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章服儀應法記(并序)

關燈
離國,值冬寒破竹。

    初夜,佛令阿難取下衣着,中夜取中衣,後夜取大衣。

    明旦,因聽諸比丘畜三衣。

    多論五義,顯須三之意:一、一衣不能障寒;二、不能有慚愧;三、能生物善;四、幽顯懷德;五、威儀清淨。

    約下二句,正伸疑意,以當時所行疎薄違教故。

    禦,猶對也。

     【科】答:誠如來問。

    但以變在人情,不惟源本,本在遮寒,單疎非分。

    諸部通會僧伽棃者,唯複無單,新者兩重,故者四重,餘之三衣,重單兩許,糞掃五納,無論重數。

     答中,初科。

    初叙時訛。

    諸下,次明本制。

    伽棃須複,單則不成。

    新者兩重,出四分餘二衣一重;故者四重,出十誦餘二衣二重,律雲糞衣随意多作。

     【科】今時夏末,一月作衣。

    但計裙帔之少多,衫襦之厚薄,绫紬之精最,靴襪之新華。

    唯彼法衣,置而不問。

    是則重三聖之所輕,厚九流之所薄。

    用斯矯世,不亦悲乎。

    當知慣習所熏,在心成種。

    輕聖所重,世世常輕。

    重凡所輕,世世常重。

    如何開導靈府,預善來之命哉。

     次科。

    初叙其輕法。

    夏末一月,是衣時故。

    是下,嗟世過倒,又二。

    初嗟現非。

    三聖,即佛教三乘九流。

    儒宗典籍,不出九類:一、道,二、儒,三、名,四、法,五、墨,六、縱橫,七、陰陽,八、農,九、雜。

    儒釋所薄,謂美飾也。

    厚亦是重,矯詐也。

    當下,嗟來報。

    慣習成種,積習成性,不可改也。

    聖重凡輕,并謂法服。

    輕則惡習難移,重則善根益固,故并雲世世也。

    善來得戒袈裟,自被宿因所獲,若生輕易,終不預此,故雲如何等。

    靈府即心,神命即召也。

     【科】縫制裁成篇第八 第八篇篇目,上二字即造作,下二字即處置。

     【科】問:夫性有昏明,命有厚薄,法衣如法,成規則難,大聖乘權,故當有緻。

    請為疏解,用濟時緣。

     問中,初叙報異。

    上句是因,下句是果;厚者固易,薄者則難。

    大下,次審教文。

    報既有差,教必多别。

     【科】答:無所不通,名為聖也。

    安有膠柱信度,而為通照乎?諸律成衣,随其豐儉,先其本制,後随開給。

     答文。

    裁制中,初科。

    初明聖智通變。

    無不通者,用舍行藏,無可不可,言其施為非一定也。

    膠柱,喻其無變動也。

    史記:趙奢能用兵。

    奢死,趙王使其子括将兵拒秦軍。

    蔺相如谏曰:王以父能而用其子,如膠柱鼓瑟耳。

    信須反覆,制度随變,皆無固必,則為聖智矣。

    諸下,顯教制随宜。

     【科】如僧伽棃,欲創裁者,二十五條,四長一短,以為基本;财少不足,以次減之;乃至九條,文少不足;乃至缦作,加缦受持,開如法服。

    揲葉五納,例此可知。

    作安陀會,五條為本,割截成之,财少不足;揲葉屈褶,一長一短,猶少不足,缦作受持。

    郁多羅者,二服之中,可三隅反也。

     次科,初示大衣,割、揲各九,九品為本;中二下三,缦一為從。

    揲、納例此,亦為财少故開。

    次明下衣,割、揲、褶三品為正,餘并為從。

    後明中衣,割、揲二品為本,餘從亦爾。

    三隅,反出論語。

     【科】是知至人靈鑒,權機莫思,依法而行,無非法行。

    背此妄作,自受兇終,可不誡乎? 三中,初二句明佛智微妙;依下,次明違順得失,兇終違制,得罪來受惡報。

     【科】至於成衣之期,不許延日,随時連合,趣得遮身,反刺直縫,新故殊制。

    故大衣制五日,不成結罪。

    餘之二衣,以類準犯。

     次時限中,初科。

    初四句示時限,次二句明制造。

    反刺,謂倒針也。

    直縫,諸律多然。

    準鈔疏,不許新故單複,故雲殊制。

    故下,引文示。

    四分:大衣五日不成,尼提,僧吉。

    餘類犯者,鼻柰耶雲:中衣四日,下衣一日,長衣一日,同上斷罪。

     【科】今有不肖之夫,情纏嗜好,自迷針縷,動必資人。

