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品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都在我們的自性之中,世間每個人都具有。
隻因自己的心性被無明所迷惑,不能見到内在的自性,而總是向外去尋覓三身佛,卻看不見自性身中本來就具有的三身佛。
你們聽我說法,能使你們見到自性所具有的三身佛。
這三身佛是從自性中出生,并不是從外面可以尋得的。
賞析與點評 菩薩清涼月,遊于畢竟空。
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忍觀伏塵勞,波澄泥着底。
八風動地來,塵勞還複起。
覺海性澄圓,浪時無不渾。
即渾即澄澈,個是涅盤門。
——宋·黃庭堅 宋代黃庭堅在《澄心亭頌》中以月為喻,形象地說明了法身、報身、化身“一體三身自性佛”,并非存在于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自性中。
天上的月亮如同我們的法身,高高挂在萬裡無雲的天空。
修禅行之前,煩惱的心如同渾濁的湖水,難以映出佛性、明月;禅修如同淨化水的過程,水淨心明,湖水映月,如同清淨的心顯示千萬億化身。
月之光華,如同我們的報身,所以惠能說:“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
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
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
于外着境,被自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
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譯文 什麼是清淨法身佛呢?世人的心性本來清淨無染,一切萬法都由自性而生。
如果心中思量一切惡事,會産生惡的行為;如果心中思量一切善事,就會産生善的行為。
由此可見,善、惡諸法都在自性中,就好像天空本來常清、日月本來常明,隻因為被浮雲遮蔽而上明下暗。
忽然一陣風吹來,把浮雲吹散,天空自然上下全部光明透徹,世間萬物皆清清楚楚地顯現出來。
世人心性,常常是飄忽不定,妄想紛飛,就好像那天空的浮雲。
善知識!智就像太陽,慧就像月亮,智慧就像日月光明朗照。
自心一旦執着于外境,就被妄念一般的浮雲遮蓋罩覆了自我本性,自性的智慧之光無法顯現出來。
如果遇到善知識,聽聞了真正的佛法,自我除卻愚迷癡妄,内外通明透徹,在自我本性中,世間萬法自然一一顯現。
見性的人也是如此。
這就叫清淨法身佛。
賞析與點評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終究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文殊菩薩化身比丘之侍者均提童子 唐朝無着禅師朝禮五台,在金剛窟參禮文殊菩薩化身之比丘,彼此對答,禅機盎然。
無着離開時,文殊菩薩化身比丘之侍者均提童子唱此偈道别。
佛在心中,修從性作,這是佛法的核心義理,但修行人往往忘卻核心與根本,終日奔波,四處求道,心外求法,身心疲憊,妄念有增無減,離正道越來越遠。
若能受大善知識的指點,領悟無須心外覓道,應從自心上下功夫,去除貪嗔癡等妄念,“内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這才是真正的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
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滞礙,是自皈依。
譯文 善知識!自我本心歸于自我本性,就是皈依了真正的佛。
自我皈依的人,除去自我本性中的不善之心、嫉妒之心、谄曲之心、固執己見之心、诳妄心、輕慢他人之心、對人傲慢心、邪見心、妄自尊大的貢高心,以及時時刻刻的不善的行為;常常識見自己的罪過,不議論他人的好壞善惡,就是自我皈依。
常常立下決心,一切都奉行恭敬,就是識見本性,通達無礙,更無滞塞,就是自我皈依。
賞析與點評 紙畫木雕泥塑成,現成真佛甚分明。
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還從自己生。
——古德 楚國有一個獵人以猴肉招待鄰居,鄰居誤以為是狗肉,吃得津津有味,贊不絕口。
飯後閑聊,獵人得意地問鄰居:“猴肉味道如何?下次我再請你吃。
”鄰居聽後嘔吐不止,抱怨獵人未有告訴他實情,害得他現在受這麼大的罪。
這則故事令人反思,吃猴肉時心中還美滋滋的鄰居,聽說吃的是猴肉,反應反而很大,這說明“心”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
六祖惠能在給弟子們授皈依時,要求大家皈依自我本性,從學會謙恭忍讓、不議論他人是非入手,以參禅悟道去除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内調心性,外敬他人”,一念清淨,見性通達,成就佛道。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皈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莫思向前,己過不可得;常思于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
無二之性,名為實性。
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1惡盡。
直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1恒沙:比喻數量無窮多。
譯文 什麼叫作圓滿報身呢?譬如一燈能破除千年的黑暗,一智能滅除萬年的愚癡。
不要經常回想以前的事,已經過去的事不可能重新來一遍,要常思量以後的行為,念念圓明,自然能見到自心本性。
善與惡雖然不同,但是從本體上講并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
這無二之性,就叫作實性。
在實性中,不會有善惡分别之執着心,這就叫作圓滿報身佛。
自性若起一念之惡,便能斷滅萬劫所修善因;自性若起一念之善,就能使得恒河沙一樣多的惡業消失滅盡。
從初發心一直到成就無上菩提,念念之間自見本性,不失正念,這就叫作報身。
賞析與點評 一位盲者拜訪朋友,相談甚歡。
入夜天黑,盲者臨走時,向朋友要一隻燈籠照亮回家的路。
朋友感到很奇怪:“你要燈籠做什麼,白天黑夜,應該對你沒有太大的影響啊?”“我雖然無須燈籠照路,但有了燈籠,别人就可以看到我啊!這樣大家就不會撞到一塊兒了。
”盲者解釋道。
燈籠就如同人們心中追求真理的明燈,“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一念悟,點燃心燈,驅走心中的陰霾,自性中的一念善心起,“得恒沙惡盡,直無上菩提,念
