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品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愚迷也不執着于覺悟,常常生起般若智慧,不落于真實也不落于虛妄,就能見到自己的佛性,也就能在一言之下悟道成佛。
能夠時時念念修行這四弘誓願,這就是發心立願的法門! 賞析與點評 如果人生是一條船,那麼,堅定的信念就是決定人生方向的舵,願力則是驅使船前進的動力。
願力是心甘情願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願力越大,推動人生之舟的動力越大,可幫助我們戰勝激流險灘、暗礁漩渦,直至彼岸。
至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麼佛教徒特别重視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般人認為心外真有衆生可度,有煩惱可斷,有法門可學,有佛道可成,惠能卻持不同的觀點,認為如果心外有衆生可度、有煩惱可斷、有法門可學、有佛道可成,那是二法。
執着攀緣随之而起,不可能解脫自在。
他在四弘誓願的每一願之前加上“自心”、“自性”,便将四弘誓願改成“自性自度”的利器:發願以正見救度心中邪迷、诳妄、不善、嫉妒、惡毒等衆生,以自性般若智除去虛妄分别煩惱,以覺悟自見性為修學佛法的最上法門,以明心見性成就佛道。
六祖惠能告誡人們,隻有覺悟自己的自性,才能自性自度,這才是成就佛道唯一可行的法門。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皈依戒。
善知識!皈依覺,兩足尊;皈依正,離欲尊;皈依淨,衆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勸善知識,皈依自性三寶。
譯文 善知識!現在我們發過四弘誓願了,再給各位善知識傳授無相三皈依戒。
善知識!皈依覺,就是皈依福德、智慧兩者圓滿的尊;皈依正,就是皈依遠離塵欲的尊;皈依淨,就是皈依衆生敬重的尊。
從今以後,應當稱覺者為本師,再也不去皈依其他邪魔外道,常常以自性中的佛法僧三寶來印證自己的修為。
奉勸各位善知識,要皈依自性三寶。
賞析與點評 對在茫茫大海上飄蕩的人來說,船便是最好的皈依;對長年在外打工的人來說,家是最好的皈依;對嗷嗷待哺、嬌小柔弱的嬰兒來說,母親是最好的皈依。
同樣,對在生死大海中掙紮的人來說,三寶是最可靠的皈依。
皈依佛法僧三寶是步入佛門的第一步,極為重要。
傳統的做法是:皈依者在大殿佛像前,依止某位僧人,完成三皈儀式。
這通常被稱為皈依住持三寶,隻是入道的方便。
由“皈依”二字的組成來看,“白”與“反”二字組成“皈”,取反染成淨之意。
修行到一定的階段,必須從皈依三寶過渡到皈依自心三寶,即皈依自性中的覺、正、淨三寶,才能真正轉迷成悟,轉染成淨。
這是惠能傳授無相三皈依的最大特色。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财色,名兩足尊。
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着,名離欲尊。
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衆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皈依。
凡夫不會,從日夜受三歸戒。
若言皈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譯文 所謂佛,就是覺者;所謂法,就是正見;所謂僧,就是清淨。
自心皈依覺,則邪迷之念不生,少欲知足而能遠離财色,所以叫作福慧具足的尊。
自心皈依正,念念都無邪見,因為沒有邪見,就沒有人我、高傲、貪愛等執着,所以叫作遠離塵欲的尊。
自心皈依淨,在一切塵勞愛欲的境界中,自性都不被“染着”,所以叫作衆生敬重的尊。
如果能如此修行,就是自性皈依。
一般凡夫不能理解無相皈依,所以從早到晚求受形式上的三皈依戒;如果說皈依佛,佛在哪裡呢?如果見不到佛,憑借什麼來作為自己皈依的對象呢?所以說皈依佛反成為妄語。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
經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
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今既自悟,各須皈依自心三寶,内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譯文 善知識!各自觀察,不要錯用了心,佛經上明明白白地講到“自皈依佛”,沒有講到“皈依他佛”。
自我本心的佛不去皈依,就沒有可以皈依的地方了。
今天既然自我開悟,各自須要皈依自我本心中的三寶。
對内調适心性,對外尊重他人,這就是自我皈依了。
賞析與點評 佛印了元禅師與蘇東坡在郊外散步時,看到一尊觀音像手持念珠,作合掌念佛狀,佛印見觀音就下拜,而蘇東坡卻不解地說:“我們需要念佛拜觀音,觀音手持念珠又在念誰呢?”“觀音念的是自己。
”佛印淡淡地說。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惠能一貫主張,初學者須借助于大殿上的佛像、三藏十二部經和僧團(住持三寶)步入正道;一旦入門,心外求法了不可得,必須“自性自度”,從心入手轉迷成悟(佛),轉邪見為正見(法),轉染成淨(僧),才是悟道的正途。
這就是惠能無相三皈的主要内容。
這種見解并非惠能自創,而是早已隐含在三皈依文中,“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文中明确指出,皈依三寶之人是自己皈依三寶,從心靈深處領悟無上成佛大道,發心救度正在受苦的人。
惠能把“自皈依”進一步解釋為皈依自心三寶,即皈依自性佛、内心的正見和清淨。
由此,明心見性,悟道成佛。
善知識!既皈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1,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總随我道:『于自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
』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内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
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
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1一體三身自性佛:指皈依自性本來具足之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佛。
譯文 善知識!既然皈依自性三寶完畢,現在請各位再專心谛聽!我給你們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使你們都能夠見到自性三身,明白地覺悟自己的真如自性。
請大家跟随我念:“就在自己的色身中皈依清淨法身佛,就在自己的色身中皈依圓滿報身佛,就在自己的色身中皈依千百億化身佛。
