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章服儀應法記(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大宋餘杭沙門釋元照述
感通傳:天人問曰:前所制章服儀,靈神感喜。
自佛法東傳六七百年,南北律師曾無此意,師何獨拔此意?祖師答曰:餘讀智論,見佛着粗布僧伽棃,因懷在心。
及聽律後,便見蠶衣,縱得已成,斬壞塗埵,重增景仰。
又見古昔高僧,鹹皆着布。
複見西來梵僧,鹹着布[疊*毛]。
由茲興念,制此儀文。
斯乃發起之元由,述作之大體。
文理高邈,引用該羅。
不得其門,莫窺其美。
徒知申釋,但費辭章。
是以竭鄙思以幽求,酬諸生之勤請。
擊揚遺化,敢睎骥於前修;衍布慈風,庶指南於來學雲爾。
紹聖二年安居中於淨住寶閣絕筆 【科】釋門章服儀。
題中,上二字通标教宗,以章服之言,貫於道俗,故須标簡,意令無濫。
下三字别示制法,以撿身誘俗,形服為先,故特申明,意令遵禀。
釋是佛之姓氏,以氏而名其教門者,限於内外,舉物以喻其宗。
左傳曰:衣,身之章也。
注雲:章明貴賤。
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
尚書孔安國傳曰:天子冕服十二章:日、月、星辰、(此三取照臨於下。
)山、(興雲緻雨。
)龍、(變化無窮。
)華蟲、(即雉也,取耿介。
此六畫於衣,法天之陽也。
)藻、(文章。
)火、(炎上,以助其德。
)粉、(潔白。
)米、(能養。
)黼、(斷害。
)黻,(背惡向善。
此六繡於裳,法地之陰也。
)皆為百王之明戒,以益其德。
諸侯自龍下八章,大夫藻、火、粉、米四章,士藻、火二章,庶人則無。
章服之名,出於儒禮。
釋門法服,雖無差降,體、色、量三,并須應法。
堤條長短,三衣各異,皆有所表,故有同焉。
業疏雲:章服被於外容,戒業充於内報。
是也。
末俗無知,乃謂紫染為章服者,可謂名不正矣。
儀即是法。
下之十篇,纂集聖教,裁量制度,申釋理趣,垂範後世。
凡為道衆,皆須則之。
【科】神州沙門釋道宣述。
撰号中河圖雲:昆侖東南,地方五千裡,号曰神州,亦稱赤縣。
蓋多神聖所都,又是陽明之地故也。
州縣皆都邑之通名。
準業疏雲:神州一統,約受并誦四分之文。
又雲:此方赤縣,曹魏已前等。
審是通指震旦一國,非局於京兆也。
餘如常解,不複煩詞。
【科】有漢陰沙門,告於秦山開士曰:仆聞慈濟之道,通古之所式瞻;弘施之方,由來於焉景仰。
豈非仁育成化,則覆焘冠於兩儀;攝禦開業,則惠澤逾於三大?固當恢廣夷路,顯性命於四生;疎解精靈,暢慈悲於九有。
序中,初設賓問。
古賢述作,多有此體。
或假設他詞,或實有其事,問答相持,以為發起。
初科。
漢陰,即楚地。
水南曰陰,楚在漢水之南故也。
秦山開士,即祖師自謂。
秦都長安,關内皆屬秦地。
然本山谷之名,故稱山焉。
沙門、開士,皆出家人之通号。
上标所告人。
仆下,申所告事,有三。
初、叙仁慈博施,古今所重。
式瞻景仰,皆謂人所尊敬。
方,法也。
豈下,次、叙如來用此建化利生。
上二句,示佛懷。
仁育,即大慈悲,非慈不能成化。
覆焘,謂普被群有,功超天地,故雲冠兩儀也。
焘亦訓覆。
下二句,明設教。
攝禦,謂統攝群機。
開業,即随宜施教。
恩過化境,故雲逾三大,謂三千大千也。
固下,三、叙比丘禀教,理須弘闡。
上二句,明利他。
恢,大也。
夷,平也。
夷路,即指二乘。
顯性命者,示其本性,令開悟也。
胎、卵、濕、化,六道受生,不出此四。
下二句,明自利。
疎,開也。
精靈,即自心暢舒也。
