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囑品第十

關燈
假動靜偈”。

    你們念誦聽取這個偈,就能和我的心意相同;依照這個偈修行,就不會迷失宗門旨趣。

    所有僧人都行禮,請六祖惠能作偈。

    偈說: 一切萬法皆非真,不要颠倒看作真;若是當作真實看,此見完全不是真。

     若能自心識得真,離了假相即心真;自心不能離假相,既已無真何處真? 有情本來就解動,木石無情才不動;若是偏修不動行,則同木石頑不動。

     如尋自心真不動,不動自存于動中;不動若是頑不動,無情卻是無佛種。

     能善分别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诤,诤即失道意;執逆诤法門,自性入生死。

     譯文 能善分别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隻要能作這樣看,此見就是真如用。

     告訴諸位學道人,着力必須要用意;勿在大乘宗門下,卻仍執着生死見。

     彼此談論若相契,就應共論佛法義;所言若實不相契,也應合掌使歡喜。

     宗門原本是無诤,有诤就失真道義;固執違逆诤論者,心性便轉入生死。

     賞析與點評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宋·蘇東坡 蘇東坡專心習禅,頗有心得,自覺心中安然,穩如泰山,于是寫下以上偈頌,表明自己的悟境。

     寫完此偈,他便迫不切待地讓書童搖船送過江,請金山寺佛印禅師印證。

    佛印看後,一語不發,隻寫了兩個字,便交給書童帶回,早在江邊等候的蘇東坡看到“放屁”兩個字的批示,心中憤憤不平,立即過江找佛印讨公道。

    佛印反問:“你不是自稱已經八風吹不動了嗎?怎麼一屁就把你打過江呢?” 佛教通常把“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稱為八風,在現實生活裡,任何一種“風”,都能讓人“心動”,并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

     譬如說,别人講我們不好(毀),便生氣、難過,時而焦躁,時而憂心,時而恐懼,時而絕望,當然,有時也會得意忘形。

    然而其結果都一樣:苦海無邊。

    這就是惠能所說的“仁者心動”之含義。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而走入另一個極端,斷絕任何念頭,追求不動,形同草木,反而連成佛的機會都斷絕了。

    這首真假動靜偈的核心不是要人動與不動,而是要人識得本心,不要心随物轉,而要随心轉境,動靜一如,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則行住坐卧都具有禅味,平常用心皆是道,生命的分分秒秒便會在從容中走過。

     時,徒衆聞說偈已,普皆作禮,并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師不久住世。

    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于大梵寺說法,以于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

    汝等守護,遞相傳授。

    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

    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

    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

    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

    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1;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1迷情:指迷惑之衆生(有情)。

     譯文 當時,弟子門人們聽完了偈,全都行禮。

    并且各自體會六祖惠能的意思,收拾本心,依照這個法門修行,不再相互争辯了。

    由于知道六祖惠能停駐人世的時間不多了,法海上座在此禮拜六祖惠能,問道:大師入滅之後,衣缽和教法應該傳給誰? 六祖惠能說:我在大梵寺說法,直到現在,所演說的内容已經被抄錄下來并廣為流布,其名目叫作《法寶壇經》。

    你們好好守護,次第相互流傳指授,去度化衆生,依照這個說法的就是真正的佛法。

    我現在為你們說法,不再付囑袈裟,就是因為你們都已經信根淳熟,正定而沒有疑惑,堪當弘法的大任。

    而且根據祖師達摩大師付囑傳授的偈子的含義,衣缽袈裟是不應該傳下去的。

    達摩祖師的偈語是這樣說的: 我來東土的本意,是為傳法度迷情; 一華盛開為五葉,菩提道果自然成。

     賞析與點評 惠能臨終前,法海詢問衣缽傳何人。

    六祖惠能引初祖達摩傳法慧可時的悟道偈以作答:“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所謂“一華”是指六祖惠能所傳的頓悟法門,開出了臨濟宗、沩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這五朵覺悟之花,演說“教外别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要旨,引來無數人對明心見性之法的孜孜追求。

