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人。
你如果想去,我就和你同行。
賞析與點評 威音王是過去莊嚴劫最初的佛名,象征極遙遠的時間,在此之前屬于沒有佛法的歲月。
當時也有修道人觀落花流水而悟出緣生緣滅的無常之理,證得僻支佛果,成為無師自通的聖者。
而在有佛法的時代,依法修行,自認為已悟入諸法性空的第一谛,仍存有證、有悟之想念,并未達到于相離相之境界,是心外求道,與外道無别。
所以在有佛法的時代,開悟的人一定要得到大善知識的印證,才能避免未證言證的魔道。
這就是為什麼六祖惠能聞《金剛經》已開悟,“米已熟矣,猶欠篩在”,隻等五祖弘忍印證,心心相印而繼承祖位。
覺遂同策來參。
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1,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1無生:諸法實相無生無滅。
譯文 永嘉玄覺便随同玄策來參禮六祖惠能。
玄覺繞着惠能走了三圈,舉起錫杖一振,而後站立不動。
六祖惠能說:出家人應該具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種種戒律儀軌。
大德你是從哪裡來,為何如此傲慢無禮? 玄覺說:生死問題是人生的大事,因為生命無常,來去迅速,我哪裡有時間跟你磕頭、行禮? 六祖惠能說:你為什麼不去體會無生之果,去明了無速之道呢? 玄覺說:當體就是無生,了達本體實義後,則無遲速可言。
惠能說: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玄覺這才整肅儀容向六祖惠能禮敬參拜,一會兒便向大師告辭欲走。
賞析與點評 永嘉依照玄策的指點,來找六祖惠能印證自己所悟。
永嘉見到惠能,因未施禮而遭到責備,永嘉解釋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哪有閑暇做那些不能了生脫死的規矩!”六祖聽後進一步考問:“佛門規矩固然是表相,你以‘無生’說‘生死’,又何嘗不是在執相呢?為什麼不直接悟無生(不生不滅的實相)來了生死?”永嘉也不甘示弱:“清淨的本體,本來無生,你要我以無生取無生,那不是頭上安頭嗎?”由此,六祖在無生法上認可了永嘉的見地。
這真實地再現了禅門以心印心的經過,對後世影響極大。
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别? 譯文 六祖惠能說:何必這麼快就要走呢? 玄覺說:本來就沒有動與不動,哪裡有快和不快可言? 六祖惠能說:什麼人知道本來不動? 玄覺說:這是您自心生起了分别。
六祖惠能說:你已經深悟無生的意義了。
玄覺說:無生哪裡還有什麼意義在呢? 六祖惠能說:如果沒有意義,誰來分别呢? 曰:分别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
後着《證道歌》,盛行于世。
(谥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 譯文 玄覺說:分别本身也沒有什麼意義。
六祖惠能說:很好!請小住一晚吧。
當時稱之為“一宿覺”。
後來永嘉玄覺作了《證道歌》,盛行于世間。
(圓寂後得谥号為無相大師,當時也稱為真覺禅師) 賞析與點評 永嘉禅師出場之前,與六祖惠能辯論的求道人,無不被六祖惠能三言兩語所折服,直到永嘉禅師出場,與六祖惠能論道棋逢敵手,雙方寸步不讓,十分激烈,使得整個講法、求法情節發展到最高潮,因此,《六祖壇經》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禅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
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師弟子玄策,遊方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雲:汝在此作什麼? 隍曰:入定。
策雲:汝雲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譯文 智隍禅師,最初參拜五祖弘忍,自稱禅定已經修到無念無想而納法于心的境界。
智隍在庵室裡長期打坐,累計二十年了。
六祖惠能的弟子玄策遊學到河北一帶,聽說了智隍的名聲,便造訪智隍的庵室,問:你現在每天做什麼呢? 智隍回答說:我正在打坐、入定。
玄策問:你所說的入定,是有心呢,還是無心?如果說是無心入,一切沒有情識的草木瓦石,應該算是得定了;如果說是有心入,一切有情含識的衆生也都應該得定了。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1! 1大定:為佛的三德(大定、大智、大悲)之一,佛心澄明寂靜叫作大定。
譯文 智隍說:我在入定的時候,并不見有“有心、無心”。
玄策說:既然是不見有“有無”之心,那麼就是常定了。
既然是常定,那還有什麼出定、入定之分呢?如果有出、有入,那就不是大定了! 賞析與點評 智隍參禅二十年,仍不知如何用心入定。