三界别開,則為九有,欲界為一,色、無色界各有四天,皆衆生所居有漏之處耳。
【科】比見諸沙門,威容崇盛,言行殊倫,深登耆域之譏,重納隐侯之責。
蠶絲被體,非華绮無以肆其心;柔茵仰藉,非輕軟無以安其慮。
衣食斯恥,既失德於儒宗;聖種頓亡,固喪道於玄府。
次科。
初叙儀貌可觀。
深下,次明服飾乖謬,又二。
初斥其奢靡。
登,猶當也。
耆域,出僧傳。
神異科,天竺人。
周流華戎,無有定所。
嘗譏衆僧衣服華麗,不應素法。
後欲還西竺,衆請留一言為誡。
域乃升座,告衆曰:守口攝身意,慎莫犯衆惡。
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
偈畢辭去。
餘如傳中。
隐侯,即南齊沈約,字[優-尢+木]文,封為隐侯。
撰究竟慈悲論,廣引經論極誡。
肉食、蠶衣,如次篇自引。
肆,猶快也。
茵,即床褥。
衣下,次斥其違教。
上二句違儒教。
論語雲:士不恥惡衣惡食。
若恥,未足與議也。
下二句違釋教。
律制四依:一、乞食,二、糞衣,三、樹下坐,四、腐爛藥。
一切聖人依此修行,故曰四依。
聖道由成,故名聖種。
玄府,即目佛教。
或約衣之染色,或據法之玄妙,二義并通。
有作聖積字,誤。
【科】是則專門靜訓,徒張誡诰之儀;遵途蓋寡,妄設譏遮之約。
将非正法頹紐,終於千六百年乎? 三中。
初叙違教。
上二句明師訓無益。
此指祖師專業律部,以訓其徒。
靜亦謂專一無雜慮也。
下二句明資不遵禀。
誡诰是勸誘。
譏遮即诃斥約制也。
将下,次疑法滅。
此文顯慶二年撰,逆推像正一千五百九十六年。
頹紐謂如綱紐絕也。
【科】辄以所疑,請為披釋。
四中正像,各一千年,末法萬年。
才當像法之中,而正教将滅,何其速乎? 【科】開士曰:自法王利見,盛開導於慈悲;博愛之道,寔津梁於品彙。
欲界亂善,尚兼濟為言初;色有靜緣,亦四弘為導首。
況複道超區宇,德跨樊籠,非安忍於不仁,豈容情於殺戮?斷可知矣! 二、主答中。
初科為二。
初叙教旨。
如來出世,響合時心,故雲利見。
語出周易。
上二句推教令。
開誘多門,要歸在此。
下二句彰功益。
津濟、橋梁,相似法故。
品彙,即群生彙類也。
欲下,二、引況。
初舉世善。
欲界下,自四州上至六天,非欲不生,故名欲界。
輪王十善,散心持守,對上定業,故名亂善。
兼濟,即仁慈十善。
以不殺為始,故曰言初。
色有,即四禅天。
靜緣,即定業。
修四禅定,得生彼天,仍行四弘,得為梵王,即四無量心。
慈悲在先,故雲導首。
況下,次況聖道。
上二句彰勝德,下三句明相反。
區宇、樊籠,并目三界。
超與跨,皆謂高出其上。
斷字去呼,定也。
【科】卿不聞乎,重為開引。
肉食之與蠶衣,随機開制;損生之與害命,終期頓斷。
是知适化之舉,妙以達性為功;攝用之略,畢歸資理為務。
但以淳源久謝,澆風不追,遂使袈裟有變白之征,沙門絕搜玄之路。
擁膝長想,伊何具言。
次科。
初二句,召賓審聽。
卿是尊貴之稱,古無節制,今獨一人,餘不可用。
肉下,二、引示元由,又三。
初、叙其開制。
小乘諸律,并以魚肉為正食,但非專為我,皆許食之。
蠶綿為袈裟,但非蠶家乞求,皆聽服之。
至于方等大乘,始加制約。
楞伽斷肉食,鴦掘誡蠶綿,至後涅盤,一切永斷。
莫非機有利鈍,故使教有開遮。
損生害命,語别義同。
對上二事,故重言耳。
是下,顯教意。
上二句,決上随宜意。
以人根萬差,不可一槩适時而化。
意存達性,故有權開。
了悟己心,謂之達性。
下二句,顯上頓斷意。
攝機用教,既為資理,故須永斷。
略即是謀。
資,助也。
理即本有常住佛性,衆生自迷,諸佛已證。
