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品第五

關燈
本篇導讀 《遺教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制心”就是通過“守一”(系心一境)的方法制服我們的散亂心,就是“守心”,從而獲得“不動心”。

    問題的關鍵是,在《楞嚴經》中,佛陀引導阿難從身内、身外、潛于眼根等七處去找心,還是不得其心。

    原因很簡單,心原本就不是實體之物,而是随緣而變化,“守心”守何物?!如果不能覺知這一點,“守心”往往變成“着心”,一味枯坐。

    這正是惠能所批評的,“若言着心,心元是妄”。

    在本品中,六祖惠能提醒大衆,“守心”并不代表無心,而是“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内見自性不動,名為禅”。

    換而言之,“外離相為禅,内不亂為定”,外禅内定,是為“禅定”。

    禅定與般若智慧打成一片,方能明心見性,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師示衆雲:此門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淨,亦不是不動。

    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

     譯文 六祖惠能開示衆人說:我這個法門所講的坐禅,原本不是執着于固守念頭,也不是執着于一味看淨,更不是枯坐不動。

    如果說執着心念,心念原本也是虛妄,了解了心念的虛妄,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可執迷固守的。

     賞析與點評 《菜根譚》雲:“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随空。

    ”當風吹過稀疏的竹林時,會發出沙沙的聲響,當風吹過之後,竹林又依然歸于寂靜而不會将聲響留下;當大雁飛過平靜的潭水時,潭面映出大雁的身影,可是雁兒飛過之後,潭面依然淨光一片,不會留下大雁的身影。

    境界高的人遇事起心處理事件,事情處理完後心中依然恢複原本的甯靜。

    禅修就是了知心念虛幻不實,無可執着,“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知心如幻,幻中找心,找到“無所著”時,本心顯現。

     若言着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1。

    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着淨,卻生淨妄。

    妄無處所,著者是妄。

    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

    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1真如:真,真實不虛妄;如,不變其性。

    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實的本體,為一切萬有的根源。

     譯文 如果說執着于追求清淨,那麼人的本性原本就是清淨的。

    由于虛妄心念的緣故,掩蓋遮蔽了自我真如本性,一旦沒有了虛妄邪見,本性自然清淨。

    生起執着心追求所謂的清淨,卻又生起對清淨本身執着的妄念。

    虛妄沒有一定的處所,有了執着,就是虛妄。

    清淨本來是沒有形相的,卻給清淨立出淨的形相,硬說符合這一形相的才是修行的功夫。

    有了這樣見解的人,就會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反而被觀淨相所束縛。

     賞析與點評 水本來是清淨的,被污染後而變得渾濁。

    通過淨化處理,水又恢複原本的清淨,使我們清楚地看見水中之物。

    人心如水,原本清淨,被貪嗔癡等無明煩惱擾亂後而變得妄念紛飛。

    禅修如同對我們的心進行淨化,使本來清淨的心再次顯露出來,心明則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