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億化身,是你的修行實踐。
如果離開本性,另外說有三身,這就是有身而無智;如果悟三身本無自性,這就叫四智正覺。
聽我說偈: 自性本來具有三身,由三身衍生成四智;不必摒絕見聞外緣,就能超然直登佛地。
我現在為你說的法,你要深信永無迷惑;莫學他人向外馳求,整天口中空說菩提。
賞析與點評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三身佛,看似獨立于我們的身體之外,看似高深莫測,常人無法看透,也是常理中的事,故智通有此一問。
六祖惠能以自性來解釋三身:(1)我們的自性就是如來清淨法身佛,能生一切善法。
(2)我們的自性所生之能照般若智慧,如一輪太陽高懸于萬裡晴空之中,光芒萬丈,遍照十方,圓滿無缺。
這就是我們的圓滿報身佛。
(3)自性能生萬物。
若起惡心,便變化出地獄;若起毒害之心,便變為龍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為菩薩。
這就是我們的千百億化身佛。
迷人心外求三身,越求越迷;悟者了知三身佛在自性中,一念悟,即三身具足。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别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
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複說偈曰: 大圓鏡智1性清淨,平等性智2心無病, 妙觀察智3見非功,成所作智4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5, 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6。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1大圓境智:指可如實映現一切法的佛智。
此種佛智清淨圓明,洞徹内外,如大圓鏡,可映現萬物。
2平等性智:指體悟自、他平等的佛智。
此智能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生起大慈悲心。
3妙觀察智:巧妙觀察諸法而自在說法的佛智。
4成所作智:如來成就其本願力所應作事。
5實性:真如的異名。
6繁興永處那伽定:那伽,意譯為龍。
像龍定止于深淵那樣,于行住坐卧,言默動靜,無不在定慧中。
譯文 智通又再啟請說:能否請大師為我講說四智的意義? 六祖說:既然能領會自性三身的意義,自然也就能明白四智的意義,為什麼還要問這個問題呢?如果離開了自性三身,而另外去談說四智,這就叫有智無身。
即使有智,也等于無智。
六祖又再說偈: 大圓鏡智是本性清淨體;平等性智的心體無所滞; 妙觀察智不假功成,不涉計度,不起分别,成所作智如同大圓鏡。
雖然五八兩識果上轉,六七兩識因中轉,但隻轉其名而非轉其實性體。
如果在悟道轉識時,不留餘情,盡管外緣繁雜多起,而心卻處于定中。
智通聞偈後立即認識、理解了關于從自性上談三身和四智的理論,于是呈偈說道: 三身原來是我的體性,四智原本是明徹的心。
三身四智圓融而無障,應物随緣任意而現形。
起心修持都是妄念動,守住也不是最好辦法。
身智妙旨因師得曉悟,從此盡無染污諸假名。
賞析與點評 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八識的功能各有不同中,可分為四組:(1)第八阿賴耶識如同倉庫,儲存各種善、惡種子,能生起相應的善、惡行為。
通過禅修,一旦将惡種子轉成善種子,第八識随之而轉變為“性清淨”,産生可如實映現一切法的佛智,清淨圓明,洞徹内外,如大圓鏡,可映現萬物。
這就是“大圓鏡智”。
(2)第七識如同以自我為中心的司令部,産生人、我分别,成為一切煩惱的根源。
通過禅修,去除人、我分别之心病,便能體悟自、他平等的佛智,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生起大慈悲心。
這就是平等性智。
(3)第六識産生是非、人我颠倒之分别見,處處執着。
通過禅修,善巧觀察諸法,明辨邪正,随緣為大衆演說妙法無礙。
這就是妙觀察智。
(4)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誤以為虛幻不實的世間萬事萬物為實有,因而産生貪嗔癡三毒。
通過修習禅定,前五識能分别、沒有執着地如實反映所接觸的身外之事,得成所作智,成就自利利他妙業之智。
将凡夫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種無漏智,是修學佛法的最終目标。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
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
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
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譯文 僧人智常,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市)人。
