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章服儀應法記(并序)

關燈
并下,指前所引。

    鏡,明也。

    諸即語詞。

     【科】勝德經遠篇第三 第三篇篇目中,法衣功力,近則生善滅惡,遠則超凡趣聖,故雲勝德。

    一披其體,於自行則終至涅盤,就化儀則住持莫極,故雲經遠也。

     【科】問:上明衣體,慈忍居宗。

    蠶帛由於熸缲,義當永約;麻布在於緝紡,理歸弘訓。

    固得受淨無染,持奉有儀,頗有殊功,開萠世表? 問中,初蹑前篇。

    熸音尖,以火滅也。

    缲音騷,字書雲:繹繭為絲也。

    緝,七入反,績也。

    頗下,申疑問。

    頗者,有無未決之詞,表外也。

     【科】答:善因積德於心,嘉祉緣成於境。

    幢相既立,則群鹿安神,鳥王懷怖,龍子保命,惡鬼潛形。

    人見生善,即其事也。

    況能祖承正教,受用得儀,近則随行自修,遠則資成聖業。

     答中,初二句标示。

    上句約服者成因,即自利也;下句據見者生福,即利他也。

    祉即是福。

    幢下,牒釋。

    初釋上利他。

    條相四圍,有同佛塔,故雲幢相。

    群鹿安神者,多論雲:何故受戒須衣缽者?答:一、為威儀故;二、為生前人敬信心故,如獵師着袈裟,鹿見着異服,故無怖心;三、為表異相,内法亦異故。

    鳥王等二句,止是一緣。

    僧祗雲:金翅鳥以龍為食,鼓兩翅,相去五百五十由旬。

    扇開海水,龍宮即現。

    龍怖,求片袈裟着宮門上。

    鳥見,尋生敬怖。

    惡鬼潛形者,僧祇雲得以小片袈裟與俗禳災是也。

    人見生善,見上多論。

    況下,釋上自利。

    上二句明禀教無違,下二句示成因感果。

     【科】故大悲經雲:披着袈裟者,性是沙門,污沙門行,於彌勒佛乃至樓至佛,得入涅盤。

    悲華經明五種功德:一、入我法中,雖犯重罪,一念敬心,三乘授記;二、天龍人鬼能敬着衣,三乘不退;三者、人鬼得衣,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者、衆生違反,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者、兵陣不傷,若無五力,欺十方佛等。