    但論刺作之纖媚,不計價功之高下。

    或有雇縫之直,倍於衣财,履曆孀荒,譏過斯負。

    通觀誠教,衣唯自縫,今則反之,罪由此起。

     斥非中,初文。

    初指人養。

    子不及父,謂之不肖。

    肖,似也。

    今但通取不似善人耳。

    資,猶假也。

    但下,列過,有二:一則貪好費功。

    纖媚,謂細巧也。

    二則近習生謗。

    孀,即寡婦。

    荒,謂淫女。

    負,佩也。

    通下,明違制。

    西天聖賢,此方古德,皆能針縷,手自制衣,針綿刀斧,動必随身,故能離過,抑生物善。

    審事非難,習之可也。

     【科】有心行者,徙轍開蹤,當尋聖主之誡,又窺遺囑之旨,随宜約略,即得依承,終歸大舍,未勞曲慮。

     二中,初勸省略。

    有心,謂克志向道之人。

    徙,改也。

    轍即車轍,謂改革舊轍而開發新蹤。

    聖主誡者,即自縫制。

    遺囑旨者,即遺教經中令珍敬木叉,又令舍其飾好,着壞色衣等。

    終下,次誡勞神大舍,言其死去一毫不随也。

     【科】所以陳如入般,乃在窮林,牧人貿之,五文而已。

    自餘凡鄙,安可強乎? 三中。

    緣出僧祇,具雲阿若、憍陳如。

    阿若是名,此翻無知,謂識達空無故。

    憍陳如是姓,此翻火器,其先事火故窮,彼正作空。

    彼雲:牧牛人送衣與王,王即評直五錢,依法斷還沙門。

     【科】恥惡衣惡食,俗儒不行,況出有者,心懷此也。

     四中,文如前引,舉俗況道,可令媿省。

     【科】及成衣也,四周安緣,四角安揲,前鈎後紐,中條兩靡,障垢膩衣,揲於領背,并出正量,如事鈔中。

     三、嚴飾中。

    初科,揲角為助。

    牢靡,順也。

    左條左靡,右條右靡,中間兩向。

    靡,謂條葉相壓,須左右兩向也。

    障垢衣,襯左肩也,出正量者。

    次列五事,條靡出五分,餘四并見本宗。

     【科】今作衣法,大如所論,鈎紐妄施,相量颠倒。

    十誦雲:去緣四指前施鈎,去緣八指後施紐。

    良以用衣右角掩覆左肩,前鈎後紐,收束便易。

    五分明裙左掩其上,如俗所傳左衽是也。

     斥非中,初文。

    初二句指餘如法。

    大如所論,謂大槩同前。

    鈎下,别辨非法。

    初明鈎紐。

    相量倒者,四指、八指前後乖故。

    五下,次示裙衣。

    左掩上者,右向一頭,掩從左去。

    論語雲:微管仲,吾将被發左衽矣。

    謂不知禮義,同於夷狄也。

    此方右衽,風俗不同。

     【科】今時行事,裙皆右掩,法衣披着,右角垂前,故回背紐,前施八指。

    如律所約,象鼻着衣,正篇明犯,理須反迹。

    所以西來聖像,東土靈儀,衣在左肩,無垂[月*坒]膝,威儀不壞也。

     次科,初明裙反。

    法下,次顯衣倒。

    律所約者,衆學制故。

    彼雲象鼻者,垂前一角也。

    下引兩土聖像以示正儀。

    若準感通傳,初在左臂,次安肩上,後垂腋下,如彼廣之。

     【科】今則不爾。

    或有縫帶長垂,銀鈎現臆。

    金玉之飾,亂舉於蒙心;華俗之結,覶縷於道服。

    佛胸萬字,條條間施;在尼師壇,坐坐成罪。

    況複绫羅紗縠,絲縷已是蠶衣;文彩輕疎,約教彌成俗服。

    斯蓋并乖正則,作者詳之。

     三中。

    初句總示。

    今不爾者,反上制也。

    或下,别列,有三。

    初、縧紐。

    非金玉,亦謂作鈎紐也。

    華俗結者,盤結為華也。

    覶,魯和反。

    覼縷,謂煩亂也。

    今時鈎紐亦有金寶骨牙,闊如胡餅,白縧盤結,多樣翻騰,背面長牌,百端細刺,不知法制,妄出胸襟。

    在古尚然,今何足怪?少有明識,勿逐淫風。

    佛下,刺作非。

    萬字,梵本作[歹*ㄙ*ㄙ],今多作卍,梵雲室利[革*未]瑳,此翻吉祥。

    海雲:由佛德相,在衣已謬,坐具尤乖,穢觸幔易,制輕業重。

    況下體相非,蠶衣俗服,上下互舉,義必兼之。

    斯下,三、結诘。

    則亦法也。

     【科】補浣誠教篇第九 第九篇篇目,上二字是所為事,下二字即所據法。

     【科】問:世相成壞,居然有之。