” 善知識!色身猶如我們自己的住宅一般,不能說是我們最終的皈依處所。
剛才所說的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佛,
能夠時時念念修行這四弘誓願,這就是發心立願的法門! 賞析與點評 如果人生是一條船,那麼,堅定的信念就是決定人生方向的舵,願力則是驅使船前進的動力。
願力是心甘情願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願力越大,推動人生之舟的動力越大,可幫助我們戰勝激流險灘、暗礁漩渦,直至彼岸。
至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麼佛教徒特别重視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般人認為心外真有衆生可度,有煩惱可斷,有法門可學,有佛道可成,惠能卻持不同的觀點,認為如果心外有衆生可度、有煩惱可斷、有法門可學、有佛道可成,那是二法。
執着攀緣随之而起,不可能解脫自在。
他在四弘誓願的每一願之前加上“自心”、“自性”,便将四弘誓願改成“自性自度”的利器:發願以正見救度心中邪迷、诳妄、不善、嫉妒、惡毒等衆生,以自性般若智除去虛妄分别煩惱,以覺悟自見性為修學佛法的最上法門,以明心見性成就佛道。
六祖惠能告誡人們,隻有覺悟自己的自性,才能自性自度,這才是成就佛道唯一可行的法門。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皈依戒。
善知識!皈依覺,兩足尊;皈依正,離欲尊;皈依淨,衆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勸善知識,皈依自性三寶。
譯文 善知識!現在我們發過四弘誓願了,再給各位善知識傳授無相三皈依戒。
善知識!皈依覺,就是皈依福德、智慧兩者圓滿的尊;皈依正,就是皈依遠離塵欲的尊;皈依淨,就是皈依衆生敬重的尊。
從今以後,應當稱覺者為本師,再也不去皈依其他邪魔外道,常常以自性中的佛法僧三寶來印證自己的修為。
奉勸各位善知識,要皈依自性三寶。
賞析與點評 對在茫茫大海上飄蕩的人來說,船便是最好的皈依;對長年在外打工的人來說,家是最好的皈依;對嗷嗷待哺、嬌小柔弱的嬰兒來說,母親是最好的皈依。
同樣,對在生死大海中掙紮的人來說,三寶是最可靠的皈依。
皈依佛法僧三寶是步入佛門的第一步,極為重要。
傳統的做法是:皈依者在大殿佛像前,依止某位僧人,完成三皈儀式。
這通常被稱為皈依住持三寶,隻是入道的方便。
由“皈依”二字的組成來看,“白”與“反”二字組成“皈”,取反染成淨之意。
修行到一定的階段,必須從皈依三寶過渡到皈依自心三寶,即皈依自性中的覺、正、淨三寶,才能真正轉迷成悟,轉染成淨。
這是惠能傳授無相三皈依的最大特色。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财色,名兩足尊。
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着,名離欲尊。
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衆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皈依。
凡夫不會,從日夜受三歸戒。
若言皈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譯文 所謂佛,就是覺者;所謂法,就是正見;所謂僧,就是清淨。
自心皈依覺,則邪迷之念不生,少欲知足而能遠離财色,所以叫作福慧具足的尊。
自心皈依正,念念都無邪見,因為沒有邪見,就沒有人我、高傲、貪愛等執着,所以叫作遠離塵欲的尊。
自心皈依淨,在一切塵勞愛欲的境界中,自性都不被“染着”,所以叫作衆生敬重的尊。
如果能如此修行,就是自性皈依。
一般凡夫不能理解無相皈依,所以從早到晚求受形式上的三皈依戒;如果說皈依佛,佛在哪裡呢?如果見不到佛,憑借什麼來作為自己皈依的對象呢?所以說皈依佛反成為妄語。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
經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
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今既自悟,各須皈依自心三寶,内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譯文 善知識!各自觀察,不要錯用了心,佛經上明明白白地講到“自皈依佛”,沒有講到“皈依他佛”。
自我本心的佛不去皈依,就沒有可以皈依的地方了。
今天既然自我開悟,各自須要皈依自我本心中的三寶。
對内調适心性,對外尊重他人,這就是自我皈依了。
賞析與點評 佛印了元禅師與蘇東坡在郊外散步時,看到一尊觀音像手持念珠,作合掌念佛狀,佛印見觀音就下拜,而蘇東坡卻不解地說:“我們需要念佛拜觀音,觀音手持念珠又在念誰呢?”“觀音念的是自己。
”佛印淡淡地說。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惠能一貫主張,初學者須借助于大殿上的佛像、三藏十二部經和僧團(住持三寶)步入正道;一旦入門,心外求法了不可得,必須“自性自度”,從心入手轉迷成悟(佛),轉邪見為正見(法),轉染成淨(僧),才是悟道的正途。
這就是惠能無相三皈的主要内容。
這種見解并非惠能自創,而是早已隐含在三皈依文中,“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文中明确指出,皈依三寶之人是自己皈依三寶,從心靈深處領悟無上成佛大道,發心救度正在受苦的人。
惠能把“自皈依”進一步解釋為皈依自心三寶,即皈依自性佛、内心的正見和清淨。
由此,明心見性,悟道成佛。
善知識!既皈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1,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總随我道:『于自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
』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内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
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
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1一體三身自性佛:指皈依自性本來具足之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佛。
譯文 善知識!既然皈依自性三寶完畢,現在請各位再專心谛聽!我給你們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使你們都能夠見到自性三身,明白地覺悟自己的真如自性。
請大家跟随我念:“就在自己的色身中皈依清淨法身佛,就在自己的色身中皈依圓滿報身佛,就在自己的色身中皈依千百億化身佛。
” 善知識!色身猶如我們自己的住宅一般,不能說是我們最終的皈依處所。
剛才所說的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