     次科。

    大悲經。

    性是沙門,性即戒體。

    智論雲:受持禁戒為性,剃發染衣為相。

    污沙門行,謂犯重者。

    彼經雲:佛告阿難:於當來世,若善男女,於我法中出家,披諸法服者,於賢劫千佛出世,我當第四,彌勒當補我處。

    乃至下,如文。

    引悲華經,明釋迦因地,曾為梵志,名為寶海。

    遇寶藏佛,以四事供養,發菩提心,遂得授記。

    即於佛前,發此五願:一及四、五,并滅惡也;二、三即生善;二、生出世善;三、生世福。

    五中,經雲:四寸着身,戰诤俱息。

    謂兩敵皆無傷害之意。

    後二句立誓,可知。

     【科】法色光俗篇第四 第四篇,篇目法色,則無出三如光,俗謂能生世善。

     【科】問:上引大乘中被服染衣,未知何色成於如法? 問:指上經,即大集文。

     【科】答:如經律中,通雲壞色,故文雲:當以三種青、黑、木蘭,随用一壞,成如法色。

     答:文色體中,初科引文,即九十中白色三衣戒。

     【科】良以習俗難改,貪愛叵除,戒律從緣,其相随結,揲故在新,割廣歸狹等例是也。

     二中,初科。

    習俗,謂着欲之情,叵不可也。

    律從緣結者,因前白色也。

    下舉坐具、揲割二制,用顯衣色,故雲例也。

     【科】故五大上色,不成受持也。

    莫非随事節心,舍於俗習,如世朱紫,非榮達則無服之異等例也。

     次科,初示非法。

    五大,即五方正間。

    青、赤、白、黑、黃為五正,绯、紫、紅、綠、硫黃為五間。

    莫下,出意。

    朱紫世以為榮,出家超世,故須舍之。

    今時釋子,反求紫服以為榮身,豈非厭棄聖道,翻希入俗乎?業疏雲:錦色斑绮,耀動心神,五彩上染,流俗所貪,故齊削也。

    予嘗考儒典,服皆正色。

    先王制度,莫不使人遠邪守正,故三代所尚,夏黑、殷白、周赤,皆取正色。

    論語鄉黨雲: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又曰:紅紫不以為亵服。

    文中子曰:君子非黃白不衣等。

    今時士大夫所服綠與绯紫,無非間色。

    自古至今,徒知服用,未聞辨正,非先王法服不敢服,不識何謂乎? 【科】不正壞色,唯釋門所懷,别邪正也。

    故九十六種外道,其徒不倫,或裸或衣,或素或染,莫有定者。

    釋門不爾,俱服染衣,色非純上,絕於奢靡。

     三中。

    初明标簡。

    故下,較異。

    外道六師,各出十五弟子,所計各異,故有九十六焉。

    裸,郎果反,赤體也。

    衣有多種,或全段[疊*毛],或鳥獸皮毛、樹皮、艹葉等。

    素染不出正間,釋門二别。

    俱染者,異上不倫也;非純上者,異上素染也。

    靡謂靡曼,美色也。

     【科】然上明青黑,名同五色,如論律中,似而非正。

     次簡色相。

    初科。

    名濫體别,故須辨正。

    如論律者,僧祇雲:青謂銅青(色似銅也),黑謂雜泥等,木蘭謂諸果汁(鈔雲:彼翻律者,不見木蘭故)。

    十誦雲:青泥棧。

    多論名绀、黑、青等,如鈔廣之。

     【科】木蘭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乾陀色。

     次科定相中,鈔雲:予於蜀部,親見木蘭樹,皮赤黑色,鮮明,可以為染乾陀樹。

    業疏雲:南海有之,疑是木蘭梵語耳。

     【科】經雲:見我弟子被服赤色,謂呼是血。

    論言我着赤衣,映珠似肉等是也。

    今有梵僧西來者,皆着此色,即其證也。

     次科又二。

    初引經論證。

    涅盤雲:佛言:如提婆教,阇王欲害如來。

    是時我入王舍大城乞食,王放醉象,欲令害我及諸弟子。

    其象踏殺無量衆生,多有血氣。

    是象嗅已,狂醉倍常,見我翼從被服赤色,謂呼是血,而複見趣等。

    大莊嚴論:鵝珠比丘着赤色衣,入城乞食。

    尋至一家,衣色映珠,鵝謂是肉,遂乃吞之。

    主不見珠,謂乞食比丘所盜,因而被打。

    為護戒故,終不言等。

    又善見雲:善來比丘瓦缽貫左肩,青色袈裟赤色鮮明。

    皆可證也。

    今下,次引現事證。

     【科】然赤為正色,微有差殊。

    此土真绯,僧祇所斷,明知不正,即袈裟色也。

     三中,亦由名同體異,故須點之。

    僧祇雲:真绯、郁金、紅藍染等,不聽用。

     【科】由色外顯,容光易明,見色知人,是解脫者,如上已說。

     三、明意中所謂章服人之表者,義見此也。

    如上,即指初篇。

     【科】餘有雜悔衣色,非正非上,即得加持;但離俗習,便成道相。

    故頭陀五納,水浣為淨;新衣壞色,故揲為淨;坐具初成,亦以故揲。

    引多文證者,莫不抑貪競之奢華,割封滞之生情者也。

     三中。

