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關燈
本篇導讀 佛教把“苦”列為四聖谛之首,而衆苦中與生俱來的生、老、病、死,更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任何人都無法逃避。

    培養事業繼承者成為世界各行各業不敢輕視的嚴肅課題。

    有“全球第一CEO”和“企業界一代宗師”殊榮的傑克·韋爾奇曾說:“花十年的工夫培養一個合格經理的時間不算長。

    ”惠能則花了一生的心血調教自己的傳法人。

    本品記錄了惠能與法海、法達、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懷讓、永嘉玄覺、智隍和方辯等十大得法弟子的機鋒對話,展示六祖惠能是如何調教弟子,使他們領悟“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于相離相,于空離空”、“說似一物即不中”等頓悟法門的核心理論。

     師自黃梅得法,回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

     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

    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盤經》。

     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

     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譯文 六祖惠能從黃梅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得受衣法之後,來到韶州曹侯村,當時并沒有人知道他的事。

    當時,村中有一位儒士叫劉志略,對六祖惠能禮敬有加。

    劉志略有個姑母出家為尼,法名無盡藏,經常念誦《大涅盤經》。

    惠能一聽,就知道經中所說的妙義,于是就替她解說經義。

    無盡藏于是手拿經卷請教惠能經中的文字。

     惠能說:經文中的字,我還不認識,但是義理方面的疑問盡可以問。

     尼姑無盡藏說:連字都不認識,怎麼能體會經文要義呢?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遍告裡中耆德雲: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

     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

     譯文 惠能說:一切諸佛所講的微妙義理,并非在文字上。

     尼姑無盡藏聽後十分驚訝,就到處去轉告鄉裡德高望衆的長者說:這是個有道行的人,應該請來好好供養。

     于是魏武侯曹操的玄孫曹叔良和附近的居民,都争相前來瞻仰禮拜六祖惠能。

     賞析與點評 師兄弟二人在柏樹下參禅。

    一粒柏樹籽落在師弟頭上,師弟問師兄:“柏樹籽是否有佛性?”師兄答道:“柏樹籽當然有佛性!”“柏樹籽何時能成佛?”“虛空落地時。

    ”師弟繼續追問:“虛空何時落地?”師兄從容答道:“柏樹籽成佛時。

    ” 這種看似有答案卻永無定論的文字遊戲,形象地道出了人們執相之害的情形。

    人們誤以為柏樹籽與佛性、男與女、空與有、好與壞、大與小、長與短、得與失等表面的分别相為客觀的存在,真實不虛,因而産生種種執着,争鬥與煩惱由此而生。

    《楞伽經》中将愚人執着語言文字所帶來的煩惱,比喻為大象陷入泥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所以惠能告誡人們,“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

     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于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隐身挨入石中得免。

    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

    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隐于二邑焉。

     譯文 那個時候,寶林古寺自從經過隋朝末年的戰火兵災,已經成為廢墟,于是人們就在古寺的舊基地上重建佛寺,禮請六祖前往住持。

    不久,寶林寺就成了佛教聖地。

    六祖在寶林寺住了九個多月,又被惡勢力追殺,他就隐避在寺前山中,後來惡人又放火焚燒前山的草木,六祖勉強将身體擠進大石頭的縫隙中隐藏,才得免于被害。

    直今日,那塊石頭上還留着六祖結跏趺坐的膝蓋痕迹,以及所穿衣服的布紋,曆千年不損,後人稱此石為“避難石”。

    六祖惠能想起了五祖曾說的“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的話,于是就在懷集、四會二縣境内隐居下來。

     賞析與點評 寶林寺落成後,惠能在此僅住了九個月,又遭“惡勢力”追殺。

    惠能在逃難時又想起了師父的提醒:“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這種預見性的寫法,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極為常見,說明《六祖壇經》的創作思路或多或少受唐代傳奇小說寫作手法的影響。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六祖壇經》不僅在思想上吸納了儒家倫理道德的條目,而且在寫作風格上也應用了中國人所熟悉的傳奇體裁。

    這就是為什麼《六祖壇經》能成為中國人最喜愛的佛教典籍的原因之一吧。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

    初參祖師。

     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谕。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吾若具說,窮劫不盡。

    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譯文 僧人法海,唐朝韶州曲江縣人,初次參禮六祖時問道:即心即佛是什麼意思,祈求和尚慈悲為我解說。

     六祖惠能說:對前念不生執着,這就是覺心;不要讓覺心斷滅,當下就是佛。

    對外界事物産生分别執着,是妄心;對外界事物不起分别執着心,于相而離相,即是佛。

    這個問題如果要我詳細解說,縱使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也是述說不盡。

    聽我說偈: 無念之心名為慧,離相即佛就是定;定慧須均等修持,心意自然常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譯文 能悟此頓教法門,由你習性所自得;定體慧用本無生,定慧雙修才是正。

     法海在六祖的開示下豁然大悟,于是以偈贊歎說: 無念的心原來就是佛,不能覺悟而自我委屈;我已明白定慧的正因,當定慧雙修離一切相。

     賞析與點評 水在常溫下為液體,在攝氏零度以下為冰,攝氏一百度以上為蒸汽。

    水、冰與蒸汽隻是水在不同溫度下的不同表現形式,從本質上講,三者并不是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

