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品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有什麼益處呢?聽我說偈:
在世時常坐而不卧,死後卻常卧不坐;
一輩子總是在這臭皮囊上強下功夫,還把這立為必修的功課嗎?
賞析與點評
依據傳統佛教的觀點,因心有妄念而生煩惱,不得解脫,禅修就是要學會“守意”,即通過數息的方法,使身心專注于一境,使妄念不再有機會生起。
神秀的禅修方法應依此而來,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内證”。
這種方法對初學者而言是行之有效的。
然而,禅修者若隻停留在坐禅之相與死守意念,執相不除,禅定難以深入,反而成為悟道的障礙。
故惠能說:“住心觀淨,是病非禅。
” 人應當明心見性、一覺悟即證得佛地,不需要在臭皮囊上強下功夫,而執着于禅坐形式,長時約束身體坐禅而不卧。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
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
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
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诳汝。
但且随方解縛,假名三昧。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别。
譯文 志誠聽後,再次向六祖頂禮說:弟子在神秀大師那裡,參學已有九年,内心都無法認識和體悟佛法要義。
今天聽大師您這麼一說,已經契合本心,有所了悟。
弟子覺得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希望和尚慈悲,再給我一些教化開示。
六祖惠能說:我聽說你的老師是用戒定慧來教導學人,不知你的老師所說戒定慧的具體内容是什麼?你說給我聽聽看。
志誠說:神秀大師說,一切惡行不要造作叫作戒,奉行一切善事叫作慧,清淨自己的意念叫作定。
我的老師是那樣說的,不知和尚是用什麼法來教誨學人呢? 六祖惠能說:我如果說有教法給人,那就是騙你。
隻是為了随順方便替大家解除執縛,而假托個名稱叫作“三昧”。
于你的老師所說的戒定慧,實在是不可思議,但我對戒定慧的見解又有所不同。
志誠曰:戒定慧隻合一種,如何更别?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譯文 志誠說:戒定慧隻應該有一種,為什麼會有不同呢? 六祖惠能說:你的老師所說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根機的人,我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根機的人。
理解領悟能力不同,見性就有遲、速的差異。
你聽我所說和他所說的有相同嗎?我所說的教法,不離自性,如果離開自性本體而說法,隻能是執着于虛幻不實的現象、名相而叫作着相說法,自性就常被迷惑。
要知道,一切萬法都是從自性而起用,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
聽我說偈: 心地沒有過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沒有癡念就是自性慧; 心地沒有散亂就是自性定,不增不減的自性堅如金剛; 自身來去自如皆本于三昧。
賞析與點評 佛教的宗派很多,有時各自的觀點甚至千差萬别,但戒、定、慧三學則是各宗公認的解脫之方法。
神秀、惠能對此都有自己的诠譯,可見其重要性。
神秀從“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三方面來诠釋戒、定、慧,已對印度佛教的修行方法作出新的诠釋,但仍是有相的修行範疇。
惠能對此的評論是:“離體說法,名為相說。
”惠能從心入手,以心中無非、無亂、無癡來诠釋戒、定、慧,直指人心,簡單明了,易于操作,持戒者心無所縛,遠離空有之執着,最終悟得不增不減的“無相金剛心地戒”,又稱無相戒。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師然之,複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盤,亦不立解脫知見1,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盤,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來去自由,無滞無礙,應用随作,應語随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2,是名見性。
1知見:依自己的思慮分别而立的見解,自然應去除。
即使是無分别之般若智慧,也不應執而不放。
2遊戲三昧:佛菩薩遊于神通,化人以自娛,進退自由自在,常在定中,心無牽挂,得法自在。
譯文 志誠聽完偈頌後,向六祖悔過謝恩,并呈上一首偈: 五蘊假合成幻化身,既是幻化怎會究竟? 即使回向真如自性,尚猶着法還是不淨。
六祖稱許說好,又對志誠說:你的老師說的戒定慧是勸小根智人,我說的戒定慧是勸大根智人。
如果能夠悟得自性,就不必建立“菩提涅盤”,也不必建立“解脫知見”了。
要到無有一法可得的境界,才能建立萬法。
