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章服儀應法記(并序)

關燈
【科】故僧祇雲:憍奢耶者,蠶口初絲,事同四分。

     僧祇:憍奢耶蠶,口初絲,所謂忽也。

    善見亦同。

    多論雲:此是綿名,即如後引。

    同四分者,律雲:若雜以毳、劫貝及餘縷作,并須斬壞。

     【科】五分:不許為服,縱得衣财,經緯俱布,中穿一絲,亦通制斷,又極誡也。

     五分一絲,舉極少以況多也。

     【科】薩婆多雲:外國用綿成衣,自有二種:或細擘分布,如作氈法;或引成經緯,即綿紬也。

    皆不許之。

     多論:外國,即中梵,自指邊裔也;細擘分布,即今衣絮。

     【科】自古諸師,不思教意,縱是昔迷,雲即卧具,由殺害得,尚令斤碎,安有道服慈忍者,相由殺害得,反聽受持也?是知受持聖法,非淨不行,妄以傳之,誠乖本意。

     三、斥古中。

    初縱古彰非。

    被褥尚斷,豈況法衣?是下,舉法斥妄。

    非淨不行,謂須體如也。

     【科】故大唐塞外,三垂海濱,大夏諸蕃,有佛法處,所被道服,皆資氈布,無用絲綿,即良證也。

    此土齊、魏名僧,周、隋高勝,所服大衣,皆資以布。

    雖未委教,暗與文同,豈非慈恻之深,法衣依法故也。

     三中。

    初明西梵。

    在大唐塞北之外。

    西域記雲:三垂大海,北背雪山。

    大夏即五竺之境,諸蕃即己外邊方。

    此下,次叙東華。

    道整、道休,南嶽、天台,并皆衣布。

    南嶽傳雲:師行大慈悲,奉菩薩戒。

    至如缯纩皮革,多由損生。

    故其徒屬服章,率加以布。

    寒則艾衲,用犯風霜。

    (徒衆皆爾,則知非獨禅師。

    )自佛法東流,幾六百載,唯斯南嶽,慈行可歸。

    餘嘗參傳譯,屢睹梵經。

    讨問所被法衣,至今都無蠶服。

    縱加受法,不雲得成。

    故知若乞若得,蠶綿作衣,準律結科,斬舍定矣。

    約情貪附,何由縱之?思所獨斷,高遵聖撿等。

    未委教者,會同大小,的指所歸,始見今文。

    故知前修,自然暗合。

     【科】如俗常習,以布為衫,通國同遵,不可頓易。

     四中如後:隐侯具引古制,則知三代已前,少衣綿帛,至今鄉叟,其風尚存。

     【科】故大論所顯布僧伽棃者,明是古佛道法,出有聖标,名為聖種。

    是以大聖依而服之,以為後式。

    五分缽壞,亦同此也。

    是知法衣應器,非凡所行,佛不出世,則不現也。

    故諸明達,遵途莫違,有承據矣。

    即雜含雲:修四無量,服三法衣,則成慈悲者之服。

     五中。

    初引制造元緣。

    智論:如來服十三條,粗布僧伽棃。

    非唯釋迦,三世皆爾。

    表章道德曰聖标,出生道果曰聖種。

    引缽類顯,彼乃明文。

    五分:因諸比丘有用白缽,佛言:此外道法。

    因自作缽坯令燒,以為後式。

    是下,次顯出於聖智。

    諸明達者,即西竺衆聖,東夏高僧也。

    下引經證,顯非凡服。

     【科】餘少經律肆,講至斯文,無席開遮,引用蓋寡。

    深懷猜貳,未敢通行,随得披服覆形而已。

    貞觀末歲,參傳譯經,顧訪蠶衣,方知莫用,深恨知之晚矣。

     六中,初叙昔疑。

    斯文,即乞蠶綿戒。

    無席開遮,謂無一講席。

    決白可否,言其不明也。

    引用寡者,言其少聞也。

    猜貳,謂遲疑不決也。

    貞下,次明晚悔。

    貞觀十九年,奉诏於弘福寺與玄奘三藏翻經,筆受潤色,推師為妙。

    玄奘三藏徧遊西域,那提梵僧與奘同歸,顧訪得實,才始無疑。