今欲禀教,學佛修顯,必須行慈,安有害物而得成耶?但下,次、嗟其訛變。
淳源,喻佛正法。
中夜入滅,後夜不如,況至像法乎?謝,替也。
澆謂醨薄,不能反正,故曰不追。
衣變白者,表法門淡薄。
征,驗也。
人絕搜玄者,謂不學道也。
摩耶經雲:佛滅一千三百年後,袈裟變白,不受染色。
若準付囑儀雲:佛令阿難将僧伽棃往須彌頂起塔供養,又敕帝釋紛雨新華,仍告風神去其萎者。
諸比丘問佛,佛言:慮後袈裟變白也。
今時目睹,實為痛心,豈非魔外壞滅吾教乎?悲哉!擁膝即趺坐,伊猶是也。
【科】彼沙門曰:仆本漢陰、荊楚外屏,薄蒙餘慶,叨幸望蹤。
每聞變俗形服,為入道之初門;靜處思微,樹出世之元旨。
至於衣食之累,久捐擲於俗塵;見愛之纏,未解散於胸臆。
所以不遠千裡,問道三秦,至止已來,更新其緻。
三、重請中,初、叙自慶。
而稱仆者,示卑下也。
荊、楚皆州名,望於京兆,謂之外屏。
蒙餘慶者,上所庇也。
意言邊屏之人,賴承他庇而有所遇,是為叨幸。
叨,濫也。
幸謂非分而獲,望謂瞻慕,蹤謂主人之德業。
每下,二、叙所聞。
上二句聞形服之功,下二句聞修心之要。
靜處是道緣,思微即觀行。
樹字上呼,元,大也。
至下,三、述所懷。
上二句叙念道忘事。
衣食資緣,是人所急,久已棄之,則其他可知矣。
次二句叙昧教持疑。
見愛即二惑,未解散者多。
疑,壅也。
言此以為請教之張本。
下四句叙尋師求異。
不遠千裡,忘其勞也。
出孟子、漢書。
項羽入關,分秦地為三國:章邯封壅王,司馬忻封塞王,董翳封翟王,遂号三秦。
後為高祖所破,更新其緻。
更字平呼,言所聞見異於昔故。
【科】向蒙餘論,薄示規猷。
而昏識未萠,倒情難曉。
請重書紳,廣開衢路。
庶使儀形有據,法炬之照常明;幽途重朗,道樹之風逾遠。
次科,初指前粗略。
猷,法也。
萠,發也。
請下,次重請廣明。
初二句申請。
論語曰:子張書諸紳。
謂聞孔子言教,則記於紳。
帶衢,四達道也。
庶下,彰益。
上二句住法益炬,喻正法流通無盡,故曰常明。
下二句開迷益樹,取道化徧布無涯,故曰逾遠。
【科】餘重谕曰:原夫道隆下土,綱領一焉。
理則廓紛累於清心,事則顯嘉相於形有。
良以正道玄漠,長劫之所未窺;靈胤昭彰,含識於斯攸仰。
四、許陳中,初科。
初明教之大要。
下土三界則指欲界,四州且據閻浮。
教門雖廣,理事兩端,如網之綱,猶裘之領。
廓,空也。
嘉即訓善。
心冥空寂,動無滞迹,形具威儀,外生物善,乃知理事不出形心。
形心非他,理事不遠,即是三學,亦名二谛。
良下,次明佛出。
始聞正道,即上理事。
玄漠,言其幽遠,非易知也。
窺即訓視。
靈胤昭彰,即如來降世。
含識,即目群生。
識蘊色中,謂之含識。
攸,語詞。
仰,賴也。
【科】是知鹿園創啟,鶴樹終期,開萠濟世之摸,昌示容光之迹。
剃染之異,變俗習之生常;量據之儀,必幽求於正撿。
次科,初叙一化所明。
鹿園在波羅柰國,佛始成道,於中度五俱鄰,開化之初,故雲創啟。
鶴樹即娑羅林,此翻堅固,佛臨涅盤,色如白鶴,由此示滅,故曰終期。
濟世摸者,通目三藏。
昌,盛也。
容光迹者,别指形服也。
剃下,次明事須考教。
上二句示剃染之意,次二句明制造之法。
既為革俗,義不容非,凡欲量據,事須依教。
幽,深也。
正撿,即律部 【科】且四含八藏,難用備尋;一襲三衣,何容昏曉?既是釋門常務,無時不經,義匪妄存,事符真教。
固使住法萬載,唯承形服之功;出有三聖,鹹祖前修之業。
三中。
初二句舉難況易。
梵語阿含,此雲法歸,謂衆法門所歸聚處。
長、增、中、雜,謂之四含。
長破邪見,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深義,雜明禅定。