    如有敗壞,何方補浣? 問中,初通舉世相,即指世間有為之法。

    居,猶必也。

    如下,别問衣資,方亦是法。

     【科】答:誠教所及,有義有文。

    如善見說:衣中壞者,縫合兩頭,刀決開之,加緣而服,不失受法;乃至一條、二條,以物簪補。

    如四分中,破及二指,即須補之。

     答中,初科。

    上二句通示。

    如下,引文。

    善見縫合決開,護受法故。

    乃至者,彼雲:若衣欲破未穿,或一條二條,先以物補,後割卻故者,不失受。

    簪,作含反,四分可解,又雲随孔大小方圓補之。

     【科】如論所明,若浣、重染,皆不失受。

    如薩婆多論,縱使都壞,但緣不斷,皆不失法。

    廣如事鈔。

     次科,初指善見。

    論雲:若浣、增色、脫色,不失受;中間穿,則失受。

    多論約緣事鈔文,猶存兩解,業疏定取多論。

    下指事鈔,亦見二衣。

     【科】加法行護篇第十。

     第十篇篇目,加法謂資以勝業,行護謂敬而奉持,亦即兩科,入文可見。

     【科】聖種之衣,以法成異;無法之衣,未足祇奉。

     加法中,初科。

    吾佛建化,以法為宗,衣藥資緣,制須受淨。

    文雲異俗,且據一端,細考權謀,不無深旨。

    始則使其系念,漸息妄緣;終令截彼貪情,盡袪煩惑故也。

    祇即訓敬。

     【科】如律所約,令受持之,然不出文,蓋是傳略,通括外部,鹹有受文,故須該練,随受辨護。

     次用法中,初科。

    四分但雲三衣應受持,若疑,應舍已更受。

    既令受持,義必有法,翻傳脫略,固不足疑。

    外部受文,如後所引該通也。

     【科】自古羯磨,鹹引其文,乃引異宗,共成此部。

    或用僧祇加受持者,計法本一,随流味分,須知行、護,其義不等。

    四分辨失,隔於明相;僧祇開會,暗去明來。

    是則持犯,天乖何成?以随資受,誠不可也。

    十誦明斷,四分不殊,可依彼文,用加此服。

     次科。

    初明取外部相成。

    或下,顯用有同異,有二。

    初用僧祗。

    初叙異。

    對校本宗,法同行别,故雲不等。

    四下,引示。

    二律相對,須作四句:一、明去明來(隔明諸律同犯),二、暗去明來(餘律是犯,僧祇獨開),三、明去暗來,四、暗去暗來(通皆無犯)。

    天乖,謂同天地之别。

    受禀四分,體中具行。

    今既乖體,故非相資。

    次用十誦。

    彼與四分法行相符,加法之文,備在事鈔。

     【科】至於行護,部别具彰。

    如四分雲:所行之處,衣缽随身,猶如飛鳥。

    僧祗:敬護三衣,當如塔想。

    十誦:不得摙糞、擔木等。

    律中,五事留僧伽棃:一、疑雨,二、疑怖,三、藏舉,四、浣染,五、經營。

    若有瘦病,衣重難持,僧作法開,得離一衣,乃至九月,緣一有差,不許加法。

     次行護中。

    初總标。

    如下,引示。

    四分制常随,僧祗令尊敬,十誦教愛護。

    本律五事,開離大衣,計非隔明。

    有病得法,則許永随。

    一衣即伽棃也。

    十誦夏分,不許離衣。

    除夏三月,故開九月。

    緣差不許者,人病衣輕,人健衣重也。

     【科】然釋門正化,以法為宗,準法承修,如車行轍。

    故衣雖多,不受持者,無離法罪;但越威儀,别有科咎。

    所以随道要務,并加持故。

     次結勸中,初科。

    初叙三衣須法所以。

    轍即車、道。

    不加雖離無罪,反顯加則有功。

    然衣不加持,雖常受用,缺壞二吉,日别雙犯,故雲别有科咎。

    所下,次示餘物例亦加持,即缽與坐具百一之類。

     【科】法衣被身,以遮外也;應器資食,以充内也。

    内外不持,皆結其犯;違犯順法,俱名作持。

    上既衣食以濟形,必須憑處以清識。

    故随身坐具,以法加持,結形正意,終於生報,斯事畢矣。

     次科,初明内外兩資。

    不持即是止犯。

    守持離過名止持,違教妄用名作犯。

    上下,次明坐具清識。

    識即是心,謂修習禅觀,更須漉袋,慈護生靈。

    小不須法,制必随身。

    上是别叙。

    結下,總括結形。