    初明雜色,但離正間。

    如多論雲若赤、白、黃不純大者,亦得是也。

    故下,次引文證。

    四分得上色碎段,亦得裁作五納衣。

    又雲得糞埽衣浣染,四角點作淨。

    僧祇雲若新僧伽梨,趣一角作淨。

    鈔雲或以物貼,或以點着,坐具揲故,如舍墯中。

    引下,示制意。

    貪競是業,封滞是惑,生即衆生。

     【科】裁制應法篇第五。

     第五篇篇目,應即是合。

     【科】問:出家靜節,省事為先,随得受用,安心行道。

    比見法衣,橫加割截,方複連綴,号曰聖儀。

    損功妨道,豈複過此?幸賜誠文,用袪昏漠。

     問中,初叙出家本志。

    比下,明制造事煩。

    割己複綴,事是可疑。

    袪,去魚反,拂去也。

    昏漠,謂疑惑也。

     【科】答:論其本制,出自聖心,義不徒張,深有弘緻。

    故僧祗雲:三衣者,賢聖标幟,理越凡心也。

    故律中,沙門衣有三種賤:初、體賤者,人世所棄之衣也;二、色賤,非是正上之色也;三、刀賤,割碎連之,斷貪賊之利也。

    又異於外道,故服此衣。

     答中,初科。

    初推本制。

    故下,引示。

    初引僧祗。

    幟音志,試熾旗也。

    或作識,音志訓記,皆謂簡别也。

    越謂出過其外。

    故下,次引四分。

    世所棄者,謂糞衣也。

    斷賊利者,律雲不為怨賊所剝。

    又下,即出十誦。

     【科】且條堤之相,事等田疇,如畦貯水而養嘉苗,譬服此衣生功德也。

    佛令像此,義不徒然,故律雲五條十隔者是也。

    至於條數多少,堤量短長,各有誠文,如别所引。

     次科制意中,初示割截意。

    疇亦田也。

    畦即塍壃。

    故下,示條堤相。

    四分但示五條、七條,大衣從九條至十九條,多論分九等,極至二十五條,故雲各有文也。

    五條十隔,七條二十一隔,乃至二十五條一百二十五隔。

     【科】昔江表十誦律師,臆斷彌勇,見於七條兩長一短,便謂九條三長為正,是不聞薩婆多論九品大衣明教也。

    彼論上品三種大衣,四長一短;下品三種,同於七條,不可乖也。

     次斥非中,初叙非。

    臆斷彌勇,言其狂簡也。

    噫,即胸臆。

    是下,引斥。

     【科】比見條葉,不附正儀,三寸四寸,任情開闊,浸以成俗,彌開華蕩之源。

    故僧祇律:廣齊四指,小如穬麥,得分畦畔,為世福田。

    今則過其正度,故非法服。

    所以衣服立量,減開過制者,俱同抑貪競之情也。

     次科,初叙非。

    正儀,即下僧祗。

    據三四寸,未為過越,但不知法制闊狹無準,故曰任情。

    浸,謂浸潤日久而壞。

    故下,引示。

    四指,即中人一指面闊一寸。

    穬,正作[麸-夫+廣],大麥也。

    所下,顯意。

    三衣坐具,并制過量。

    三衣極大,不得與佛衣等,人情好大,故特抑之。

     【科】比見梵僧縫其條葉,問其本據,雲彼皆然。

     三中,初文縫條葉者,不開割相。

     【科】今以律撿,都無縫者,故裁縫見葉,表其割相。

    今并縫合,無相可分。

    如律道行,刺鈎葉破,當反披之。

    又衣葉宣脫,當馬齒、鳥足縫之。

    又五分雲:衣下數破,當倒披之。

    在雨中行,水入葉中,應順披之。

    而今總縫,何勞若此?是知中國失禮,求之四夷,中濁邊清,於斯可驗。

     次科。

    初、準教顯非。

    如下,引文顯正。

    二、律三義,明下不縫。

    而下,三、責其失法。

    中國下二句,是陶隐居語。

    彼以此方洛陽為中國,四海為四夷,今借用之。

    以梵僧來此,衣葉皆縫,是則中梵不如邊方,故雲中濁邊清矣。

     【科】且印度部執,偏駁不倫,随得一文,曾無考究。

    律中四說,不許辄行,但依誠教,自無尤執矣。

     三中。

    初引分部為例。

    印度亦雲賢豆、身毒、天竺等。

    續高僧傳雲:本音因陀羅婆陀那,此雲主處,謂天帝所護故也。

    賢豆,彼國訛語;身毒、天竺,此方訛稱也。

    佛滅百年分五部,四百年分十八部,智論有五百部,皆随情計集以成部,故有偏駁。

    駁,雜也。

    律下,次指四說彰非。

    本律增四文雲:佛告比丘,有四大廣說:一、若比丘言我親從佛聞,二雲我從上座聞,三雲我從衆多比丘聞,四雲我從一比丘聞。

    并須審定文句,撿尋三藏。

    不相應者,語雲非佛所說;若相應者,語雲是佛所說。

    應自說教他,勿令忘失等。

    準感通傳,彼因比丘入王宮,外道置刃於衣葉中,誣告於王,由是誅一國比丘。

    有知識者,權令縫合。

    從茲五竺,習以成風。

    義淨寄歸傳反取為據,斥今開葉。

    彼雲:五天皆刺葉,獨東夏開之。

