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品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銷滅,永不複起。
譯文 現在我給你們傳授無相忏悔,以除滅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罪業,使身口意三業得到究竟清淨。
善知識!大家都各自跟随我念誦: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念,念念都不被愚迷所污染。
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以及愚迷等罪,現在完全以誠心忏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
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念,念念都不被驕狂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以及驕狂等罪,現在完全以誠心忏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
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污染,以前所造作一切惡業以及嫉妒等罪,現在完全以誠心忏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
賞析與點評 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滅;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
——古德 僧璨身患風疾,疼痛難忍,自以為業障深重,請二祖慧可為他忏悔。
二祖爽快地答應了:“将罪來,與汝忏。
”僧璨找了很久都拿不出他的罪障,不得不說:“覓罪不可得。
”二祖意味深長地說:“既然如此,我已經把你的罪障忏悔淨盡了。
”僧璨恍然大悟。
慧可啟發僧璨領悟,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罪性本空,由心所造。
不論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一切諸法的本性皆空,實相無相,真性無性,便頓時消滅,稱為理忏。
惠能的無相忏悔,正是理忏的進一步承襲和延續,要求忏悔從自心入手,從當下一念開始,對心中生起的愚迷、驕诳、嫉妒等進行忏悔,使之不再生起,回歸本來清淨的心,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
這體現了禅宗尚一心的宗旨,也将忏悔落實到了念念之間。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忏悔。
雲何名忏?雲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
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是名為忏;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為悔,故稱忏悔。
凡夫愚迷,隻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
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忏悔? 譯文 善知識!以上就是無相忏悔。
什麼叫作忏?什麼叫作悔?所謂忏,就是坦白承認自己以前所造下的罪業。
對以前所有的惡業:愚昧迷惑、驕狂傲妄、嫉妒等等罪過,全部都坦白承認,永遠都不再重犯,這叫作忏。
所謂悔,反思悔改以斷除今後會造的罪業。
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昧迷惑、驕狂傲妄、嫉妒等等罪過,現在都已覺知開悟,将全部永遠斷絕,更不會再次造作,這就叫作悔,所以稱為忏悔。
凡夫俗子愚昧迷惑,隻知道忏說坦白他以前所造罪業,而不知道反思悔改以絕除他今後會造的罪業。
由于不懂悔改,前面的罪業還未滅盡,後面的罪過又重新生起;前面的罪業既然不能滅盡,後面的罪過又重新生起,這叫什麼忏悔呢? 賞析與點評 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出生在一個百萬富翁家庭,從小養成了遊手好閑、揮金如土的習氣,被人們視為花花公子。
二十一歲那年,他在一次宴會上對一位年輕美貌的巴黎女郎一見鐘情,沒料到這位女郎卻冷冰冰地說道:“請站遠一點,我最讨厭被花花公子擋住視線。
”格林尼亞羞愧難當,遂隐姓埋名,發奮求學。
在菲利普·巴爾教授的精心指導下,他發現了“格氏試劑”,發表學術論文兩百多篇。
一九一二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忏悔是知錯能改的轉折點。
“忏”就是對以前所犯的錯誤來一個徹底的反思,正如惠能說:“忏者,忏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是名為忏。
”維克多·格林尼亞遭到心儀女郎的鄙視後,痛定思痛,意識到淪為花花公子的嚴重後果,深為後悔,從而在心靈深處産生了一股改過自新的強大動力,今後不再重複同樣的錯誤,這就是“悔”的力量與功能,“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為悔。
”由此觀之,忏悔是人生向上的轉折點。
善知識!既忏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衆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
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譯文 善知識!既然已經忏悔得清淨,現在再與大家一起發四弘誓願,大家各自需要正心誠意,用心聽取:自心的衆生無邊,我誓願度盡;自心的煩惱無邊,我誓願斷盡;自性裡的法門無量,我誓願修學;自性的佛道無上,我誓願成就。
善知識!大家不是都說“衆生無邊誓願度”嗎?這樣說,并不是惠能我來度你們各位,而是自性自度。
善知識!心中的衆生,就是我們所說的邪迷之心、诳妄之心、不善之心、嫉妒之心、惡毒之心等等,如是種種不善之心,都是心中的衆生,大家應該自性自度,這才叫作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将正見度。
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
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
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
将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譯文 什麼叫作自性自度呢?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邪見、煩惱、愚癡等“衆生”,用正見來度。
既然有了正見,就能運用般若智慧來打破愚癡迷妄的衆生,各個自性自度。
邪見來時用正見度,執迷來時用覺悟度,愚癡來時用智慧度,惡念來時用善念度,這樣來度心中的衆生,就叫作真度。
另外,煩惱無邊誓願斷,就是運用自性般若智慧除去虛妄思想之心。
法門無盡誓願學,必須自己照見本性,常常實踐正法,這就叫作真學。
