二鸠樓城。

    此十二城中後六城佛少住。

    前六城中佛不住前四城多住後二城。

    二城中多住王舍城為報法身恩。

    故少住舍婆提為報生身恩故。

    何故名王舍城此城四天王共造。

    多有諸王佛是法輪王從多以得稱故名王舍城。

    摩迦陀國王生一子一頭兩面四手。

    時人觀之以為不祥王則裂其身首棄之草野。

    有羅刹女鬼名曰梨羅。

    還合其身以乳養之。

    年既成長大有力勢能吞并諸國。

    獲八萬四千王置五山内。

    立城治化以多王所舍故雲王舍城。

    諸因緣非一不能具述。

     耆阇崛山中 耆阇崛山中者。

    王舍城有六精舍一竹園精舍。

    在平地迦園陀長者之所造去城西北三十裡。

    二少力獨上山精舍三七葉穴山精舍四四天王穴山精舍五蛇穴精舍六隻阇崛山精舍。

    此翻鹫頭山耆阇名鹫崛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