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品第六

關燈
本篇導讀 依據唐代道宣《行事鈔》,忏悔分為律忏、事忏與理忏三類:(1)律忏,對象是犯戒的出家人,必須在每半月舉行的誦戒儀式前忏悔自己的過錯,悔過自新,獲得僧團清淨。

    (2)事忏,對象是迷心的僧、俗二衆,通過禮拜、贊歎諸佛菩薩、誦經持咒、觀想聖容等行為,忏悔過去、現在所作罪業,獲得身、口、意三業清淨。

    (3)理忏,對象是上等根機的人,通過觀“諸法(萬物)實相,萬法皆空”之理,發現罪惡乃為妄心所造。

    而妄心無體,罪惡是空,遠離空有之執着,心無所縛,從而從根本上滅除衆罪,獲得自性清淨。

     在以上三類忏悔中,“律忏”和“事忏”屬于“有相”的佛前忏悔,而第三種“理忏”則屬于“無形無相”的自我内心忏悔,可理解為“無相”之“忏悔”。

    在本品中,六祖惠能稱之為“無相忏悔”,其特點并非否定傳統的循序漸進的修道原則,而是否定将修行公式化的形式主義。

    事實上,六祖惠能要求弟子們在受“無相戒”之前,先要進行“無相忏悔”、發“自心四弘誓願”、受“無相三皈依戒”。

    以上修行步驟與傳統佛教并無多大分别,其不同點是惠能在每一個步驟中引進了“無相”的概念,其目的是提醒人們,具體的受戒、忏悔方式隻不過是修道的工具,應“用”而不“執”,于相離相,見到諸法性空,實相無相,即見佛性。

    而清淨無染的佛性中含藏一切善法,包括一切清淨戒法。

    若能明心見性,“無相”之“忏悔”便大功告成,清淨戒法随之而顯現,這才是“無相忏悔”與“無相戒”之本義,以此來論述頓教法門佛性清淨的主張。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聽法,于是升座,告衆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

    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忏悔。

    衆胡跪。

     譯文 當時,六祖惠能看到廣州、韶關(即曲江)以及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士人、老百姓,都雲集在曹溪山中請法,于是便登上法座,向衆人說道:來,各位善知識!明心見性這等解脫大事,必須要從自性的覺悟中做起。

    在任何時候,念念若能自淨其意,修正自己的言、行,直到照見自性法身,見到自己心中的真佛。

    這就是從自性入手自己救度自己、自己守持戒律的修行法門。

    這樣才不辜負各位千裡迢迢,來到此山。

     大家既然都是遠道而來,聚會于此,說明我們都很有緣。

    現在請各位就地一膝着地一膝曲起(胡跪),我要先為你們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接着再傳授“無相忏悔”。

    大衆依言,各自胡跪。

     賞析與點評 六祖惠能在本品一開頭便提醒大衆,相信自己本具佛性,人與佛在根本上并無差别,從而确立起信心。

    不應心外覓佛,應從自性中起修,念念無着,遠離一切相,見到諸法畢竟空,即見衆生本身清淨的佛性。

    六祖在本品為大衆講述無相忏悔與無相戒,進一步說明“識心見性,頓悟成佛”這一《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

    忏悔對修行很重要,不忏悔,就無法滅罪,也不能淨除障礙,更難與法相應,這是所有法門都難例外的。

    六祖在此傳五分法身香,并傳授無相忏悔,是一個創舉。

    這一創舉超越事相,直指法身自性,與禅的宗旨吻合,也直契心性本來,堪稱直接究竟。

     師曰: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譯文 六祖惠能說: 第一是戒香:自己心中沒有人我是非,沒有他惡我善,沒有嫉賢妒能的心理,沒有貪念嗔忿的念頭,沒有劫掠殺害的意圖,這就叫作戒香。

     第二是定香:目睹各種善、惡現象,自心不亂,這叫作定香。

     第三是慧香:通達空性,心無挂礙,時常用智慧觀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惡業,雖修種種善行,但心中不執着所作的善行。

    敬重長輩,體恤晚輩,憐憫孤苦,救濟貧窮,這叫作慧香。

     第四是解脫香:心不攀緣外境,不去思量分别善惡,身心自在,無所挂礙,這就叫作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覓。

     譯文 第五是解脫知見香:自心對善、惡等概念雖然沒有攀緣,但并不意味着把自己變成“沉空守寂”的癡呆漢。

    而應廣學多聞,以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達諸佛開示的真理;待人接物和光同塵,不妄自分别人我,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時,真如自性毫不變易,這就叫作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這“自性五分法身香”,主要是用來引導大家各自向内心熏修,不要向外尋覓。

     賞析與點評 華香不逆風,芙蓉旃檀香, 德香逆風熏,德人遍聞香。

     ——《出曜經》 一天傍晚,阿難在定中觀想:世間以檀香、茉莉香和根香為香之上品,然以上每一種香隻能随風而飄散,世上是否有能逆風飄溢、彌漫八方之妙香? 佛陀答道:“修道持戒之人所發出的戒德馨香,既能順風又能逆風飄溢。

    ”(《法句經》),換而言之,持戒守法之人,其高尚品德不僅能莊嚴自己,而且能感化他人,美名遠播,香飄溢四方。

     六祖惠能發揚光大傳統佛教的戒香:在形式上由守持具體的戒條擴充戒定慧三學以及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在内涵上由持戒的外在行為轉化為對内心淨化的五種無相正念心香,以戒香去除是非、善惡、嫉妒、貪、嗔等妄心,以定香去除散亂心,以慧香去除執着心,以解脫香去除攀緣,以解脫知見香去除邪知邪見心。

    五香并熏,自淨其意,通達諸法空性,見性成佛。

     今與汝等授無相忏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善知識!各随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

    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銷滅,永不複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诳染。

    從前所有惡業、驕诳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銷滅,永不複起。

     弟子等,從前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