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囑品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悟的,佛也是以無言傳教。
這裡是指六祖惠能提醒大家,他一生都沒說過什麼法。
2正法眼藏:依徹見真理的智慧眼(正法眼),透見萬德秘藏的法(藏),也就是佛内心的悟境。
譯文 七月八日,六祖惠能忽然對弟子說:我要回新州,你們趕快準備船隻。
弟子門人苦苦哀求,堅決挽留。
六祖惠能說:諸佛随緣應化出世,尚且還要示現涅盤,有來必定有去,這是正常的道理。
我這肉身骸骨也應該有所歸宿。
弟子們說:師父!您現在去了新州,什麼時候可以再回來? 六祖惠能說:落葉歸根,生來本無話可說。
弟子又問:正法眼藏傳給什麼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聽吾記曰: 頭上養親,口裡須餐;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譯文 六祖惠能說:有道的人得我法,無執着心的人會通達領會。
弟子又問:以後是不是會有劫難啊? 六祖惠能說:我去世後五六年,應該會有一個人前來取我的首級。
聽我預記: 取頭頂戴如養親,為了口腹代人行; 遇到滿字的事難,州縣當官是楊柳。
賞析與點評 惠能去世不久,先有新羅國的金大悲,以二十千錢買通張淨滿盜取六祖的首級(遇滿之難)。
案發後,縣令楊佩與州刺史柳無忝連手審理此案(楊柳為官),但案子審問到最後,縣令、刺史卻不知如何判罪。
因為幕後主犯金大悲是以恭敬心盜取六祖首級,本想如同供奉自己的雙親一般帶回國供養(頭上養親),而主犯張淨滿是位大孝子,盜首級僅僅是為了填飽口腹,孝養父母(口裡須餐)。
解讀四句谶語不難發現,主犯出于恭敬心盜取六祖首級,盜賊出于孝心行盜,這再一次提醒人們,超越善、惡的分别相,才能審理此案。
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
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
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屍佛、屍棄佛、毘舍浮佛;今賢劫1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已上七佛,今以釋迦文佛首傳。
第一、摩诃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羅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
從上諸祖,各有禀承。
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1賢劫:人的壽命從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增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減十歲,這一增一減的時間為一小劫。
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成、住、壞、空)為一大劫。
我們現在處于大劫的第二階段住劫,因有一千尊佛出世度衆生,故稱為“賢劫”,全稱為“現在賢劫”,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合稱“三劫”。
譯文 六祖惠能又說:我去世後七十年,有兩位菩薩,從東方來,一位是出家僧人,一位是在家居士,他們同時大興教化,建立宗派,修建寺廟(伽藍),傳承正法的僧伽輩出。
弟子們問:不知從最初佛祖應身現化以來,已經共計傳授了多少代?希望大師給予開示。
六祖惠能說:從遠古的佛應身出世,已經無數無量,不可計算了。
現在就以七佛為開始吧,在過去世的莊嚴劫中,有毗婆屍佛、屍棄佛、毘舍浮佛。
今賢劫中,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
這就是所說的七佛。
現在以釋迦牟尼佛為首傳,依次傳遞:第一,摩诃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羅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一直到我惠能是第三十三代祖。
從上面所說的諸位祖師,都各有所禀承。
你們以後也要代代相傳,不可有誤。
賞析與點評 十方同一會,各各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唐·龐蘊 六祖惠能預言,在他去世後七十年,有僧、俗二菩薩大弘盛教。
這二菩薩所指何人,一直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我個人認為,應是馬祖道一禅師和龐蘊居士,原因有二。
其一,惠能去世後七十年,正好是馬祖道一禅師和龐蘊居士在世。
更重要的是,自從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以來,中國佛教開創了農禅并重的優良傳統,禅法大興于天下。
與此同時,龐蘊在馬祖道一的點化下,深得佛法妙意,被譽為達摩東來開立禅宗之後“白衣居士第一人”,有詩偈三百餘篇傳世,以上悟道詩就是其中的一首,足見他對般若性空領悟之深。
三十三祖惠(慧)能大師 大師先天二年癸醜歲八月初三日,于國恩寺齋罷,謂諸徒衆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谛聽!後代迷人,若識衆生,即是佛性;若不識衆生,萬劫覓佛難逢。
吾今教汝識自心衆生,見自心佛性。