六祖惠能的弟子玄策禅師點化他說,若有心入定,動物等有情識的生靈皆會入定;若無心入定,一切無情草木瓦石也會入定;若不見“有無”之心入定,便是“常定”,出定、入定從何談起?智隍無言以對,引發了他參訪六祖惠能的佳話。
隍無對。
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雲:我師曹溪六祖。
隍雲:六祖以何為禅定? 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
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禅性無住,離住禅寂。
禅性無生,離生禅想。
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谒師。
譯文 智隍無言以對。
過了很久,問玄策:你是師承哪一位祖師的法門呢? 玄策說:我的師父是曹溪山六祖惠能。
智隍問:六祖惠能以什麼為禅定呢? 玄策說:我師父所說的禅定,法身圓融玄妙湛然常寂,諸法之體性與作用一如,五蘊和合,其性本空,六塵也不是真實存在。
心本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禅性本無所住,遠離住于禅的寂靜。
禅性本無生滅,遠離生起禅定的念頭。
心如同虛空一樣,也不存在對虛空的度量。
智隍禅師聽了這一番道理,直接來拜谒六祖惠能。
師問雲: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
師雲:誠如所言。
汝但心如虛空,不着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1俱泯,性相如如2,無不定時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雲:『隍禅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複歸河北,開化四衆。
1能所:能識萬物之心為“能”(主體),被認知的萬物為“所”(客體)。
能、所一體。
2性相如如:不變而絕對的真實本體或事物的自體稱為性;變化的現象和相狀稱為相。
即體性與相狀平等不二,如如不動。
譯文 六祖惠能問:你從哪裡來? 智隍把遇到玄策的因緣講述了一遍。
六祖惠能說:的确如玄策所說,隻要你的心如虛空,不執着空見,應用自在無礙,或動或靜都不分别思量;忘卻凡聖的差别,泯滅能、所的對待;如此性相一如,自然無時不在定中。
智隍言下大悟,二十年來有所得心,刹那間完全無聲無影。
那天夜裡,河北的官吏、百姓都聽到空中有聲音說:“智隍禅師今天得道了!” 後來智隍禮謝辭别六祖,又回到了河北,開示教化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賞析與點評 智隍因心中對于禅定是有是無、是動是靜不太明了。
六祖惠能開導他說,修禅時,心如虛空,卻不可有“空”的念想;心動、心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起分别心,放下知見與執着,“能所雙亡”,心無挂礙,入定、出定都在禅定中。
一僧問師雲:黃梅意旨,什麼人得? 師雲:會佛法人得。
僧雲:和尚還得否? 師雲:我不會佛法。
譯文 有一個僧人問六祖惠能:黃梅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心法(黃梅意旨),到底是什麼人得到了? 六祖惠能說:領會佛法的人得到了。
僧人問:大師可曾得到? 六祖惠能說:我不會佛法。
賞析與點評 “我不會佛法”,這句話不是六祖惠能的反語,也不是自謙的話,而是點出弟子不能從老師那裡獲得明心見性的心法,因為“凡是有法相,皆是虛妄”,“本來無一物”,從何而得?然而,“明心見性”這等大事雖然求不得,但可通過領悟諸法空相而得。
正如《心經》雲:“無智亦無得”。
因此,六祖惠能一句“我不會佛法”,點出禅宗強調自證自悟的主張。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
因寺後五裡許,見山林郁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膝跪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來禮拜,雲:方辯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國,見達摩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禮”。
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師乃出示。
次問:上人攻何事業? 曰:善塑。
師正色曰:汝試塑看。
辯罔措。
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
師笑曰:汝隻解塑性,不解佛性。
譯文 有一天,六祖惠能想洗滌一下五祖弘忍大師所傳的袈裟,卻找不到上好的清泉。
大師來到寺廟後面五裡遠的地方,看到這裡山林蔥郁茂密,有祥瑞之氣籠罩盤旋,六祖惠能舉起錫杖在地上一戳,泉水立刻湧了出來,積成了一個水池。
六祖惠能便跪在石頭上洗袈裟。