童年時出家,志在求得明心見性。
有一天,來參禮六祖,六祖問他:你從哪裡來?想要求得什麼嗎? 智常答說:學僧最近到洪州白峰山參禮大通和尚,承蒙他開示見性成佛的奧義,隻是心中還有一些疑惑不能解決,因此從遙遠的地方前來參禮,祈求和尚慈悲為我開示。
六祖惠能說:你在大通和尚那裡參禮,他都說了些什麼?你試着舉出一些例子說說看。
智常說:我到大通和尚那裡,大約住了三個月,仍沒有受到他的開示、教誨。
因為求法心切的緣故,有一天晚上,我單獨進入方丈室,請他開示:什麼是我的本來心性呢?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譯文 大通和尚說:你看到虛空嗎? 智常說:看到了。
大通和尚問:你所見的虛空有相貌嗎? 智常說:虛空沒有相體,怎麼會有形狀相貌呢? 大通和尚說:你的本性就如同虛空,了無一物可見,這就叫作正見;沒有一個事物可以被認知,這叫作真知,沒有青黃長短等色法的區别,但見得本源清淨無染,覺體圓融澄明,這就叫作見性成佛,也叫作如來知見。
智常雖然聽到這種說法,還是不能解決内心的狐疑,所以懇求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1,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2,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3,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4常顯現。
1不見一法存無見:不見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講的“了無一物可見”。
這裡指連“無見”都不應該存在心中,這樣将有礙于明心見性。
2不知一法守空知:不知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講的“了無一物可知”,“守空知”就是一種執着,認為真有“無一物可知”。
3錯認何曾解方便:錯以無知無見為真實。
追求“無見”、“空知”也是一種對外在現象的執着。
4靈光:衆生本具的佛性,清淨無染,靈靈昭昭,常放光明。
譯文 六祖惠能說:那位大師所說的,仍然存在着知見,所以不能使你全然明白。
我現在給你一首偈語: 不見一法猶心存無見,就好像浮雲遮蔽日光。
不知一法猶執守空知,依然像太虛中生閃電。
這個知見是瞬起暫現,然而卻如此錯認知見,哪裡曾了解随緣方便? 你應當要能一念知非,好讓自性靈光經常顯現。
賞析與點評 據《景德傳燈錄》記載,達摩祖師為了傳法而考驗弟子跟随自己學法的心得。
門人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很顯然,道副已悟到語言文字的局限性,用而不執。
然而,達摩還是評論說:“你僅僅悟得我教法的皮毛。
” 然後是尼總持說:“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衆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尼總持已悟得念念不住之法,而達摩僅認為她隻悟得自己心法的“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道育已悟得法空,達摩仍然認為他僅悟得自己心法的“骨”。
最後是慧可站起來禮拜達摩後,默然不語,達摩卻認為他才真正悟得自己心法的“精髓”,慧可因而成為他的衣缽繼承人。
在以上公案中,前三位學人已遠離我、我所、有無等一切戲論妄執,而慧可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空去能證的智慧與所證的清淨佛果,一法不執,悟入畢竟空理,方能于般若無相生一念清淨心,見到自己的本性。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着相1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甯越昔時迷2? 自性覺源體,随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1着相:執着于相狀。
這裡指對“存無見”和“守空知”的執着。
2情存一念悟,甯越昔時迷:“悟”本是修行所追求的境界,但如果内心存在一個“無”的念頭,或自以為悟了,正好說明沒有覺悟,反而是處在“迷”的情況。
譯文 智常聽了偈後,心裡豁然開朗。
于是也說了一偈: 無緣由的生起知見,執着外相覓求正覺, 隻要存有悟的念頭,哪能出離昔時迷惑? 自性中覺悟的源體,仍随知見徒然遷流, 若非進入祖師丈室,依舊茫然執着兩端。
賞析與點評 有人向唐朗州德山宣鑒禅師求佛,他當衆宣布:“我這裡,佛也無,法也無,達摩是個老臊胡,十地菩薩是擔糞漢,等妙二覺是破戒凡夫,菩提涅盤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點鬼簿、拭瘡紙,佛是老胡屎橛。
”這類呵佛罵祖的言論常在禅門文獻中見到,其用意并非謾罵佛祖,而是提醒世人:悟得性空之理,明心見性是修行所追求的境界,但如果内心存在一個“空”念、“佛”想,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執着,仍未了道,應空去一切名言差别相,達到《心經》中所說的“無智亦無得”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悟道。