    謂以二資束約其身,正意即用坐具而修觀。

    養生義足,更無佗營,怡然待盡,以期超世,故雲終生報等。

     【科】世之惰學,多不依承。

    初受具日,無不受持;漸染消亡,率皆縱蕩;随得引着,曾不留心;既無法服,恒知露體。

    以此生世,徒喪天年。

    故文雲:徒生徒死,其得其人也。

    夭折之甚,無過斯酷。

     三中,初科。

    初叙慢法。

    漸染,謂染於塵俗。

    消亡,謂失其本志。

    不留心者,謂輕易也。

    今世初受,多借衣缽,欺罔脫漏,表至而已。

    此時尚爾,厥後可知。

    輕身害法,誠為痛心。

    既下,顯過患。

    徒,空也。

    下引文雲,即三千威儀也。

    彼雲:出家之人,若不坐禅、誦經、營事,無利於身,虛受一報。

    不唯徒爾,況有來苦,未易堪也。

    夭折,謂不終壽,即現報也。

    酷,猶害也。

     【科】計其恒度,以法煩心,事不獲己,須剃須着。

    何者?割情約欲,誰不知高,習俗未亡,欣於下達。

    剃染之相,意在降心,依法不服,交虧厚利。

    是則懷利養身,終歸蝼蟻,以斯經世,同上可悲。

     次科,初出其所見。

    常度,謂淺識也。

    何下,推其所由,又三。

    初叙志。

    劣下,達常流也。

    剃下,次出妄計。

    彼謂剃染,止為降心,不假儀服。

    身依法門而不着者,恐失利養。

    此則顯上事不獲己之意也。

    是下,結責。

    死填溝壑,喂飼蝼蟻,迷此養身,不知無濟。

    同上可悲,即前徒生死者。

     【科】何如外依聲教,如法奉持;内觀心本,以靜封滞。

    逆旅之喻,已挂於俗流;磨鏡之方,複弘於道法。

    懷情據此,夫何言哉! 三中。

    初勸雙修。

    外持法衣,内修觀行,則二谛并運,三學俱全。

    逆下,舉喻顯。

    左傳雲保於逆旅,注雲客舍也。

    挂猶示也,謂使俗流知其無滞耳。

    方,比也。

    圓覺雲譬如磨鏡,垢盡明現等。

    上喻依教,下喻觀心。

    或可逆旅出彼儒書,即引俗況道也。

    挂宜訓,見後二句。

    索於來學,意謂有能志此,則不須言,反顯上文為未能者耳。

     【科】餘以貞觀末曆,擯景山林,終於顯慶二年,十有二載。

    年立耳順,朽疾相尋,旦夕守死,無容於世。

    不以庸薄,曾預見聞,辄舒引示,式酬來贶。

    諸後遇者,幸究遠圖,願不以情累於文也。

    顯慶四年,重於西明寺更為陶練,文不逮意,略可詳之。

    終拟諸後,披而拔俗者可;不爾,徒虛言爾。

    終南山沙門吳興釋道宣記。

    其程器時序。

     三、批志,中三:初、叙居山。

    武德改貞觀,唐太宗号,得二十三年。

    高宗即位,改永徽,得六年。

    又改顯慶,得五年。

    今以二年逆推十二載,則當貞觀二十年,歸隐終南山也。

    時年六十餘,故雲耳順。

    名出論語。

    無容於世,言其非久也。

    不下,示撰述,又二:初、叙艹創。

    示言庸薄,勖狂簡也。

    示曾見聞,誡怠堕也。

    酬來贶者,漢陰請也。

    究遠圖者,使求意也。

    圖即是謀。

    不累文者,令忘筌也。

    顯下,二、叙重修。

    三年,高宗造西明寺,遣鴻胪卿劉審親往喻旨,诏為上座。

    次年修治,故重記之。

    文不逮意。

    易雲: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蓋言有限,而意無窮。

    文即是書,書尚不能盡言,況盡意乎?拔俗,希出離也。

    不爾徒言,恐後世不禀,責之深也。

    終南,标居處也。

    吳興,即今湖州。

    父祖之鄉,不忘本也。

    法語示人,謂之程器。

    有本於後,複有一序,乃是戒疏後批。

    後學無識,連寫附此。

    自是傳訛,至今不曉。

    昔人科為,絕筆有據。

    考其文理,略無幹涉。

    印本削之,宜矣。

     釋門章服儀應法記(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