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
關燈
小
中
大
實智清淨功用不著名方便智。
功德者施功名功歸已曰德亦雲忘功遺德故雲功德也。
行獨大乘四眼五通三達十力四無量心四辯四攝金剛滅定一切功德皆成就 行獨大乘者不雜二乘名行獨大乘又菩薩有二種。
一者三乘化二者純大乘演贊其純大乘故雲行獨大乘。
四眼者肉天慧法。
以菩薩在因未得佛眼也。
五通者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
以菩薩漏未盡故除漏盡通。
三達者一宿命達二天眼達三漏盡達。
此三能知自他事虛及實名為達。
道理三達是佛得菩薩随分亦雲仰習果德。
十力者菩薩十力。
一發心堅固力二大慈力三大悲力四精進力五禅定力六智慧力七不厭生死力八無生法忍力九解脫力十無礙力。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舍。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
喜與衆生增上樂舍舍于煩惱又舍上三心。
四辯者一法辯識萬法名體為諸法立名。
二辭辯者解一切衆生六道種種殊方異類言音。
三樂說辯者自有無窮辯樂為彼說。
又善見衆生樂聞之機名樂說辯。
四義辯者經雲無量劫集毗伽羅論故得法辨集第一義故得義辨。
四攝者一布施引不信衆生令入信。
二愛語引已入者令修行。
第三利行令修行者得解利益。
四同事菩薩同其事業引之入聖位也。
金剛滅定者三藏師雲。
通十地皆名金剛又得十地上忍也。
金剛者亦名首楞嚴三昧。
夫金剛者咀壞萬物不為萬物所壞。
菩薩以此智慧斷煩惱。
不為煩惱所壞。
釋論三種金剛如金剛輪能滅煩惱。
是金剛力碎身舍利是金剛三昧金剛滅定是。
一切功德皆成就者第五總結也。
複有千萬億五戒賢者皆行阿羅漢十地回向五分法身具足無量功德皆成就 第四明五戒賢者衆有四。
初列數二标名三歎德四總結也。
初千萬億舉數五戒賢者标名如提婆波利等問佛何不為我說四六戒。
佛答五戒者天地之大數在天即為五星在地為五嶽。
在人為五藏在陰陽為五行。
在帝為五帝在世為五德。
在色為五色在法為五戒。
以不殺生配東方東方是木木主于仁仁以養生為義是故以不殺生配東方。
北方是水水主于智智者不盜竊為義故以不盜配北方。
西方是金金主于義行義之人豈可邪淫耶故以不邪淫配西方。
南方是火火主于禮禮防于失飲酒之人多有過失故以不飲酒配南方。
中央是土土主于信妄語之人乖角兩頭。
是真失信故以不妄語配中央。
賢者調心修道名賢。
假名行人名之為者。
皆行阿羅漢下第三歎德。
阿羅漢者此通名以分有無生不著義又複修羅漢向名行阿羅漢。
十地謂歡喜離垢明炎燒然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
回向謂十道種始從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乃至第十法界無量回向。
回向有二種一者下回向所修功德與一切衆生。
二者所作功德回向薩波若是上回向。
五分法身者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
凡夫惑累以五陰為身聖人清高以五分法身為體。
無量功德下第四總結也。
複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羅漢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終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 第五複明清信女衆有四。
初舉數二标名三歎德四總結。
初十千者舉數清信女者标名外國雲優婆夷此雲清信女夷者名女。
皆行阿羅漢者十地等如上說始生入地心。
住生經[怡-台+亭]住地心。
終生滿地心。
三十生者十地一一地各有三生。
謂入住滿十地合為三十生也。
皆成就者第四總結也。
複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脫三慧十六谛四谛四三二一品觀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 第六明七賢居士衆亦四。
初列數二标名三歎德四總結。
初列數有十億者十千為一萬十萬為一億百萬為十億。
七賢居士下第二标名。
七賢有二義一依小乘者。
一五停心觀二别相念處三總相念處四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
此等調心順道故名為賢。
二依大乘一初發心人二名有相行人。
三名無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習種性六性種性七道種性。
此七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
言居士者外國積财滿億名居士。
德行具足下第三歎德歎德。
中有三初總次别後結。
别中有六門歎。
一歎其道品二十二品者此人有見道前唯具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合二十二道品也。
第二歎十一切入。
入之言處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處識處為十也。