    同理,心如同水,悟如同溫度,心随覺悟程度不同而呈現出衆生相和佛相。

    仍執着于前念所接觸的事物,是妄心,即是衆生,這是“非心非佛”之本意;明明白白地觀照當下的事物而不将其帶到下一念,于相而離相,就是覺心,即是佛。

    在這種意義上,覺心即是佛,這就是“即心即佛”之本意。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

    來禮祖師,頭不地。

     師诃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

    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

    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1,頭奚不地? 有我罪即生,亡2功福無比。

     1慢幢:我慢心一起,自負其高,猶如說法時高聳之幢,所以将慢心比喻為慢幢。

     2亡:通“無”。

     譯文 僧人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常念誦《法華經》。

    他來禮拜六祖惠能,行禮時頭卻不觸到地面。

     六祖呵斥道:頂禮頭不觸地,與不頂禮有何不同?你心中肯定執着于一個事物,平時都修行什麼?你心中肯定自負某事,你究竟學有何專長呢? 法達說:我念誦《法華經》已經達到三千部了! 六祖惠能說:你如果念到上萬部,得悟經文大義,便不會覺得自己勝過别人,那就能和我并肩同行。

    你現在竟以誦經千部而自負,一點也不知道自己的過失。

    先聽我說偈: 頂禮本為折伏慢心之幢,為何頂禮時頭不着地? 心中存有我,罪業即生起,無求功之念,能獲福無量。

     賞析與點評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 千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唐·古靈禅師 一天,古靈禅師的師父在窗下讀經,正好有一隻蒼蠅因為被紙窗擋住了,怎麼飛也飛不出去,把窗戶撞得吱吱作響。

    古靈禅師趁機啟發其師而寫了以上的詩。

    蒼蠅因不曉得飛出房屋的正途,隻能拼命往窗戶上撞,即使勞累死也不會成功!同理,隻醉心于佛教的義理學習,即使看一輩子的經,也如同這隻蒼蠅,無法找到悟道的正途。

    六祖惠能因而提醒法達,即使誦三千遍《法華經》,也隻是“鑽故紙”的知解之徒,不但對心地沒有多大受用,反而會衍生出傲慢心。

    這對悟道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複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号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譯文 六祖惠能又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法達說:名叫法達。

     六祖惠能說:你名字叫法達,何曾通達妙法? 于是又說偈: 現在你的名字叫法達,精勤誦念經典不曾暫息;這隻是随着聲音空在口頭誦念,必須經義明心才能号稱菩薩。

     今日和你有這段因緣,所以現在我為你宣說法義; 隻要信佛本無言說法,妙法蓮花自然從口發。

     賞析與點評 如果有人把佛陀所講的法當成是真理本身,這是不解佛說法之深意。

    因為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菩薩璎珞本業經》)《金剛經》因而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惠能提醒法達,“但信佛無言”,妙法由心悟,才能享受誦《法華經》的妙用。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

    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

    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

    經本無疑,汝心自疑。

    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譯文 法達聽了偈後,向六祖忏悔謝罪說:從今以後,我一定對一切謙虛恭敬。

    弟子雖然誦持《法華經》,卻不了解經文要旨,所以心中常有疑惑。

    和尚智慧深廣博大,懇請為我略微講說該經要義。

     六祖惠能說:法達!佛法本是教人通達。

    而你的本心愚迷而無法通達。

    佛經原本不存在什麼疑惑,是你自心起了疑惑。

    你所念的經,可知道它以什麼為宗旨嗎? 法達說:弟子根性愚鈍,從來隻知道依經文念誦,哪裡會知道以什麼為該經宗旨啊!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譬喻品》。

    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

    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于此。

    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内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譯文 六祖惠能說:我不認得字,你先把佛經拿來念誦一遍,我為你講解。

     法達立刻大聲念誦經文,念到《譬喻品》時,六祖惠能說:停!這部經原本是以“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為宗旨的。

    縱然說了再多種比喻,也不會超越這個宗旨。

    什麼是因緣呢?佛經上說,“諸佛世尊都隻為一大事因緣所以出現于世間”,所謂一大事,就是佛的真知正見。

    世間的人不是向外迷惑執着諸相,就是心内迷惑執着于空,如果能夠于相遠離相執,于空遠離空執,這就是内外都不執迷。

    如果悟得這個法門,在一念之間豁然開朗,這就是開佛知見。

     賞析與點評 佛教常用真、俗二谛來觀察世間萬有。

    從俗谛上講,緣起的有構成多姿多彩的現象世界萬物,相互依存而存在,人們常以“兩邊”或“二相”來認識事物;從真谛上講,空無自性則是萬法的本質,因它超越分别對立的兩邊,隻能意會,不能言傳。

    《法華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這一大事因緣就是啟發人們了知:經文是悟道的工具,學道須從心入手,心中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内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

    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譯文 “佛”的含義就是覺,分為四門:為衆生開啟覺的知見,為衆生指示覺的知見,令衆生體悟覺的知見,令衆生契入覺的知見。

    如果在聽聞開示時,就能契悟證入,這就是覺的知見,讓本來具有的真如佛性得以顯現。

     你要慎重,千萬不要用衆生的知見解釋經義,“見經上說開、示、悟、入,就以為那自然是佛的知見,與我們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