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關燈
的凡人沒有關系”,如果作這樣的理解,那就是诽謗經典,诋毀佛祖。

    佛既然已經是佛了,已經具足佛的知覺正見,何必還要再去開佛知見呢? 賞析與點評 佛陀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為後人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佛法。

    但是《金剛經》卻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這話看似矛盾,但卻是佛陀的肺腑之言,因為佛法的精髓緣起性空,既不是佛陀的創造,也不是任何人的發明,而是客觀存在的規律。

    佛陀隻是覺悟、揭示了這一規律,無論他成佛與否,緣起法依舊是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則,無處不在。

    正如《雜阿含經》雲:“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

    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

    ”因此,六祖惠能才說,佛陀所開示的緣起性空之理并非佛陀的專利,也是我們大家的寶貴财富,可以通過覺悟而證得。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隻汝自心,更無别佛。

    蓋為一切衆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内擾,甘受驅馳。

    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1,勸令寝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

    故雲:『開佛知見。

    』 吾亦勸一切人,于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谄佞我慢2,侵人害物,自開衆生知見。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衆生知見。

    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衆生知見,即是世間。

    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牦(lí)牛愛尾3? 1種種苦口:根據不同的情況,利用不同的方法來教化。

     2我慢:視我“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執之我”而形成驕慢心。

     3牦牛愛尾:出自《法華經·方便品》。

    人們不舍自己的欲望,正像牦牛愛自己的尾巴一樣。

     譯文 你現在應當堅信:所謂佛的知見,就是你自己的心,心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佛了。

    因為一切衆生自己障蔽了光明的心性,貪欲愛憎塵世俗境,向外攀緣而内心生起妄想紛擾,甘心受塵勞的驅使而奔波,所以才要煩勞大覺佛陀,從禅定中出現于世,苦口婆心地宣說種種方便法門,勸導衆生止息貪愛等妄想執着,不要向心外去妄求,這樣就和諸佛沒有差别,所以說是開佛知見。

     我也常勸告世人,要在自己心中開啟佛的知見。

    而世間之人心地不正,易生邪念,愚昧迷惑,造種種罪,口說善言,心懷惡念,貪愛嗔恚,嫉賢妒能,谄媚佞言,自恃慢人,侵犯别人,損害他物,這就是自己開啟了衆生的知見。

     如果能端正心念,常常生起智慧,觀照自己的心,不造惡而行善,這就是自己開啟佛的知見了。

    你必須念念在開啟佛的知見上,千萬不要自己開啟衆生的知見! 能開啟佛的知見,就是超凡出世;開啟衆生的知見,就是還在衆生世間。

    你如果隻是辛辛苦苦地執着念誦《法華經》文,以為這就是功課,這和牦牛愛惜它自己的尾巴又有什麼不同呢? 賞析與點評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記載,佛陀悟道後感歎說:“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颠倒執着而不證得。

    ”人人本具如來智慧,就像天空的太陽。

    然而,我們在接觸身外之物時,産生貪嗔癡等貪愛塵境,猶如烏雲遮日,使人無法見到清淨的本性,起惑造業。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隻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

    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1,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雠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2。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1心迷法華轉:心中不明白經義,隻是口中念誦《法華經》,這就等于被《法華經》“所轉”,沒有真正地契悟經文,所以沒有“轉經”。

     2白牛車:《法華經》以“白牛車”比喻一佛乘(佛教謂教導衆生成佛之法),獲得佛智慧。

     譯文 法達聽後說:照這樣說,隻要能理解經義就行了,這樣就可以不必誦經了麼? 六祖惠能說:佛經本身有什麼過失呢?難道障了你的誦念嗎?須知執迷和覺悟在于個人,受損或得益都由于自己。

    口誦經文而心能行其義,才能轉化經義為我所用;口誦經文而心不行其義,反而被經文左右。

    聽我說偈: 心若執迷被法華轉,心若領悟能轉法華;誦經雖久不明經義,與理相悖成為仇家。

     無所執念所念是正,有所執念所念成邪;不論有無都不執着,永遠駕禦大白牛車。

     法達聽了這首偈語,不禁感動涕泣,實時大悟,對六祖說:法達從過去以來,确實未曾轉《法華》,而是被《法華》所轉。

     賞析與點評 法達誦念《法華經》三千多遍後,自認擁有無量功德,不肯五體投地拜見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随口說道:“禮本折慢幢,頭奚不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為了功德而誦經,誦的遍數越多,功高我慢越大,反而成了精神提升的障礙。

    這就是“心迷法華轉”的含義。

    反之,誦經的目的是為了通達無常、無我之佛理,去除我慢,領悟佛陀空的智慧,看透放下的心态自然生起,對身外之物便不會過于執着,而是善加利用,于人于己皆有益。

    這就是“心悟轉法華”的含義。

     心迷法華轉 再啟曰:經雲:『諸大聲聞乃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

    自非上根,未免疑謗。

    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别?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

    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

    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1。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于門外覓三車。

    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

    隻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1從他退席:佛陀在法華會上說大乘經,有五千小根小智、滿足修小法的人不敢相信,當即退席。

     譯文 法達又再啟問:經上說:“一切大聲聞乃菩薩,即使竭盡思慮共同測度,也不能測知佛陀的智慧。

    ”現在隻令凡夫但能覺悟自己的心性,就說是佛的知見,如果不是上等根性的人,不免要生起疑惑诽謗。

     又經中說三車,羊車、鹿車、牛車,與大白牛車,究竟要怎樣來區别呢?懇請和尚再次慈悲開示。

     六祖惠能說:經意本來就說得很清楚,是你自己執迷而與之相違背罷了!那些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行人之所以不能測知佛的智慧,問題就出在他們要用思維去揣測度量,他們費盡心思一起推測,反而離佛的智慧越來越遠。