忽然有一個僧人來禮敬參拜,說:我叫方辯,是西蜀人。
之前在南天竺國,見到達摩大師,他囑咐我趕快到唐國來。
達摩大師說:我所傳大迦葉的真正教法及法衣,現在傳到第六代祖,目前在韶州曹溪山,你去瞻仰禮拜他。
我遠道而來,希望能得見達摩祖師所傳之袈裟。
六祖惠能就把衣缽拿給他看,并問:你精通什麼事業呢? 方辯說:善于塑像。
惠能嚴肅地說:你試着塑一尊像看看。
方辯對惠能的要求感到困惑不解,但還是依教奉行,花了幾天時間就雕好了一尊佛像,大約有七寸高,惟妙惟肖。
六祖惠能笑着說:你确實擅長雕塑藝術,卻不解佛性。
師舒手摩方辯頂。
曰:永為人天福田。
(師仍以衣酬之。
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
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
像在高泉寺,祈禱辄應。
) 譯文 六祖惠能伸手為方辯摩頂說:希望你生生世世都成為人天種福之田。
(六祖又把法衣給了方辯以示感謝。
方辯将法衣分為三塊,一塊披在塑像上,一塊自己珍藏,一塊用棕樹皮裹起來埋在地下。
他發誓願說:後世挖出這塊法衣的人,就是我再來出世,要在這裡住持佛法,重新興建殿宇。
宋代嘉佑八年,有位僧人叫惟先,修建大殿挖地時得到這塊法衣,跟新的一樣。
塑像供奉在高泉寺,祈禱就有感應。
) 賞析與點評 六祖惠能自五祖弘忍傳付衣缽心法以來,不斷遭受迫害,親身體會到“衣缽為争端”的含義,遂依五祖囑咐,決定不再傳授衣缽。
然而,如何處理衣缽?上文交待了衣缽的去處,交給雕塑家方辯禅師塑成一尊六祖像。
佛像塑得惟妙惟肖,六祖惠能大加贊賞的同時,提醒方辯,莊嚴的佛像可供人們禮拜、種福田,然而覺悟佛性更重要。
有僧舉卧輪禅師偈曰: 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
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
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譯文 有一個僧人轉述了卧輪禅師的一首偈: 卧輪有一個伎倆,能斷絕百般思想; 對外境心不攀緣,菩提心日日增長。
六祖惠能聽後對他說:這首偈語還沒有見到自己的心性,如果依照這首偈去修行,反而會受到束縛。
因此,六祖為他說了一首偈: 惠能沒有什麼伎倆,不用斷絕百般思想; 對境時心不斷生起,菩提心作麼增長呢? 賞析與點評 卧輪禅師的“能斷百思想”,其核心是“滅念頭,見自性”,這是二乘有為的修行。
對此,六祖惠能以“不斷百思想”作響應,說明修禅人不是一念沒有,而是對境不取不舍,妄心不起。
你如果想去,我就和你同行。
賞析與點評 威音王是過去莊嚴劫最初的佛名,象征極遙遠的時間,在此之前屬于沒有佛法的歲月。
當時也有修道人觀落花流水而悟出緣生緣滅的無常之理,證得僻支佛果,成為無師自通的聖者。
而在有佛法的時代,依法修行,自認為已悟入諸法性空的第一谛,仍存有證、有悟之想念,并未達到于相離相之境界,是心外求道,與外道無别。
所以在有佛法的時代,開悟的人一定要得到大善知識的印證,才能避免未證言證的魔道。
這就是為什麼六祖惠能聞《金剛經》已開悟,“米已熟矣,猶欠篩在”,隻等五祖弘忍印證,心心相印而繼承祖位。
覺遂同策來參。
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1,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1無生:諸法實相無生無滅。
譯文 永嘉玄覺便随同玄策來參禮六祖惠能。
玄覺繞着惠能走了三圈,舉起錫杖一振,而後站立不動。
六祖惠能說:出家人應該具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種種戒律儀軌。
大德你是從哪裡來,為何如此傲慢無禮? 玄覺說:生死問題是人生的大事,因為生命無常,來去迅速,我哪裡有時間跟你磕頭、行禮? 六祖惠能說:你為什麼不去體會無生之果,去明了無速之道呢? 玄覺說:當體就是無生,了達本體實義後,則無遲速可言。
惠能說: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玄覺這才整肅儀容向六祖惠能禮敬參拜,一會兒便向大師告辭欲走。
賞析與點評 永嘉依照玄策的指點,來找六祖惠能印證自己所悟。
永嘉見到惠能,因未施禮而遭到責備,永嘉解釋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哪有閑暇做那些不能了生脫死的規矩!”六祖聽後進一步考問:“佛門規矩固然是表相,你以‘無生’說‘生死’,又何嘗不是在執相呢?為什麼不直接悟無生(不生不滅的實相)來了生死?”永嘉也不甘示弱:“清淨的本體,本來無生,你要我以無生取無生,那不是頭上安頭嗎?”由此,六祖在無生法上認可了永嘉的見地。
這真實地再現了禅門以心印心的經過,對後世影響極大。
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别? 譯文 六祖惠能說:何必這麼快就要走呢? 玄覺說:本來就沒有動與不動,哪裡有快和不快可言? 六祖惠能說:什麼人知道本來不動? 玄覺說:這是您自心生起了分别。
六祖惠能說:你已經深悟無生的意義了。