八藏者,經、律、論三藏外,加一雜藏,大小各四,故有八也。
史記音義雲:衣單複具為一襲。
昏曉,謂昧爽時,未分晝夜也。
意謂衣法乃大藏之一事,名體是非,不可不辨。
既下,次顯事要。
須明衣食資身皆要,食則有持,衣則常服,尤為急要,故曰無時。
經,猶用也。
符,合也。
固下,彰功深益廣。
固,實也。
萬載趣爾為言,近接慈氏,遠通諸佛。
三聖,即三乘聖人。
祖,襲也。
往古聖賢,謂之前修,今屬吾佛,或指諸祖。
【科】今略為子位以十篇,随篇組織,務光陳迹。
四中,今為子者,雖酬來客,且為發起立言之意,豈止一人?于今受賜,垂及後世,何可窮也?組織,說文雲:作布帛總名。
秉筆着撰,事有同焉。
陳迹,即佛之遺教。
老子雲:詩、書、禮、樂,皆先王之陳迹。
今借用之。
下列十篇,前九并事,後一是法。
九中,初名,二體,三功,四色,五至九,并制造也。
制意釋名篇第一。
立體拔俗篇第二。
勝德經遠篇第三。
法色光俗篇第四。
裁制應法篇第五。
方量幢相篇第六。
單複有據篇第七。
縫制裁成篇第八。
補浣誠教篇第九。
加法衆護篇第十。
【科】制意釋名篇第一。
篇目四字,即下兩門:初門則究佛本制,制必有由;後門乃解佛建名,名必有義。
此二法爾,必在初明。
【科】形服之所感人,懷生務本;道法之所回向,啟化初源。
制意中,初科。
上二句明能服。
懷慈感人,謂警動自心,則能起行。
下濟群有,謂懷生也。
上求佛果,謂務本也。
下二句明所化。
歸向道法,通目佛教。
不出三乘,謂歸從佛道者。
始因睹相,則知儀服是教化之始,故曰初源。
【科】故釋父逾城,途經林澤,行見獵者,服以袈裟,便脫寶衣,貿得粗布僧伽棃,即而服之,成正覺道。
次科化儀中,初文。
釋父,即釋迦如來經雲我是一切衆生之父,智論雲菩薩欲舍親出家,求無上道,中夜起觀,見妃後采女,狀若臭屍。
即命車匿,令鞴白馬,半夜踰城,行十二由旬,到跋伽婆仙人住處,以刀剃發,持上妙寶衣,貿粗布僧伽棃,於尼連河邊六年苦行等。
【科】及開化也。
若自若他,創染玄綱,先乘此服。
故善來聲發俗衣,變而成法衣,八事随身。
如善見說羯磨等受,先立形同正儀。
故律雲:彼剃發着袈裟,與出家人同。
此誠證也。
次科。
初叙意。
玄綱亦目佛教。
乘猶被也。
故下,引示。
初引善來。
佛世根利,凡投出家,一言召之,即感具戒。
由是初果機教俱聖,不假剃染,自然變化六物,外加針線及斧子為八事。
下指所出。
善見又雲:善來比丘威儀庠序,如二十年學法者。
次引羯磨。
最初善來,次立三語,八年已後制羯磨受邊。
五中,十尼、二十小年曾歸,難緣遣信,故雲等也。
先立形同,即受緣中出家相具。
下引律證,文見大小持犍度。
【科】斯何故耶?良由非變服無以光其儀,非異俗無以顯其道也。
括其大歸,莫非截苦海之舟航,夷生涯之梯隥。
顯意中,初文上句征起。
良下,釋通,有二:初據近意。
外表形同諸聖,即光儀也;内表懷慈求脫,即顯道也。
括下,次明遠意。
括大歸者,開方便也。
三界六道,衆苦逼迫,無邊無底,故喻海焉。
法服可度,而至彼岸,故如舟航截越也。
二死盡際,謂之生涯。
等覺未出,卓然高險,法服可登,而升常樂,故如梯隥夷猶等也。
二句意重,以義分之。
上約小教,下對大乘,詳之可見。
【科】故賢愚經雲:服此法衣,當於生死疾得解脫。
次引證中,初文賢愚經,即佛因地曾為金色師子,唯不傷害着袈裟人。
時有獵師,身披袈裟,密以箭射。
師子奮起,欲往害之,見披袈裟,故作是語。
如文所引,遂忍毒而死。
餘如業疏記具引。
【科】故梵王布化,存生而立運通;釋尊垂範,亡我而捐罪福。
傾五住於心塵,排二死於内外者也。