    佛法本來是為不覺的凡夫而說的,并不是為佛而說的,如果不肯相信這個道理,那就聽任他退席。

    隻是他們竟然不知道自己原就坐在白牛車上,卻還要到門外另覓羊、鹿、牛三車。

    況且經文明明白白地向你說了,佛隻講說了空有不二、明心見性的唯一佛乘,并沒有其他諸乘。

    如果有第二個、第三個,甚無數個方便法門,以及種種因緣譬喻等言詞,則全部都是為了一佛乘說的。

    你怎麼不省悟!所謂羊、鹿、牛三車是佛所設的三乘方便法,是為當時衆生迷失實相而施設的權教;大白牛車是佛真實說的一乘實相法,是為現今衆生修持成熟而開顯的實教。

    這隻不過是教你去除三乘方便的假名而歸入一乘實相的實教,一旦歸入實教之後,就沒有所謂的實教了。

     賞析與點評 一群小孩在家中玩得很起勁兒,房子突然失火,父親呼喚孩子們趕快逃離失火的房子,可孩子們隻顧戲耍,不知危險将至。

    父親急中生智,大聲說:“孩子們!快看,我給你們買了漂亮的羊車、鹿車、牛車,先到的人可挑選最漂亮的車子。

    ”孩子們一聽,迫不及待地沖出火宅而得救。

     這是《法華經·譬喻品》中著名的“火宅三車喻”故事,佛陀以此來說明衆生遭煩惱之火所逼迫而不知苦,于是以種種智慧、方便,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三乘,待衆生出離苦海後,再引導衆生以智慧觀照空、有不二的明心見性法一佛乘。

    六祖惠能告誡大衆,佛陀因衆生根機不同,于一佛乘,方便說三,“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應知所有珍财,盡屬于汝,由汝受用。

    更不作父想1,亦不作子想2,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

    從劫劫,手不釋卷,從晝夜,無不念時也。

     1更不作父想:父指《法華經》中講的大寶長者,他曾把财物分給兒子們。

    這裡的意思是所有的财寶(佛性)都是自己本有的,不要認為是大富長者(即代表佛)的。

     2亦不作子想:子,指大富長者的兒子,這裡指衆生,即不要認為财富(佛性)是他人的。

     譯文 要知道所有珍寶、财物,全部都是你所擁有的,任由你自己去受用,不要想這個财産是父親的,也不要想這個财産是兒子的,更沒有所謂的受用财寶,這才叫作真正的在持誦《法華經》。

    能夠如此,就如同在前一劫到後一劫的漫長時間裡,在任何時間,都手不釋卷,從白天到黑夜,無時不在持誦《法華經》。

     賞析與點評 據《法華經·信解品》記載,大富長者丢失了獨生子,多年尋找無果。

    多年後,大富長者認出淪落為乞丐的獨生子,想把他帶回家繼承家業。

    豈知兒子不認長者為其父,誤以為長者要抓他,于是拔腿就跑。

    長者隻能先請獨生子到家中從傭人做起,然後循循誘導,去除獨生子的自卑心,讓他當大管家,最終父子相認。

    獨生子終于繼承了大富長者的萬貫家産。

     大富長者就是佛陀的前生,萬貫家産,如同莊嚴富貴的大乘慧财,不僅僅是佛陀擁有,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具有,隻因迷失而不能覺知,如同離家出走的窮子,覺得自己“缺衣少食”,生計艱難。

    佛陀以種種方便引導衆生向内心尋覓,明心見性。

    這是惠能主張自性自悟的一貫立場。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

    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甯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1揚。

     誰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2。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

     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辍誦經。

     1初中後善:初善、中善、後善。

    初善,指羊車,譬喻聲聞乘;中善,指鹿車,比喻緣覺乘;後善,即牛車,比喻為大乘者。

     2法中王:指經過長時間修梵行,證得無上菩提的修行者。

     譯文 法達受六祖惠能啟迪,歡喜雀躍,于是用偈來贊歎說: 《妙法蓮華經》已念誦了三千遍,在曹溪六祖一句下全數消亡。

     不明了諸佛出世的因緣宗旨,怎麼能熄滅累劫以來的妄心? 羊鹿牛三車是權巧施設,初中後三善是依次發揚。

     誰能知道火宅内的衆生,原來一悟之後是法中王。

     六祖惠能說:你從今以後才可以被稱為念經僧人。

     法達從此領受了《法華經》玄深的教旨,同時也沒有停止念誦佛經。

     賞析與點評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這是法達稱贊惠能頓悟法門之奇妙功效。

    法達起初誦經時拘泥于法而被法所束縛,誦經越多,我慢心越重,怎能見道?!六祖惠能一句“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點醒夢中人,法達方知誦經是為了明理,若能就應舍筏登岸,得魚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方能明心見性。

    《六祖壇經》這種超常的智慧,對中外文化、思想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

    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若離本性,别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1;若悟三身無有自性2,即明四智菩提。

    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谛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1有身無智:禅宗認為離開了人的自我本性,一切都是虛幻不真實的。

    因為四智不離本性,若離本性而說三身,所談的就隻能是不起智用的空洞名言概念,不是真正的三身。

     2三身無有自性:三身是從一個自我的本性而生的,并非說三身中各有一個自性。

     譯文 僧人智通,壽州安豐人氏,最初閱讀《楞枷經》一千多遍,卻不能領會三身和四智的意思。

    于是前來參禮六祖惠能,懇求解說經中要義。

     六祖惠能說:所謂三身,即清淨法身,是你的自心本性;圓滿報身,是你的般若智慧;千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