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

關燈


    此山頂似鹫。

    王舍城人見其似鹫故因傳名鹫頭山。

    又王舍城南多諸屍陀林。

    鳥獸來食多集諸鹫鳥。

    故雲鹫頭山也。

    五山者東方象頭南方馬頭西方羊頭北方師子頭中央鹫頭也。

     與大比丘衆八百萬億學無學皆阿羅漢 與大比丘衆者第六列同聞衆。

    夫一切經初列衆不出四種。

    一者影向衆二者結緣衆三者發起衆四者當機衆也。

    一影向衆者如分身諸佛來聽法也。

    二結緣衆者于此未悟作後世得悟因緣名結緣衆。

    三發起衆者法身菩薩更相表發也。

    四當機衆者說經正被得道衆也。

    此經既爾餘皆類爾就同聞衆中有二。

    初别列衆二總結。

    就别列中衆雖十二大判為三。

    前之十衆當此土衆第十一他方衆第十二化衆就前十衆。

    若從大列應先菩薩後及聲聞。

    若從小列應先列優婆夷等。

    今何故先列聲聞後列菩薩。

    然佛法内有二種道。

    一者顯現道二者秘密道。

    今以顯現道先列聲聞。

    複菩薩現漏未盡則形無定方。

    若在先列恐世人疑故先列聲聞也。

    就聲聞衆中有五段。

    一舉大比丘衆名二列數三出位四歎德五總結。

    與之言共。

    大者名勝亦雲多。

    比丘五義如智度論。

    一名乞士二名破煩惱三名号比丘匹受戒名比丘五名怖魔。

    乞士者清淨活命如舍利弗因緣說也。

    破惡者比名惡丘名能能破惡故名比丘。

    三名号比丘如胡漢夷處各各有号故名比丘。

    四受戒名比丘五比名能丘名怖能怖魔軍故名比丘比丘非一故複名衆。

    八百萬億下第二列數。

    學無學皆阿羅漢下第三顯位地。

    阿羅漢有三義初阿羅漢名應供二阿羅漢名不生三阿樓佉名殺賊。

    通徒一一皆有三義。

    下三果人何故皆名羅漢亦分有三義又舉勝以歎。

     有為功德無為功德 有為功德下第四歎德。

    有為功德無為功德者有為舉智德無為是舉斷德。

    若約境道谛是有為滅谛是無為。

    施功名功歸已曰德故名功德也。

     無學十智有學八智有學六智三根十六心行 無學十智者四谛法比等智他心及盡無生此第四果方具。

    有學八智者是那含人除盡無生具餘八智。

    言有學六智謂須斯二人除盡無生在無學故。

    除他心智未得根本禅故。

    除等智先有非始得故。

    亦可須陀具六智以等智非須陀人斷結智故除之。

    三根者。

    一未智根在見道未重決斷故。

    二已智根在修道重決斷故。

    三無智根在無學道更不求勝智故。

    三藏師雲一自性根本是凡夫二引取根十信至十地三得果根佛地。

    若依大品經論未知欲知根在見道和合九無漏根。

    作未知欲知根體。

    二知根在修道中增進九根作知根體。

    三知已根在無學道增進九根作知已根體。

    十六心行者若具作經文應雲十六心十六行。

    經家巧故。

    一十六心該通二法。

    十六心者依小乘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為十六心也。

    十六行者四谛下各四行。

    苦空無常無我因集緣生滅盡妙離道正迹乘。

    亦名十六谛。

    又解亦可斷見道惑十六心謂八忍八智是也。

    若依三藏法師所出十六心者三十心合為四。

    登地有十金剛心佛地合十六也。

     法假虛實觀受假虛實觀名假虛實觀 言法假觀者五陰等法是名法假。

    五陰成衆生是為受假。

    取上二假上名是名名假。

    無體藉他名之為假。

    法假虛實觀者相形解也。

    法假是實二假是虛故雲法假虛實觀也。

    名假虛實觀者名假是虛法假受假是實。

    故雲虛實觀也。

    三藏師就三性解。

    法假是真實性受假是依他性。

    名假是分别性也法是真實法。

    假立以對俗受是妄想依他之心。

    受納前境名假即是一切名相與大品相應也。

    一一假并稱虛實觀者執著成虛忘境為實觀者觀察觀達為義也。

    若依正觀明假者不如此。

    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言假名者寂滅無得之名也。

     三空觀門四谛十二因緣無量功德皆成就 三空者空無相無作空無二十五有名空解脫門。

    無其十相名無相解脫門于二十五有不作願求名無作解脫門。

    亦名三三昧亦名三解脫門此之二法有何等異。

    三三昧通漏無漏三解脫門一向無漏。

    三藏師雲三假空名三空三空即三無性之理。

    又解十八空名空門破男女相名無相門不願中求名無作門。

    四谛者有作無作二種四谛。

    小乘之人智照未窮智稱有量境不極妙故稱有作。

    大乘之人以無心之真智照無相之虛宗。

    境窮智極名為無作。

    今日所論者是有作四谛分段生死逼迫名苦不虛名谛。

    業及煩惱名集不虛名谛。

    寂泊名滅不虛名谛。

    八道分名道不虛名谛。

    問雲何名谛答有人言以境為谛。

    若爾一切牛馬畜生亦應有谛。

    今解不爾。

    智照如實名之為谛。

    故思益經雲知苦無生集無和合于畢竟滅法中無生無滅。

    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名為聖谛。

    十二因緣者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二果故雲十二也。

    無量功德皆成就下第五總結也。

     複有八百萬億大仙緣覺非斷非常四谛十二緣皆成就 複有八百萬下第二列緣覺衆有四。

    初舉數二标名三歎德四總結初八百萬者舉數也二标名有三别。

    初。

    大仙緣覺者昔因中作國王。

    将諸婇女入園遊戲竟暫時睡息。

    未睡之間樹林精妙色葉蓊郁忽爾婇女毀壞。

    王即思惟我不久亦當如此。

    以外況内即成大辟支佛故名大仙緣覺。

    二佛去世後閑居靜室結跏趺坐獨悟思惟。

    忽然成道名獨覺辟支佛。

    三有七生須陀洹藉前解脫分善根。

    人七天七反生更不受第八生即成小辟支佛。

    三種辟支佛中先者最大從因緣以得道故名大仙緣覺也。

    非斷非常下第三歎德。

    觀十二因緣過去二因緣成現在五果非斷。

    現在三因緣入未來非常。

    又從緣生故非斷生已滅故非常又因緣相續有非斷即法無自性非常。

    皆成就者第四總結也。

    問緣覺出無佛世無師自悟今何故列為同聞衆。

    答諸大仙人在雪山中悟因緣以得道今聞如來放光動地尋光而來。

    故阿難即列為同聞也。

    第三菩薩衆有五初列數二标名三位地四歎德五總結。

     複有九百萬億菩薩摩诃薩皆阿羅漢實智功德方便智功德 九百萬億者列數九千萬為九百億。

    菩薩摩诃薩下二标名。

    摩诃薩翻為大道心衆生應雲摩诃菩提薩埵。

    此言大道心衆生以義訓釋。

    亦雲開士以道開物故也亦雲道人以道所成故。

    皆阿羅漢下第三位地羅漢有三義菩薩亦有三義故菩薩為羅漢也。

    大集經雲大法菩薩名阿羅漢大品經聲聞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故雲皆阿羅漢也。

    實智功德下第四歎德。

    實智者實相般若。

    方便智者方便般若此實方便實此方便實方便也。

    亦雲鑒虛照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