次科梵王,色界天主,以十善四弘,教人修奉,而獲福報,即為運通,福盡墜堕,則為迍否也。
亡我,謂
自佛法東傳六七百年,南北律師曾無此意,師何獨拔此意?祖師答曰:餘讀智論,見佛着粗布僧伽棃,因懷在心。
及聽律後,便見蠶衣,縱得已成,斬壞塗埵,重增景仰。
又見古昔高僧,鹹皆着布。
複見西來梵僧,鹹着布[疊*毛]。
由茲興念,制此儀文。
斯乃發起之元由,述作之大體。
文理高邈,引用該羅。
不得其門,莫窺其美。
徒知申釋,但費辭章。
是以竭鄙思以幽求,酬諸生之勤請。
擊揚遺化,敢睎骥於前修;衍布慈風,庶指南於來學雲爾。
紹聖二年安居中於淨住寶閣絕筆 【科】釋門章服儀。
題中,上二字通标教宗,以章服之言,貫於道俗,故須标簡,意令無濫。
下三字别示制法,以撿身誘俗,形服為先,故特申明,意令遵禀。
釋是佛之姓氏,以氏而名其教門者,限於内外,舉物以喻其宗。
左傳曰:衣,身之章也。
注雲:章明貴賤。
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
尚書孔安國傳曰:天子冕服十二章:日、月、星辰、(此三取照臨於下。
)山、(興雲緻雨。
)龍、(變化無窮。
)華蟲、(即雉也,取耿介。
此六畫於衣,法天之陽也。
)藻、(文章。
)火、(炎上,以助其德。
)粉、(潔白。
)米、(能養。
)黼、(斷害。
)黻,(背惡向善。
此六繡於裳,法地之陰也。
)皆為百王之明戒,以益其德。
諸侯自龍下八章,大夫藻、火、粉、米四章,士藻、火二章,庶人則無。
章服之名,出於儒禮。
釋門法服,雖無差降,體、色、量三,并須應法。
堤條長短,三衣各異,皆有所表,故有同焉。
業疏雲:章服被於外容,戒業充於内報。
是也。
末俗無知,乃謂紫染為章服者,可謂名不正矣。
儀即是法。
下之十篇,纂集聖教,裁量制度,申釋理趣,垂範後世。
凡為道衆,皆須則之。
【科】神州沙門釋道宣述。
撰号中河圖雲:昆侖東南,地方五千裡,号曰神州,亦稱赤縣。
蓋多神聖所都,又是陽明之地故也。
州縣皆都邑之通名。
準業疏雲:神州一統,約受并誦四分之文。
又雲:此方赤縣,曹魏已前等。
審是通指震旦一國,非局於京兆也。
餘如常解,不複煩詞。
【科】有漢陰沙門,告於秦山開士曰:仆聞慈濟之道,通古之所式瞻;弘施之方,由來於焉景仰。
豈非仁育成化,則覆焘冠於兩儀;攝禦開業,則惠澤逾於三大?固當恢廣夷路,顯性命於四生;疎解精靈,暢慈悲於九有。
序中,初設賓問。
古賢述作,多有此體。
或假設他詞,或實有其事,問答相持,以為發起。
初科。
漢陰,即楚地。
水南曰陰,楚在漢水之南故也。
秦山開士,即祖師自謂。
秦都長安,關内皆屬秦地。
然本山谷之名,故稱山焉。
沙門、開士,皆出家人之通号。
上标所告人。
仆下,申所告事,有三。
初、叙仁慈博施,古今所重。
式瞻景仰,皆謂人所尊敬。
方,法也。
豈下,次、叙如來用此建化利生。
上二句,示佛懷。
仁育,即大慈悲,非慈不能成化。
覆焘,謂普被群有,功超天地,故雲冠兩儀也。
焘亦訓覆。
下二句,明設教。
攝禦,謂統攝群機。
開業,即随宜施教。
恩過化境,故雲逾三大,謂三千大千也。
固下,三、叙比丘禀教,理須弘闡。
上二句,明利他。
恢,大也。
夷,平也。
夷路,即指二乘。
顯性命者,示其本性,令開悟也。
胎、卵、濕、化,六道受生,不出此四。
下二句,明自利。
疎,開也。
精靈,即自心暢舒也。
三界别開,則為九有,欲界為一,色、無色界各有四天,皆衆生所居有漏之處耳。
【科】比見諸沙門,威容崇盛,言行殊倫,深登耆域之譏,重納隐侯之責。
蠶絲被體,非華绮無以肆其心;柔茵仰藉,非輕軟無以安其慮。