玄覺說:無生哪裡還有什麼意義在呢? 六祖惠能說:如果沒有意義,誰來分别呢? 曰:分别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
後着《證道歌》,盛行于世。
(谥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 譯文 玄覺說:分别本身也沒有什麼意義。
六祖惠能說:很好!請小住一晚吧。
當時稱之為“一宿覺”。
後來永嘉玄覺作了《證道歌》,盛行于世間。
(圓寂後得谥号為無相大師,當時也稱為真覺禅師) 賞析與點評 永嘉禅師出場之前,與六祖惠能辯論的求道人,無不被六祖惠能三言兩語所折服,直到永嘉禅師出場,與六祖惠能論道棋逢敵手,雙方寸步不讓,十分激烈,使得整個講法、求法情節發展到最高潮,因此,《六祖壇經》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禅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
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師弟子玄策,遊方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雲:汝在此作什麼? 隍曰:入定。
策雲:汝雲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譯文 智隍禅師,最初參拜五祖弘忍,自稱禅定已經修到無念無想而納法于心的境界。
智隍在庵室裡長期打坐,累計二十年了。
六祖惠能的弟子玄策遊學到河北一帶,聽說了智隍的名聲,便造訪智隍的庵室,問:你現在每天做什麼呢? 智隍回答說:我正在打坐、入定。
玄策問:你所說的入定,是有心呢,還是無心?如果說是無心入,一切沒有情識的草木瓦石,應該算是得定了;如果說是有心入,一切有情含識的衆生也都應該得定了。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1! 1大定:為佛的三德(大定、大智、大悲)之一,佛心澄明寂靜叫作大定。
譯文 智隍說:我在入定的時候,并不見有“有心、無心”。
玄策說:既然是不見有“有無”之心,那麼就是常定了。
既然是常定,那還有什麼出定、入定之分呢?如果有出、有入,那就不是大定了! 賞析與點評 智隍參禅二十年,仍不知如何用心入定。
六祖惠能的弟子玄策禅師點化他說,若有心入定,動物等有情識的生靈皆會入定;若無心入定,一切無情草木瓦石也會入定;若不見“有無”之心入定,便是“常定”,出定、入定從何談起?智隍無言以對,引發了他參訪六祖惠能的佳話。
隍無對。
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雲:我師曹溪六祖。
隍雲:六祖以何為禅定? 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
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禅性無住,離住禅寂。
禅性無生,離生禅想。
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谒師。
譯文 智隍無言以對。
過了很久,問玄策:你是師承哪一位祖師的法門呢? 玄策說:我的師父是曹溪山六祖惠能。
智隍問:六祖惠能以什麼為禅定呢? 玄策說:我師父所說的禅定,法身圓融玄妙湛然常寂,諸法之體性與作用一如,五蘊和合,其性本空,六塵也不是真實存在。
心本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禅性本無所住,遠離住于禅的寂靜。
禅性本無生滅,遠離生起禅定的念頭。
心如同虛空一樣,也不存在對虛空的度量。
智隍禅師聽了這一番道理,直接來拜谒六祖惠能。
師問雲: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
師雲:誠如所言。
汝但心如虛空,不着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1俱泯,性相如如2,無不定時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雲:『隍禅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複歸河北,開化四衆。
1能所:能識萬物之心為“能”(主體),被認知的萬物為“所”(客體)。
能、所一體。
2性相如如:不變而絕對的真實本體或事物的自體稱為性;變化的現象和相狀稱為相。
即體性與相狀平等不二,如如不動。
譯文 六祖惠能問:你從哪裡來? 智隍把遇到玄策的因緣講述了一遍。
六祖惠能說:的确如玄策所說,隻要你的心如虛空,不執着空見,應用自在無礙,或動或靜都不分别思量;忘卻凡聖的差别,泯滅能、所的對待;如此性相一如,自然無時不在定中。
智隍言下大悟,二十年來有所得心,刹那間完全無聲無影。
那天夜裡,河北的官吏、百姓都聽到空中有聲音說:“智隍禅師今天得道了!” 後來智隍禮謝辭别六祖,又回到了河北,開示教化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賞析與點評 智隍因心中對于禅定是有是無、是動是靜不太明了。
