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囑品第十

關燈
本篇導讀 五祖弘忍大師傳衣缽時曾告誡惠能:“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争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

    ”事實上,惠能一生因衣缽而遭受無數迫害,也因争奪衣缽而使南、北二宗的弟子争辯不休,所以惠能決定依訓不傳衣缽,因而終生緻力于調教弟子的事業,以使頓教法門傳承下去。

    即使在臨終時仍念念不忘此事,将自己一生的心得傾囊相授,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内容:三科法門的世界觀和三十六對的方法論。

    惠能采用佛陀的分析法,說明世界萬物皆可分解為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即三科)等元素,無法找出一個永恒不變的實體,故說空無自性;然後在方法論上又采用綜合法,說明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而是互依互存,相對而存在。

    惠能從物質世界中挑選五對、法相語言中挑選十二對、主觀的自性中挑選十九對進行示範講解,否定人們非此即彼的思想方式,“出沒即離兩邊”,“二法盡除”,中道實相顯現,才能真正把握宇宙人生的本質,達到自性的覺悟。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

    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1,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

    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

    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1三科:指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

     譯文 一天,六祖惠能叫來了弟子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對他們說:你們幾個和其他人不一樣,等我去世以後,你們各自要做教化一方的宗師。

    我現在教你們應當如何說法,才不會失去本宗宗旨。

     說法時首先必須列舉出三科法門,運用三十六對相對法,言語一經說出口不要落于相對立的色與心、染與淨、有為與無為、有漏與無漏等兩邊。

    講說一切法的時候均不能背離自性。

    如果忽然有人向你問法,開口說法時要顧及相對性概念的兩方面,不偏在一邊,全部要運用“對法”的方法教化衆生,彼此來去相互為因。

    最後把生滅、有無兩邊的差别對待全部去除,更沒有其他可執着之處。

     賞析與點評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唐·杜甫 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對三國名臣諸葛亮一生的總結。

    諸葛亮這位曠世奇才,以超人的智慧、敬業的精神,協助劉備匡複漢室,成就蜀國霸業。

    也由于他一貫親力親為的行事風格,沒有培養出治理蜀國的優秀接班人,緻使“蜀中無大将,廖化充先鋒”,蜀國成為三國中最早滅亡的一個王朝。

     作為智慧化身的惠能,深知培養接班人的重要性,他一生以身作則,教化弟子,臨終時,仍絲毫沒有放松對弟子們的調教,吩咐法海等十大弟子在教化衆生時先以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了知千差萬别的萬物是如何産生的,接着以“三十六對”啟發學人超越萬物表象上存在的差别與對待,“出沒即離兩邊”,悟入空性,達到“究竟二法盡除”、直契本性的境界。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

    『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内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1。

    若起思量,即是轉識2。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

    若惡用即衆生用,善用即佛用。

    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1含藏識:簡稱藏識,即八識中的第八阿賴耶識。

    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

    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的種子,所以也稱為種子識。

     2轉識:第七末那識的異名,以第八識為所依,“恒審思量”勝于餘識,因它是由藏識轉生,所以叫作轉識。

     譯文 所謂三科法門,就是陰、界、入。

    “陰”是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入”就是十二入,就是身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身内六門(眼、耳、鼻、舌、身、意)。

    “界”是十八界,就是六塵、六門和六識。

    自性能夠含藏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等法,所以叫作含藏識。

    如果生起分别思量心,就是轉識。

    生起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六識通過六門認識了六塵,這樣就是十八界,皆是從自性中生起,然後産生作用。

    自性若邪,就産生十八邪;自性如果正,就産生十八正。

    自性迷,起惡念,就是衆生之用;自性若悟,起善念,就是佛之用。

    被惡念所用還是被善念所用,來自哪裡呢?都是由自性而來。

     賞析與點評 五蘊是從生命當下存在的組合來觀察自我的本來面目。

    人是由物質現象(色)和精神現象(受、想、行、識)組合而成,是衆緣假合之身,根本無法找出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因而我即是空,以此來破除我執,達到解除衆生苦難的目的。

     十二處、十八界是從人們認識自我所面對的客觀世界的過程,來闡釋客觀世界的本質。

    佛教常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來統攝被認知的對象外部世界,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來統攝人的知覺器官,以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來統攝人的認知能力意識。

     當知覺器官與外部世界相接觸時,我們的意識便産生分别思量心。

    污染的心容易被名、利等身外之物所惑,“創造”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假有實無的現象世界,痛苦由此而生;清淨的心能感知真實世界。

    惠能從“迷即衆生悟即佛”出發,強調要善用自性,不被情識污染則自性正,自性正則十八正。

    如果表現出惡用,就是衆生用;如果表現出善用,就是佛用。

    用自哪裡來呢?由自性而來。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

    此是五對也。

     譯文 相互對待的諸法,外境無情方面有五對法:天與地相對,日與月相對,明與暗相對,陰與陽相對,水與火相對。

    這是無情的五對相對法。

     賞析與點評 人們常以為水火不兼容,然而,水(H2O)在直流電的電解下可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氫氣在氧氣中燃燒又會生成水。

    從這簡單的科學試驗中不難發現,水與火都是由元素組合而成的混合物,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

    惠能教導弟子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暗與明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其用意不是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而是要求我們在物質現象存在的當下,洞見萬物的本質,即空無自性。

     法相1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1法相:諸法所具本質之相狀(體相),包括一切有生滅、無生滅變化的現象。

     譯文 法相、語言方面有十二對法:語言與佛法相對,有和無相對,有色和無色相對,有相和無相相對,有漏和無漏相對,色和空相對,動和靜相對,清和濁相對,凡和聖相對,僧和俗相對,老和少相對,大和小相對,這是法相和語言的十二對相對法。

     賞析與點評 佛陀《中阿含經·阿梨咤經》中說,一個逃亡的人被一條大河阻斷去路,河上沒有橋梁、船隻可供渡河,後有追兵。

    在這萬分危險的時刻,他急中生智,采集草木枝葉,做成木筏,成功渡河,逃過一劫。

    為此,他時刻背着他的“救命恩人”木筏。

    衆人皆笑他的愚蠢行為。

     佛陀以筏喻告知世人,有與無、有色與無色、有相與無相、有漏與無漏、色與空、凡與聖等教法,如同渡河的木筏,悟入“空性”後就應舍棄。

    惠能以有與無、有相與無相、有漏與無漏、色與空等十二對教衆生,使他們契入于相而離相,遠離我、我所、有無等一切戲論妄執,方能于般若無相生出一念清淨心。

    正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畢竟空中有無戲論皆滅”。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舍與悭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譯文 自性起用方面有十九對法:長與短相對、邪見與正見相對、愚癡與聰慧相對、愚笨與智慧相對、亂與定相對、慈悲與毒害相對、戒與非相對、直與曲相對、真實與虛妄相對、險與平相對、煩惱與菩提相對、常與無常相對、悲與害相對、歡喜與嗔怒相對、施舍與吝啬相對、前進與後退相對、生起與寂滅相對、法身與色身相對、化身與報身相對,這是自性起用的十九對相對法。

     六祖惠能說:這三十六對相對法的教法,假如你能明白它的功用,就能貫通一切佛法與經典,進退都能不執兩邊、脫離兩個極端。

     賞析與點評 一位年輕人問禅師,什麼是中道?禅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