衣食斯恥,既失德於儒宗;聖種頓亡,固喪道於玄府。
次科。
初叙儀貌可觀。
深下,次明服飾乖謬,又二。
初斥其奢靡。
登,猶當也。
耆域,出僧傳。
神異科,天竺人。
周流華戎,無有定所。
嘗譏衆僧衣服華麗,不應素法。
後欲還西竺,衆請留一言為誡。
域乃升座,告衆曰:守口攝身意,慎莫犯衆惡。
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
偈畢辭去。
餘如傳中。
隐侯,即南齊沈約,字[優-尢+木]文,封為隐侯。
撰究竟慈悲論,廣引經論極誡。
肉食、蠶衣,如次篇自引。
肆,猶快也。
茵,即床褥。
衣下,次斥其違教。
上二句違儒教。
論語雲:士不恥惡衣惡食。
若恥,未足與議也。
下二句違釋教。
律制四依:一、乞食,二、糞衣,三、樹下坐,四、腐爛藥。
一切聖人依此修行,故曰四依。
聖道由成,故名聖種。
玄府,即目佛教。
或約衣之染色,或據法之玄妙,二義并通。
有作聖積字,誤。
【科】是則專門靜訓,徒張誡诰之儀;遵途蓋寡,妄設譏遮之約。
将非正法頹紐,終於千六百年乎? 三中。
初叙違教。
上二句明師訓無益。
此指祖師專業律部,以訓其徒。
靜亦謂專一無雜慮也。
下二句明資不遵禀。
誡诰是勸誘。
譏遮即诃斥約制也。
将下,次疑法滅。
此文顯慶二年撰,逆推像正一千五百九十六年。
頹紐謂如綱紐絕也。
【科】辄以所疑,請為披釋。
四中正像,各一千年,末法萬年。
才當像法之中,而正教将滅,何其速乎? 【科】開士曰:自法王利見,盛開導於慈悲;博愛之道,寔津梁於品彙。
欲界亂善,尚兼濟為言初;色有靜緣,亦四弘為導首。
況複道超區宇,德跨樊籠,非安忍於不仁,豈容情於殺戮?斷可知矣! 二、主答中。
初科為二。
初叙教旨。
如來出世,響合時心,故雲利見。
語出周易。
上二句推教令。
開誘多門,要歸在此。
下二句彰功益。
津濟、橋梁,相似法故。
品彙,即群生彙類也。
欲下,二、引況。
初舉世善。
欲界下,自四州上至六天,非欲不生,故名欲界。
輪王十善,散心持守,對上定業,故名亂善。
兼濟,即仁慈十善。
以不殺為始,故曰言初。
色有,即四禅天。
靜緣,即定業。
修四禅定,得生彼天,仍行四弘,得為梵王,即四無量心。
慈悲在先,故雲導首。
況下,次況聖道。
上二句彰勝德,下三句明相反。
區宇、樊籠,并目三界。
超與跨,皆謂高出其上。
斷字去呼,定也。
【科】卿不聞乎,重為開引。
肉食之與蠶衣,随機開制;損生之與害命,終期頓斷。
是知适化之舉,妙以達性為功;攝用之略,畢歸資理為務。
但以淳源久謝,澆風不追,遂使袈裟有變白之征,沙門絕搜玄之路。
擁膝長想,伊何具言。
次科。
初二句,召賓審聽。
卿是尊貴之稱,古無節制,今獨一人,餘不可用。
肉下,二、引示元由,又三。
初、叙其開制。
小乘諸律,并以魚肉為正食,但非專為我,皆許食之。
蠶綿為袈裟,但非蠶家乞求,皆聽服之。
至于方等大乘,始加制約。
楞伽斷肉食,鴦掘誡蠶綿,至後涅盤,一切永斷。
莫非機有利鈍,故使教有開遮。
損生害命,語别義同。
對上二事,故重言耳。
是下,顯教意。
上二句,決上随宜意。
以人根萬差,不可一槩适時而化。
意存達性,故有權開。
了悟己心,謂之達性。
下二句,顯上頓斷意。
攝機用教,既為資理,故須永斷。
略即是謀。
資,助也。
理即本有常住佛性,衆生自迷,諸佛已證。
今欲禀教,學佛修顯,必須行慈,安有害物而得成耶?但下,次、嗟其訛變。
淳源,喻佛正法。
中夜入滅,後夜不如,況至像法乎?謝,替也。
澆謂醨薄,不能反正,故曰不追。
衣變白者,表法門淡薄。
征,驗也。
人絕搜玄者,謂不學道也。