無上佛道誓願成,就是要經常深入到心中,在心中按真正的佛法修心,不執着于
譯文 現在我給你們傳授無相忏悔,以除滅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罪業,使身口意三業得到究竟清淨。
善知識!大家都各自跟随我念誦: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念,念念都不被愚迷所污染。
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以及愚迷等罪,現在完全以誠心忏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
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念,念念都不被驕狂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以及驕狂等罪,現在完全以誠心忏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
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污染,以前所造作一切惡業以及嫉妒等罪,現在完全以誠心忏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
賞析與點評 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滅;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
——古德 僧璨身患風疾,疼痛難忍,自以為業障深重,請二祖慧可為他忏悔。
二祖爽快地答應了:“将罪來,與汝忏。
”僧璨找了很久都拿不出他的罪障,不得不說:“覓罪不可得。
”二祖意味深長地說:“既然如此,我已經把你的罪障忏悔淨盡了。
”僧璨恍然大悟。
慧可啟發僧璨領悟,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罪性本空,由心所造。
不論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一切諸法的本性皆空,實相無相,真性無性,便頓時消滅,稱為理忏。
惠能的無相忏悔,正是理忏的進一步承襲和延續,要求忏悔從自心入手,從當下一念開始,對心中生起的愚迷、驕诳、嫉妒等進行忏悔,使之不再生起,回歸本來清淨的心,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
這體現了禅宗尚一心的宗旨,也将忏悔落實到了念念之間。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忏悔。
雲何名忏?雲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
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是名為忏;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為悔,故稱忏悔。
凡夫愚迷,隻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
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忏悔? 譯文 善知識!以上就是無相忏悔。
什麼叫作忏?什麼叫作悔?所謂忏,就是坦白承認自己以前所造下的罪業。
對以前所有的惡業:愚昧迷惑、驕狂傲妄、嫉妒等等罪過,全部都坦白承認,永遠都不再重犯,這叫作忏。
所謂悔,反思悔改以斷除今後會造的罪業。
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昧迷惑、驕狂傲妄、嫉妒等等罪過,現在都已覺知開悟,将全部永遠斷絕,更不會再次造作,這就叫作悔,所以稱為忏悔。
凡夫俗子愚昧迷惑,隻知道忏說坦白他以前所造罪業,而不知道反思悔改以絕除他今後會造的罪業。
由于不懂悔改,前面的罪業還未滅盡,後面的罪過又重新生起;前面的罪業既然不能滅盡,後面的罪過又重新生起,這叫什麼忏悔呢? 賞析與點評 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出生在一個百萬富翁家庭,從小養成了遊手好閑、揮金如土的習氣,被人們視為花花公子。
二十一歲那年,他在一次宴會上對一位年輕美貌的巴黎女郎一見鐘情,沒料到這位女郎卻冷冰冰地說道:“請站遠一點,我最讨厭被花花公子擋住視線。
”格林尼亞羞愧難當,遂隐姓埋名,發奮求學。
在菲利普·巴爾教授的精心指導下,他發現了“格氏試劑”,發表學術論文兩百多篇。
一九一二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忏悔是知錯能改的轉折點。
“忏”就是對以前所犯的錯誤來一個徹底的反思,正如惠能說:“忏者,忏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是名為忏。
”維克多·格林尼亞遭到心儀女郎的鄙視後,痛定思痛,意識到淪為花花公子的嚴重後果,深為後悔,從而在心靈深處産生了一股改過自新的強大動力,今後不再重複同樣的錯誤,這就是“悔”的力量與功能,“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為悔。
”由此觀之,忏悔是人生向上的轉折點。
善知識!既忏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衆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
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譯文 善知識!既然已經忏悔得清淨,現在再與大家一起發四弘誓願,大家各自需要正心誠意,用心聽取:自心的衆生無邊,我誓願度盡;自心的煩惱無邊,我誓願斷盡;自性裡的法門無量,我誓願修學;自性的佛道無上,我誓願成就。
善知識!大家不是都說“衆生無邊誓願度”嗎?這樣說,并不是惠能我來度你們各位,而是自性自度。
善知識!心中的衆生,就是我們所說的邪迷之心、诳妄之心、不善之心、嫉妒之心、惡毒之心等等,如是種種不善之心,都是心中的衆生,大家應該自性自度,這才叫作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将正見度。
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
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
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
将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譯文 什麼叫作自性自度呢?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邪見、煩惱、愚癡等“衆生”,用正見來度。
既然有了正見,就能運用般若智慧來打破愚癡迷妄的衆生,各個自性自度。
邪見來時用正見度,執迷來時用覺悟度,愚癡來時用智慧度,惡念來時用善念度,這樣來度心中的衆生,就叫作真度。
另外,煩惱無邊誓願斷,就是運用自性般若智慧除去虛妄思想之心。
法門無盡誓願學,必須自己照見本性,常常實踐正法,這就叫作真學。
無上佛道誓願成,就是要經常深入到心中,在心中按真正的佛法修心,不執着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