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1。
于此疑惑。
師曰:汝作麼生疑? 1寂滅為樂:貪嗔癡等妄念一旦熄滅,生死流轉便終止,當下就是快樂自在。
譯文 僧人志道,廣州南海人(今廣東佛山市),向六祖惠能請教:弟子自從出家以來,誦讀《涅盤經》已經有十多年了,都沒有明白經文大意,希望大師給予教誨。
六祖惠能問:你是哪裡不明白? 志道說:經中有一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對這一句疑惑不解。
六祖惠能說:你有什麼疑惑? 曰:一切衆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盤2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2涅盤:貪嗔癡等煩惱的終結,而不是生命的終結。
譯文 志道說:一切衆生都有色身、法身這二身。
色身是無常的,有生有滅;法身是恒常的,沒有知覺。
經中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知道是哪個身入于寂滅、哪一個身受樂?如果是色身,那麼色身壞滅的時候,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組成的色身分離,這是苦,既然是苦,就不可以說是樂。
如果法身寂滅,就如同草木瓦石一樣,由什麼來享受真樂呢?另外,法性是生滅的本體,五蘊是生滅的功用;一體有五用,生滅應該是永恒不變的。
生就是從本體中生起作用,滅就是攝相用而還歸于性體。
如果聽任其再生,那麼有情含識的衆生就不斷絕也不滅亡;如果不聽任其再生,就将永遠歸于寂靜,而與草木瓦石等無情之物沒有什麼不同了。
這樣,一切萬法就被涅盤所限制,生命尚不可得,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賞析與點評 志道認為,“色身”之外另有一個“法身”,“一切衆生都有色身、法身這二身。
色身是無常的,有生有滅;法身是恒常的,沒有知覺”。
修道的方法便成了盡力滅除“色身”中的貪嗔癡,以便獲得“法身”的常樂我淨的快樂。
這種認知使志道在不知不覺中堕入斷、常二見,在理解以上偈頌時才陷入困境,也是情理中的事。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1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别有法身,離生滅求于寂滅。
又推涅盤常樂,言有身受用。
斯乃執吝生死,耽着世樂。
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别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以常樂涅盤,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乃示涅盤真樂,刹那無有生相,刹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
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
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盤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1外道:心外求解脫之道。
譯文 六祖惠能說:你是佛門弟子,怎麼學習外道的斷見與常見來議論最上乘佛法?根據你所說的,就是說色身之外另有一個法身,超離色身的生滅可以另外求得法身的寂滅。
又推論說涅盤常樂,要有某個身來享用。
這是在執着生死,沉迷于世間的快樂。
你應當知道,佛陀就因為一切迷執的衆生妄認五蘊假合的色身為自我,妄計分别一切法為外塵,貪生厭死,妄念遷流,不知人生如夢似幻,虛假不實,枉受生死輪回,反而将常樂的涅盤看成是苦,整天忙碌奔走,營求俗務。
佛陀憐憫這些愚迷衆生,于是開示涅盤真樂的境界。
是沒有刹那生起的相可見,也沒有刹那壞滅的相可尋,更沒有生滅可滅,才是涅盤寂滅分明現前的境界。
正當寂滅現前的時候,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你感受到這是寂滅,這就是常樂。
這種常樂本來沒有什麼承受的人,也沒有什麼不承受的人。
哪裡會有一體五用的名稱呢?更何況涅盤禁伏住了一切萬法,讓它們永遠不得再生的說法呢?這實在是诽謗佛,毀謗佛法。
賞析與點評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大般涅盤經》 據《大般涅盤經》記載,一日,一位苦行仙人在深山中苦修,忽然聽到遠方傳來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便随偈而反思:現象世界的萬物,如水中月、鏡中花,刹那間生滅,無常變化,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
苦行仙人覺得奇妙無比,向羅刹請教下半句偈。
可羅刹故弄玄虛地說:“我饑渴難耐,非新鮮人肉不食。
吃飽後,我才有精力說出下半偈。
” 苦行仙人承諾聽完下半句偈後,便舍身解決羅刹的饑餓問題。