這正是智常所領悟的“道”。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着外法相。
法無四乘1,人心自有等差。
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乘是行義,不在口争,汝須自修,莫問吾也。
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1四乘:三乘加上一乘(佛乘)就是四乘。
譯文 有一天,智常問六祖惠能:佛說有聲聞、緣覺和菩薩三乘教法,卻又說了最上乘的成佛方法,對于這一點弟子還沒有開解,希望您為我指授教化。
六祖惠能說:你應觀照自己的本心,不要執着心性外的法相。
佛法并沒有四乘之分,而是人心各有不同。
能夠聽講佛經并轉而念誦的人是小乘行者,悟解佛法義理的人是中乘行者,依法修行的人是大乘行者,一切教法都能通達,萬法具足完備,一切不染不着,超離一切法相,無一法可得,這就叫作最上乘的行者。
乘是行的意思,不是在口頭上争論就能得到。
你應該自己依法修行,不必問我。
時時刻刻,自我本性如如不動。
智常禮謝六祖的開示,從此侍奉六祖,一直到六祖示寂。
賞析與點評 依據傳統佛教的說法,如同學生求學一樣,先讀小學,然後初中、高中、大學。
同理,學習佛法可分為三個級别,稱之為三乘:(1)聲聞乘:悟四谛之理,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2)緣覺乘:悟十二因緣之理,破無明,證辟支佛果;(3)菩薩乘:修四攝六度等菩薩行,利益衆生,證無上佛果。
要明白三乘的内涵本已很複雜,現在又加上“最上乘”,而成四乘,到底應先從哪一乘入手修行呢?初學者無所适從,智常故有此一問。
惠能單刀直入,以“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之思維說明,法無四乘,隻因人修道有淺有深,可分為四個階段:(1)勤誦佛經,但不明義理,可視為小乘修道人;(2)見聞覺知,悟法解義,可視為中乘修道人;(3)依法修行,求得體證,可視為大乘修道人;(4)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可視為最上乘修道人。
六祖惠能從人對佛法的信、解、行、證四方面闡釋四乘,通俗易懂,切實可行,令人信服。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盤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
如果離開本性,另外說有三身,這就是有身而無智;如果悟三身本無自性,這就叫四智正覺。
聽我說偈: 自性本來具有三身,由三身衍生成四智;不必摒絕見聞外緣,就能超然直登佛地。
我現在為你說的法,你要深信永無迷惑;莫學他人向外馳求,整天口中空說菩提。
賞析與點評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三身佛,看似獨立于我們的身體之外,看似高深莫測,常人無法看透,也是常理中的事,故智通有此一問。
六祖惠能以自性來解釋三身:(1)我們的自性就是如來清淨法身佛,能生一切善法。
(2)我們的自性所生之能照般若智慧,如一輪太陽高懸于萬裡晴空之中,光芒萬丈,遍照十方,圓滿無缺。
這就是我們的圓滿報身佛。
(3)自性能生萬物。
若起惡心,便變化出地獄;若起毒害之心,便變為龍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為菩薩。
這就是我們的千百億化身佛。
迷人心外求三身,越求越迷;悟者了知三身佛在自性中,一念悟,即三身具足。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别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
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複說偈曰: 大圓鏡智1性清淨,平等性智2心無病, 妙觀察智3見非功,成所作智4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5, 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6。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1大圓境智:指可如實映現一切法的佛智。
此種佛智清淨圓明,洞徹内外,如大圓鏡,可映現萬物。
2平等性智:指體悟自、他平等的佛智。
此智能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生起大慈悲心。
3妙觀察智:巧妙觀察諸法而自在說法的佛智。
4成所作智:如來成就其本願力所應作事。
5實性:真如的異名。
6繁興永處那伽定:那伽,意譯為龍。
像龍定止于深淵那樣,于行住坐卧,言默動靜,無不在定慧中。
譯文 智通又再啟請說:能否請大師為我講說四智的意義? 六祖說:既然能領會自性三身的意義,自然也就能明白四智的意義,為什麼還要問這個問題呢?如果離開了自性三身,而另外去談說四智,這就叫有智無身。