    唐人李中曾對此盛況有如下描述:“多少學徒求妙法,要于言下悟無生。

    ”既然頓悟法門後繼有人,六祖惠能依弘忍的囑咐,隻傳《六祖壇經》作求法的依據,不再傳衣缽。

     師複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若欲成就種智1,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複如是。

     1種智:一切種智之略稱,即佛了知一切種種法之智慧。

     譯文 六祖惠能又說:各位善知識!你們各自清淨心念,聽我講說佛法。

    如果要成就佛的智慧,必須達到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如果能在一切處而不住一切相,并于一切相上不起怨憎或喜愛,也沒有執取和舍棄的心念,不計較利益成敗等事,安閑恬然平靜,清虛圓融澹泊,這就叫作一相三昧。

    如果在一切處,無論行住坐卧,都懷有一顆純淨正直的心,從而在内心建立起境随心轉的不動道場,當下成就真實淨土,這叫作一行三昧。

    如果能具有這兩種三昧,就如同大地中含有種子,經過孕含、蓄藏、生長和培養,果實得以成熟。

    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是這樣。

     賞析與點評 就認知層面而言,萬事萬物在現象上雖是千差萬别,但“空無自性”這“一相”卻是萬物共同的本質。

    若能領悟此理,心不住相,憎愛則無從生起,怡然自得之心随之而來,即得一相三昧。

     正如僧肇在《注維摩诘經》中說,“萬物齊旨,是非同觀,是名一相”,就人們的實踐層面而言,心不住于過去和未來,而是專注于當下這一念,無論是行住坐卧,還是學習工作,心存正念,不為身外之物所左右,即得一行三昧。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

    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

    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

    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緣好去1。

     爾時徒衆作禮而退。

     1好去:好走、保重。

     譯文 我現在所說的法,譬如及時雨,普遍潤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你們本有佛性,好像一粒粒的種子,遇到及時雨滋潤,都能發芽生長。

    凡是承受我旨意的人,一定能證得菩提;依照我所說的去行持的人,一定能夠獲證妙果。

    聽我說偈: 心地含藏諸種子,普獲法雨皆發萌。

     頓悟華情行持後,菩提妙果自然成。

     六祖惠能說完偈,又說:佛法沒有二法,心也是這樣,隻有一種。

    佛道清淨,沒有什麼可以執着。

    你們切勿偏執“觀靜”和偏落“空心”,自心本來清淨,原本就沒什麼可執取和舍棄。

    你們要各自努力,随緣珍重。

     當時弟子門人都向惠能行禮後退出。

     賞析與點評 信心為種子,苦行為時雨,智慧為時轭,慚愧心為轅。

     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還受諸有。

     ——《雜阿含經》 秋天,田野一片金黃,農人聚集在一起,慶祝豐收,到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慶氣氛。

    此時,一位農夫看到佛陀正托缽遠遠走來,故意難為佛陀說:“佛陀!我們默默耕耘了一年,才有今天的收獲。

    你隻有和我們一樣耕地播種,今天才有資格得到食物呀!”佛陀聽後安詳地說:“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農夫十分驚訝地說:“自說耕田者,而不見其耕;為我說耕田,令我知耕法。

    ”佛陀于是說了以上偈頌。

    農夫聽完十分慚愧,終于領悟到佛陀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播種者,于是盛滿了最香美的食物供養佛陀。

     這個故事出自《雜阿含經》,是佛陀所說的“耕心田之法”。

    惠能依教奉行,在衆生的心田上,撒下佛性的種子,以智慧之犁拔除人們心田中執着的雜草,最終收獲幸福之菩提果。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衆哀留甚堅。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盤,有來必去,理亦常然。

    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衆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1。

     又問曰:正法眼藏2,傳付何人? 1來時無口:無口,沒有講什麼話,喻指無法可說、未曾說法。

    禅宗強調傳心法要,是要靠自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