摩耶經雲:佛滅一千三百年後,袈裟變白,不受染色。
若準付囑儀雲:佛令阿難将僧伽棃往須彌頂起塔供養,又敕帝釋紛雨新華,仍告風神去其萎者。
諸比丘問佛,佛言:慮後袈裟變白也。
今時目睹,實為痛心,豈非魔外壞滅吾教乎?悲哉!擁膝即趺坐,伊猶是也。
【科】彼沙門曰:仆本漢陰、荊楚外屏,薄蒙餘慶,叨幸望蹤。
每聞變俗形服,為入道之初門;靜處思微,樹出世之元旨。
至於衣食之累,久捐擲於俗塵;見愛之纏,未解散於胸臆。
所以不遠千裡,問道三秦,至止已來,更新其緻。
三、重請中,初、叙自慶。
而稱仆者,示卑下也。
荊、楚皆州名,望於京兆,謂之外屏。
蒙餘慶者,上所庇也。
意言邊屏之人,賴承他庇而有所遇,是為叨幸。
叨,濫也。
幸謂非分而獲,望謂瞻慕,蹤謂主人之德業。
每下,二、叙所聞。
上二句聞形服之功,下二句聞修心之要。
靜處是道緣,思微即觀行。
樹字上呼,元,大也。
至下,三、述所懷。
上二句叙念道忘事。
衣食資緣,是人所急,久已棄之,則其他可知矣。
次二句叙昧教持疑。
見愛即二惑,未解散者多。
疑,壅也。
言此以為請教之張本。
下四句叙尋師求異。
不遠千裡,忘其勞也。
出孟子、漢書。
項羽入關,分秦地為三國:章邯封壅王,司馬忻封塞王,董翳封翟王,遂号三秦。
後為高祖所破,更新其緻。
更字平呼,言所聞見異於昔故。
【科】向蒙餘論,薄示規猷。
而昏識未萠,倒情難曉。
請重書紳,廣開衢路。
庶使儀形有據,法炬之照常明;幽途重朗,道樹之風逾遠。
次科,初指前粗略。
猷,法也。
萠,發也。
請下,次重請廣明。
初二句申請。
論語曰:子張書諸紳。
謂聞孔子言教,則記於紳。
帶衢,四達道也。
庶下,彰益。
上二句住法益炬,喻正法流通無盡,故曰常明。
下二句開迷益樹,取道化徧布無涯,故曰逾遠。
【科】餘重谕曰:原夫道隆下土,綱領一焉。
理則廓紛累於清心,事則顯嘉相於形有。
良以正道玄漠,長劫之所未窺;靈胤昭彰,含識於斯攸仰。
四、許陳中,初科。
初明教之大要。
下土三界則指欲界,四州且據閻浮。
教門雖廣,理事兩端,如網之綱,猶裘之領。
廓,空也。
嘉即訓善。
心冥空寂,動無滞迹,形具威儀,外生物善,乃知理事不出形心。
形心非他,理事不遠,即是三學,亦名二谛。
良下,次明佛出。
始聞正道,即上理事。
玄漠,言其幽遠,非易知也。
窺即訓視。
靈胤昭彰,即如來降世。
含識,即目群生。
識蘊色中,謂之含識。
攸,語詞。
仰,賴也。
【科】是知鹿園創啟,鶴樹終期,開萠濟世之摸,昌示容光之迹。
剃染之異,變俗習之生常;量據之儀,必幽求於正撿。
次科,初叙一化所明。
鹿園在波羅柰國,佛始成道,於中度五俱鄰,開化之初,故雲創啟。
鶴樹即娑羅林,此翻堅固,佛臨涅盤,色如白鶴,由此示滅,故曰終期。
濟世摸者,通目三藏。
昌,盛也。
容光迹者,别指形服也。
剃下,次明事須考教。
上二句示剃染之意,次二句明制造之法。
既為革俗,義不容非,凡欲量據,事須依教。
幽,深也。
正撿,即律部 【科】且四含八藏,難用備尋;一襲三衣,何容昏曉?既是釋門常務,無時不經,義匪妄存,事符真教。
固使住法萬載,唯承形服之功;出有三聖,鹹祖前修之業。
三中。
初二句舉難況易。
梵語阿含,此雲法歸,謂衆法門所歸聚處。
長、增、中、雜,謂之四含。
長破邪見,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深義,雜明禅定。
八藏者,經、律、論三藏外,加一雜藏,大小各四,故有八也。
史記音義雲:衣單複具為一襲。
昏曉,謂昧爽時,未分晝夜也。
意謂衣法乃大藏之一事,名體是非,不可不辨。
既下,次顯事要。