即使有智,也等于無智。
六祖又再說偈: 大圓鏡智是本性清淨體;平等性智的心體無所滞; 妙觀察智不假功成,不涉計度,不起分别,成所作智如同大圓鏡。
雖然五八兩識果上轉,六七兩識因中轉,但隻轉其名而非轉其實性體。
如果在悟道轉識時,不留餘情,盡管外緣繁雜多起,而心卻處于定中。
智通聞偈後立即認識、理解了關于從自性上談三身和四智的理論,于是呈偈說道: 三身原來是我的體性,四智原本是明徹的心。
三身四智圓融而無障,應物随緣任意而現形。
起心修持都是妄念動,守住也不是最好辦法。
身智妙旨因師得曉悟,從此盡無染污諸假名。
賞析與點評 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八識的功能各有不同中,可分為四組:(1)第八阿賴耶識如同倉庫,儲存各種善、惡種子,能生起相應的善、惡行為。
通過禅修,一旦将惡種子轉成善種子,第八識随之而轉變為“性清淨”,産生可如實映現一切法的佛智,清淨圓明,洞徹内外,如大圓鏡,可映現萬物。
這就是“大圓鏡智”。
(2)第七識如同以自我為中心的司令部,産生人、我分别,成為一切煩惱的根源。
通過禅修,去除人、我分别之心病,便能體悟自、他平等的佛智,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生起大慈悲心。
這就是平等性智。
(3)第六識産生是非、人我颠倒之分别見,處處執着。
通過禅修,善巧觀察諸法,明辨邪正,随緣為大衆演說妙法無礙。
這就是妙觀察智。
(4)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誤以為虛幻不實的世間萬事萬物為實有,因而産生貪嗔癡三毒。
通過修習禅定,前五識能分别、沒有執着地如實反映所接觸的身外之事,得成所作智,成就自利利他妙業之智。
将凡夫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種無漏智,是修學佛法的最終目标。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
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
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
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譯文 僧人智常,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市)人。
童年時出家,志在求得明心見性。
有一天,來參禮六祖,六祖問他:你從哪裡來?想要求得什麼嗎? 智常答說:學僧最近到洪州白峰山參禮大通和尚,承蒙他開示見性成佛的奧義,隻是心中還有一些疑惑不能解決,因此從遙遠的地方前來參禮,祈求和尚慈悲為我開示。
六祖惠能說:你在大通和尚那裡參禮,他都說了些什麼?你試着舉出一些例子說說看。
智常說:我到大通和尚那裡,大約住了三個月,仍沒有受到他的開示、教誨。
因為求法心切的緣故,有一天晚上,我單獨進入方丈室,請他開示:什麼是我的本來心性呢?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譯文 大通和尚說:你看到虛空嗎? 智常說:看到了。
大通和尚問:你所見的虛空有相貌嗎? 智常說:虛空沒有相體,怎麼會有形狀相貌呢? 大通和尚說:你的本性就如同虛空,了無一物可見,這就叫作正見;沒有一個事物可以被認知,這叫作真知,沒有青黃長短等色法的區别,但見得本源清淨無染,覺體圓融澄明,這就叫作見性成佛,也叫作如來知見。
智常雖然聽到這種說法,還是不能解決内心的狐疑,所以懇求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1,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2,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3,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4常顯現。
1不見一法存無見:不見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講的“了無一物可見”。
這裡指連“無見”都不應該存在心中,這樣将有礙于明心見性。
2不知一法守空知:不知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講的“了無一物可知”,“守空知”就是一種執着,認為真有“無一物可知”。
3錯認何曾解方便:錯以無知無見為真實。
追求“無見”、“空知”也是一種對外在現象的執着。
4靈光:衆生本具的佛性,清淨無染,靈靈昭昭,常放光明。
譯文 六祖惠能說:那位大師所說的,仍然存在着知見,所以不能使你全然明白。
我現在給你一首偈語: 不見一法猶心存無見,就好像浮雲遮蔽日光。
不知一法猶執守空知,依然像太虛中生閃電。
這個知見是瞬起暫現,然而卻如此錯認知見,哪裡曾了解随緣方便? 你應當要能一念知非,好讓自性靈光經常顯現。
賞析與點評 據《景德傳燈錄》記載,達摩祖師為了傳法而考驗弟子跟随自己學法的心得。
門人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很顯然,道副已悟到語言文字的局限性,用而不執。