于是,羅刹說出下半句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如果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理解為滅除色身之苦而獲得“法身”之樂,離生滅求于寂滅,是有“滅”有“斷”,堕入斷、常二見;而正确的理解是了知萬法“不生不滅”之性空本性而無所執着,熄滅貪嗔癡,當下就能見到清淨法身,感受常樂我淨的快樂。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盤,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象,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盤解,二邊三際1斷。
1三際:即前際、中際、後際,指過去、現在、未來。
譯文 聽我的偈吧: 無上大涅盤境界,圓滿光明常寂照。
凡夫愚人稱為死,外道妄執為斷滅。
追求二乘之學人,視為無作之境界。
都屬情執與計度,六十二種邊見根。
妄立虛假之名相,哪解涅盤真實義?隻有超格過量人,明悟通達不取舍。
故知五蘊所成法,以及執蘊之幻我。
外顯種種之色相,一切語言音聲相。
所有都如夢與幻,凡情聖解了不生。
實證涅盤離假名,邊見三際盡斷除。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盤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随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譯文 常随諸根起照用,心識不生照用想。
了别一切之法相,卻無絲毫分别念。
劫火洞燒海底枯,罡風鼓動山擊撞。
常享真常寂滅樂,現證涅盤無改易。
我今勉強為你說,隻為令你舍邪見。
你莫随言作淺解,許你知曉其少分。
志道聽了偈後大徹大悟,歡喜雀躍,行禮退下了。
賞析與點評 據《五燈會元》記載,德山禅師多年研究《金剛經》,寫成《金剛經青龍疏抄》,頗為自豪。
得知南方“頓悟成佛”之說盛行,不以為然。
他于是肩挑《金剛經青龍疏抄》,一路南下,志在破斥“頓悟成佛”這一“邪說”。
途中經一點心小店,德山欲買點心充饑。
賣點心的婆婆卻故意問:“聽說你研究《金剛經》頗有心得,你若能解答我心中的疑問,我便免費供養你點心。
”“請說來聽聽!”德山信心十足地答應。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請問大德要吃點心,點的是哪個心?”德山愕然不知所對,方知道南方惠能大師的頓悟之說,在老婆婆這裡就有了印證。
所謂的衆生,是由五種物質(色)和精神元素(受、想、行、識)組成,随因緣變化而變化,生命就在這變化中如同川流不息的河水,不斷地流淌。
過去一念已過去,非真;未來一念尚未到來,非實;當下一念不可留,“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這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也是自在涅盤的彼岸。
行思禅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
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麼來? 曰:聖谛亦不為。
師曰:落何階級? 曰:聖谛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師深器之,令思首衆。
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谥弘濟禅師。
譯文 行思禅師,生于吉州安城劉氏家中,聽說曹溪六祖惠能法席隆盛,化導無數,就直接來參拜六祖惠能。
行思禅師問:應當怎麼做,才不會落入有次第的漸修? 六祖惠能說:你曾經做什麼了? 行思禅師說:我連深妙無上的真理(聖谛)也不修。
六祖惠能說:那落到哪個次第了? 行思禅師說:連聖谛都不修,哪還會有什麼次第存在? 六祖惠能十分器重他,讓他做了首座。
一天,六祖惠能說:你應當單獨教化一方,不要讓正法斷絕。
行思領受了教法,就回到吉州青原山,弘傳佛法,廣為教化。
圓寂後得谥号為弘濟禅師。
賞析與點評 行思禅師與懷讓禅師是六祖惠能的兩大得意弟子。
一天,有人問行思禅師:“什麼是佛法大意?”行思禅師回答:“盧陵的米是什麼價錢?”其意為,如同以公平秤買米一樣,佛法是平等的,沒有高低之分,隻有覺悟程度之不同罷了。
行思禅師對佛法的看法,深得六祖惠能的贊許。
懷讓禅師,金州杜氏子也。
初谒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
讓禮拜。
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
師曰:什麼物,恁麼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 譯文 懷讓禅師,金州杜氏的兒子。
最初到嵩山參谒慧安國師,慧安國師遣他到曹溪參學。
懷讓禅師來到曹溪山并禮拜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說:你從哪裡來? 懷讓禅師說:我從嵩山慧安老師處來。
六祖惠能說:是什麼東西,恁麼來的? 懷讓禅師說:說似一物即不中。
六祖惠能說:還可以修證嗎?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師曰:隻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