     【科】且形體所寄,資於溫暖,就報強羸,難用通約。

    所以涅盤密教,開抑有由,諒有殊意也。

    不可同肉全斷,則下人報弱,無入道之期;似乳通開,則上行慢求,有惰學之務。

    所以方便引喻,為道資形。

    故諸經雲:依法而用,雖受十萬,不以為多。

    必未能行一杯之水,一納之衣,不許輙受,斯誠緻也。

    是知取納之務,務在清心,雖許披服,而不着可也。

     四、開許中,初科。

    初叙根報不同。

    所下,示涅盤開意。

    涅盤禁斷八不淨物,綿帛八中之一。

    若時世饑馑,乞求難得,為護法故,則聽受畜淨施檀越。

    文開意别,故雲密也。

    不可等者,示殊意也。

    攝下根則不免權開,不可同肉;被上根則理須禁斷,不可同乳。

    方便引喻,即權暫也。

    故諸下,次引經轉證。

    上三句即涅盤文。

    必下,出佛藏經。

    未能行者,不修出世業也。

    是知等者,出諸經意。

    遮形資道,不為嚴身,則不着也。

     【科】然三種法衣,理非通限,還貿氈布,用準於前。

    良以自餘裙帔,唯拟遮寒,事不獲己,開濟形苦,生涯形報,終入死門。

    業命未傾,資心助道,事不獲己,供其衣食,終号養怨,無所益也。

     二中。

    初叙法衣須制。

    上已明示,故令準前。

    良下,出餘服。

    通開生涯,言有限也。

    四事供身,如養怨家,終遭反害。

    智論偈雲審谛觀此身,必歸於死處,難禦多反覆,背恩如小兒是也。

     【科】如能志節高劭,情割浮華,敬重正宗,死而無恨者,斯則比丘法行,列聖崇之,如艹系海版之俦也。

    約戒命難,是所通開,約心忍死,奉而不舍,故為幽冥之所翼贊,經論之所昌言。

    此但遮戒,以死持之,何況性重,多而不厭,誠可怪也。

     三中。

    初叙高行勸。

    劭,強也。

    正宗即佛教。

    行遵聖教,故名法行。

    如下,次舉昔緣勸。

    出大莊嚴論。

    彼說:昔有比丘為賊剝衣,賊恐求援,以艹系之,以護壞生,不敢挽斷。

    又一年少與上座過海,失船俱溺。

    年少捉闆,上座告言:不與我闆,違敬犯吉。

    年少護戒,以闆付之,遂為海神接於岸上。

    故下雲幽冥翼贊,即其事焉。

    昌,明也。

    此下,三、蹑緣。

    以責蠶綿害命,故是性重;多犯不厭,不懼來果,故是可怪。

     【科】問:缯纩過本,非仁育所懷;微行供獻,有開福之業。

    如何頓斷絕,杜希向之心耶? 二、供施難中,意謂或施綿帛,令制法衣,安得不用違彼施心杜塞也? 【科】答:夫供施之法,淨於三事,随一有染,名不淨施。

    論分四句,豈不然耶?且淨行滅惑,作福難諧,機緣構接,開其供施,用舍本貪,不遮财淨,緻雜受報。

    若全閉拒,則蒙俗無由樹因;至於雜報,則生生常淪苦海。

    罪福雙感,厥緻在茲。

     答中,初科。

    初明施法。

    智論雲:三事因緣,生檀布施:一者、信清淨,二者、财物淨,三者、福田淨(謂所施者)。

    四句出涅盤經:一、能施清淨,受者不淨;二、能施不淨,受者清淨;三、俱不淨;四、俱淨。

    且下,顯多過。

    智福二分,淨行滅惑,即修智分,是教本意。

    作福下,即明福分。

    初總示。

    諧,遂也。

    構,合。

    作遘,遇也。

    若下,轉釋。

    初釋上遘接。

    至下,次釋上不遮等。

    作福不精,堕於惡趣。

    在獄則為王為佐,主執幽冥;在鬼則山澤城隍,居尊享祀;在畜則象馬禽獸,金寶嚴身。

    以罪故堕於三塗,以福故受於尊貴。