三歎八勝處亦名八除入。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
二内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
三内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
四内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
五青六黃七赤八白。
第四歎八解脫。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二内無色相外觀色。
三觀淨色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相處八滅盡解脫。
第五歎三慧謂幹慧地名聞慧四善根名思慧苦忍已上名修慧。
六歎四谛十六谛如上說。
言四三二一品者歎德中第三結釋有三義。
一所謂四三二一品觀得九十忍者四即四現忍。
從下向上舉之暖第四頂第三忍第二世第一法是第一四即四現忍。
三即除前暖法。
二即除前頂法一即除前忍法四三二一合。
十品觀欲界至非想九地即為九十忍也。
第二義者四即四谛。
三即三谛二即二谛一即一實谛。
言得九十忍者地前三賢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于此三十心中作下中上三品觀三十心合有九十品觀名九十忍也。
第三三藏師解四即四果三即三果二即二果一即一果。
言九十忍者二十二品從登地已上至佛合十一位十一位有定慧二品合二十二品。
修行此法從二十二品至四三二一合八十一品。
從此法出四禅四空滅定合九十忍也。
一切功德下第四總結也。
複有萬萬億九梵三淨三光三五喜樂天天定功德定味常樂神通十八生處功德皆成就 第七列梵衆有四初總标數二别列名數三歎德四總結初以萬數萬故故雲萬萬億也。
三淨下第二别列數。
三淨者第三禅三天謂小淨無量淨遍淨三光是第二禅三天謂少光無量光光音。
三梵者是初禅三天一梵衆二梵輔三大梵。
五喜樂天者四禅有九天。
一果實天二小果天三廣果四無相。
此四天不論唯列後五五喜樂者是。
五淨居天此人喜樂論義名喜樂。
一無煩二無熱三善現四善可見五色究竟。
天定功德下第三歎德。
天定者報定即是報禅報五陰也。
功德定者淨定即是淨禅善有漏五陰。
味者即是味定愛著禅定也。
常樂神通者修得神通報得神通二種也。
十八生處功德皆成就總結上四禅十八天也。
複有億億六欲諸天子十善果報神通功德皆成就 第八列欲界六天衆有四。
初列數二列名三歎德四總結。
初億億者億億重數也。
六欲天下第二列
功德者施功名功歸已曰德亦雲忘功遺德故雲功德也。
行獨大乘四眼五通三達十力四無量心四辯四攝金剛滅定一切功德皆成就 行獨大乘者不雜二乘名行獨大乘又菩薩有二種。
一者三乘化二者純大乘演贊其純大乘故雲行獨大乘。
四眼者肉天慧法。
以菩薩在因未得佛眼也。
五通者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
以菩薩漏未盡故除漏盡通。
三達者一宿命達二天眼達三漏盡達。
此三能知自他事虛及實名為達。
道理三達是佛得菩薩随分亦雲仰習果德。
十力者菩薩十力。
一發心堅固力二大慈力三大悲力四精進力五禅定力六智慧力七不厭生死力八無生法忍力九解脫力十無礙力。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舍。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
喜與衆生增上樂舍舍于煩惱又舍上三心。
四辯者一法辯識萬法名體為諸法立名。
二辭辯者解一切衆生六道種種殊方異類言音。
三樂說辯者自有無窮辯樂為彼說。
又善見衆生樂聞之機名樂說辯。
四義辯者經雲無量劫集毗伽羅論故得法辨集第一義故得義辨。
四攝者一布施引不信衆生令入信。
二愛語引已入者令修行。
第三利行令修行者得解利益。
四同事菩薩同其事業引之入聖位也。
金剛滅定者三藏師雲。
通十地皆名金剛又得十地上忍也。
金剛者亦名首楞嚴三昧。
夫金剛者咀壞萬物不為萬物所壞。
菩薩以此智慧斷煩惱。
不為煩惱所壞。
釋論三種金剛如金剛輪能滅煩惱。
是金剛力碎身舍利是金剛三昧金剛滅定是。
一切功德皆成就者第五總結也。
複有千萬億五戒賢者皆行阿羅漢十地回向五分法身具足無量功德皆成就 第四明五戒賢者衆有四。
初列數二标名三歎德四總結也。
初千萬億舉數五戒賢者标名如提婆波利等問佛何不為我說四六戒。
佛答五戒者天地之大數在天即為五星在地為五嶽。
在人為五藏在陰陽為五行。
在帝為五帝在世為五德。
在色為五色在法為五戒。
以不殺生配東方東方是木木主于仁仁以養生為義是故以不殺生配東方。
北方是水水主于智智者不盜竊為義故以不盜配北方。
西方是金金主于義行義之人豈可邪淫耶故以不邪淫配西方。
南方是火火主于禮禮防于失飲酒之人多有過失故以不飲酒配南方。
中央是土土主于信妄語之人乖角兩頭。
是真失信故以不妄語配中央。
賢者調心修道名賢。
假名行人名之為者。
皆行阿羅漢下第三歎德。
阿羅漢者此通名以分有無生不著義又複修羅漢向名行阿羅漢。
十地謂歡喜離垢明炎燒然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
