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思考這一道理!如果不理解佛法要義,自己迷妄而犯錯誤,隻是誤自己一人;如果再以此誤導他人,則害了别人,也謗了佛經,所以要立“無念”為宗旨。
賞析與點評 武則天為了測試一個人是否真能做到“不于境上生心”,就讓死囚們頭頂一碗油穿過鬧市。
臨行前,她對死囚們說,碗中的油若灑了一點,立即砍頭;若一滴不灑,将被赦免,重獲自由。
為了增強測試效果,武則天在死囚必經之街道安排了不少美女跳舞。
測試結果,隻有一位死囚沒有灑一滴油,重新回到武則天面前。
她好奇地問:“沿途看到什麼有趣的事?說來聽聽。
”死囚說:“我沿途隻專注于頭頂的油,沒有看到其他有趣的事。
”這則曆史故事告訴我們,無論紅塵如何翻滾,隻要心專一境,“不于境上生心”是完全有可能的。
禅定修為很高的人,完全可以不被身邊的花花世界所左右,不被名、利所污染,妄念不起,便是“無念”。
所以惠能說:“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 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為宗?隻緣口說見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
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譯文 善知識!為何立無念為宗呢?隻因為那些口頭說見性而心猶執迷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會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就從此産生。
菩提自性從來就不是可以通過某種具體方法獲得的,如果以為有所得而妄說禍福,這就是塵勞邪見,所以這個法門要以無念為宗。
賞析與點評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閑; 情性攀緣空費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人們明知河豚有毒,卻經受不住河豚鮮美肉香的誘惑,拼命争食,死也甘心;美人有傾國傾城之貌,不少人心甘情願受其誘惑,連英雄也難過此關。
項羽和拿破侖二人,平生不肯落淚,然而項羽被困在垓下,在虞姬面前,也泣不成聲;拿破侖被囚孤島,想起約瑟芬來,竟落淚如雨。
同理,我們的感覺器官與外界接觸時,若經不住美酒、美食、美名的誘惑,便會迷失本性,妄念叢生。
惠能因而說:“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
”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
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故經雲:『能善分别諸法相,于第一義1而不動。
』 1第一義:高無上的真理。
以名究竟之真理,是為最上,故雲第一。
譯文 善知識!無,無的是什麼?念,念的又是什麼?所謂無,是沒有差别對立的二分之相,沒有執迷塵世之心;所謂念,是心念與佛性相一的自我本性,真正的如來佛性是心念的本體,心念是真如佛性的效用。
真如自性生起的念,不是眼耳鼻舌能生起的念。
真如佛性是自我本具的自我之性,所以能随緣起念;真如如果沒有自性,那麼眼睛、耳朵等六種感覺器官會立即壞死。
善知識!自我真如本性生起心念,六種感覺器官雖然能看見、聽到、覺察、了解,但不被外在一切事物現象所侵染,真如本性就是永恒自在的,所以佛經上說,善能分别一切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賞析與點評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裡悠閑散步,忽然有位憤世嫉俗的青年出現,用棍子打了他一下就跑了。
朋友要找那個家夥算賬,但是蘇格拉底拉住他,不讓他去報複。
朋友覺得很奇怪,就問“難道你怕這個人嗎?”蘇格拉底說:“不,我絕不是怕他。
”朋友又問:“那麼人家打你,你都不還手嗎?”蘇格拉底笑着說:“老朋友,你糊塗了,難道一頭驢子踢你一腳,你也要踢它一腳嗎?”朋友點點頭,就不再說什麼了。
蘇格拉底可謂“善分别”的典範,以智慧如實觀照憤世嫉俗青年的真實面貌,才能在受到棍棒襲擊時仍保持平和的心态。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惠能所說的“無念”,不是斷一切念想,而是斷除眼耳鼻舌所能生起的分别之念,使真如自性起念。
惠能解釋說:“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真如自性一旦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賞析與點評 武則天為了測試一個人是否真能做到“不于境上生心”,就讓死囚們頭頂一碗油穿過鬧市。
臨行前,她對死囚們說,碗中的油若灑了一點,立即砍頭;若一滴不灑,将被赦免,重獲自由。
為了增強測試效果,武則天在死囚必經之街道安排了不少美女跳舞。
測試結果,隻有一位死囚沒有灑一滴油,重新回到武則天面前。
她好奇地問:“沿途看到什麼有趣的事?說來聽聽。
”死囚說:“我沿途隻專注于頭頂的油,沒有看到其他有趣的事。
”這則曆史故事告訴我們,無論紅塵如何翻滾,隻要心專一境,“不于境上生心”是完全有可能的。
禅定修為很高的人,完全可以不被身邊的花花世界所左右,不被名、利所污染,妄念不起,便是“無念”。
所以惠能說:“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 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為宗?隻緣口說見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
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譯文 善知識!為何立無念為宗呢?隻因為那些口頭說見性而心猶執迷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會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就從此産生。
菩提自性從來就不是可以通過某種具體方法獲得的,如果以為有所得而妄說禍福,這就是塵勞邪見,所以這個法門要以無念為宗。
賞析與點評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閑; 情性攀緣空費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人們明知河豚有毒,卻經受不住河豚鮮美肉香的誘惑,拼命争食,死也甘心;美人有傾國傾城之貌,不少人心甘情願受其誘惑,連英雄也難過此關。
項羽和拿破侖二人,平生不肯落淚,然而項羽被困在垓下,在虞姬面前,也泣不成聲;拿破侖被囚孤島,想起約瑟芬來,竟落淚如雨。
同理,我們的感覺器官與外界接觸時,若經不住美酒、美食、美名的誘惑,便會迷失本性,妄念叢生。
惠能因而說:“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
”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
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故經雲:『能善分别諸法相,于第一義1而不動。
』 1第一義:高無上的真理。
以名究竟之真理,是為最上,故雲第一。
譯文 善知識!無,無的是什麼?念,念的又是什麼?所謂無,是沒有差别對立的二分之相,沒有執迷塵世之心;所謂念,是心念與佛性相一的自我本性,真正的如來佛性是心念的本體,心念是真如佛性的效用。
真如自性生起的念,不是眼耳鼻舌能生起的念。
真如佛性是自我本具的自我之性,所以能随緣起念;真如如果沒有自性,那麼眼睛、耳朵等六種感覺器官會立即壞死。
善知識!自我真如本性生起心念,六種感覺器官雖然能看見、聽到、覺察、了解,但不被外在一切事物現象所侵染,真如本性就是永恒自在的,所以佛經上說,善能分别一切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賞析與點評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裡悠閑散步,忽然有位憤世嫉俗的青年出現,用棍子打了他一下就跑了。
朋友要找那個家夥算賬,但是蘇格拉底拉住他,不讓他去報複。
朋友覺得很奇怪,就問“難道你怕這個人嗎?”蘇格拉底說:“不,我絕不是怕他。
”朋友又問:“那麼人家打你,你都不還手嗎?”蘇格拉底笑着說:“老朋友,你糊塗了,難道一頭驢子踢你一腳,你也要踢它一腳嗎?”朋友點點頭,就不再說什麼了。
蘇格拉底可謂“善分别”的典範,以智慧如實觀照憤世嫉俗青年的真實面貌,才能在受到棍棒襲擊時仍保持平和的心态。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惠能所說的“無念”,不是斷一切念想,而是斷除眼耳鼻舌所能生起的分别之念,使真如自性起念。
惠能解釋說:“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真如自性一旦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