』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
後往南嶽,大闡禅宗。
(勅谥大慧禅師) 譯文 懷讓禅師說:修證不是沒有,污染則不可得。
六祖惠能說:就這個不污染,是所有佛所共同護念的。
你既是這樣,我也是這樣。
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禅師曾經預言:“在你的門下将要出現一匹小馬駒,他的智慧可以征服天下人。
”這個預言,你要默記在心,不要太早說出來! 懷讓當下豁然契悟,于是就在六祖惠能身邊侍奉十五年,越來越體證、通達頓教玄妙深奧的意旨。
後來前往南嶽衡山,闡禅宗頓教法門。
(圓寂後得皇家谥号為大慧禅師) 賞析與點評 “甚處來?”六祖惠能一語雙關,既是問懷讓的行蹤,同時又考察懷讓對佛法的理解,“諸佛本原,從何而來?”懷讓對諸佛本原的看法是,“說似一物即不中”,即諸佛本原超越時空,超越邏輯,言語道斷,隻能由直覺觀照萬物空無自性而來,十分微妙,無法用任何比喻來形容、描述。
永嘉玄覺禅師,溫州戴氏子。
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
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
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雲: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
後于《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雲: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雲: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并是受法者。
若去,則與偕行。
譯文 永嘉玄覺禅師,溫州戴氏的兒子,小時候學習經論,精通天台宗的止觀教義。
因為看了《維摩經》,認識了自心本性。
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師偶然來訪,和他暢談佛理,玄覺所說都能契合諸祖的意旨。
玄策問他:你師從何人而得法? 玄覺說:我聽大乘方等經論,每部都各有師承,後來從《維摩經》中悟得直傳佛以心印心的宗旨,隻是還沒有得到人印證我的見解。
玄策說:在威音王佛以前佛法尚未産生的時代,無師自通是可以的。
但在威音王佛出世後有佛法住世的時代,覺悟者都需要得到印可。
否則,即便你所悟為正法,也會被視為外道,難以取信于人。
永嘉玄覺說:希望你能為我印證。
玄策說:我人微言輕,不足以為你印證。
曹溪山有六祖惠能,四面八方的人都雲集在他那裡,而且都是領受正法的
于此疑惑。
師曰:汝作麼生疑? 1寂滅為樂:貪嗔癡等妄念一旦熄滅,生死流轉便終止,當下就是快樂自在。
譯文 僧人志道,廣州南海人(今廣東佛山市),向六祖惠能請教:弟子自從出家以來,誦讀《涅盤經》已經有十多年了,都沒有明白經文大意,希望大師給予教誨。
六祖惠能問:你是哪裡不明白? 志道說:經中有一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對這一句疑惑不解。
六祖惠能說:你有什麼疑惑? 曰:一切衆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盤2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2涅盤:貪嗔癡等煩惱的終結,而不是生命的終結。
譯文 志道說:一切衆生都有色身、法身這二身。
色身是無常的,有生有滅;法身是恒常的,沒有知覺。
經中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知道是哪個身入于寂滅、哪一個身受樂?如果是色身,那麼色身壞滅的時候,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組成的色身分離,這是苦,既然是苦,就不可以說是樂。
如果法身寂滅,就如同草木瓦石一樣,由什麼來享受真樂呢?另外,法性是生滅的本體,五蘊是生滅的功用;一體有五用,生滅應該是永恒不變的。
生就是從本體中生起作用,滅就是攝相用而還歸于性體。
如果聽任其再生,那麼有情含識的衆生就不斷絕也不滅亡;如果不聽任其再生,就将永遠歸于寂靜,而與草木瓦石等無情之物沒有什麼不同了。
這樣,一切萬法就被涅盤所限制,生命尚不可得,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賞析與點評 志道認為,“色身”之外另有一個“法身”,“一切衆生都有色身、法身這二身。
色身是無常的,有生有滅;法身是恒常的,沒有知覺”。
修道的方法便成了盡力滅除“色身”中的貪嗔癡,以便獲得“法身”的常樂我淨的快樂。
這種認知使志道在不知不覺中堕入斷、常二見,在理解以上偈頌時才陷入困境,也是情理中的事。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1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别有法身,離生滅求于寂滅。
又推涅盤常樂,言有身受用。
斯乃執吝生死,耽着世樂。
