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品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導讀
從東方到西方,政教關系一直是人們讨論的熱門話題。
在西方,自公元四世紀末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起,“政教合一”與“政教分離”之争便貫穿西方發展史;在印度,“政權”和“教權”似有平分秋色之局面,因而有“沙門不敬王者”之說;在中國,“教權”從未置于“政權”之上,兩者是在“整合”這一思維模式上共榮共生,因而有“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之論、“問政不幹治”之說。
本品以“護法品”命名,足以說明中國式的政教關系。
武則天自六九○年當上皇帝以來,以佛法輔助治國,開鑿龍門石窟、敦煌石窟,敕封華嚴宗祖師法藏、北宗祖師神秀為國師,親自行跪拜禮,朝夕問道。
本品記述了武則天、唐中宗派遣内侍薛簡請六祖惠能入宮問道,六祖以老疾上表辭,同時為薛簡開示佛法大意,辨析北宗一味強調的坐禅之弊病,認為“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應從當下的現實人生去領悟“煩惱即菩提”,相即不二,自性自悟,才是悟道的正途。
薛簡回宮轉述惠能的教法,武則天深感今世有幸得遇名師,聽聞無上微妙大法,非但沒有責罰惠能拒絕奉诏之罪,反而更加敬重他,賜給他袈裟,并将新州惠能故居重建,改作國恩寺。
與此同時,佛教在武則天、中宗皇帝的護持下蓬勃發展,如日中天。
武則天與惠能之間的良性互動,成為佛教在唐朝發展的最大護法。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诏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
萬幾之暇,每究一乘。
二師推讓雲:『南方有能禅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
』今遣内侍薛簡,馳诏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譯文 唐中宗神龍元年(七○五)正月十五日,太後武則天和唐中宗下诏說:我迎請嵩山慧安和荊南玉泉寺的神秀兩位大師到宮裡來,誠心供養。
在治理紛繁的政務之餘,經常向兩位大師請教一佛乘的教理。
兩位大師都很謙遜地推讓說:“南方有位惠能禅師,曾受五祖弘忍大師密傳衣法,是傳佛心印的人,可以迎請他來參問。
”現在我派遣宮中内侍官薛簡,帶着诏書前來迎請大師。
望大師慈悲為懷,迅速趕赴京城。
六祖惠能接到诏書之後,上表稱病辭謝,表示願意在山林終老一生。
賞析與點評 武則天、中宗皇帝邀請國師慧安和神秀入宮問道,二人同時向武則天推薦惠能:“南方有能禅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
” 從這段推薦辭可知,神秀不僅敬重惠能,而且承認他繼承五祖衣缽的事實。
從另一方面來看,六祖推托武則天的邀請,應含有對神秀的尊重。
由此我們不難推論,惠能、神秀的修行與德行同樣令人尊敬。
更重要的是,兩位宗師在世時,頓、漸之争并非我們想象的激烈,所謂的南、北之争,應是二位大師的弟子引發的。
薛簡曰:京城禅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習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卧,是行邪道。
』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譯文 薛簡說:京城裡的禅門大德都說:“想要體會佛道,必須要坐禅習定;不憑借修禅習定而能夠得到解脫,這樣的人還沒有出現過。
”不知道大師對此有何看法? 六祖惠能說:道要從自心去悟,怎麼可能從長期打坐而得呢?佛經上說:“如果有人想從坐卧相見到如來,這就是行邪道。
”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是無所來,也無所去。
無生無滅就是如來的清淨禅,諸法空寂就是如來的清淨坐。
究竟的真理本來無有一法可證,哪裡還有什麼坐或不坐呢? 賞
在西方,自公元四世紀末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起,“政教合一”與“政教分離”之争便貫穿西方發展史;在印度,“政權”和“教權”似有平分秋色之局面,因而有“沙門不敬王者”之說;在中國,“教權”從未置于“政權”之上,兩者是在“整合”這一思維模式上共榮共生,因而有“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之論、“問政不幹治”之說。
本品以“護法品”命名,足以說明中國式的政教關系。
武則天自六九○年當上皇帝以來,以佛法輔助治國,開鑿龍門石窟、敦煌石窟,敕封華嚴宗祖師法藏、北宗祖師神秀為國師,親自行跪拜禮,朝夕問道。
本品記述了武則天、唐中宗派遣内侍薛簡請六祖惠能入宮問道,六祖以老疾上表辭,同時為薛簡開示佛法大意,辨析北宗一味強調的坐禅之弊病,認為“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應從當下的現實人生去領悟“煩惱即菩提”,相即不二,自性自悟,才是悟道的正途。
薛簡回宮轉述惠能的教法,武則天深感今世有幸得遇名師,聽聞無上微妙大法,非但沒有責罰惠能拒絕奉诏之罪,反而更加敬重他,賜給他袈裟,并将新州惠能故居重建,改作國恩寺。
與此同時,佛教在武則天、中宗皇帝的護持下蓬勃發展,如日中天。
武則天與惠能之間的良性互動,成為佛教在唐朝發展的最大護法。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诏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
萬幾之暇,每究一乘。
二師推讓雲:『南方有能禅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
』今遣内侍薛簡,馳诏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譯文 唐中宗神龍元年(七○五)正月十五日,太後武則天和唐中宗下诏說:我迎請嵩山慧安和荊南玉泉寺的神秀兩位大師到宮裡來,誠心供養。
在治理紛繁的政務之餘,經常向兩位大師請教一佛乘的教理。
兩位大師都很謙遜地推讓說:“南方有位惠能禅師,曾受五祖弘忍大師密傳衣法,是傳佛心印的人,可以迎請他來參問。
”現在我派遣宮中内侍官薛簡,帶着诏書前來迎請大師。
望大師慈悲為懷,迅速趕赴京城。
六祖惠能接到诏書之後,上表稱病辭謝,表示願意在山林終老一生。
賞析與點評 武則天、中宗皇帝邀請國師慧安和神秀入宮問道,二人同時向武則天推薦惠能:“南方有能禅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
” 從這段推薦辭可知,神秀不僅敬重惠能,而且承認他繼承五祖衣缽的事實。
從另一方面來看,六祖推托武則天的邀請,應含有對神秀的尊重。
由此我們不難推論,惠能、神秀的修行與德行同樣令人尊敬。
更重要的是,兩位宗師在世時,頓、漸之争并非我們想象的激烈,所謂的南、北之争,應是二位大師的弟子引發的。
薛簡曰:京城禅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習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卧,是行邪道。
』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譯文 薛簡說:京城裡的禅門大德都說:“想要體會佛道,必須要坐禅習定;不憑借修禅習定而能夠得到解脫,這樣的人還沒有出現過。
”不知道大師對此有何看法? 六祖惠能說:道要從自心去悟,怎麼可能從長期打坐而得呢?佛經上說:“如果有人想從坐卧相見到如來,這就是行邪道。
”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是無所來,也無所去。
無生無滅就是如來的清淨禅,諸法空寂就是如來的清淨坐。
究竟的真理本來無有一法可證,哪裡還有什麼坐或不坐呢?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