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品第五

關燈


    這種清淨心無形無相,不少禅修者便要在禅定中追求看淨的功夫,反而被“淨”困住了,成為修道的障礙。

    這都是着心着淨的過錯。

    故《維摩經》雲:“淨心亦不可住着。

    ”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

    若着心着淨,即障道也。

     譯文 善知識!修不動行的人,在與人相處時,看到别人的是非善惡、功過得失,都以平常心對待之,這就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愚迷的人身體雖然在那裡紋絲不動,但一開口就是議論别人的是非長短和好壞,這與修道是正好相違背的。

    這與執着于守心看淨一樣,也是障礙修道的。

     賞析與點評 據《佛說四十二章經》記載,一人嫉妒心甚重,意欲以惡語中傷佛陀。

    佛陀靜心聽完此人之咒罵,輕聲問道:“若以厚禮贈人,所贈之人不受,汝将奈何?” 答曰:“隻得收回禮物。

    ” 佛陀微笑說:“我不接受你所贈之‘厚禮’,請将它帶走吧。

    ” 修不動行的人,在世間,看見别人有過患,都以平常心對待之,心就不會生煩惱,就能做到自性不動。

     師示衆雲:善知識!何名坐禅?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内見自性不動,名為禅。

    善知識!何名禅定?外離相為禅,内不亂為定。

    外若着相,内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本性自淨自定,隻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内不亂即定。

    外禅内定,是為禅定。

    《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

    』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譯文 六祖惠能開示衆人說:善知識!什麼叫坐禅?頓教法門所說的坐禅,因修到沒有執着而無任何障礙,對于一切外在的善惡境界,不起心動念,這叫作坐;能識見内在自我本性寂然不動,這叫作禅。

     善知識!什麼叫禅定?外離一切相叫作禅,内心不散亂叫作定。

    如果執着于外境外相,内心必定散亂。

    外離一切相,内心就不會散亂。

    自心本性原是清淨安定的,隻因遇境起念,所以内心就亂了。

    如果見一切境而内心不亂的話,這才是真定。

     善知識!外離諸相就是禅,内心不亂就是定,外禅内定,就叫作禅定。

    《菩薩戒經》說:“我的自心本性原本清淨。

    ” 善知識!在念念之中,得見自己的本性清淨,精進修持實踐,自然能夠成就佛道。

     賞析與點評 惠能給“坐禅”全新的定義。

    “外離相即禅,内不亂即定;外禅内定,是為禅定”。

    以神秀試圖寫悟道偈為例,他自認為自己是佛學權威,衆人的教授師,對五祖弘忍的衣缽、心法志在必得。

    這是在外在的形式上執着衣、法,患得患失,“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寫完悟道偈後,他坐卧不安,直五更。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神秀心中大亂。

    正如惠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外若着相,内心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