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品第八

關燈
本篇導讀 佛陀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為我們留下了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

    佛陀的弟子們對自己所喜愛的義理加以發揮,形成許多精辟的理論,逐漸衍變成不同的部派(如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佛教傳入中國後,通過“判教”相繼形成了許多各具獨特教義、教規和修持方法的中國化佛教宗派,最著名的有八大宗派,而在禅宗中又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

    各位宗派的創始人雖然不分彼此,但弟子們卻起了愛憎之心。

    以北宗神秀與南宗惠能門下徒衆為例,他們各自堅信自己的法門優,對方的法門劣,争議愈演愈烈,甚至發生了北宗門人托志徹前來行刺六祖惠能的事件。

    針對這一混亂的局面,惠能在本品中重點闡釋“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超越頓、漸之名,悟入不二法門,方能明心見性。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

    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

    而學者莫知宗趣。

     師謂衆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譯文 那時,六祖惠能住在曹溪山寶林寺,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

    當時兩位大師的弘化都很成功,講壇隆盛,被人們稱為“南能北秀”,所以就有了“南頓北漸”二宗的分别。

    然而,一般學道修禅的人并不了解兩宗的宗旨。

     六祖惠能對衆人說:佛法本來都是同一個宗旨,因為傳法之人有南北,才有了南宗北宗的區分。

    然而,佛法本來隻有一種,隻因衆生的根機不同而有見性遲、速之分。

    什麼叫作頓或漸呢?佛法并沒有所謂的頓、漸之分,而是因為人的根機有利、鈍之别,所以才有所謂的頓悟、漸悟。

     賞析與點評 狂風呼哮,一棵大樹挺起胸膛,頑強地與狂風搏鬥。

    最後,大樹折斷了腰,而大樹下的小草因随風彎腰伏身而沒有受到多大損傷。

    學生問蘇格拉底:“大樹與小草,誰更值得贊美?”蘇格拉底說:“我贊美大樹,也贊美小草。

    ” 頓、漸之争由來已久,六祖惠能明确指出,佛法是對治之治,對症的法就是最适合的法,沒有高下之分,但人在領悟同一法時則有快有慢,而有頓、漸之說。

    換而言之,說頓、漸,是對衆生的根機而言,與佛法本身無關。

    事實上,頓、漸并非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法門,頓悟以漸悟為基礎,漸悟到一定程度才能發生頓悟,正如《法華文句》雲:“漸頓者,修因證果,從體起用具有漸頓今明起用。

    用漸為權,用頓為實。

    若非漸引無由入頓。

    從漸得實故稱歎方便。

    ”因此,我們贊美頓悟,也欣賞漸悟,兩者都是佛門重要的修行法門。

     然秀之徒衆,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 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

    汝等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參決。

     譯文 然而,神秀大師的弟子門人常常譏諷南宗六祖惠能:不識一個字,能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神秀大師聽了這話以後就說:他已得無師自悟的佛智,深悟最上乘的佛法,我比不上他。

    況且我的師父五祖親自把衣法傳授給他,難道是憑空傳授的?我隻恨自己不能遠道前去親近他,在這裡白白地領受國家對我的恩寵。

    你們不要總是圍繞在我身邊,可以前往曹溪山參訪學習,請他為你們印證。

     賞析與點評 “無師之智”是指無師而獨悟的智慧,如佛所證得的智慧,非由師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緣覺(獨覺)聖者,觀諸法因緣生滅,不待師教而證成覺智。

    惠能也是如此,自悟明心見性之法,而得五祖弘忍印證。

    神秀以“無師之智”贊美惠能,頗具一代宗師的風範與氣度。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

    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志誠禀命曹溪,随衆參請,不言來處。

     時祖師告衆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

     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

    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1。

     對曰:不是。

     師曰:何得不是? 1細作:奸細,間諜。

     譯文 一天,神秀大師對弟子志誠說:你天資聰穎而富有才智,可以替我到曹溪山聽六祖惠能的教法;如果聽到什麼妙法,盡力地記住,回來再告訴我。

     志誠奉命來到曹溪山,跟随大衆向六祖惠能參學請益,沒有說明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當時,六祖惠能向大衆宣告說:今天有想暗中盜法的人潛伏在這個法會之中。

     志誠一聽,連忙從大衆中走出來,向六祖頂禮,詳細說明自己前來求法的因由。

     六祖說:你從玉泉寺來,應該算是奸細了。

     志誠說:我不是。

     六祖惠能說:何以見得你不是? 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衆? 對曰:常指誨大衆,住心觀淨,長坐不卧。

     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禅;長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譯文 志誠說:在我說明來意之前可以說是,現在既然說明了我的來意,就不能算是了。

     六祖惠能說:你的老師是如何教導大衆的? 志誠說:師父常常教誨大衆要住心一處,使成無念狀态,靜觀清淨,長期靜坐而不倒卧。

     六祖惠能說:住心觀淨,是一種禅病,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修禅。

    長期靜坐,拘束身體,對領悟佛理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