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品第六

關燈
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

    一念思量,名為變化。

    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

    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

    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譯文 什麼叫作千百億化身呢?如果不思量萬法,自性本來就如虛空;如果對萬法有了一念的思量,就叫作變化。

    思量惡事時,自心就能變化為地獄的境界;思量善事時,自心就能變化為天堂的境界;生起毒害之念時,自心就能變化為龍蛇的境界;生起慈悲之念時,自心就能變化為菩薩的境界;自性流露智慧時,自心就能變化為上界諸天的境界;自性執迷愚癡時,自心就能變化為下方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境界。

     自我本性變化是非常多的,愚迷之人不能夠内省覺悟。

    念念生起惡念,常常踐行惡道;當一個善念回轉,智慧則又立刻生起。

    這叫作自性化身佛。

     賞析與點評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 據說,達·芬奇在繪制《最後的晚餐》時,曾在米蘭大教堂找來一位眼睛明亮、溫柔善良的唱詩班男童,以他為模特兒畫耶稣像。

    因達·芬奇一直沒有找到詭詐、狡猾的猶大模特兒,《最後的晚餐》一直被擱置,無法完成。

    很多年後的一天,達·芬奇路過貧民區的一家小酒吧門口,發現一個一臉貪婪、邪惡的男人,十足是猶大的翻版,但有些面善,便好奇地問:“我們是否曾見過面?”一陣沉默後,那人扭捏地說:“是的,幾年前我就是你畫耶稣時的模特兒……” 歲月逼人,心在變,臉在變,人性也在變,同樣的人已變成另外一個人。

    “一念思量,名為變化”,而人念念思量,念念在變化中。

    一念善心起,人便向上變化。

    念念向善,智慧便日日增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性化身佛”。

    化身佛并不是實有,也不是虛無,而是随心變化,而有千百億化身。

    正如《楞伽經參訂疏》雲:“如月印千江,月非多體。

    然而千江月影,不可雲無,有亦無實。

    ”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

    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皈依也。

    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譯文 善知識!法身本來人人具足,念念得見自性,就是報身佛。

    從報身上思量萬法,發智起用,就是化身佛。

    自己覺悟,自己修行自性功德,就是真皈依。

    皮肉就是色身,色身如同住宅,不可能是皈依之處。

    隻要能悟到自我本性中存在三身佛,就是認識自性佛。

     賞析與點評 泥塑木雕兼彩畫,堆青抹綠更裝金。

     若言此是如來相,笑殺南無觀世音。

     ——古德 一個寒冷的冬夜,丹霞禅師到一個寺院裡挂單,在大殿中覺得很冷,就随手從佛座上請下幾尊木像,燃燒取暖。

    寺中僧人很快就發現了,高聲斥責:“佛像是用來拜的,你怎能拿來燃燒取暖?!”丹霞禅師說:“我燒佛像是為了取舍利。

    ”這下更讓寺僧迷糊:“木佛焉有舍利?”丹霞禅師說:“既然木佛燒不出舍利,多燒幾尊又何妨?!” 丹霞禅師燒佛像的公案表明,佛像不等于如來的丈六應化身,而應化身不等于佛的真身(法身)。

    一個人若執着于佛像,應化身為真佛,便是心外求佛;隻有徹底破除對偶像、佛的應化身乃諸法名相的執着,才能照見諸法的本質實相無相,悟無所得,即是解脫成佛。

    “實相”在法為“法性”,在佛為“法身”,在衆生即是“佛性”。

    從這種意義上講,法身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而非皮肉色身、泥塑木雕之像! 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銷滅。

    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隻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拟将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于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譯文 我有一首無相頌,如果能讀誦受持,就能使你們累劫多生以來因迷惑所造的罪業在言下頓時消滅。

    頌說: 迷人隻知修福不知修道,因此誤認修福就是修道; 布施供養雖能得無邊福,原來是由心中三惡造作。

     如果想以修福來滅罪業,來世即使有福罪業還在; 隻有向自心中根除罪緣,各自在自性中行真忏悔。

     倘能頓悟大乘真忏悔法,去邪迷行正道就能無罪; 學道能夠經常觀照自性,就和十方諸佛等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裡,如常在吾邊;于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裡,何勤遠來?珍重!好去。

     一衆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譯文 我的祖師隻傳頓教法門,普願大家見性同證佛體; 如果想要未來獲得法身,必須離諸法相心中如洗。

     努力自見性不要空蹉跎,否則後念忽斷此生休矣; 若想覺悟大乘見自本性,虔誠恭敬合掌心祈求。

     六祖惠能說:善知識!全部都要念誦記取,依照這個頌去修行。

    當下識見本性,你們即使離我有千裡之遙,也好像時時都未離開我身邊。

    如果當下不能開悟,即使我們面對面,也好似遠隔千裡,更何苦辛勤遠道而來呢?好好自我珍重!都回去吧。

     大家聽聞了佛法,沒有不開悟的,都内心歡喜,信奉修行。

     賞析與點評 以上《無相頌》是對本品的總結。

    傳統的受戒、忏悔儀規僅僅是借以修心的一種方便。

    六祖惠能通過般若空觀引導弟子見諸法如實相,于相離相,于當下這一念悟諸法畢竟空之理,便能直指人心,返本歸元,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便能顯現出來。

    與此同時,六祖惠能又以《涅盤經》中“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理論開導弟子,人人本具的佛性中含一切善法,包括清淨戒。

    清淨的佛性,就是戒的本源所在;頓悟清淨本性,才是受無相戒、行無相忏悔的精髓所在,這與《梵網經》中“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清淨”之大乘戒法是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