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别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以常樂涅盤,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乃示涅盤真樂,刹那無有生相,刹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
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
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盤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1外道:心外求解脫之道。
譯文 六祖惠能說:你是佛門弟子,怎麼學習外道的斷見與常見來議論最上乘佛法?根據你所說的,就是說色身之外另有一個法身,超離色身的生滅可以另外求得法身的寂滅。
又推論說涅盤常樂,要有某個身來享用。
這是在執着生死,沉迷于世間的快樂。
你應當知道,佛陀就因為一切迷執的衆生妄認五蘊假合的色身為自我,妄計分别一切法為外塵,貪生厭死,妄念遷流,不知人生如夢似幻,虛假不實,枉受生死輪回,反而将常樂的涅盤看成是苦,整天忙碌奔走,營求俗務。
佛陀憐憫這些愚迷衆生,于是開示涅盤真樂的境界。
是沒有刹那生起的相可見,也沒有刹那壞滅的相可尋,更沒有生滅可滅,才是涅盤寂滅分明現前的境界。
正當寂滅現前的時候,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你感受到這是寂滅,這就是常樂。
這種常樂本來沒有什麼承受的人,也沒有什麼不承受的人。
哪裡會有一體五用的名稱呢?更何況涅盤禁伏住了一切萬法,讓它們永遠不得再生的說法呢?這實在是诽謗佛,毀謗佛法。
賞析與點評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大般涅盤經》 據《大般涅盤經》記載,一日,一位苦行仙人在深山中苦修,忽然聽到遠方傳來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便随偈而反思:現象世界的萬物,如水中月、鏡中花,刹那間生滅,無常變化,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
苦行仙人覺得奇妙無比,向羅刹請教下半句偈。
可羅刹故弄玄虛地說:“我饑渴難耐,非新鮮人肉不食。
吃飽後,我才有精力說出下半偈。
” 苦行仙人承諾聽完下半句偈後,便舍身解決羅刹的饑餓問題。
于是,羅刹說出下半句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如果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理解為滅除色身之苦而獲得“法身”之樂,離生滅求于寂滅,是有“滅”有“斷”,堕入斷、常二見;而正确的理解是了知萬法“不生不滅”之性空本性而無所執着,熄滅貪嗔癡,當下就能見到清淨法身,感受常樂我淨的快樂。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盤,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象,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盤解,二邊三際1斷。
1三際:即前際、中際、後際,指過去、現在、未來。
譯文 聽我的偈吧: 無上大涅盤境界,圓滿光明常寂照。
凡夫愚人稱為死,外道妄執為斷滅。
追求二乘之學人,視為無作之境界。
都屬情執與計度,六十二種邊見根。
妄立虛假之名相,哪解涅盤真實義?隻有超格過量人,明悟通達不取舍。
故知五蘊所成法,以及執蘊之幻我。
外顯種種之色相,一切語言音聲相。
所有都如夢與幻,凡情聖解了不生。
實證涅盤離假名,邊見三際盡斷除。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盤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随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譯文 常随諸根起照用,心識不生照用想。
了别一切之法相,卻無絲毫分别念。
劫火洞燒海底枯,罡風鼓動山擊撞。
常享真常寂滅樂,現證涅盤無改易。
我今勉強為你說,隻為令你舍邪見。
你莫随言作淺解,許你知曉其少分。
志道聽了偈後大徹大悟,歡喜雀躍,行禮退下了。
賞析與點評 據《五燈會元》記載,德山禅師多年研究《金剛經》,寫成《金剛經青龍疏抄》,頗為自豪。
得知南方“頓悟成佛”之說盛行,不以為然。
他于是肩挑《金剛經青龍疏抄》,一路南下,志在破斥“頓悟成佛”這一“邪說”。
途中經一點心小店,德山欲買點心充饑。
賣點心的婆婆卻故意問:“聽說你研究《金剛經》頗有心得,你若能解答我心中的疑問,我便免費供養你點心。
”“請說來聽聽!”德山信心十足地答應。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請問大德要吃點心,點的是哪個心?”德山愕然不知所對,方知道南方惠能大師的頓悟之說,在老婆婆這裡就有了印證。
所謂的衆生,是由五種物質(色)和精神元素(受、想、行、識)組成,随因緣變化而變化,生命就在這變化中如同川流不息的河水,不斷地流淌。
過去一念已過去,非真;未來一念尚未到來,非實;當下一念不可留,“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這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也是自在涅盤的彼岸。