欲求見佛,但識衆生,隻為衆生迷佛,非是佛迷衆生。
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
自性平等,衆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衆生。
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衆生中;一念平直,即是衆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故經雲: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 譯文 唐玄宗先天二年(七一三),八月初三,六祖惠能在國恩寺用完齋後,告訴所有弟子門人說:你們各自按位子坐好,我跟你們道别。
法海說:大師留下什麼教法,讓後代愚迷的人們得以識見佛性? 六祖惠能說:你們仔細聽好,後代愚迷的人,如果識見衆生,就是識見佛性;如果不識見衆生,永遠尋佛卻終難求到。
我現在教你們如何識見自心衆生,識見自心佛性。
要想識見佛,隻有識見衆生,因為是衆生不能識見于佛,不是佛不得識見衆生。
自我本性如果開悟得見,衆生都是佛;自我本性如果執迷不悟,那麼佛就是衆生。
自我心性平等無二,衆生是佛;自我心性邪惡危險,那麼佛是衆生。
你們的心如果險曲不正,那就是佛淪于衆生之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那衆生就都成佛了。
我心中本自有佛,自性之佛才是真佛。
自心中如果沒有佛心,到哪裡去求真佛?你們的本心就是佛,不要再懷疑了。
自心之外沒有一物能夠建立,因為萬事萬物都是本心所生發。
所以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 賞析與點評 有人問“如何是佛?”馬祖道一禅師随口回答:“即心是佛。
”不一會兒,又有人問同樣的問題,馬祖道一禅師又随口答道:“非心非佛。
”身邊的侍者感到不解:同一問題,答案卻截然不同。
其實,馬祖道一禅師是從三個層面引導人們領悟見性成佛:(1)對初學者而言,馬祖以“即心即佛”說明自己的清淨心就是佛心,從而使人們确立自信,“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2)對修道者而言,馬祖以“非心非佛”說明妄心使人遠離佛心,“自性若迷,佛是衆生”。
修道就是破除對生與死、空與有、凡與聖、衆生與佛等相對名相的妄心執着,見空性即見佛,“自性若悟,衆生是佛”。
(3)對悟道者而言,馬祖以“平常心是道”說明若能排除善惡、染淨等二元對立的區别性,便可在入世救度衆生時以平常心對待世間不平常事,随緣度衆,展示大乘入世救衆生的宏願。
由此觀之,成凡成聖,盡在一念之間的迷與悟,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
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
這裡是指六祖惠能提醒大家,他一生都沒說過什麼法。
2正法眼藏:依徹見真理的智慧眼(正法眼),透見萬德秘藏的法(藏),也就是佛内心的悟境。
譯文 七月八日,六祖惠能忽然對弟子說:我要回新州,你們趕快準備船隻。
弟子門人苦苦哀求,堅決挽留。
六祖惠能說:諸佛随緣應化出世,尚且還要示現涅盤,有來必定有去,這是正常的道理。
我這肉身骸骨也應該有所歸宿。
弟子們說:師父!您現在去了新州,什麼時候可以再回來? 六祖惠能說:落葉歸根,生來本無話可說。
弟子又問:正法眼藏傳給什麼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聽吾記曰: 頭上養親,口裡須餐;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譯文 六祖惠能說:有道的人得我法,無執着心的人會通達領會。
弟子又問:以後是不是會有劫難啊? 六祖惠能說:我去世後五六年,應該會有一個人前來取我的首級。
聽我預記: 取頭頂戴如養親,為了口腹代人行; 遇到滿字的事難,州縣當官是楊柳。
賞析與點評 惠能去世不久,先有新羅國的金大悲,以二十千錢買通張淨滿盜取六祖的首級(遇滿之難)。
案發後,縣令楊佩與州刺史柳無忝連手審理此案(楊柳為官),但案子審問到最後,縣令、刺史卻不知如何判罪。
因為幕後主犯金大悲是以恭敬心盜取六祖首級,本想如同供奉自己的雙親一般帶回國供養(頭上養親),而主犯張淨滿是位大孝子,盜首級僅僅是為了填飽口腹,孝養父母(口裡須餐)。
解讀四句谶語不難發現,主犯出于恭敬心盜取六祖首級,盜賊出于孝心行盜,這再一次提醒人們,超越善、惡的分别相,才能審理此案。
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
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
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屍佛、屍棄佛、毘舍浮佛;今賢劫1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已上七佛,今以釋迦文佛首傳。
第一、摩诃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羅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
從上諸祖,各有禀承。
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1賢劫:人的壽命從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增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減十歲,這一增一減的時間為一小劫。