隻因自己的心性被無明所迷惑,不能見到内在的自性,而總是向外去尋覓三身佛,卻看不見自性身中本來就具有的三身佛。
你們聽我說法,能使你們見到自性所具有的三身佛。
這三身佛是從自性中出生,并不是從外面可以尋得的。
賞析與點評 菩薩清涼月,遊于畢竟空。
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忍觀伏塵勞,波澄泥着底。
八風動地來,塵勞還複起。
覺海性澄圓,浪時無不渾。
即渾即澄澈,個是涅盤門。
——宋·黃庭堅 宋代黃庭堅在《澄心亭頌》中以月為喻,形象地說明了法身、報身、化身“一體三身自性佛”,并非存在于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自性中。
天上的月亮如同我們的法身,高高挂在萬裡無雲的天空。
修禅行之前,煩惱的心如同渾濁的湖水,難以映出佛性、明月;禅修如同淨化水的過程,水淨心明,湖水映月,如同清淨的心顯示千萬億化身。
月之光華,如同我們的報身,所以惠能說:“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
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
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
于外着境,被自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
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譯文 什麼是清淨法身佛呢?世人的心性本來清淨無染,一切萬法都由自性而生。
如果心中思量一切惡事,會産生惡的行為;如果心中思量一切善事,就會産生善的行為。
由此可見,善、惡諸法都在自性中,就好像天空本來常清、日月本來常明,隻因為被浮雲遮蔽而上明下暗。
忽然一陣風吹來,把浮雲吹散,天空自然上下全部光明透徹,世間萬物皆清清楚楚地顯現出來。
世人心性,常常是飄忽不定,妄想紛飛,就好像那天空的浮雲。
善知識!智就像太陽,慧就像月亮,智慧就像日月光明朗照。
自心一旦執着于外境,就被妄念一般的浮雲遮蓋罩覆了自我本性,自性的智慧之光無法顯現出來。
如果遇到善知識,聽聞了真正的佛法,自我除卻愚迷癡妄,内外通明透徹,在自我本性中,世間萬法自然一一顯現。
見性的人也是如此。
這就叫清淨法身佛。
賞析與點評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終究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文殊菩薩化身比丘之侍者均提童子 唐朝無着禅師朝禮五台,在金剛窟參禮文殊菩薩化身之比丘,彼此對答,禅機盎然。
無着離開時,文殊菩薩化身比丘之侍者均提童子唱此偈道别。
佛在心中,修從性作,這是佛法的核心義理,但修行人往往忘卻核心與根本,終日奔波,四處求道,心外求法,身心疲憊,妄念有增無減,離正道越來越遠。
若能受大善知識的指點,領悟無須心外覓道,應從自心上下功夫,去除貪嗔癡等妄念,“内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這才是真正的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
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滞礙,是自皈依。
譯文 善知識!自我本心歸于自我本性,就是皈依了真正的佛。
自我皈依的人,除去自我本性中的不善之心、嫉妒之心、谄曲之心、固執己見之心、诳妄心、輕慢他人之心、對人傲慢心、邪見心、妄自尊大的貢高心,以及時時刻刻的不善的行為;常常識見自己的罪過,不議論他人的好壞善惡,就是自我皈依。
常常立下決心,一切都奉行恭敬,就是識見本性,通達無礙,更無滞塞,就是自我皈依。
賞析與點評 紙畫木雕泥塑成,現成真佛甚分明。
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還從自己生。
——古德 楚國有一個獵人以猴肉招待鄰居,鄰居誤以為是狗肉,吃得津津有味,贊不絕口。
飯後閑聊,獵人得意地問鄰居:“猴肉味道如何?下次我再請你吃。
”鄰居聽後嘔吐不止,抱怨獵人未有告訴他實情,害得他現在受這麼大的罪。
這則故事令人反思,吃猴肉時心中還美滋滋的鄰居,聽說吃的是猴肉,反應反而很大,這說明“心”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
六祖惠能在給弟子們授皈依時,要求大家皈依自我本性,從學會謙恭忍讓、不議論他人是非入手,以參禅悟道去除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内調心性,外敬他人”,一念清淨,見性通達,成就佛道。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皈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莫思向前,己過不可得;常思于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
無二之性,名為實性。
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1惡盡。
直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1恒沙:比喻數量無窮多。
譯文 什麼叫作圓滿報身呢?譬如一燈能破除千年的黑暗,一智能滅除萬年的愚癡。
不要經常回想以前的事,已經過去的事不可能重新來一遍,要常思量以後的行為,念念圓明,自然能見到自心本性。
善與惡雖然不同,但是從本體上講并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
這無二之性,就叫作實性。
在實性中,不會有善惡分别之執着心,這就叫作圓滿報身佛。
自性若起一念之惡,便能斷滅萬劫所修善因;自性若起一念之善,就能使得恒河沙一樣多的惡業消失滅盡。
從初發心一直到成就無上菩提,念念之間自見本性,不失正念,這就叫作報身。
賞析與點評 一位盲者拜訪朋友,相談甚歡。
入夜天黑,盲者臨走時,向朋友要一隻燈籠照亮回家的路。
朋友感到很奇怪:“你要燈籠做什麼,白天黑夜,應該對你沒有太大的影響啊?”“我雖然無須燈籠照路,但有了燈籠,别人就可以看到我啊!這樣大家就不會撞到一塊兒了。
”盲者解釋道。
燈籠就如同人們心中追求真理的明燈,“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一念悟,點燃心燈,驅走心中的陰霾,自性中的一念善心起,“得恒沙惡盡,直無上菩提,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