    故知營福,可不慎乎? 【科】而央崛雲:缯綿皮物,展轉來離於殺者手,然持戒者不應服着;若服者然,非悲不破戒。

     次明開制。

    初科引經中,彼第四卷雲: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

    複次,文殊,一切衆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

    文殊白佛:珂貝、蠟蜜、皮革、缯綿,非自肉耶?佛言:勿作是語!如來遠離一切世間,如來不食。

    若言習近世間物者,無有是處。

    若物展轉來,離殺者手,則可習近等。

    餘如文引。

    言持戒不應服,大乘制也;服者不破戒,小乘開也。

    違於大行,故曰非悲。

     【科】據此教門,開閉殊緻。

    閉則示含生之可救,誠損害之難任;開則以喪命而成衣,權接救於寒苦。

    且自無悲之誡,終為永斷之言。

    許服之方,止是救時之弊。

     次文初出制開之由。

    任猶忍也。

    喪,害也。

    且下,次推開中之制。

    方謂權方。

     【科】至如山寒賊奪,開服皮毛,疾急苦煎,聽資乳蜜,非為通化,薄設權宜,仰度誠文,意言為允。

    革衣皮服,律具制之,去其奢甚,止足為本。

    至於黑白氈衣,律亦通約,求索過度,傷俗壞道,制舍入僧,剪毛存命,誠用顯仁,故開服着。

     三中。

    初引難開。

    正引皮毛,因言乳蜜。

    薄猶暫也。

    如上諸開,意裁理當,故雲為允。

    革下,次明元制。

    初明皮革全斷。

    律中皮革艹葉、樹皮、鳥毛、珠璎等,皆不許服,同外俗故。

    去奢甚者,顯制意也。

    至下,次明毛氈開制。

    舍堕中,二毛卧具,但制相參,顯是通用。

    求下,明制。

    生譏故傷俗,長貪故壞道。

    剪下,顯開。

    毛氈剪剃,不同皮革。

     【科】然則損生之累,厥趣難清,薄為引之,鎮銘座右。

    且身為苦器,安能系而不食?随身糧粒,存生之務誠重。

    至於放火焚山,引水溉地,翻覆殺傷,殘害逾甚。

    況複囚犢捋乳,劫蜂賊蜜,蟲豸之封菜蔬,蠅蛹之依食器,薪水生靈,過於倉粟,艹土含識,同聚成村,身口所經,寔難無患。

     二中,初科。

    初叙由。

    趣謂意趣。

    鎮,置也。

    銘座右者,令書此文,日夕常見以自警也。

    且下,正引,又二。

    初明有身須食。

    衆惱所聚,故雲苦器。

    論語:孔子雲: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至下,次列其傷害。

    前明口腹過多。

    溉音蓋,灌也。

    翻覆謂耕墾也。

    取乳必須系其犢,取蜜必先熏其蜂。

    豸音雉,有足曰蟲,無足曰豸。

    封,聚也。

    蛹音勇,字書雲蠶化為蛹,今謂小飛夜中。

     【科】然則過之大者,無越蠶衣。

    觀其養殺之儀,經稱惡戒,比夫屠獵之量,萬計倍之,而世言屠伯,無不恥之。

    及至同利缣缯,昌言顯迹而莫厭者,同惡相濟也。

     次科。

    初顯其過重。

    養而後殺,事同屠獵。

    惡律儀戒,害命尤多,故複倍之。

    涅盤雲:若能破壞一切衆生十六惡律儀,是名持戒。

    何等十六?一者、為利養食羔羊,肥已轉賣;二者、為利買已屠殺;三者、為利養食豬豚,肥已轉賣;四者、為利買已屠殺;五者、為利養食牛犢,肥已轉賣;六者、為利買已屠殺;七、為利養雞,令肥已轉賣;八者、為利買已屠殺;九者、釣魚;十者、獵師;十一、劫奪;十二、魁脍;十三、網捕飛鳥;十四、兩舌;十五、獄率;十六、咒龍。