    親問:北方諸國,全無開者。

    是則昧於正教,憑於妄習。

    宜用四說,以定否臧。

     【科】方量幢相篇第六。

     第六篇篇目,方是衣形,量謂廣狹,幢相是喻,如上已明。

     【科】問:方衣出俗,殊異世流,廣狹之間,如何取約? 問中,殊,甚也,約即是制。

     【科】答:諸律明量,多依身、肘。

    然其身、肘,兩有乖張,随報定儀,可以成準,故文雲度身而衣故也。

    通而大約三肘、五肘以為本宗,臨事制宜,不局名教。

    然減量而作,同儉約之儀;過限妄增,有成犯之法。

    故文雲四肘、二肘不為非法,與佛等量,便結正篇,即其證也。

     答:文明量中。

    初科為二。

    初通示二量。

    四律、多論,皆定肘量,故雲諸律。

    肘量既定,身短則衣長,身長則衣短,故雲兩乖。

    上是局量。

    随下,出通量。

    文雲即是本律,五分亦然。

    通而大約者,鈔引上通文,已雲雖爾,亦須揩準。

    今準多論,三衣長五肘,廣三肘等,此為本宗。

    謂若身相稱,即須依量,或有長短,方取通文,故雲臨事等。

    名教,即諸律也。

    然下,次誡令從局。

    過限,即諸部量外成犯法者,違制吉罪。

    多論三肘、五肘外,過日犯長。

    下引二文,證上違順。

    四肘、二肘,四分下衣量上二衣,并三肘、五肘。

    佛衣等戒,見單提篇。

     【科】頃載下流,驕奢其度,至論儉狹,不見其人。

     次科。

    頃,近也。

    驕奢,謂意好廣大,違法制也。

     【科】而大聖本制三衣,西方但有此衣,餘無别服,故文雲但三衣也。

    後有覆肩、裿支之服,相亦畟方,故僧祇雲長四肘,廣二肘是也。

    元制所興,本唯尼衆,今僧服着,僭通下位,而裿支上狹下廣,壞絕淳源。

     次辨相中,初科。

    初正示三衣。

    但三衣即本律十二頭陀之一。

    後下,次明餘二衣,又三。

    初顯相。

    覆肩,覆右膊也。

    裿支,梵語上有僧字,正雲僧卻。

    踦,比翻。

    掩腋衣,掩左腋以襯袈裟。

    祇律約量,可驗畟方。

    元下,示本制。

    尼弱故須,僧非所用。

    阿難美貌,女見心迷,故獨開耳。

    住法圖贊雲:今僧服者濫矣。

    即今褊袖。

    左是裿支,右是覆肩,二衣綴合,非本制耳。

    而下别點裿支,相本畟方,而世謂是上狹下廣,故壞淳源也。

    然律雲得上狹下廣,聽作裿支,謂裁作耳。

     【科】即僧傳雲不意方袍,複有平叔者是也。

    又曰:袈裟無領,标解脫之衣;缽盂無底,表難量之器。

    皆謂被服足以遮形,解釋索然無系,成本志也。

     二中。

    初引文。

    僧傳,即劉遺民見肇論歎美之詞。

    何晏,字平叔,業儒能文,故以僧肇比之。

    今取彼文,但證衣相。

    又下,相傳是廬山遠師語,合雲:袈裟無領,非朝宗之服;缽盂無足,非廊廟之器。

    今文易之。

    難量,謂無盡也。

    皆下,顯意。

    着脫省易,明非滞物,故雲成本志。

     【科】今時三衣,如本未改,亦有生情,妄施綱紐,兩覆肩上,左右掩之,大繩結束,以為頭陀者,未之前聞。

     三中。

    初示如法。

    亦下,斥非法。

    綱謂施領,兩頭置紐,左右掩覆,以繩束腰,如俗旋衫耳。

    頭陀翻抖薮,經律總有十二種行,不識糞衣,僭其名耳,未前聞者,無所出故。

     【科】然律有泥洹内衣,還如方服,繞腰而掩以繩,三圍兩跨,正後分為三褶,抽拔令齊,不許其皺,如菩薩象所着之裙。

    此土餘衣,随俗裁制。

    江淮則襦襖正背,關河則褊袒裿支,裁剪尖斜,同諸俗服。

    雖雲取異,終乖本儀。

    因言傍及,善無取矣。

    并如亡物儀中廣之。

     四中。

    初示裙衣。

    梵雲泥洹僧,此翻内衣。

    不許皺者,衆學制故。

    此下,次列餘衣。

    江淮通指南地江左、淮泗也。

    襦即短衣。

    正背俗謂背褡。

    關河通指北方關内兩河。

    褊袒偏袖衣,亦似裿支,但制度有異,故兩出之。

    雖下,指非。

    言因及者,非正篇意。

    并下,指廣,即輕重儀。

    彼雲:偏袒裙衫,震旦法服。

    祇支覆膊,天竺本制。

    将彼例此,樣貌俱非。

    業疏亦雲:且順律文,非俗非外耳。

     【科】單複有據篇第七 第七篇,篇目或作禅。

    複,重也。

    教文制限,不容少多,故雲有據。

     【科】問:律明三衣,因寒故制;論開五義,殊有大功。

    結事、禦時,不無乖各,如何通耶? 問中。

    初本律。

    衣犍度:佛與阿難至維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