回向謂十道種始從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乃至第十法界無量回向。
回向有二種一者下回向所修功德與一切衆生。
二者所作功德回向薩波若是上回向。
五分法身者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
凡夫惑累以五陰為身聖人清高以五分法身為體。
無量功德下第四總結也。
複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羅漢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終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 第五複明清信女衆有四。
初舉數二标名三歎德四總結。
初十千者舉數清信女者标名外國雲優婆夷此雲清信女夷者名女。
皆行阿羅漢者十地等如上說始生入地心。
住生經[怡-台+亭]住地心。
終生滿地心。
三十生者十地一一地各有三生。
謂入住滿十地合為三十生也。
皆成就者第四總結也。
複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脫三慧十六谛四谛四三二一品觀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 第六明七賢居士衆亦四。
初列數二标名三歎德四總結。
初列數有十億者十千為一萬十萬為一億百萬為十億。
七賢居士下第二标名。
七賢有二義一依小乘者。
一五停心觀二别相念處三總相念處四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
此等調心順道故名為賢。
二依大乘一初發心人二名有相行人。
三名無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習種性六性種性七道種性。
此七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
言居士者外國積财滿億名居士。
德行具足下第三歎德歎德。
中有三初總次别後結。
别中有六門歎。
一歎其道品二十二品者此人有見道前唯具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合二十二道品也。
第二歎十一切入。
入之言處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處識處為十也。
三歎八勝處亦名八除入。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
二内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
三内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
四内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
五青六黃七赤八白。
第四歎八解脫。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二内無色相外觀色。
三觀淨色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相處八滅盡解脫。
第五歎三慧謂幹慧地名聞慧四善根名思慧苦忍已上名修慧。
六歎四谛十六谛如上說。
言四三二一品者歎德中第三結釋有三義。
一所謂四三二一品觀得九十忍者四即四現忍。
從下向上舉之暖第四頂第三忍第二世第一法是第一四即四現忍。
三即除前暖法。
二即除前頂法一即除前忍法四三二一合。
十品觀欲界至非想九地即為九十忍也。
第二義者四即四谛。
三即三谛二即二谛一即一實谛。
言得九十忍者地前三賢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于此三十心中作下中上三品觀三十心合有九十品觀名九十忍也。
第三三藏師解四即四果三即三果二即二果一即一果。
言九十忍者二十二品從登地已上至佛合十一位十一位有定慧二品合二十二品。
修行此法從二十二品至四三二一合八十一品。
從此法出四禅四空滅定合九十忍也。
一切功德下第四總結也。
複有萬萬億九梵三淨三光三五喜樂天天定功德定味常樂神通十八生處功德皆成就 第七列梵衆有四初總标數二别列名數三歎德四總結初以萬數萬故故雲萬萬億也。
三淨下第二别列數。
三淨者第三禅三天謂小淨無量淨遍淨三光是第二禅三天謂少光無量光光音。
三梵者是初禅三天一梵衆二梵輔三大梵。
五喜樂天者四禅有九天。
一果實天二小果天三廣果四無相。
此四天不論唯列後五五喜樂者是。
五淨居天此人喜樂論義名喜樂。
一無煩二無熱三善現四善可見五色究竟。
天定功德下第三歎德。
天定者報定即是報禅報五陰也。
功德定者淨定即是淨禅善有漏五陰。
味者即是味定愛著禅定也。
常樂神通者修得神通報得神通二種也。
十八生處功德皆成就總結上四禅十八天也。
複有億億六欲諸天子十善果報神通功德皆成就 第八列欲界六天衆有四。
初列數二列名三歎德四總結。
初億億者億億重數也。
六欲天下第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