    而下,次責其受用。

    屠伯,言其長也。

    謂經稱惡戒,即同屠宰,是顯其惡迹。

    厭,猶恥也。

    彼此共成非義,謂之同惡相濟。

     【科】固當齊約,用息凡情。

    但五濁未消,三障常繞,豈非嗜欲之變使之然乎?當知報居季俗,宅此形神,受用使之,損他成己,為惱為辱,深可厭也。

     三中。

    初誡令禀制。

    齊約之言,或兼前食飲,或普告同遵,兩釋并通。

    但下,推示貪情。

    五濁未消,消即滅也:一、劫,二、見,三、煩惱,四、衆生,五、命。

    五皆名濁,體非清淨故。

    三障:一、煩惱,二、業,三、報。

    三并名障,礙於聖道故。

    繞謂纏縛也。

    當下,勸令厭舍。

    季俗,通召像末。

    宅,居也。

    形神即身心。

     【科】至如商那比丘,胎衣被體;面王釋子,報服随身。

    長指四海而為家,日一[(歹*又)/食]而謀道,無欲無為,斯可尚也。

     三、引勝報中,初科。

    商那和修,亦雲舍那婆斯,此雲胎衣。

    付法藏傳雲:由前世以一衣施辟支佛,五百生與衣俱生,在胎為胎衣,出胎為嬰孩衣,出家為法衣等。

    面王釋子,分别功德論雲:出此比丘頂上空中,有寶冠相,因名面王。

    恐為王害,故舍出家,祗以一[疊*毛]為法衣,更無餘服等。

    若據賢愚經雲:面有王字,故得其名。

    無求故無欲,無營故無為。

    尚,謂欽羨也。

     【科】況複北有樹衣,上天化服,随心輕重,逐運新奇。

     次科北有,即北洲也。

    樓炭經雲:北郁單曰諸河池上,有諸寶樹,香樹出種種香,衣被樹、璎珞樹出種種衣被、璎珞,音樂樹出種種音樂。

    樹高七裡,下至二裡等。

    上天即六欲天,四天王天衣重十二铢,三十三天衣重六铢,他化自在天衣重半铢,故雲随心輕重也。

    運即是時。

     【科】或委質淨邦,以法喜而充食;寓神華内,以慚愧而為衣。

    斯道可祈,行因無不至也。

     三中。

    無量壽經雲:彌陀淨土,自然衣食随念而生,法喜慚愧舉其因行。

    法喜資神故如食,慚愧嚴身故如衣,自然衣食由斯而感。

    祈,求也。

    言可求者,因果必然也。

    然因行多途,随己力分,廣如大小彌陀經、十六觀經等。

    具明修法,如别所論。

     【科】問:如何立行,用祈彼耶?答:夫萬化在於一心,行成而終,果克如影響矣。

    義須厭斯胎報,誓竭貪源,則受生依化矣。

    身既化生,則饑渴寒熱,絕於心矣。

    形服所資,不傷含識,既安柔忍,則所服無外矣。

     問答中,初明往生之理。

    萬化總收十界依正一心,即今現前思念随緣而動,動成因果。

    因如形聲,果喻影響,言其不差也。

    萬化既出一心,乃知一心具含萬化,又知萬化體即一心,則穢土淨邦固非他法。

    慈雲法師所謂回神億剎,寔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乎剎那際内?唯心淨土,其理炳然。

    必欲同舟,更須研考。

    義下,次示因果之相。

    初明受生淨。

    上二句是因,下一句是報。

    蓮中托識法性生身,故雲依化。

    身下,次明内資淨。

    雖有珍味,聞氣而已,故絕饑渴。

    形下,三、明外資淨。

    衣從念生,故知無外。

     【科】故有梁沈約,碩學英才,位處權衡,情安仁恕,立究竟慈悲論曰:外典雲,六十者可以衣帛,則此年已前宜布矣,七十者可以食肉,則此年已前宜菜矣,夫聖道隆深,無思不洽,仁被群生,理無偏漏,禁肉之旨,載現于言,黜缯之義,斷可知矣,然禁淨之始,猶通蠶革,蓋是敷說之儀,随機未已,豈非一朝裂帛,可以終年,烹牢待膳,亘時引日,拯危濟苦,先其所急,敷說次序,義在於斯,自涅盤東度,三肉罷緣,服膺至訓,長蔬靡倦,而蠶衣缯服,曾不惟疑,此蓋慮窮於文字,思迷於弘旨。

     四中,初科。

    初叙其人。

    碩,大也。

    智過千人曰英。

    位處權衡,按吳均齊春秋雲:約永平八年曾作中丞,後退狎隐淪,故封隐侯。

    究竟慈悲,即取涅盤大乘了義,以明佛菩薩行也。

    外下,次正引論。

    文多脫略,須具引之。

    論曰:外典雲: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則六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作五十者)。

    雞、肫、犬、鼠(孟子作狗[((巨-匚)@一)/(北-匕+(矢*匕))]),勿失其時,則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然則五十九年已前,所衣宜布矣;六十九年已前,所食宜蔬矣。

    即禮記?王制雲: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

    比上年數,小有不同。

    上引外典禮法。

    夫下,次究内教開制。

    初明通制。

    聖道即佛化,思即慈心,洽謂普沾也。

    小教許食三種淨肉,楞伽、涅盤制斷,故雲載也。

    黜,醜律反,貶去也。

    以肉校缯,害命理一,故雲可知。

    然下,次釋暫開禁淨。

    始者,謂小教初興。

    未已,謂不了之教。

    豈非等者,出權開所以。

    牢即是牛。

    待,備也。

    亘,竟也。

    引,延也。

    自下,三、叙昔迷三肉。

    僧祗中,不見、不聞、不疑為我殺者,謂之淨肉。

    佩服於胸中,謂之服膺。

    隐侯,自謂也。

    經文禁肉,蠶缯可知。

    獨不疑之,是迷其大旨。

    窮猶滞也。

     【科】文多不載。

    觀隐侯此論,得其大歸,律制嚴明,非可詳覽,故興宏緻耳。

    并如上所引,可用鏡諸。

     次科,初句顯略;觀下,稱其得要;律下,點其未詳。

    前引諸律甚嚴,且明隐侯未悉,但據涅盤,故雲宏緻,猶言大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