然而,達摩還是評論說:“你僅僅悟得我教法的皮毛。
” 然後是尼總持說:“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衆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尼總持已悟得念念不住之法,而達摩僅認為她隻悟得自己心法的“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道育已悟得法空,達摩仍然認為他僅悟得自己心法的“骨”。
最後是慧可站起來禮拜達摩後,默然不語,達摩卻認為他才真正悟得自己心法的“精髓”,慧可因而成為他的衣缽繼承人。
在以上公案中,前三位學人已遠離我、我所、有無等一切戲論妄執,而慧可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空去能證的智慧與所證的清淨佛果,一法不執,悟入畢竟空理,方能于般若無相生一念清淨心,見到自己的本性。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着相1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甯越昔時迷2? 自性覺源體,随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1着相:執着于相狀。
這裡指對“存無見”和“守空知”的執着。
2情存一念悟,甯越昔時迷:“悟”本是修行所追求的境界,但如果内心存在一個“無”的念頭,或自以為悟了,正好說明沒有覺悟,反而是處在“迷”的情況。
譯文 智常聽了偈後,心裡豁然開朗。
于是也說了一偈: 無緣由的生起知見,執着外相覓求正覺, 隻要存有悟的念頭,哪能出離昔時迷惑? 自性中覺悟的源體,仍随知見徒然遷流, 若非進入祖師丈室,依舊茫然執着兩端。
賞析與點評 有人向唐朗州德山宣鑒禅師求佛,他當衆宣布:“我這裡,佛也無,法也無,達摩是個老臊胡,十地菩薩是擔糞漢,等妙二覺是破戒凡夫,菩提涅盤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點鬼簿、拭瘡紙,佛是老胡屎橛。
”這類呵佛罵祖的言論常在禅門文獻中見到,其用意并非謾罵佛祖,而是提醒世人:悟得性空之理,明心見性是修行所追求的境界,但如果内心存在一個“空”念、“佛”想,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執着,仍未了道,應空去一切名言差别相,達到《心經》中所說的“無智亦無得”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悟道。
這正是智常所領悟的“道”。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着外法相。
法無四乘1,人心自有等差。
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乘是行義,不在口争,汝須自修,莫問吾也。
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1四乘:三乘加上一乘(佛乘)就是四乘。
譯文 有一天,智常問六祖惠能:佛說有聲聞、緣覺和菩薩三乘教法,卻又說了最上乘的成佛方法,對于這一點弟子還沒有開解,希望您為我指授教化。
六祖惠能說:你應觀照自己的本心,不要執着心性外的法相。
佛法并沒有四乘之分,而是人心各有不同。
能夠聽講佛經并轉而念誦的人是小乘行者,悟解佛法義理的人是中乘行者,依法修行的人是大乘行者,一切教法都能通達,萬法具足完備,一切不染不着,超離一切法相,無一法可得,這就叫作最上乘的行者。
乘是行的意思,不是在口頭上争論就能得到。
你應該自己依法修行,不必問我。
時時刻刻,自我本性如如不動。
智常禮謝六祖的開示,從此侍奉六祖,一直到六祖示寂。
賞析與點評 依據傳統佛教的說法,如同學生求學一樣,先讀小學,然後初中、高中、大學。
同理,學習佛法可分為三個級别,稱之為三乘:(1)聲聞乘:悟四谛之理,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2)緣覺乘:悟十二因緣之理,破無明,證辟支佛果;(3)菩薩乘:修四攝六度等菩薩行,利益衆生,證無上佛果。
要明白三乘的内涵本已很複雜,現在又加上“最上乘”,而成四乘,到底應先從哪一乘入手修行呢?初學者無所适從,智常故有此一問。
惠能單刀直入,以“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之思維說明,法無四乘,隻因人修道有淺有深,可分為四個階段:(1)勤誦佛經,但不明義理,可視為小乘修道人;(2)見聞覺知,悟法解義,可視為中乘修道人;(3)依法修行,求得體證,可視為大乘修道人;(4)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可視為最上乘修道人。
六祖惠能從人對佛法的信、解、行、證四方面闡釋四乘,通俗易懂,切實可行,令人信服。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盤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