行思禅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
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麼來? 曰:聖谛亦不為。
師曰:落何階級? 曰:聖谛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師深器之,令思首衆。
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谥弘濟禅師。
譯文 行思禅師,生于吉州安城劉氏家中,聽說曹溪六祖惠能法席隆盛,化導無數,就直接來參拜六祖惠能。
行思禅師問:應當怎麼做,才不會落入有次第的漸修? 六祖惠能說:你曾經做什麼了? 行思禅師說:我連深妙無上的真理(聖谛)也不修。
六祖惠能說:那落到哪個次第了? 行思禅師說:連聖谛都不修,哪還會有什麼次第存在? 六祖惠能十分器重他,讓他做了首座。
一天,六祖惠能說:你應當單獨教化一方,不要讓正法斷絕。
行思領受了教法,就回到吉州青原山,弘傳佛法,廣為教化。
圓寂後得谥号為弘濟禅師。
賞析與點評 行思禅師與懷讓禅師是六祖惠能的兩大得意弟子。
一天,有人問行思禅師:“什麼是佛法大意?”行思禅師回答:“盧陵的米是什麼價錢?”其意為,如同以公平秤買米一樣,佛法是平等的,沒有高低之分,隻有覺悟程度之不同罷了。
行思禅師對佛法的看法,深得六祖惠能的贊許。
懷讓禅師,金州杜氏子也。
初谒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
讓禮拜。
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
師曰:什麼物,恁麼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 譯文 懷讓禅師,金州杜氏的兒子。
最初到嵩山參谒慧安國師,慧安國師遣他到曹溪參學。
懷讓禅師來到曹溪山并禮拜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說:你從哪裡來? 懷讓禅師說:我從嵩山慧安老師處來。
六祖惠能說:是什麼東西,恁麼來的? 懷讓禅師說:說似一物即不中。
六祖惠能說:還可以修證嗎?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師曰:隻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
』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
後往南嶽,大闡禅宗。
(勅谥大慧禅師) 譯文 懷讓禅師說:修證不是沒有,污染則不可得。
六祖惠能說:就這個不污染,是所有佛所共同護念的。
你既是這樣,我也是這樣。
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禅師曾經預言:“在你的門下将要出現一匹小馬駒,他的智慧可以征服天下人。
”這個預言,你要默記在心,不要太早說出來! 懷讓當下豁然契悟,于是就在六祖惠能身邊侍奉十五年,越來越體證、通達頓教玄妙深奧的意旨。
後來前往南嶽衡山,闡禅宗頓教法門。
(圓寂後得皇家谥号為大慧禅師) 賞析與點評 “甚處來?”六祖惠能一語雙關,既是問懷讓的行蹤,同時又考察懷讓對佛法的理解,“諸佛本原,從何而來?”懷讓對諸佛本原的看法是,“說似一物即不中”,即諸佛本原超越時空,超越邏輯,言語道斷,隻能由直覺觀照萬物空無自性而來,十分微妙,無法用任何比喻來形容、描述。
永嘉玄覺禅師,溫州戴氏子。
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
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
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雲: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
後于《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雲: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雲: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并是受法者。
若去,則與偕行。
譯文 永嘉玄覺禅師,溫州戴氏的兒子,小時候學習經論,精通天台宗的止觀教義。
因為看了《維摩經》,認識了自心本性。
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師偶然來訪,和他暢談佛理,玄覺所說都能契合諸祖的意旨。
玄策問他:你師從何人而得法? 玄覺說:我聽大乘方等經論,每部都各有師承,後來從《維摩經》中悟得直傳佛以心印心的宗旨,隻是還沒有得到人印證我的見解。
玄策說:在威音王佛以前佛法尚未産生的時代,無師自通是可以的。
但在威音王佛出世後有佛法住世的時代,覺悟者都需要得到印可。
否則,即便你所悟為正法,也會被視為外道,難以取信于人。
永嘉玄覺說:希望你能為我印證。
玄策說:我人微言輕,不足以為你印證。
曹溪山有六祖惠能,四面八方的人都雲集在他那裡,而且都是領受正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