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品第八

關燈
大師說:《涅盤經》,我曾經聽無盡藏比丘尼念誦過,我給她講說經文大義,沒有一點不符合佛經的。

    剛才給你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不會有别的說法。

     賞析與點評 自古以來,被稱為“萬歲”的人,沒有一個活過百歲;被贊譽有傾國傾城之貌的美女,沒有一個逃脫人老珠黃的命運。

    世事無常,瞬息萬變,所有這一切都說明,人生、名利、美貌、家庭等世間萬物皆受無常規律的支配。

    換言之,“無常”是萬事萬物恒常不變之本性,即佛性,所以惠能說:“無常者,即佛性也。

    ” 世間一切之法,生滅遷流,刹那不住,謂之無常;反之則謂之常,即指永恒不變,真實不虛假。

    在此處的對話中,行昌所講的是《涅盤經》的經文,而惠能則是依據禅宗教義對《涅盤經》重新解釋。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

    故吾說常者,是佛說真無常義。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于邪常,諸二乘人于常計無常,共成八倒1。

    故于涅盤了義教2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确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1八倒:普通人有四種錯誤見解:常颠倒無常常想、樂颠倒苦生樂想、我颠倒無我我想、淨颠倒不淨淨想;修道人誤将對涅盤常、樂、我、淨的境界曲解為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四倒。

    這兩種四倒合起來就是八倒。

     2了義教:指直接、完全闡釋佛法道理。

     譯文 行昌說:我見識淺薄,希望師父開示。

     六祖惠能說:你知道嗎?如果佛性是常,為什麼還要說善惡諸法,以至于還說從來沒有人發菩提覺悟之心?所以我說佛性無常,是說佛性真實常在。

    還有,如果說一切事物無常,是說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體性,用以承受生死,而真實存在的佛性也有不能遍及的地方。

    所以我說的常,正是佛說的無常。

    佛知道世俗人和外道将無常看作真實存在,而聲聞和緣覺二乘人,把佛性看作無常。

    所以出現了常、樂、我、淨、非常、非樂、非我、非淨八種颠倒妄想見。

    《涅盤經》的教義是破斥這些斷見,指出什麼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四德。

    你依據經文文字卻違背經文經義,以有斷滅的現象為無常,而以确定僵死為常,錯誤地理解佛陀最後開示的妙谛。

    這樣縱使念經千遍,又有何用? 賞析與點評 魯迅先生曾講過這樣一則寓言:從前,有一位大财主為他的兒子做一周歲生日,聚會接近尾聲時,每人都要講一句“真心”話,為嬰兒祝福,升官、發财、英俊、娶漂亮太太之類的話不絕于耳,大财主高興極了,最後卻被一位智者的話激怒:“這個小孩有一天會死的。

    ”事實上,人生無常,是自然規律,哪個不知?!但人們心靈深處仍期盼自己能長生不老,佛家稱之為“常颠倒”無常常想,加上“樂颠倒”苦生樂想、“我颠倒”無我我想和“淨颠倒”不淨淨想,即為凡夫的四颠倒。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

     徹禮謝而退。

     譯文 行昌豁然開悟,說了偈: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六祖惠能說:你現在徹底開悟了,你就改名叫志徹吧。

     志徹行禮緻謝後便退下。

     賞析與點評 行昌依據傳統佛教的诠譯,堅信善惡諸法無常,佛性是常樂我淨的,六祖使用“對法”破行昌的法執:“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别心也。

    ”這種看似違反佛經的言論,令行昌百思不得其解。

    聽了六祖的解釋,行昌如夢初醒,方知衆生分别善惡諸法的妄心是“常”,而領悟諸法無常之理即是佛性,所以說“無常者,即佛性也”。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将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師曰:這沙彌争合取次1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禅,還見不見? 師以拄杖打三下,雲:吾打汝是痛不痛? 對曰:亦痛亦不痛。

     1取次:随便、草率。

     譯文 有一童子,名叫神會,是襄陽高姓人家的子弟,十三歲時,從神秀主持的玉泉寺來到曹溪山向六祖惠能緻禮。

     六祖惠能說:善知識!你遠道而來,辛苦非常。

    你将自己的根本帶來了嗎?如果帶來了,就應該認得主人公,你不妨說說看。

     神會說:我以無所住心為根本,“見”就是主人公。

     六祖惠能說:你這個沙彌講話怎麼這樣輕率呢? 神會于是問道:和尚坐禅時,是見到佛性,還是見不到呢? 六祖用拄杖打了他三下後問:我打你時,是痛還是不痛呢? 神會回答說:也痛也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雲: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