須明衣食資身皆要,食則有持,衣則常服,尤為急要,故曰無時。
經,猶用也。
符,合也。
固下,彰功深益廣。
固,實也。
萬載趣爾為言,近接慈氏,遠通諸佛。
三聖,即三乘聖人。
祖,襲也。
往古聖賢,謂之前修,今屬吾佛,或指諸祖。
【科】今略為子位以十篇,随篇組織,務光陳迹。
四中,今為子者,雖酬來客,且為發起立言之意,豈止一人?于今受賜,垂及後世,何可窮也?組織,說文雲:作布帛總名。
秉筆着撰,事有同焉。
陳迹,即佛之遺教。
老子雲:詩、書、禮、樂,皆先王之陳迹。
今借用之。
下列十篇,前九并事,後一是法。
九中,初名,二體,三功,四色,五至九,并制造也。
制意釋名篇第一。
立體拔俗篇第二。
勝德經遠篇第三。
法色光俗篇第四。
裁制應法篇第五。
方量幢相篇第六。
單複有據篇第七。
縫制裁成篇第八。
補浣誠教篇第九。
加法衆護篇第十。
【科】制意釋名篇第一。
篇目四字,即下兩門:初門則究佛本制,制必有由;後門乃解佛建名,名必有義。
此二法爾,必在初明。
【科】形服之所感人,懷生務本;道法之所回向,啟化初源。
制意中,初科。
上二句明能服。
懷慈感人,謂警動自心,則能起行。
下濟群有,謂懷生也。
上求佛果,謂務本也。
下二句明所化。
歸向道法,通目佛教。
不出三乘,謂歸從佛道者。
始因睹相,則知儀服是教化之始,故曰初源。
【科】故釋父逾城,途經林澤,行見獵者,服以袈裟,便脫寶衣,貿得粗布僧伽棃,即而服之,成正覺道。
次科化儀中,初文。
釋父,即釋迦如來經雲我是一切衆生之父,智論雲菩薩欲舍親出家,求無上道,中夜起觀,見妃後采女,狀若臭屍。
即命車匿,令鞴白馬,半夜踰城,行十二由旬,到跋伽婆仙人住處,以刀剃發,持上妙寶衣,貿粗布僧伽棃,於尼連河邊六年苦行等。
【科】及開化也。
若自若他,創染玄綱,先乘此服。
故善來聲發俗衣,變而成法衣,八事随身。
如善見說羯磨等受,先立形同正儀。
故律雲:彼剃發着袈裟,與出家人同。
此誠證也。
次科。
初叙意。
玄綱亦目佛教。
乘猶被也。
故下,引示。
初引善來。
佛世根利,凡投出家,一言召之,即感具戒。
由是初果機教俱聖,不假剃染,自然變化六物,外加針線及斧子為八事。
下指所出。
善見又雲:善來比丘威儀庠序,如二十年學法者。
次引羯磨。
最初善來,次立三語,八年已後制羯磨受邊。
五中,十尼、二十小年曾歸,難緣遣信,故雲等也。
先立形同,即受緣中出家相具。
下引律證,文見大小持犍度。
【科】斯何故耶?良由非變服無以光其儀,非異俗無以顯其道也。
括其大歸,莫非截苦海之舟航,夷生涯之梯隥。
顯意中,初文上句征起。
良下,釋通,有二:初據近意。
外表形同諸聖,即光儀也;内表懷慈求脫,即顯道也。
括下,次明遠意。
括大歸者,開方便也。
三界六道,衆苦逼迫,無邊無底,故喻海焉。
法服可度,而至彼岸,故如舟航截越也。
二死盡際,謂之生涯。
等覺未出,卓然高險,法服可登,而升常樂,故如梯隥夷猶等也。
二句意重,以義分之。
上約小教,下對大乘,詳之可見。
【科】故賢愚經雲:服此法衣,當於生死疾得解脫。
次引證中,初文賢愚經,即佛因地曾為金色師子,唯不傷害着袈裟人。
時有獵師,身披袈裟,密以箭射。
師子奮起,欲往害之,見披袈裟,故作是語。
如文所引,遂忍毒而死。
餘如業疏記具引。
【科】故梵王布化,存生而立運通;釋尊垂範,亡我而捐罪福。
傾五住於心塵,排二死於内外者也。
次科梵王,色界天主,以十善四弘,教人修奉,而獲福報,即為運通,福盡墜堕,則為迍否也。
亡我,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