六祖惠能開導他說,修禅時,心如虛空,卻不可有“空”的念想;心動、心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起分别心,放下知見與執着,“能所雙亡”,心無挂礙,入定、出定都在禅定中。
一僧問師雲:黃梅意旨,什麼人得? 師雲:會佛法人得。
僧雲:和尚還得否? 師雲:我不會佛法。
譯文 有一個僧人問六祖惠能:黃梅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心法(黃梅意旨),到底是什麼人得到了? 六祖惠能說:領會佛法的人得到了。
僧人問:大師可曾得到? 六祖惠能說:我不會佛法。
賞析與點評 “我不會佛法”,這句話不是六祖惠能的反語,也不是自謙的話,而是點出弟子不能從老師那裡獲得明心見性的心法,因為“凡是有法相,皆是虛妄”,“本來無一物”,從何而得?然而,“明心見性”這等大事雖然求不得,但可通過領悟諸法空相而得。
正如《心經》雲:“無智亦無得”。
因此,六祖惠能一句“我不會佛法”,點出禅宗強調自證自悟的主張。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
因寺後五裡許,見山林郁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膝跪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來禮拜,雲:方辯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國,見達摩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禮”。
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師乃出示。
次問:上人攻何事業? 曰:善塑。
師正色曰:汝試塑看。
辯罔措。
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
師笑曰:汝隻解塑性,不解佛性。
譯文 有一天,六祖惠能想洗滌一下五祖弘忍大師所傳的袈裟,卻找不到上好的清泉。
大師來到寺廟後面五裡遠的地方,看到這裡山林蔥郁茂密,有祥瑞之氣籠罩盤旋,六祖惠能舉起錫杖在地上一戳,泉水立刻湧了出來,積成了一個水池。
六祖惠能便跪在石頭上洗袈裟。
忽然有一個僧人來禮敬參拜,說:我叫方辯,是西蜀人。
之前在南天竺國,見到達摩大師,他囑咐我趕快到唐國來。
達摩大師說:我所傳大迦葉的真正教法及法衣,現在傳到第六代祖,目前在韶州曹溪山,你去瞻仰禮拜他。
我遠道而來,希望能得見達摩祖師所傳之袈裟。
六祖惠能就把衣缽拿給他看,并問:你精通什麼事業呢? 方辯說:善于塑像。
惠能嚴肅地說:你試着塑一尊像看看。
方辯對惠能的要求感到困惑不解,但還是依教奉行,花了幾天時間就雕好了一尊佛像,大約有七寸高,惟妙惟肖。
六祖惠能笑着說:你确實擅長雕塑藝術,卻不解佛性。
師舒手摩方辯頂。
曰:永為人天福田。
(師仍以衣酬之。
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
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
像在高泉寺,祈禱辄應。
) 譯文 六祖惠能伸手為方辯摩頂說:希望你生生世世都成為人天種福之田。
(六祖又把法衣給了方辯以示感謝。
方辯将法衣分為三塊,一塊披在塑像上,一塊自己珍藏,一塊用棕樹皮裹起來埋在地下。
他發誓願說:後世挖出這塊法衣的人,就是我再來出世,要在這裡住持佛法,重新興建殿宇。
宋代嘉佑八年,有位僧人叫惟先,修建大殿挖地時得到這塊法衣,跟新的一樣。
塑像供奉在高泉寺,祈禱就有感應。
) 賞析與點評 六祖惠能自五祖弘忍傳付衣缽心法以來,不斷遭受迫害,親身體會到“衣缽為争端”的含義,遂依五祖囑咐,決定不再傳授衣缽。
然而,如何處理衣缽?上文交待了衣缽的去處,交給雕塑家方辯禅師塑成一尊六祖像。
佛像塑得惟妙惟肖,六祖惠能大加贊賞的同時,提醒方辯,莊嚴的佛像可供人們禮拜、種福田,然而覺悟佛性更重要。
有僧舉卧輪禅師偈曰: 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
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
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譯文 有一個僧人轉述了卧輪禅師的一首偈: 卧輪有一個伎倆,能斷絕百般思想; 對外境心不攀緣,菩提心日日增長。
六祖惠能聽後對他說:這首偈語還沒有見到自己的心性,如果依照這首偈去修行,反而會受到束縛。
因此,六祖為他說了一首偈: 惠能沒有什麼伎倆,不用斷絕百般思想; 對境時心不斷生起,菩提心作麼增長呢? 賞析與點評 卧輪禅師的“能斷百思想”,其核心是“滅念頭,見自性”,這是二乘有為的修行。
對此,六祖惠能以“不斷百思想”作響應,說明修禅人不是一念沒有,而是對境不取不舍,妄心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