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

關燈
名。

    四天王東方提頭賴吒此雲持國主。

    南方毗留勒叉此雲增長主。

    西方毗留博叉此雲雜語主。

    北方毗沙門此雲多聞主。

    二者忉利天此雲戲樂亦雲三十三天。

    三者炎摩天此雲善分亦名善時。

    四兜率陀天此雲知足五者化樂天自化樂具而娛樂也。

    六者他化自在天他化五欲樂具而自在受樂名他化自在也。

    十善下第三歎德不起十惡即為十善得六天報故雲十善報也。

    功德皆成就下第四總結也。

     複有十六大國王各各有一萬二萬乃至十萬眷屬五戒十善三歸功德清信行具足 第九列人王衆亦有四初列數二明眷屬三歎德四總結。

    初雲十六國者列數也。

    各各下明眷屬也。

    五戒十善下三歎德。

    三歸功德者佛未出歸敬邪三寶。

    諸天邪師以為佛寶四韋陀等以為法寶諸外道等以為僧寶。

    如來出世方歸敬正三寶。

    清信行者四信成就故雲清信也。

    又普得大乘正信名清信也。

    言具足者佛法僧戒四信随分具足也。

     複有五道一切衆生 第十列五道衆或聖慈力得來法會應列六道。

    修羅鬼道攝故也。

     複有他方不可量衆 第十一列他方聖衆文相可知也。

     複有變十方淨土現百億高座化百億須彌寶華各各座前華上有無量化佛有無量菩薩比丘八部大衆各各坐寶蓮華華上皆有無量國土 第十二列變化衆此是不思議菩薩故能變十方淨土及佛衆等來至此土。

    就文為三。

    一明不思議力能變土。

    二有無量下明不思議力能現佛及菩薩。

    三一一佛各各下明不思議力能說般若。

    初明變土者文雲十方者。

    六方及四維也。

    淨土者如西方淨土也。

    百億者百億日月百億須彌也。

    有無量化佛下二明不思議力能現佛及菩薩。

    後明八部者一刹利衆二沙門衆三婆羅門四四天王衆五三十三天衆六六欲天衆七魔衆八梵衆。

    又言龍鬼八部者一乾闼婆二毗舍阇此二屬提頭賴吒天王。

    三名鸠盤荼四名薜荔多此二屬毗留勒叉天王。

    五龍六富單那此二屬毗留博叉天王。

    七名夜叉八名羅刹此二屬毗沙門天王。

     一一國土佛乃大衆如今無異一一國土中一一佛及大衆各各說般若波羅蜜他方大衆及化衆此三界中衆十二大衆皆來集會坐九劫蓮華座其會方廣九百五十裡大衆佥然而坐 一一佛及大衆各各說般若者三明不思議力能說法。

    上來别列十二衆竟。

    他方大衆下别列十二衆内第二總結衆多少。

    言他方大衆者結前第二他方衆。

    言及化衆者結前第三變化衆。

    言此三界中者結前第一此方十二衆。

    言十二衆者總結前三衆。

    九劫蓮華者九層華座也。

    廣九百五十裡者。

    如雙林法會十二由旬能容巨衆。

    今會亦爾。

    雖複局狹而容甚多也。

    大衆佥然而坐者皆坐聽法也。

    問何故諸天有不聞法者。

    三途而來受道。

    答天台智者言。

    于此涅槃經于戒緩者不名為緩。

    于乘緩者乃名為緩。

    于此作四句分别。

    自有乘急而戒緩戒急而乘緩俱急俱緩。

    以其過去持戒修定故生天。

    以其過去不修慧故不得聞經。

    三途而來受道者以其破戒堕三途。

    以其過去世修慧故為聲光所招。

    俱急俱緩可知。

     爾時十号三明大滅谛金剛智釋迦牟尼佛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 爾時十号者自此下次釋說經時節就中有七段第一明如來入三昧分第二放光第三現華第四地動第五疑問第六作樂歎佛并召十方衆來集第七起定。

    第一入定入三昧分中爾時者當爾之時。

    十号表德使物歸依。

    三明表圓鑒三世精識物機。

    大滅者歎佛斷德。

    表自無縛能解于他。

    金剛者歎佛智德。

    又爾時者将欲說法時。

    十号表名德遠聞為物歸信。

    三明表見衆生根性。

    大滅即是涅槃。

    金剛者非因中金剛是究竟果地金剛道種智也。

    釋迦能仁也。

    諸佛各以一德彰号。

    如彌勒名慈氏。

    何佛無慈此即以慈為名。

    名曰慈氏。

    釋迦能仁亦如是也。

    初年月八日者此明時節成道三十六年正月八日說此經。

    佛成道七年方說餘般若。

    案諸文記二十九年至今時應成道後三十六年。

    成道生年六十六方說此經也。

    言方坐十地者。

    以其因圓乃證佛果名方坐十地。

    此乃反舉昔因非始坐也。

    又雲此是佛十地。

    初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

    二清淨身不可思議地。

    三海藏地四神通智德地。

    五明德地六無垢炎光開相地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八無礙智慧地九無邊億莊嚴回向能照明地十毗盧遮那智藏地。

    此出同性經。

    入大寂室。

    如來說法先須入定者。

    觀機審理所以入定也。

    欲明如來寂而常用用而常寂。

    豈可有入出之殊。

    八地已上無出入定。

    如來豈有入起定耶。

    正示世人軌則。

    如來說般若尚入定思惟。

    況複餘人不思而說耶。

     思緣放大光明照三界中複于頂上出千寶蓮華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複爾乃至他方恒河沙諸佛國土 文雲思緣者。

    最大教起緣大智明察。

    故雲思緣也。

    又解思緣者欲說般若思無相義。

    緣者緣如法性理也。

    放大光明下說經時節中第二明放光。

    大光明者是現希有事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得增益亦欲令衆生破無明闇得智慧明也。

    光有二種一神通光二智慧光。

    何故放神通光但有緣諸子散在十方。

    若不放光召集不知說般若之因緣所以放光也。

    分别法相稱物根機故放智慧光也。

    照三界中者光之所及也。

    複頂上蓮華者第三神力。

    或睹光而發機或見華而得益故現華也。

    上至非想者華所至也此經明無色界有色也。

    光亦複爾者同于華也。

    乃至他方者非但照此方亦遍十方也。

    恒河沙佛國者表化道相通也。

     時無色界雨無量變大香華香如車輪華如須彌山王如雲而下 時無色界者有人解雲。

    無色界雖無粗色有其細色。

    今解不然。

    色無色相而無色不色。

    故雲無色界。

    色欲諸天既聞般若歡喜雨華供養。

    就中有三。

    初無色界天雨華二色界天雨華三欲界六天雨華。

    無色界雨華中有三子句。

    初雨無量大香華二香如車輪三華如須彌山如雲而下。

     十八梵天王雨百變異色華六欲諸天雨無量色華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萬億劫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天 十八下第二色界天雨百變異色華。

    第三欲界天雨華中。

    初明無量華次明華生九百萬億劫華次明華所及處也。

    初放光欲令衆生破闇得明。

    次現華欲令衆生修因得果也。

     是時世界其地六種震動 是時世界其地六種者第四神力動地。

    何故動地。

    欲動衆生有所得心令悟無所得般若也。

    六動者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

    又解如地經說動湧震起擊吼為六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