如果能夠領會這個道理,就叫作“佛身”,也叫作“菩提涅盤”、“解脫知見”。
已經見性的人,要立這些佛法名稱可以,不立也可以,去來自由,沒有滞留、沒有妨礙。
當用之時随緣作用,當說之時随緣應答,普現一切
神秀的禅修方法應依此而來,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内證”。
這種方法對初學者而言是行之有效的。
然而,禅修者若隻停留在坐禅之相與死守意念,執相不除,禅定難以深入,反而成為悟道的障礙。
故惠能說:“住心觀淨,是病非禅。
” 人應當明心見性、一覺悟即證得佛地,不需要在臭皮囊上強下功夫,而執着于禅坐形式,長時約束身體坐禅而不卧。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
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
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
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诳汝。
但且随方解縛,假名三昧。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别。
譯文 志誠聽後,再次向六祖頂禮說:弟子在神秀大師那裡,參學已有九年,内心都無法認識和體悟佛法要義。
今天聽大師您這麼一說,已經契合本心,有所了悟。
弟子覺得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希望和尚慈悲,再給我一些教化開示。
六祖惠能說:我聽說你的老師是用戒定慧來教導學人,不知你的老師所說戒定慧的具體内容是什麼?你說給我聽聽看。
志誠說:神秀大師說,一切惡行不要造作叫作戒,奉行一切善事叫作慧,清淨自己的意念叫作定。
我的老師是那樣說的,不知和尚是用什麼法來教誨學人呢? 六祖惠能說:我如果說有教法給人,那就是騙你。
隻是為了随順方便替大家解除執縛,而假托個名稱叫作“三昧”。
于你的老師所說的戒定慧,實在是不可思議,但我對戒定慧的見解又有所不同。
志誠曰:戒定慧隻合一種,如何更别?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譯文 志誠說:戒定慧隻應該有一種,為什麼會有不同呢? 六祖惠能說:你的老師所說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根機的人,我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根機的人。
理解領悟能力不同,見性就有遲、速的差異。
你聽我所說和他所說的有相同嗎?我所說的教法,不離自性,如果離開自性本體而說法,隻能是執着于虛幻不實的現象、名相而叫作着相說法,自性就常被迷惑。
要知道,一切萬法都是從自性而起用,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
聽我說偈: 心地沒有過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沒有癡念就是自性慧; 心地沒有散亂就是自性定,不增不減的自性堅如金剛; 自身來去自如皆本于三昧。
賞析與點評 佛教的宗派很多,有時各自的觀點甚至千差萬别,但戒、定、慧三學則是各宗公認的解脫之方法。
神秀、惠能對此都有自己的诠譯,可見其重要性。
神秀從“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三方面來诠釋戒、定、慧,已對印度佛教的修行方法作出新的诠釋,但仍是有相的修行範疇。
惠能對此的評論是:“離體說法,名為相說。
”惠能從心入手,以心中無非、無亂、無癡來诠釋戒、定、慧,直指人心,簡單明了,易于操作,持戒者心無所縛,遠離空有之執着,最終悟得不增不減的“無相金剛心地戒”,又稱無相戒。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師然之,複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盤,亦不立解脫知見1,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盤,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來去自由,無滞無礙,應用随作,應語随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2,是名見性。
1知見:依自己的思慮分别而立的見解,自然應去除。
即使是無分别之般若智慧,也不應執而不放。
2遊戲三昧:佛菩薩遊于神通,化人以自娛,進退自由自在,常在定中,心無牽挂,得法自在。
譯文 志誠聽完偈頌後,向六祖悔過謝恩,并呈上一首偈: 五蘊假合成幻化身,既是幻化怎會究竟? 即使回向真如自性,尚猶着法還是不淨。
六祖稱許說好,又對志誠說:你的老師說的戒定慧是勸小根智人,我說的戒定慧是勸大根智人。
如果能夠悟得自性,就不必建立“菩提涅盤”,也不必建立“解脫知見”了。
要到無有一法可得的境界,才能建立萬法。
如果能夠領會這個道理,就叫作“佛身”,也叫作“菩提涅盤”、“解脫知見”。
已經見性的人,要立這些佛法名稱可以,不立也可以,去來自由,沒有滞留、沒有妨礙。
當用之時随緣作用,當說之時随緣應答,普現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