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成、住、壞、空)為一大劫。
我們現在處于大劫的第二階段住劫,因有一千尊佛出世度衆生,故稱為“賢劫”,全稱為“現在賢劫”,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合稱“三劫”。
譯文 六祖惠能又說:我去世後七十年,有兩位菩薩,從東方來,一位是出家僧人,一位是在家居士,他們同時大興教化,建立宗派,修建寺廟(伽藍),傳承正法的僧伽輩出。
弟子們問:不知從最初佛祖應身現化以來,已經共計傳授了多少代?希望大師給予開示。
六祖惠能說:從遠古的佛應身出世,已經無數無量,不可計算了。
現在就以七佛為開始吧,在過去世的莊嚴劫中,有毗婆屍佛、屍棄佛、毘舍浮佛。
今賢劫中,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
這就是所說的七佛。
現在以釋迦牟尼佛為首傳,依次傳遞:第一,摩诃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羅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一直到我惠能是第三十三代祖。
從上面所說的諸位祖師,都各有所禀承。
你們以後也要代代相傳,不可有誤。
賞析與點評 十方同一會,各各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唐·龐蘊 六祖惠能預言,在他去世後七十年,有僧、俗二菩薩大弘盛教。
這二菩薩所指何人,一直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我個人認為,應是馬祖道一禅師和龐蘊居士,原因有二。
其一,惠能去世後七十年,正好是馬祖道一禅師和龐蘊居士在世。
更重要的是,自從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以來,中國佛教開創了農禅并重的優良傳統,禅法大興于天下。
與此同時,龐蘊在馬祖道一的點化下,深得佛法妙意,被譽為達摩東來開立禅宗之後“白衣居士第一人”,有詩偈三百餘篇傳世,以上悟道詩就是其中的一首,足見他對般若性空領悟之深。
三十三祖惠(慧)能大師 大師先天二年癸醜歲八月初三日,于國恩寺齋罷,謂諸徒衆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谛聽!後代迷人,若識衆生,即是佛性;若不識衆生,萬劫覓佛難逢。
吾今教汝識自心衆生,見自心佛性。
欲求見佛,但識衆生,隻為衆生迷佛,非是佛迷衆生。
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
自性平等,衆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衆生。
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衆生中;一念平直,即是衆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故經雲: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 譯文 唐玄宗先天二年(七一三),八月初三,六祖惠能在國恩寺用完齋後,告訴所有弟子門人說:你們各自按位子坐好,我跟你們道别。
法海說:大師留下什麼教法,讓後代愚迷的人們得以識見佛性? 六祖惠能說:你們仔細聽好,後代愚迷的人,如果識見衆生,就是識見佛性;如果不識見衆生,永遠尋佛卻終難求到。
我現在教你們如何識見自心衆生,識見自心佛性。
要想識見佛,隻有識見衆生,因為是衆生不能識見于佛,不是佛不得識見衆生。
自我本性如果開悟得見,衆生都是佛;自我本性如果執迷不悟,那麼佛就是衆生。
自我心性平等無二,衆生是佛;自我心性邪惡危險,那麼佛是衆生。
你們的心如果險曲不正,那就是佛淪于衆生之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那衆生就都成佛了。
我心中本自有佛,自性之佛才是真佛。
自心中如果沒有佛心,到哪裡去求真佛?你們的本心就是佛,不要再懷疑了。
自心之外沒有一物能夠建立,因為萬事萬物都是本心所生發。
所以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 賞析與點評 有人問“如何是佛?”馬祖道一禅師随口回答:“即心是佛。
”不一會兒,又有人問同樣的問題,馬祖道一禅師又随口答道:“非心非佛。
”身邊的侍者感到不解:同一問題,答案卻截然不同。
其實,馬祖道一禅師是從三個層面引導人們領悟見性成佛:(1)對初學者而言,馬祖以“即心即佛”說明自己的清淨心就是佛心,從而使人們确立自信,“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2)對修道者而言,馬祖以“非心非佛”說明妄心使人遠離佛心,“自性若迷,佛是衆生”。
修道就是破除對生與死、空與有、凡與聖、衆生與佛等相對名相的妄心執着,見空性即見佛,“自性若悟,衆生是佛”。
(3)對悟道者而言,馬祖以“平常心是道”說明若能排除善惡、染淨等二元對立的區别性,便可在入世救度衆生時以平常心對待世間不平常事,随緣度衆,展示大乘入世救衆生的宏願。
由此觀之,成凡成聖,盡在一念之間的迷與悟,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
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